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广东人,为什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会在广西爆发?

用户68878329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农民阶级最后一次起义,也是规模比较大的一次起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丧主权,开始成为了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国家。鸦片战争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进步,国家大门的打开使国外的一些教徒开始向中国发展传教,其中的基督教就是其中之一。

基督教最先流入广大广西等地,1843年洪秀全科举再次落榜,至此他心灰意冷,开始对清政府的科举制等一系列的制度不满意,开始有反动的思想,1844年洪秀全第一次接触到了基督教,基督教当时在广东流传甚广。

接触到基督教的洪秀全开始有以基督教为依托发展起义军。笔者认为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政治环境宽松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政治重心一直放在了如何讨好英国和如何化解外来商品冲击的事情上,虽然当时清政府的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但是政治重心还是放在了首都北京附近,所以向广西在政治边界的省份来说中央是很难控制得到的,特别是在乡下的农村,连县政府都难控制,更别说中央了,虽然清政府对思想的控制得很严格,但是在这种边界农村来说并没有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军事实力的提升,并不是很在乎地方的小团体发展。所以导致了地方势力快速增长,宗教势力在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两省渗透的最为深刻。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广西位于我国的南疆边界,南部是沿海,东邻当时海上贸易最为发达的广东,所以在宗教渗透上受到的侵蚀比较严重。广西一直是我国落后的省份,交通比较闭塞,思想落后,人们对外界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洪秀全就利用广西农民这种单纯的思想进行宗教传播。

广西一直是历代以来被帝王视为蛮荒之地,蛮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指云南广西等地,广西云南等地也是历代以来发生动乱最多的地方之一,洪秀全之所以这么看重广西,地理位置也是占其中之一吧。

教众基础好

广西和广东是我国最早接触到基督教的两个省份,基督教的教堂和教徒在近代中国遍布两省,

洪秀全在这里发展自己信教徒是再好不过了,洪秀全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发展如此多的教众,还是得益于广西有良好的教众基础,洪秀全虽然是广东人,但是广东是清政府在南方重要军事要地,也是重要的经济港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了广州等港口后,清政府更是对广东加以管制,所以洪秀全选择不在广东发展,而是转战广西。

由于广州港的开通,许许多多的国外传入广东广西等地,其中基督教徒更是在广州港还没开通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中国。

广西自古民风彪悍,百姓多尚武且好战也能战,洪秀全是一个科举的落榜生,基本战略知识还是很懂的,就比如在起义不久后就先选择进攻南京,这是太平天国在战略走得比较正确的路,但是洪秀全毕竟是个读书人在带兵打仗上并不是很擅长,所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与洪秀全自己个人的综合素质,


无笔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多次到广州考秀才都没有考上。一次,洪秀全在去广州应考途中接触到了《劝世良言》的小册子,得到这本小册子的启发,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洪秀全刚开始在他的家乡花县传播他创立的上帝教,但是只有很少人信仰。原因在于他们不信仰孔子,而大胆地撤除了孔子的牌位。儒家思想在当时是深入骨髓的正统思想,洪秀全这样的行为自然会遭到家乡人的反对。



由于遭到家乡人的反对,洪秀全不得不和冯云山离开家乡,辗转来到广西的贵县山区。冯云山在荒僻的广西山区刚开始靠拾牛粪生活,并被人雇佣作短工,后来逐渐深入山区。冯云山在这里进行了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将山区的居民主要是贫苦农民,大约有3000多人,成功吸收为拜上帝会的信徒。

广西的山区地处偏僻,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较弱。洪秀全和冯云山将传教的地点由广东转移到了广西。参加太平天国武装起义的主要是广西山区各地的贫农和雇农,他们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历史军魂


洪秀全本来是广东人,在策划金田起义的时候,没有在熟悉的故乡,却跑到了不熟悉的异乡广西。他一个外乡人,是如何成功的呢?

(洪秀全雕像)

说起来,洪秀全的前半生真不如意,他自幼勤学好读,被乡人赞为神童。本以为他妥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没想到到他反复考了3次,都名落孙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屡考不中,不光让他深受打击,还渐渐让他成了乡人调笑的对象。毕竟都25岁的人了,还一事无成。这让洪秀全接受不了,于是愈发举止怪异、沉默不语。后来严重到卧床不起,生起了大病。

据洪秀全说,他在病中,恍惚之中总遇一老者,这人自称上帝,命他在世间斩妖除魔。

病好后,洪秀全想到梦中情景,想到他在参加科考前,有人曾给他过一本《劝世良言》,于是赶紧翻出来看。他在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后,顿时豁然开朗,愈发坚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他,就是上帝派来救世人的那一个。

从此,他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并创建“拜上帝教”,逢人便宣传上帝福音,把家里孔子的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每天洗手焚香祷告必不可少。

广东是沿海城市。早在清初,就有不少传教士从那里登陆,并开始了传播基督教的工作。洪秀全在家乡讲得口干舌燥,最后也只成功地吸收了两名信众——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

冯云山和洪秀全一样,也是屡考不中。家境贫寒,和他接触的也多是贫苦百姓。再加上清廷腐朽,因此他一直对清廷极为不满和憎恨。

(冯云山剧照)

冯云山还是个有头脑和执行能力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广东人生活富庶,且基督教早在清初便从国外涌了进来。在传教士的努力下,广东人一般都受过教育,见多识广,该信教的信教,该信佛的信佛。总之,想要在这个地盘上分一杯羹,是很困难的。

于是,在冯云山的建议下,他们到了偏僻的广西瑶山一带发展信众。

起初,洪秀全还能吃苦,跟着冯云山到处走访村民。但3月后,他便打起了退堂鼓,回了广东。

冯云山却继续留在当地发展信众。他能吃苦,又天生和贫困百姓能打成一片。他一边走,一边宣传拜上帝教,最后他走到了极为偏远的紫荆山。

紫荆山的烧炭工特别多,由于没有土地,他们只能为别人烧炭讨生活,日子非常艰辛。再加上他们都是客家人,常常受当地汉人的欺辱,地方官府又对汉人百般偏袒,因此,他们心里都装着仇恨的种子。

冯云山了解后,大喜过望,认为这里才是宣传拜上帝教的福地。于是扎根于劳苦大众中,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吸收了数千信众。

冯云山巧妙地结合现实的黑暗腐朽,最终成功地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后来的金田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田起义局部画)

3年后,洪秀全来到紫荆山。看到冯云山的革命成果,非常高兴,也和冯云山一起在这里传教,又收获了不少信徒。

不过,就在此时,冯云山被捕了。

洪秀全不得不前往广东,营救冯云山。

剩下一帮信众群龙无首,大眼瞪小眼,幸好杨秀清说他是天父下凡,才算把大家的心思稳住。

随后,冯云山被赎了出来,与洪秀全一起回到广西。。

当时,杨秀清的把戏,早就有人告诉洪秀全和冯云山。不过,洪秀全为了把戏做全,因此认下了杨秀清这个“天父”。这样一来,信众愈发确信一切皆是神迹,也就愈发虔诚忠心。

在洪秀全等人的带领下,信众们捣毁了几座寺庙神坛。虽然遭受地主武装的阻拦,但官府本着粉饰太平的工作态度,一直藏匿不报。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经过7年的暗中准备,金田起义终于在广西爆发了。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史》《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一句话,广东富,广西穷,穷则思变嘛。广西地理位置在华南偏西,属西南边陲,境内多崇山峻岭,多丘陵,石灰岩地质构造遍布省内各地,石漠化严重,自古就属于石多田少、资源匮乏、地瘠民贫、自然条件恶劣的落后地区。

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贫困落后的广西是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

两广、两广,虽仅一字之差,但广东却比广西富裕得多。位于西江、珠江流域的广东省,境内水网密布,气候温暖,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繁荣,物产丰富,自古就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一般观点认为,该省民众素有远赴海外做工、经商的习惯,但普遍缺乏反抗意识与斗争精神。

洪秀全于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十日(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以北的福沅水村,后举家搬迁至县城西南方向的官禄埗村,该村南距广州不足百里。

洪秀全,一个农家子弟,自幼半耕半读的他,又是怎样走上一条聚众造反的不归路的呢?

主要是科举不顺,屡试不第,功名心受挫,这才铤而走险,扯旗造反的。文献记载,洪秀全从16岁起,曾先后好几次去广州应试,结果都是榜上无名。1837年春,他第三次到广州参加考试。初试时感觉还不错,结果放榜那天,他又一次名落孙山。苦闷的现实让他心灰意冷,对前途深感绝望,内心又愤懑异常,终于大病一场。经痛苦反思,他终于抛弃幻想,也放弃了通过科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美梦”,毅然走上了一条凶险莫测的造反之路,成了科举制度和旧世界的叛逆、反抗者。



1843年,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组织形式,创立了“拜上帝会”。他的族弟洪仁玕、表弟冯云山都是科场失意者,这两人首先入教,成了洪秀全最忠实的追随者。

1844年3月,洪秀全带着冯云山、冯瑞蒿、冯瑞珍离开花县,准备去外地传教。洪仁玕因故未能成行。这4个哥们在广东省内漫无目的的游荡,先后到过广州、佛山、南海、顺德、番禺、增城、东莞、从化、英德、曲江、连山等地。所到之处,他们极力宣传基督教义,以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入会。

洪秀全等人的热情没有收到任何预期的效果。你让自古以来就崇拜观音、太上老君、孔子的中国人改拜陌生的上帝,只会引发别人的抵触情绪,况且广东经济相对发达,民众生活相对富庶,吸引这里的人入教有很大的难度。异教总是在那些生活艰难、不满现实、对新教所构建的宏大叙事有所憧憬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于是,洪秀全决心去相对落后、天高皇帝远的广西寻找机会。

创业艰难,前路漫漫,冯瑞蒿、冯瑞珍畏惧长途跋涉,加上在省内传教收效甚微,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于是掉头返回了花县。洪秀全、冯云山却毫不动摇,继续向西而行。后来,洪秀全因故独自返回花县,冯云山则孤身前往桂平县紫荆山区。罗尔纲在其著作《太平天国史纲》中说:“紫荆山由18座大山组成,著名的金田村就位于其南麓”。这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偏僻落后,贫富相差悬殊,一贫如洗者对现实非常不满,非常想改变自身的命运。这里无疑是传播拜上帝教的理想之地。

冯云山为人热诚,口若悬河,非常善于宣传鼓动,很多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赤贫农民,被他宣扬的“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彼此应该平等;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所吸引,也从他这里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慰藉,这些人似乎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拜上帝会。在广东费尽心力无法达到的目标,在广西却如鱼得水,拥趸众多。冯云山在这一时期发展的信徒,很多人都成了日后太平天国起义的骨干力量,比如烧炭工杨秀清、在紫荆山躲债的萧朝贵、饱受大土豪欺辱的中小地主韦昌辉,以及后来入会的贵县石达开、秦日昌;平南胡以晃、蒙得恩;陆川、博白地区的黄文金、赖九;广东信宜的凌十八、周胜昆等等。以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为首的紫荆山区是拜上帝会总部的所在地。经过近5年的酝酿、准备,拜上帝会的势力遍及广西的大片地区以及粤西一带,同清廷的摊牌、决裂乃至冲突已经如箭在弦、无法避免。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昔日籍籍无名的金田村里旌旗猎猎,鼓角争鸣,刀枪碰撞,人喊马嘶。一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造成了巨大的人口、财产损失的农民暴动----------太平天国起义正式爆发。这支农民军称“太平军”,洪秀全是起义军的最高统帅,杨秀清任中军主将,萧朝贵任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誓师完毕,这支以农民为主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冲出了金田村……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洪秀全是客家人,想在珠三角传教广府人是不会鸟他的。洪秀全在花县的口啤也不太好,且花县附近的客家人也不多,想在花县搞事,也不会有多少人听他的。

洪秀全也曾考虑过到广东梅州、河源等客家人集中的地区传教,但交通不便、往来翻山越岭太费劲。

广西桂平与广州之间有西江相连,且路途不算太远,可乘船往返,那个年代可算是交通极其便利的了。1840年代广西东部与广东西部一带的客家人在当地混得很艰辛,天灾饥荒加与土著械斗…… 当时桂平、贵县的客家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花县迁过来十多二十年左右的,洪秀全和其表弟冯云山在那里都有亲戚。传教之前冯云山在紫荆山区教书,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还有其他种种原因……洪秀全的传教,广西桂平紫荆山附近一带成了最佳选择!

在广西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90%以上是从广东迁广西不超五代的客家人。如石达开的曾祖父是广东和平县人,曾祖这代才迁广西贵县的。太平天国的起义,其实就是2万多广东客家人在广西的起义!


atget


广东人洪秀全能够在广西桂平成功发动金田起义,和当地的社会特征、人口组成、历史传统已经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广东人洪秀全在金田不是“外人”。

洪秀全和冯云山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紫荆山和金田平原一代。这些地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外来的客家人居多。资料记载,金田镇几十个村庄里,客家人占到了七成;紫荆山地区生活的以汉人、瑶族人和壮族为主,汉人占了七成,在这七成的汉人里面,客家人又占据了六成。

所以,尽管洪秀全和冯云山不会讲当地话,只会说客家话和广东话,但是一点不影响他们搞宣传,发动起义。

其次,金田地区老百姓民风彪悍,历来有反抗压迫的传统。

金田地区老百姓为了反抗明朝的统治剥削,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就出现了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起义一直抗争到明朝灭亡,时间长达260多年,这种超级长线的地方起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有这样反抗精神的地区,可以说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以唤起一大批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民加入。到了清代中期,又有一批破产农民进入了金田地区的紫荆山深山老林里面烧炭耕田,这些烧炭佬一无所有,起义对他们来说,失去的只是压迫和锁链,换来的绝对是整个世界和自由,在这批烧炭农民中间,就有杨秀清和肖朝贵,后来这两位都成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杨秀清,后来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再次,金田平原和紫荆山区的地理条件特别适合闹革命。

紫荆山区面积270平方公里,扼守着通往浔州,柳州、梧州的咽喉要道,明朝大藤峡农民起义的时候,侯大苟一支队伍就在山头上坚持了7年之久。农民起义失败后,官府在山口建立哨所,招募农民在山谷平原开荒耕种,随着时代发展,通过山隘进出的人群越来越频繁,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各地流民盗匪都把这里当做逃避追捕的藏身中转之地。山口后来只有一名塘兵看守,盗贼成群结队出入,塘兵只能作壁上观。所以当地地方志《桂平县志》记载说:道光二十六年洪秀全拜上帝会于此,三十年起兵金田,亦恃有此关出入也。”

最后,天地会在当地的活动,给洪秀全活动带来便利。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广西一直是天地会的重要活动地区,清朝政府在当地弹压的主要目标就是天地会。可以说,天地会的活动吸引了清廷主要的注意力,这个局面,客观上有利于洪秀全拜上帝会在当地的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之后,洪秀全就收编了天地会罗大纲的队伍,随后天地会苏三娘的队伍也加入起义军,成为后来攻打武宣,象州的重要力量。

正是上述的众多条件,促成了广东人洪秀全可以在广西的金田发动起义,并且一人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太平天国运动从南方发动,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铁锤文史


洪秀全是广东人,为什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会在广西爆发?

提起洪秀全,也不得不佩服的说他是个人物。洪秀全是在广东出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但是他在起义的时候,却是将地址选在了广西。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其实就是表明出了他聪明的地方。洪秀全的前半生一直都过得不是很如意,他从小就读书,识不少字。有人说他比较好学,聪明劲也有,是名副其实的一个神童,相信他能够考中状元,成为一名大官,最后光耀门楣。



但事实上,洪秀全去考了三次,但每一次他都落榜,就连一个秀才他都没有考中。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于这个从小就受惯了各种赞美的人是极大的一种伤害。渐渐的,已经25岁的他,却一直没有闯出什么成就,所以沦为了家乡其他人的笑柄。经常有人会对他指指点点,用他的事情告诫孩子,让大家不要跟他学习。在这样的一种不友善的氛围里面,洪秀全的内心也开始变得抑郁起来,他变得更为不爱说话了,甚至连行为举止都有些癫狂,再之后还严重到心中郁结而卧病在床。但洪秀全自己表示,就在这一场大病当中,他遇到了一位老者点拨。这名老者就是上帝,他授予了他至高的权力,让他成为上帝在人世间传达神谕的代言人。



但是广西大部分的人都是受过教育的,对于他这样的一番言论,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信。最后洪秀全和冯云山就商量了一下,打算去到广西投靠亲人,也借机在这边传教,发展教徒。广西这边的人属于落后地区,百姓们的生活都非常贫困,就连温饱都是一大问题,又怎么会有钱供孩子们上学读书。因此广西的人们,大多都比较的愚昧,没有太多文化。果然,洪秀全他们来到这里以后,很快就发展起了一大批的教众。这些人都跟他一样开始信上帝,信他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信他可以带领着大家过上好生活。



当这些人开始渐渐汇聚起来之后,洪秀全便宣布要反清朝,于是轰轰烈烈的金田起义就此开始了。所以洪秀全之所以会去广西开始起义,这其实就是他的聪明之举。他知道,只有对于这些没有读过书,身处于落后地带,对迷信说法比较信任的淳朴百姓们,随意糊弄忽悠他们一番,他们就会信以为真,然后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一起打天下。


紫禁公子


洪秀全之所以不在广东发动起义,而跑到遥远的广西去发动起义,主要是因为近代广东地区的开放程度高,当地人接触外来思想较多,不会那么轻易受到洪秀全的愚弄。


洪秀全是广东广州人,年轻的时候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功名,后来洪秀全得到了几本基督教的书,成为了一个基督徒。在冯云山等少数人的拥戴下,洪秀全建立了拜上帝会,当时拜上帝会在广州只是一个小的民间团体。

广州是中国近代开放最早的地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就开始成为通商口岸。当时的广州有大量的洋人居住,基督教在广州流传的非常广泛,而且广州的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普遍生活水平高,上学受教育的人也比较多,洪秀全根本不可能拉拢这些人跟随自己造反。


洪秀全在广东期间还曾经碰过几次钉子,据说洪秀全曾经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以便于自己发展拜上帝会。结果当地的基督教教堂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理解不全,拒绝了他的要求。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本身就属于基督教的分支,内容完全比不上正统基督教全面和深奥。况且当时的广东地区属于清朝的主要税收来源区,两广总督就驻扎在广州城内。


清朝对于广东的管理十分重视,不要说当地人不会跟着洪秀全造反,即使当地人想要跟着洪秀全造反,以清朝在广东地区的控制能力,洪秀全的造反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实际上从洪秀全造反一直到太平天国建制,一直没有遇到清朝重兵的围剿,假如广西地区有清朝主力部队的话,太平天国恐怕刚刚起义就会被镇压。

在广东地区碰壁后,洪秀全随即去了广西传教。洪秀全本身就是客家人,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亲属朋友,洪秀全在正式去广西传教前,已经派遣冯云山在当地打下基础。


因此洪秀全在到达广西后,教徒发展的十分迅速,当时的广西地区比较混乱,官府对于洪秀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广西地区的发展同广东相差甚远,当地的贫苦大众众多,这些人大多都不识字,也不懂什么是基督教。因此这些人轻而易举的就相信了洪秀全,纷纷加入到了拜上帝会的门下。

洪秀全在广西地区训练武装力量的时候,清朝在广西地区的官员一直不敢上报朝廷,担心自己会因此丢官罢职。清朝地方官的放纵,让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没有胎死腹中,在同官军作战中越来越大。假如洪秀全在广州地区起义的话,广州市是两广总督的驻地,广东的精兵大多驻扎在广州附近,洪秀全起兵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洪秀全从1850年开始同地方军队作战,到了1851年洪秀全已经发展了2万多人的武装力量。这些人都受到洪秀全拜上帝会的控制,在思想上十分的坚定。


在洪秀全起义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广西地区的官员才开始上报朝廷。在两广地区精兵的打击下,太平军被迫逃到湖南地区。然而洪秀全在广西已经拉拢了一支强大的队伍,这些人在到达湖南等地后,很快就打下了大片地盘,成为了清朝的心腹大患。


历史总探长


洪秀全确实是广东人,若是想要知道洪秀全为何去广西起义,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如何了?

我想有如下几点原因:

1、清末广东作为最早开放的口岸,他们接受西方思想的机会比较多。那里的人民视野比较宽阔,思想比较先进,脑瓜比较灵活,很多人甚至能力都比洪秀全大,最次也是水平相当的。

所以,以洪秀全当时的智商,想要骗这些有识之士,是很难的一件事的。因此,他也不敢在广东胡作非为,容易被揭穿,也容易被打死。

2、洪秀全自身条件就不怎么样,他充其量就是能断文识字的一个菜鸟。肚子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墨水。正是因为他考取不来功名,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所以,他才对清王朝不满的。他之所以创建拜上帝叫,发对大清王朝。说白了就是搞一些迷信的东西。来愚弄大众,让大众来给他挡枪子,实行他的宏伟霸业。所以,他只能选择比他不过的人,来操控了。

3、当时的广西,相对来说是比较贫困的。因为广西山多,人少。清政府的官兵,相对来说也不多。

再说了,这里的人,基本上都不读书。

所以,正是这种情况,让洪秀全有了大战伸手的机会。

当时洪秀全在广西开始传播上帝教的时候,也不是太顺利。但是,自从有了烧炭出身杨秀清,他才混的如鱼得水的。

因为杨秀清的家族,世代在广西烧炭生存。所以,他对广西的风土民情比较了解。他告诉洪秀全,当地的人,比较迷信,属于是有病都不看医生的那种。相反,他们都是去巫婆那里看病,俗称跳大绳的。

如同鬼神附身一样的操作,总之就是欺骗民众。

所以,洪秀全就开始买通巫婆,杨秀清也伪装成给人看病的巫婆。他们给人看病的时候,就恐吓人家,说人家命不久矣了。

但是,若是能加入拜上帝教,那么他们的病就会好。

一般当时的人,得的也就是类似于一些感冒这样的小病。大家都知道这种病,即使不治疗,也会自然好的。

但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呀。

他们以为自己的病好了,就是因为信奉了拜上帝教,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拜上帝教才在广西传播开来的。

因此,洪秀全的基业也是从广西发展壮大的。

总之一句话,洪秀全之所以选择从广西起义,就是当时的广西相对来说比较弱后。人民的观念陈旧,正是当地人的这种心理,被洪秀全掌握了,洪秀全才得以成功的。


汉史趣闻


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在清王朝在与英国的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本来已经贫穷的广西更是民不聊生了,在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忽悠下,铤而走险还有一线生机,坐等就是死路一条。生或死,选择起来即艰难又简单!


我不想从历史或拾人牙慧说很高大上的原因,我只从人的生存本能说几点自己的看法。


1、都是穷惹得祸:山多人多地少,生存压力导致的矛盾积累到临界点,在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引燃下爆发了

【山多地少】

广西是“山国”,只有狭小的盆地和平原,如桂平、石龙、柳州、玉林和南宁等。山地只能种杂粮和早稻,统统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可言,如柳州一带,“环山为田,多种旱禾,至五、六月间,十日不雨,农民忧形于色。”


【人多】

史载乾隆年间,广西人口剧增至600多万,到嘉庆道光年间,更增至700多万。当时人们耕作还是粗放型,某些地方的农民竟“不知窖粪,故土甚瘠。”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低,导致无法养活这么大量的人口。


古语说,穷则生变。因而在有组织有谋划的拜上帝教的引导下,为解决生存的难题而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2、无路可走的爆发:清朝的无能与无为,外加贫困百姓的无路可选,导致了起义的爆发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就地解散了从广西征召的兵勇,对当时的经济与社会治安带领了很坏的冲击,导致秩序的迅速败坏。

另外,签订的《南京条约》把广州的商业地位下降,导致大量的水手,挑夫等失业,饥民数量不断增加。

普通老百姓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外乎三条路可选:

  • 逃荒:但清朝对人口流动管控严格,并且死在逃荒路上的概率很高;

  • 等待救援:清朝此时都是内忧外患,无能力也无心去关注底层百姓的生与死;

  • 反抗:只能铤而走险,砸碎一切寻找一线机会。


总结

百姓穷且无路可选,是导致广西成为太平天国爆发地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不了人的肚子问题,各种问题都会爆发。



我是“读史自思”,仅提供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