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從2012年《一九四二》上映,到如今,已經過了八個年頭了,作為一部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我向來都是將這部電影放在“抗日題材”之中。

但是近年來,細看馮小剛導演的系列電影,例如《集結號》,例如《唐山大地震》、《芳華》等,我們可以看出馮小剛導演其實在佈一個很大的局,他向來拍的不是一段簡單的歷史故事,而是那些鮮活的人,而是為那些真實存在過的人和事做著傳記。

比如這部《一九四二》就是如此。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一)悲情是亮點,但絕非唯一看點

很多人在看電影之前,都會有這麼一個習慣,會問:“這部電影好笑嗎?或者是這部電影悲不悲?”

這部《一九四二》大概就會被大多數人歸結到“很悲”,“很煽情”的那一類電影之中,確實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在一種近乎殉道者的氣氛中進行。

比如從電影一開場的饑民攻城,無數逃荒的人,就像是從地裡長出來的蝗蟲,蜂擁到了範財主(張國立飾)的村子裡,起先範財主還想要和饑民頭領說說情,給點糧食就打發走了。

畢竟範財主家中有糧,手裡有槍,地窖裡還有銀元,即便是亂世之中,他也堅信自己能活得滋潤滑溜,只是後來的事情超出了他的預期。

兒子死了,糧食被搶了,萬貫家財也被一把火燒了。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這正應了那一句話: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從大喜,到大悲,對於範財主可能就是一眨眼的功夫,而我們看戲的觀眾,似乎也心有慼慼,為他倒吸了一口涼氣。

但是真正的悲,還並未開場,從範財主跟著村子裡的人一起踏上逃荒之路開始,真正的悲,才算正式開場。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比如一開始,範財主還有長工趕馬車,還有鄰人瞎鹿搭伴,看起來是去逃荒,實際上卻更像是旅遊,但是先是遇到日本人的飛機轟炸,馬車被亂兵給搶了去,後來又遇到土匪,瞎鹿也被倒栽蔥似的倒進了開水裡。

一路上都在失去,一路上人越來越少,直到最後到了西安城,唯一陪著他的大孫子,也被悶死了。

這種不斷失去,這種循序漸進的悲劇,才是馮小剛在拍這部電影時,為我們埋下的這大一個雷。

不是突然讓你流淚,而是讓你從頭哭到尾,而是讓你從頭心疼到尾,而在看完豆瓣上的百分之七十評論以後,我們會發現馮小剛的這個目的達到了,他確實用一種悲情的氛圍刺痛了無數觀影人的心。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二) 除了悲情,我們更應該記住群像背後的故事

我們大多數人判斷一部電影好不好的時候,會用有多少笑點,有多少淚點,來得出自己的結論,但是有些電影,特別是這種關於歷史的真實影像,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應該是劇中人物的群像。

比如範財主這個人物的心路歷程就特別值得深究,從一開始面對長工,面對拴柱等人的高人一等,他是這麼對他們說話的:

“這亂世之中,大爺也和你們不一樣,只要你們跟著我幹,就不會讓你們餓死”。

而當他踏上逃荒之路,他對拴柱說話的語氣又變了,說辭也變了: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你妹妹需要你,有你在大爺放心!”

再到洛陽城外,面對被拒的情形,範財主為了激起拴柱的鬥志,他又說了這麼一番話:

“你看著吧,大爺十年之後,還是大爺,你以後還是長工!”

不同時期,不同人物性格,不同時期,不同說辭,這既將範財主這個人物立了起來,更將那個時期,那個亂世之中,財主的人物性格給刻畫了出來,即便亂世,他們比起普通人來說,其實也有更多機會。

第二個群像大概就是瞎鹿一家子了,他們代表了最普通的大眾。

在同村的範財主,帶著一車糧食出門逃荒的時候,他們一家從一開始,就開始過了吃木頭的苦日子,孩子拉不出來,也是徐帆飾演的花枝用手在給孩子們在掏。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但是即便是如此境地,即便是深處絕境,在他們身上還是有人類最真實的善與孝。

比如瞎鹿自始至終都不肯放下自己的老母親,比如為了給孩子們尋一口吃的,他居然敢和兵痞們要驢肉,只是可惜的是在亂世之中,這樣的人最後只有一個結局,那就是慘死。

而馮小剛導演也將最出彩的戲份給到了自己的老婆徐帆,在洛陽城外,為了讓自己的兩個孩子活命的花枝,藉著城內的煙火,和拴柱拜了天地,第二天,她對拴柱說了這麼一番話:

“我們結了婚,你就可以賣老婆了,只是有一條,你要帶著我的兩個孩子”。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城門外,莊稼地裡,花枝將自己還算厚實的棉褲脫下換給了拴柱,而這一幕可以說也是中國影史上最讓人動容,最讓人揪心的一幕。

從範財主,到瞎鹿,從拴柱,到花枝,雖然只是簡單幾個人物,卻將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故事,將歷史上最痛苦的一個回憶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他們看起來只是一個人物,其實他們代表的是近代史上的一個群像,代表著的是一段不堪回首,不堪回憶的往事。

所謂歷史,不只有帝王將相,還有那些真實存在過的小人物,還有那些真實存在過的悲歡離合,而馮小剛這部電影裡的人物就是這種功效。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三)電影的大結局與隱喻

歷史上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有隱喻的,而這部《一九四二》,雖然時至今日在豆瓣上的評分也只有7.7分。

但是在我心中,這部電影確實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僅僅是這部電影反映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影像,更因為馮小剛在電影大結局的時候留下的隱喻。

在範財主帶著大孫子,好不容易來到西安城外的時候,卻遇見了阻攔的部隊,當時範財主對著大孫子說了這麼一段話:

“沒想到,一路上這麼多人,最後只有我們爺倆兒到了”。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這話裡有希望,有光芒,也有活著的慾望,可是等範財主發現下車,發現唯一的大孫子也被悶死的時候,他踉蹌的動作,暴露了他全部的內心。

當所有人都在往西安城裡跑,都在朝著光明和希望奔跑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開始朝著來時的路行走。

就像在路上行人問他:“西安有沒有活路?”

他告訴別人:“有”。

而那人又問:“那你為什麼要走回頭路呢?”

他說:“只是想死的時候離家近一點!”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比起來西安時,他的步伐雖然踉蹌,但是卻更堅定,雖然這是他赴死的路,但也是他回家的路。

很多人說要是電影在這裡結束,可能就是普通導演的水平,但是馮小剛不同,他確實是一個大師,在最後一刻,他依然給了人生的希望。

他讓範財主遇見了一個小女孩,讓一老一小,再次朝著光的方向,朝著希望的方向前進。

《一九四二》上映八年以後,我的記憶深處依然記得這個一老一少,走向希望的大結局,可以說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可以說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隱喻,即“雖身處絕望,但也仍不放棄希望;雖身處黑夜,但也仍不放棄光明”。

8年後再看《一九四二》,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稱為神作

不管任何時代,不管任何時期,做人,做事,都應該心懷光明,這就是這部電影給人最大的啟示,也是這部電影之所以稱為神作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