三藩之亂中,為何耿精忠最先選擇投降?

大侃歷史


順治十八年(1661),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猝然長逝,年僅八歲的皇三子玄燁按遺詔登基。國君新喪,年幼的小皇帝無法親政,各方勢力的野心便悄然滋長,其中,因清兵入關時立下貢獻而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更是一早便謀劃自立。康熙十二年(1673),面對康熙帝下發的削藩令,吳三桂勾結其他兩大藩王造反,史稱“三藩之亂”。那麼,吳三桂所聯合的藩王中,靖南王耿精忠為什麼卻最先投降了呢?

公元1644年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四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十月,順治帝在北京建都,張獻忠則在成都稱帝。在這樣動盪的一年,耿精忠出生於遼東蓋州,他的祖父耿仲明助多爾袞入關,以功被封為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後,其子耿繼茂繼位,耿繼茂去世後,耿精忠成為了靖南王府的新主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因為年老請求告老回鄉,康熙帝趁勢下決心撤藩。年末,三藩中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的吳三桂率先造反,不久,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相繼反叛響應,很快,靖南王耿精忠、陝西提督王輔臣、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也都加入叛軍,一時間,清廷焦頭爛額。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響應吳三桂,他以利相誘,很快擴張了自己的勢力,又迎合百姓們內心光復明朝、恢復漢人統治的願望,承諾將會“復明”,從而招攬和收買了人心。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耿精忠恢復明朝衣冠制度,帶領自己領地的百姓們開展了“光復”。

得到群眾支持後,耿精忠兵分三路,西路進攻江西,東路進攻溫州、台州一帶,中路則直取金華。此外,他還聯繫割據臺灣的鄭經,請求他出兵從海上協助。不過,耿精忠雖然風頭很盛,但清廷還是將主要精力放在西邊的川陝一帶,對他則採取限制和招撫的策略。

一開始,耿精忠對清廷的招降完全不予理睬,但很快他便別無選擇了。耿精忠聯繫鄭經來作為援助,雙方商議的結果是,耿精忠提供戰船,鄭經則領兵幫助耿精忠攻略沿海地區。不過,雙方後來又因為戰船供應而發生矛盾,戰船問題解決了,鄭經又不經允許便佔據沿海地區休整,不久,好幾座沿海城市投靠鄭經後,雙方甚至爆發了小規模衝突。

漸漸的,鄭經所能到達的沿海地區都被耿精忠佔領,耿精忠便更加輕視勢力弱小又失去利用價值的鄭經,鄭經則千方百計從耿精忠這裡佔便宜,此外,藩王間也並非親密無間。矛盾的積累導致了耿精忠對造反一事逐漸失去興趣,再加上清軍重新獲得優勢,開始接連取得勝利,耿精忠終於在親信投清、兵臨城下的局面下投降,成為了三藩之亂的突破口。


鄧海春


三藩之亂是清朝入關建國之後爆發的一次持續時間較長,破壞力較大的內亂。三藩指的是投降清朝的三個明朝大將,他們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兒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繼茂(兒子耿精忠)。

清朝建立之初,政權還不夠穩固,在南方的力量還比較薄弱,為了迅速穩定局面,不得不依靠投降的三個將領,對他們又是封王又是封地。他們也心知肚明,對清朝是感激涕零,各自帶兵剿滅明朝殘餘勢力,吳三桂還親手殺掉了明朝僅存的最後一個皇帝。可以說這個時期是雙方的蜜月期,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因此能夠相安無事。

但是,數十年後清朝的政權已經十分穩固

,殘存的明朝勢力已經不復存在,三藩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利用價值,同時每年供養三藩的巨大軍費開支也成為了清朝政權的一項沉重的負擔。加上吳三桂的野心的野心越來越大,一個平西王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於是,當康熙皇帝最終做出了裁撤三藩的決定之後,他便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叛亂。在當時吳三桂的軍事實力確實非常強大,但是再強大也沒有獨自滅掉清朝的能力。這一點他是清楚的,所以他也把另外兩人也拉下了水。但是,他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另外兩人也跟他一樣是反覆無常、兩面三刀之人,在他氣勢如虹、長驅直入,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其他二人加入了他的隊伍。而當他陷入困境,處境危機之際,二人又見風使舵離他而去,尤其是耿精忠的背叛給了他重重的一擊,導致了吳三桂最終走向了滅亡。那麼耿精忠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投降了清朝呢?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三藩同樣都是前朝舊部,同樣對清朝有著提防之心,心中想的是如何能夠保存自己!吳三桂是野心膨脹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而耿精忠就是出於這樣的投機心理,本著牆頭草兩邊倒的思想,原來看到吳三桂軍事進展順利想著去分一杯羹而跟著造反,後來看到清朝反敗為勝又選擇了投降清朝,這樣無形之中就給吳三桂的滅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原為明將,後兩次叛明降清,被清封為懷順王,順治六年因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有功,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康熙十年,耿精忠繼承靖南王爵位,鎮守福建。兩年後,康熙下詔撤“三藩”,耿精忠舉兵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追隨吳三桂合擊清軍。但耿精忠起兵還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無奈投降了,成為三藩之中最早降清的藩王。

清廷的戰略部署對耿精忠十分不力

康熙十二年,在收到康熙撤藩詔書後,吳三桂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並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正式起兵造反。起初,耿精忠處於觀望狀態,雖然受到了吳三桂的邀請,但是他沒有立馬起兵響應,他擔心萬一站錯了對就對自己不利了。後來見吳三桂很快拿下半壁江山,耿精忠這時判斷吳三桂勝利的可能性比較大,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在福州起步了。

當時,清廷的平叛策略是採用安親王嶽樂的建議先攻江西,即穩定了後方,又切斷了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聯繫,而後命康親王傑書主力圍剿耿精忠,康親王指揮有方,部下作戰勇猛,很快收復了浙江,揮師福建,耿精忠彈盡糧絕,投降清軍。

耿精忠根基薄弱,民心盡失,勢力不如吳三桂

耿精忠與吳三桂尚可喜不同,耿精忠是個純粹的大清子民,他沒有為明朝效過力,也沒有拿過明朝一分餉銀,他的王位是世襲來的,所以根基畢竟淺。相反,吳三桂曾是明末大將,經營遼東多年,降清後,又經過多年的肅清李自成殘部的戰爭,身邊不乏精兵良將。

雖然起步初期連連得勝,很快籠絡了十萬兵馬之眾,但是這些人都是一些烏合之眾,見風使舵之流。同時,耿精忠所部,打家劫舍、無惡不作,讓福建浙江百姓深感痛恨。一隻失去民心的隊伍註定了要走向失敗。

三番內部矛盾激化,腹背受敵

吳三桂起兵後,曾多次寫信邀請耿精忠,尚可喜,以及臺灣鄭經共同舉兵,一直忠心清廷的尚可喜是拒絕起兵的,他打心眼兒裡是鐵了心忠於大清的,而清廷也多次給予安撫,加封尚可喜為親王,並封他的長子尚之信為鎮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令其鎮壓當地反叛勢力。長子尚之信在吳三桂的慫恿下,圈禁了尚可喜,然後起兵響應吳三桂。而此時臺灣的鄭經也乘機出兵佔據了金廈漳州一帶,耿精忠一面跟清軍作戰,一面後撤回老巢攻打鄭經,可謂是腹背受敵。

戰爭後期,吳三桂人多勢眾,但是糧草、軍餉漸漸接濟不上了,就命處於富饒之地的耿精忠來提供糧草餉銀,耿精忠肯定不幹啊,自己兩頭作戰花費巨大,從那來的富裕糧草供給吳三桂?再加上吳三桂曾經多次策反他的部下,打算控制耿精忠集團,以此吞併他的地盤。這讓耿精忠更加無力抵禦清廷的包圍戰術,他為了活命只能投降。

後院起火,人心不齊,家人強烈反對起兵

耿精忠起兵之初,母親周氏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結果耿精忠不聽勸,母親就給氣死了。而朝廷知道耿精忠起兵後,就馬上派耿精忠在京城當人質的弟弟耿聚忠前往招撫,奈何耿精忠根本不予理會,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跟著吳三桂造反。

在清軍的大肆進攻下,不久耿精忠屬下大將白顯忠率先選擇投降,軍心從此不穩,出現了動搖,康親王傑書同時幾次三番派使者前來勸降,已是窮途末路的耿精忠最終還是投降了。

總結:

耿精忠是個庸才,根基薄弱,起兵不久就內部紛爭不斷,軍心不穩了,三藩加上鄭經各懷鬼胎,矛盾衝突不斷,讓耿精忠腹背受敵,疲於奔命。再加上為了籌集餉銀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盡失民心,他不失敗就不正常了,所以三藩之亂中,耿精忠最先選擇投降。


古曲古風


康熙十二年三藩開始作亂時,其中吳三桂的地盤最大,資格最老,兵鋒最盛,另外兩家尚之信的錢最多,而靖南王耿精忠最軟蛋。康熙認為耿精忠根本沒有追隨吳三桂造反的膽子和必要,論起來靖南王從耿仲明傳到耿繼茂,再到耿精忠已經歷時三代,耿精忠是屬於有點賊心但又沒有軍事才能的人。



康熙對待耿精忠的態度就和對付吳三桂不同,認為耿精忠完全有可能政治招降,康熙和三藩徹底翻臉時就宰了吳三桂在京城的兒孫。同樣在京的耿精忠的幾個人質弟弟都安然無恙,康熙覺得他是受人謠惑,暫時網開一面。

康熙有心招降耿精忠,但剃頭挑子一頭熱,因此必須讓“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耿精忠在軍事上徹底沒戲,他才有可能服輸。康熙十三年底,清軍大敗耿精忠五萬人馬,收復重鎮黃岩。第二年,康熙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派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前往前線勸降,結果耿精忠不接受。



這說明還沒有把他打疼,耿精忠還寄希望於退守溫州的主力,在溫州雙方僵持不下,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六月間,突然一天耿精忠的軍隊全線連夜撤退,其原因是耿精忠的後方發生了問題。

原來臺灣的鄭經乘火打劫,福建沿海許多戰略重地都被鄭經強佔,耿精忠只能從抗清前線抽調部隊南下應付亂局。同時康熙也判斷出是鄭經這位前期三藩的盟友見利忘義,從背後給了耿精忠一刀,康熙下令部隊繞過溫州,直下福建剿滅耿精忠老巢。

耿精忠沒辦法只能從江西戰場撤下虎將白顯忠率部增援,可當地的清軍也展開了反攻,在江西牢牢地拖住了耿軍的後腿,耿精忠方面的戰局開始惡化,白顯忠最後也率部投降了。

這下耿精忠失去一條臂膀,前面有清軍壓境,背後又有鄭經在吞噬地盤,沿海一半的地方都被鄭經奪去了,再由於海禁,耿精忠也斷了財源,軍餉沒辦法籌集,軍隊靠搶劫過日子,這種仗沒法再繼續打下去。希望他的“世伯”吳三桂拉一把看來也渺茫,吳三桂自己都被清軍牽制在湖南戰場焦頭爛額,是不可能來救這個小字輩的。

招降耿精忠的時機成熟了,康熙命令在前線的康親王傑書告知耿精忠,只要投降,幫助大軍剿滅叛匪,就能保住王爵繼續鎮守福建。優厚的條件面前,耿精忠沒有理由再拒絕了,康熙十五年十月清軍抵達福州,耿精忠剃髮待罪,派兒子耿顯祚出城獻印投降。

三藩中耿精忠第一個投降,如果按之前康熙答應的條件,耿精忠還能繼續過他的逍遙日子。但問題是他投降時,康熙平藩的戰局還沒有徹底平息,耿精忠還有可用的地方,等三藩全部搞定,等待耿精忠的只有死路一條,至於加個什麼罪名,又何患無辭呢。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耿精忠當初的反叛,根本就是在搞投機,在跟風,是自己在作死。

先說一說耿精忠的身世。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毛文龍部下,後來跟隨孔有德叛明降清,順治六年被封為靖南王。同年十一月,因為部下隱匿逃人,耿仲明畏罪自殺。

耿仲明的兒子名叫耿繼茂,多爾袞活著的時候,沒有允許他繼承靖南王的王爵,直到順治皇帝親政以後才襲爵,鎮守福建。

耿繼茂把三個兒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都送到北京,順治皇帝封給他們爵位,並把宗室的女兒嫁給他們。老大耿精忠得到一個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娶了順治皇帝的大哥、肅親王豪格的女兒,被封為和碩額駙。

康熙十年,耿繼茂病死,耿精忠繼承了靖南王的王爵,兩年之後,削藩之事開始。

清初一共四位異姓藩王,康熙十二年初,康熙皇帝提出三藩撤藩的想法時,還剩下三位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按理說,耿精忠已經是第三代的藩王,還是和碩額駙,最不應該趟這道渾水。而且,他的祖父耿仲明時代,就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一直充當孔有德的跟班,能混一個王爵已經很不錯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蓄髮易服。到了康熙十三年的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跟風反叛。到了康熙十五年的十月,耿精忠卻在福州向康親王傑書投降,為何他會有如此快速的轉變呢?

首先是清朝廷的強大壓力。

吳三桂反叛後,派人聯絡耿精忠。耿精忠反叛之初,迅速控制延平、邵武、福寧、建寧、汀州等地,兵分兩路,一路向北進軍浙江,一路由耿精忠率領向西進入江西,準備與吳三桂的力量匯合。

在浙江南部和沿海地區,耿精忠連連得手,但在金華和衢州等地受挫。江西方面,耿精忠迅速佔領廣信、建昌、饒州,並進一步打下開化、壽昌、淳安等地。

清軍方面,最初佈置定南將軍希爾根率軍從江西進剿福建,平南將軍賴塔從浙江方向進兵,平寇將軍根特巴圖魯從廣東方向進剿。同時命令山東、江蘇等地駐軍做好準備。

康熙十三年六月,康熙皇帝又派和碩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與傅喇塔等人率領八旗軍和蒙古兵前往浙江,初步了扭轉不利的形勢。

康熙十四年,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到了康熙十五年,清軍逐漸佔據上風,反擊進入福建。

第二,反叛同盟內部的聯合不夠有力。

康熙皇帝的策略很明智,就是分化瓦解。

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傳來,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南王、靖南王兩處停止撤藩。耿精忠起兵後,康熙皇帝認為,吳三桂當初就是投誠之人,如今又是反叛的倡議者,是首惡分子。耿精忠卻是三代受恩,屬於從逆。所以他處死了吳三桂的兒子,但只是拘押了耿精忠的兩兄弟。

另外,耿精忠的兒子娶了尚可喜的孫女,反叛之後,尚可喜立刻與他撇清關係,又請求皇上,希望能保全自己孫女的性命。

靖南王的力量原本就不強大,他在福建的主要任務,是剿滅沿海的鄭氏勢力。耿精忠反叛之後,開始與鄭經聯手。但雙方各懷私念,結果是互相掣肘。吳三桂方面,也沒能迅速東進,真正與耿精忠聯手。

家族內部的強列反對。

耿精忠準備起兵時,母親周氏強烈反對,但耿精忠不聽,母親氣急而死。耿精忠的兩個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在京城做官,地位也都不低,他們對耿精忠的作法又恨又怕,這等於是把他們置於危險的境地。

康熙十四年,耿聚忠帶著康熙皇帝的敕令,前往衢州勸說耿精忠,耿精忠拒不接受。康熙十五年十月,耿精忠在福州向康親王傑書請降,康熙皇帝恢復了他的爵位,命令他立功贖罪。於是耿精忠調轉槍口,繼續為朝廷賣命。康熙皇帝讓耿昭忠做了鎮平將軍,到福州去代理靖南王,兩個弟弟都強烈要求處死反覆無常的耿精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耿精忠與多名親信一起被凌遲處死,耿精忠和劉進忠又被梟首示眾,兒子耿顯祚等多人被斬殺。


於左


起兵以後,耿精忠方面軍事上一直進展不順利,吳三桂沒有給予他強有力的支援;臺灣的鄭經不但不與他合作抗清,反而大肆攻佔他的地盤,致使他腹背受敵,屢遭挫敗。因此耿精忠是三藩之亂中最先投降的。

耿精忠畫像

三藩之亂平息後,康熙秋後算帳,並沒有放過耿精忠,他的下場挺慘的。


一葉孤舟向天涯


三藩之亂,最早的投降的雖是耿精忠,他於1676年十月投降,但最快投降的卻不是他,而是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於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反清,但同年十二月初九就再次降清,不足一年的時間。



耿精忠,清初三藩之一,其祖父耿仲明曾為明將,後叛明降清,被清封為懷順王,順治六年因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有功,清廷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1671年,耿精忠繼承靖南王爵位,鎮守福建。1673年,康熙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與吳三桂合擊清軍。但耿精忠起兵不到三年的時間,他就無奈的再次降清,成為三藩最早降清的藩王。




而耿精忠之所以會成為第一個降清的藩王,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內部不穩。耿精忠麾下並無太多真正忠誠於他的將領,他的勢力大多都是利用封官晉爵、金銀財寶拉攏來的,說白了都是一些勢利之徒,無利不起早的人。而後來,他的親信徐文煥等人悉數被清廷用官職、爵位、金錢收買就可窺知一二,想想連最親信的人都能被收買,更何況是其他將領呢?



第二、腹背受敵。耿精忠與吳三桂最大的區別在於,他的大本營福建不但要面臨著清軍的猛烈進攻,還要經常面臨著臺灣鄭經勢力的進攻。當時鄭經受邀一起進攻清軍的時候,他向耿精忠提出希望能把漳州、泉州交給他鎮守,可是此時耿精忠因已經徹底佔據福建,他覺得鄭經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所以就拒絕鄭經的要求。被拒絕後的鄭經自然是惱怒不已,他就自己率軍攻佔了耿精忠佔領的海澄、同安兩地。耿精忠在聽聞此事後,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如此雙方開始交惡,互相攻伐不斷。



之後耿精忠在正面對抗清軍的時候,他的後方因鄭經的關係,可是相繼起火,泉州、漳州、潮州等地陸續為鄭經所得,於是為了奪回這些地盤,耿精忠只得對鄭經用兵,如此耿精忠兵力本來就薄弱,軍費更是匱乏,焉能支撐的住兩線作戰呢?

第三、喪失民心。初,耿精忠藉著“復明”,令官民剪辮留髮,衣服巾帽悉依明制的幌子可是收買了大量忠於明朝百姓的心,在他們的幫助下,耿精忠初期可謂是勢如破竹,無人可擋。可是到後期,耿精忠的軍隊是燒殺搶奪,無惡不作,一佔領一個城池,他們最先做的就是搶奪百姓手中的財富,如此做法自然讓天下百姓寒了心,而沒有了百姓的支持,耿精忠軍隊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第四、大本營被佔。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自此耿精忠的大本營福建大門被打開,清軍主力部隊悉數湧入福建。耿精忠的大本營福建不到數月,大部疆土悉數被清軍所佔,耿精忠已無力迴天。

第五、與盟友矛盾重重。自1674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后,耿精忠與吳三桂的矛盾就日趨明朗化,畢竟他們二人造反都是各有所圖的,都有做皇帝的心思,此時吳三桂稱帝,置於耿精忠於何地呢?如此,吳三桂與耿精忠的矛盾越來越深,雙方的軍隊也是摩擦不斷,如此離心離德的盟友,焉能叫盟友呢?而隨著吳三桂、耿精忠軍隊的離心離德,清軍也就有了機會將他們逐一擊破。


如此,基於以上五點原因,在喪失民心,內部又不穩定,與盟友又是矛盾重重,且又腹背受敵,耿精忠焉能不敗呢?


澳古說歷史


三個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兩端,對清廷始終抱有幻想;二是他內部人心不齊,部下不願意為他賣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敵,受到了清軍的重點關照,難以堅持。


一、首鼠兩端

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口號,正式起兵造反。

吳三桂起兵後,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兩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沒參加。

當時尚可喜不願意造反,對吳三桂的行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對吳三桂沒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時勢再說。

也就是先看看吳三桂的戰鬥力再說。

五個月後,耿精忠見吳三桂勢大,儼然有割據半壁江山之勢。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論功行賞也輪不到他。於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響應吳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沒殺範承謨,後來是投降之前為了滅口,毀滅自己主動造反的證據才殺的)

所以,其實從耿精忠觀望之後再造反這就個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對造反的態度是帶有首鼠兩端心態的。他始終都在拿吳三桂當擋箭牌,吳強則幫吳,清強則助清,對反清一事的態度不如吳三桂那麼決絕。也就是沒有吳三桂看的那麼透徹。

他到死都沒明白,他在康熙眼裡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軍玩命的勇氣。



二、人心不齊

耿精忠造反後,一時間東南沿海震動,清軍在對付吳三桂的同時不得不分兵耿精忠。這對於當時節節敗退的清軍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局面。

而對於吳三桂來說,清軍分兵,他就可以趁機進軍江西,打通與耿精忠的陸路。待江西拿下後,他們兩個可以攜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財賦重地,與清朝劃江而治。

至於尚可喜,到時候廣東被四面包圍,不信那個老傢伙還不起兵。

不過吳三桂的計劃雖然很好,但清朝畢竟坐擁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實力還是遠超吳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軍在穩定了頹勢後,康熙很快就佈置了反攻方案。

這個方案具體來說就是:先在南線穩住吳三桂的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輔臣發動猛攻。當王輔臣被圍困於平涼城後,吳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這樣一來,他就沒有多餘的兵力與耿精忠就無法在江西會和了。

當時,耿精忠通過擴張,手上有十萬人。但是這些人都是草臺班子,戰鬥力不行,打家劫舍卻很在行。耿精忠靠這些人,連個浙江都拿不下來。

並且,吳三桂的軍隊對他是非常忠誠的,一心一意的為吳大帥賣命。而耿精忠的軍隊對他忠誠度不夠,從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搶錢搶糧的份上才支持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後來當吳三桂援救王輔臣的兩路援軍都被清軍擊退,吳的機動兵力不足,被迫放棄與耿精忠會師於江西的計劃後。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異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當大夥的替死鬼。

比如,耿精忠當時的親信徐文煥就已經暗投了清軍,他重兵在握,隨時打算降清。


三、腹背受敵

耿精忠北上受阻後,吳三桂派人走海路聯絡臺灣的鄭經,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浙江,給耿精忠創造機會。

然而,由於耿精忠造反後,兵力比以前擴充了好幾倍,瞧不起鄭經,想吞了鄭經。因而鄭經就拒絕了吳三桂的建議,自作主張的進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後庭。

按鄭經的設想,耿精忠、吳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東西。他誰都信不過。與其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虛之際,先搶地盤。

當時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與清軍對峙,鄭經此時偷襲福建,毫無疑問的讓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有被腰斬的危險。

康熙當時收到了耿、鄭內訌的奏報,遂即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軍主力猛攻耿精忠。

按康熙的設想,耿精忠實力偏弱,而且此時又腹背受敵,拿下他,不成問題。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兩弱相鬥,最後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敵視鄭經。於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軍,南有鄭經,再加上他本來就首鼠兩端,對康熙抱有幻想(認為自己對大清有功,康熙不會殺他)的情況下,向清軍開城投降了。



四、投降之後

耿精忠投降後,因為有吳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樣,就沒殺他,而是讓他繼續坐鎮福建。而耿精忠心裡也沒譜,就袒身露體的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降,並請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滅鄭經軍,以功贖罪。

康熙當時要對付吳三桂,就準了耿精忠,讓他繼續帶兵。

後來,耿精忠率兵挫敗鄭軍。接著又進軍粵東潮州,打敗尚之信的軍隊,康熙趁機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後來,吳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據藉口,詔耿精忠入覲,以負恩謀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審理。

最後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為由,將他凌遲處死。


五、尚氏父子

其實,三藩之中最首鼠兩端的人還不是耿精忠,而是尚之信。

康熙之所以要削藩,直接原因就是尚可喜想辭爵,告老還鄉。康熙不準尚之信襲爵,這才導致了吳三桂起兵造反。

也就是說,尚氏父子才是削藩的導火索。

可是,當吳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後,尚氏父子卻故意不起兵。明明是他們惹出來的禍,他們父子卻像個沒事人一樣。

吳三桂打下湖南後,尚可喜咒罵吳三桂,他不僅不反清,反而與吳三桂火併,以示他對清朝的忠誠。

後來,吳三桂意圖與耿精忠會師於江西,尚之信害怕到時候自己會被“包圓”,於是他就在康熙十五年初(1676年),把自己老爹尚可喜軟禁起來,才舉了反旗。

吳三桂見尚之信舉了反旗,很高興,答應尚之信事成後,封他為王,世守廣東。

結果尚之信表面答應的很好,暗地裡卻故意不出兵。任憑吳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不出一兵一卒,坐視吳三桂與清廷血戰。

過了幾個月,王輔臣、耿精忠先後降清,尚之信覺得自己造反虧大了,吳三桂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於是他就在造反還不滿十個月,又投降了清朝。

尚之信投降後,三藩之亂就又變成了吳三桂的一藩之亂。(所謂的三藩之亂,三藩共同造反的時間也就半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吳三桂一藩在與清朝單挑)

尚之信投降後,康熙帝先是準其承襲平南王爵位,讓他繼續代兵。尚之信估計也是不知道造反的後果,仍然像個沒事人一樣,繼續做他的藩王美夢。他以為自己大權在握,康熙不敢殺他。

然而,後來吳三桂病死,尚之信沒有利用價值了,康熙就把他殺了。他死的時候,耿精忠都還沒死。


假如,我是說假如。假如尚之信和耿精忠是同時造反,我想第一個投降的人,可能就是尚之信了。因為他的人格操守和政治敏感度比耿精忠還要低下。


Mer86


三藩之亂裡面,耿精忠投降可以說是最有風險,最主要的問題是地理位置的問題。

尚可喜釐清政府較遠,並且加載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之間,所以它的位置相對比較安全,而吳三桂呢實力最強,人數最多,軍隊內部最團結而且戰鬥力最強。

尚可喜,他是必須要叛亂的,為什麼?因為三藩之亂本身就是尚可喜他們一家鬧出來的事情,至於說吳三桂他的實力最強,而且本身他的目的並不單純。所以他判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這三個藩王裡面,最不想盼望的就是耿精忠。

因為這個人他的領地離清政府的中心地區最近,簡單來講,他真的想叛亂的話,清政府對付他只需要封鎖他周邊的要地,耿精忠就像死螃蟹一隻翻不起任何花浪,雖然福建這個地方交通難走,可是耿精忠想要出去也沒那麼簡單。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吳三桂找到耿精忠說咱們一起謀反,耿精忠表示官網官網實際上也就是做事吳三桂和清政府血拼想要坐收漁翁之利。

但是吳三桂這個人前期準備充分,清政府前期準備有點倉促,所以此消彼長之間吳三桂反而能夠做大做強,在這種情況之下,耿精忠想要加入進來,合夥入股一起去創造事業,想要分一杯羹,(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吳三桂這個時候表示也同意,兩個人約定一起在廣西這個地方會師。

但是耿京東這個人呢,做事情別說跟吳三桂相比,就是跟一個普通的小兵相比,他都沒那個分量。

怎麼說呢,這個人做事情比其他的人更加著急,更加倉促,由於在這之前他並沒有準備提前入夥,所以耿精忠關於造反上面的事情準備並不充分,為了能夠壯大聲勢,他無條件的吸收周邊的一些武裝部隊,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就導致了他的武裝部隊成分太過於複雜。

這為他接下來模仿失敗埋下了一個伏筆,當然更新中做的另外一件錯事就是小看了另外一股勢力就是駐守在臺灣的鄭經,他在吸收了大量的武裝部隊之後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了,所以想要順手把臺灣的勢力也一起給滅了,這個舉動當然引起了臺灣方面的敏感,所以當後來吳三桂勸說耿精忠和臺灣方面一起聯手的時候,鄭經二話沒說帶著自己的部隊去捅了耿金忠的後路。

在這種情況之下,耿精忠自然是沒有辦法,他寄希望於正面戰場能夠取得勝利去打開清政府的缺口,可是令人沒有想到的便是自己的部隊戰鬥力不堪一擊,面對清政府的進攻的時候,像割麥子一樣不停地被對方給擊敗。

這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樣,原本耿心中認為自己加入戰場之後,能夠成為壓垮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耿精忠才加入這場戰爭,認為自己不會吹灰之力就可以收穫功勞,整個就像一個投機者一樣,可是付出的代價讓自己難以接受。

而且貌似他想合作的那一方也並不歡迎他,所以耿精忠又在犯嘀咕說自己到底應該投降呢,還是應該投降呢?

所以更新中直接就選擇投降了,當時清政府也沒有難為他,最起碼吳三桂還活著的時候沒有難為他,而是把他當做一個教育模板供奉了起來,但吳三桂死了之後,康熙想要找人算總賬的時候,耿精忠被拉出來直接凌遲處死。


漩渦鳴人yy


無奈投降。

清軍攻佔反清勢力時,最擅長用攻心計;而反清的勢力,不論是明朝、南明、三藩、臺灣鄭成功,都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內部不團結、相互猜忌。(耿精忠劇照)

面對三藩的強大勢力,康熙想要一口氣清除。

吳三桂對此心知肚明,雖然吳三桂的兒子、耿精忠都是清朝宗室的女婿,但自己的勢力強大,遲早要被幹掉,於是早早聯繫了耿精忠。

而耿精忠跟吳三桂一個心思,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啊,也就是這個意思。

於是,耿精忠在沒被削藩之前,就已經開始謀劃反清策略了:

耿精忠作為漢人,是明朝的臣子,而清朝時滿人的天下,強行令漢人剃髮,擁有千年文化的漢人,怎麼會服從呢?所有耿精忠打起反清復明的口號,在福州的相鄰的一些地方,開始推行漢文化,自己帶頭蓄髮、恢復漢人服飾。

這個舉措很好,一時之間,漢人無不擁戴。

接著,暗中聯繫臺灣的明鄭勢力,與鄭經取得聯繫,只等吳三桂起兵反抗,耿精忠也會如期反抗。(鄭經劇照)

不就,削藩開始了,吳三桂開始反抗。

耿精忠在福州響應,聯合臺灣鄭經的海軍,舉兵十萬攻克福建許多地方,聲勢浩大,似乎反清復明又有希望了。清廷一時震驚,連忙派兵鎮壓。

雖然,清軍初期被打的措施不及,許多地方相繼丟失,但清朝畢竟地盤大,全國好幾個省可以供養者清軍打仗,清軍依然兵強馬壯。

而耿精忠就不行了,他不能跟清軍繼續耗著,必須要速戰速決,福州這些小地方的軍餉,怎麼能跟清朝那麼大的盤子相比了,所以他必須速戰。

清軍統帥傑書,也知道這個道理,硬生生跟耿精忠耗著,把耿建忠的這些地方,圍的水洩不通。(傑書劇照)

沒辦法,耿精忠只能跟老百姓搶東西,這一搶,他也在走下坡路了,老百姓對他也是咬牙切齒地痛恨。

最為致命的,就是同夥的猜忌、摩擦,還有內部的不團結、甚至投降。

鄭經,在臺灣,是最堅定的反清勢力,但猜忌耿精忠,不能十分信任他。而耿精忠由於初期情況順利,已經佔據了福建大部分地區,根本不把鄭經放眼裡,跟臺灣斷絕貿易關係、不支持鄭經。

隨後由於領土問題,鄭經、耿精忠兩人鬧得不可開交,關係徹底惡化。

同時,耿精忠的部下也叛變了,暗中與清軍勾結,挾持耿精忠。(耿精忠率軍消滅鄭經 劇照)

面對清軍、鄭經的軍隊兩方攻擊,而清軍也是一再招安、安撫,耿精忠無奈,只能投降了,企圖戴罪立功,率軍攻打鄭經,消滅這反清最堅定的、明鄭勢力。

還是那句話,如果清朝初年,反抗清朝的勢力,能夠從興福大明的角度來考慮,放下個人恩怨、利益,不內鬥,團結一致,大明也不會敗,反清勢力也不會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