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扫金,二扫银”,说的是什么?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习俗

导语:俗语:“一扫金,二扫银”,说的是什么?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习俗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农老一辈人常常说的“一扫金,二扫银”,扫的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扫坟

首先这句俗语常出现的就是扫坟的时候,在古代的时候,红白事从来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所以丧葬的礼仪也是由来已久,从老人去世的穿装殓衣裳、入殓、报孝、停灵祭拜、到最后的入葬都有一条独特的礼仪习俗。而“一扫金,二扫银,三撒骡马成了群”这句俗语就在葬礼中出现,由长子在出殡起灵前扫坟,要头顶簸箕、笤帚下到坟中,然后一手拿笤帚、一手端簸箕,左右各转三圈,不断往簸箕里面扫盛着,且要念叨:“一扫金,二扫银,三撒骡马成了群”。这个被扫起来的土也叫“开山土”,预示着财气和福气,最后,将扫盛在簸箕里的“财气和福气”端回家里,撒入院中。

发展到今天,人们在送葬过程没人愿意再特意带个铲子了,所以第一铲土就用衣角包起来,撒下去。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也没有这样的习俗了,一般都会选择火葬这样的形式,所以关于这个俗语也就不常见了。

俗语:“一扫金,二扫银”,说的是什么?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习俗

新娘扫床

结婚时候“铺床、扫床”这个习俗,早在我国宋代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在迎亲的前一日要邀请“全福妇人”为新人进行铺床的仪式,“全福妇人”指的是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幸福、儿女成双的人,铺床的“全福妇人”一般由女方家邀请或是女方这边的长辈亲友担任,在铺床的时候就会说“一扫金,二扫银,三扫骡马成了群,四扫摇钱树,五扫聚宝盆,六扫儿女一大群……”这样的祝福语,这个就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不过光“全福妇人”扫床还不够,在有些地方,新婚当天新娘还需要扫地,婚宴结束之后,新娘需要下地刷三只碗、三双筷子,然后由婆婆领着新媳妇开始扫地,由外往里扫。这个时候婆婆还要在一旁说同样的顺口溜。

俗语:“一扫金,二扫银”,说的是什么?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习俗

其实,不管是“全福妇人”还是新娘扫床,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新婚的福气和别人对新婚夫妻的祝福都扫回家里去,期盼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子

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打扫房子的一天就是腊月二十四了,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边打扫还要说“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个聚宝盆。聚宝盆里有个宝,子子孙孙用不了。”目的就是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称为“扫年”,因为“尘”与“陈”谐音,扫走尘土也就意味着把这一年的“坏运”和“穷运”扫走,再新的一年可以把福气迎进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俗语:“一扫金,二扫银”,说的是什么?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习俗

迎财神

除夕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日子就是正月初五,在民间又称为是“破五”,人们认为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百事禁忌,人们的很多活动都受到了约束,诸如不准妇女串门、不准动针线等。但是过了初五,这些禁忌都可以破除了。而且在民间这天还被认为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迎财神,为此还有了一个关于初五迎财神的童谣:“鞭炮一响把张开,招财童子两边排;增福财神中间坐,增福增禄又增财。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四撒摇钱树,五撒聚宝盆,五子登科六六顺。”

俗语:“一扫金,二扫银”,说的是什么?其实包含着很多的习俗

小编有话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所以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增加一些东西,使得文化的内容也变得十分丰富,构成成份也极其复杂。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有些东西是好的,而有些东西就是糟粕,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所以最重要的是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