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馮小剛這大半輩子拍過不少電影,但是大部分都是《非誠勿擾》似的商業片,看起來熱鬧,實際上並沒有內涵,他自己也直言,並不喜歡自己拍的商業片。

而有這麼三部非商業片,才真是馮小剛的心頭好:

一部是《唐山大地震》,一部是《集結號》,還有一部就是2012年上映的這部紀實性電影《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上映的時候,評分並不高,觀眾緣也不大好,甚至當時有媒體直言道:“大過年的,誰願意看這種讓人堵心的電影啊!”

八年過去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評分越來越高,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今天具體來談談這部電影吧!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1,多種鏡像語言的運用,成就了一部經典電影

首先,故事切口選擇上,就非常巧妙。

在電影裡,導演選擇了這樣兩個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一起踏上了逃難之路。

一家是張國立飾演的土財主,出門是有槍有糧,他們不像是逃難,反而像是帶著一家人去旅行;

而另外一家人是瞎鹿一家,身無長物,從出門開始就只能啃樹皮,吃木頭,最難的時候,只能找張國立這位土財主借糧食。

這個故事切口是特別精妙的,從一開始,就將亂世之中的人物群像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有人是逃難,有人是旅行。

而這種對比帶來的衝擊感,也特別強烈,一下子就能抓住觀眾的眼球。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最關鍵的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特別是當觀眾親眼看到土財主一件件的失去他所擁有的,一步步變成和長工一樣的處境的時候。

全劇最想表達的思想也昭然若揭了,那就是:“身處亂世,沒有一個階層能躲過,沒有一個階層能獨善其身!”

這種亂世的悲涼感,這種災年帶來的饑荒感,從一開始就為本片注入了一份悲劇色彩,而這也是本劇之所以經典的主要原因。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其次,色彩的渲染與妙用。

都說中國最會運用色彩,最會用色彩去表達電影情緒的人是張藝謀,其實在我看來,並不是,比如在這部電影裡,馮小剛就表現出了極高的色彩語言天賦。

比如當張國立等人剛剛走上逃荒之路時,電影鏡頭,依然是明亮的,依然是光明的,而對手下長工說的話也是中氣十足,說道:“他們才是逃難,我們不一樣!”

這種鏡頭的色彩,搭配上語言的熱烈,從一開始就將電影的情緒,強烈的表達了出來。

而當他們一路上失去自己的親人,一路上失去自己的所有,直到無路可走的時候,灰色、暗色、灰調、暗調,就成了電影的主流。

特別是當張國立飾演的角色問長官:“我們怎麼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災民呢?”

這種無力感和無助感一下子就湧上了心頭,而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優勢所在!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第三,擁擠的鏡頭感和孤立的個人,直擊人心。

作為一部災難片,其實運用擁擠的鏡頭感,去表現時代洪流裡個人的悲涼,是最好的一種表現方式。

但是在這部《一九四二》裡,馮小剛的鏡頭感的運用,比起其他災難片帶來的感受還要強烈。

下面幾個鏡頭是我認為全片最直擊人心的,第一個:當花枝決定賣掉自己,給孩子和新結婚的丈夫換一口吃的時候,丈夫送到了野地裡,在野地裡,花枝對丈夫提了最後一個要求,那就是去野地裡把兩個人的棉褲給換了,因為她的厚一些。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而通過馮小剛從天而降的鏡頭語言,當我們看到花枝和拴柱在野地裡互換著棉褲的時候,這種直戳人心的疼痛感,真的一下子就湧上了心頭。

第二個細節是:當張國立抱著孫子,坐著火車,終於到達了西安的時候,在擁擠的人潮裡,在密密麻麻的災民裡,張國立一個人抱著襁褓裡的孫子,嘴裡唸叨著:“只有我們爺倆到了這裡”的時候,這其中的孤獨和寂寞一下子就湧上了心頭。

能用幾個鏡頭就將時代洪流裡個體的無助感表現出來,這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這也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真實感受。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2,蘊含希望的結局,賦予電影深度

雖然這部《一九四二》從整體格局上來說,就是一部踏踏實實的悲劇片,災難片,看完這部電影的人,大多數都很堵心。

但是當大多數人看到結尾,當大多數人看到結局的時候,都會被突如其來的反轉所感動。

在最後一刻,張國立抱著襁褓裡的孫子,終於到了西安城下,可是隨即他就發現了自己唯一的孫子,已經死去多時。

一路上失去,一路上走散,一路上從希望到絕望,這不管是對於張國立這個角色,還是對於觀影的觀眾而言,都是一種直接打擊,可是就在張國立懷著必死的心,走上回家的路時。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電影的最後,導演又給了一個有希望的結局,那就是讓他帶著一個失去所有親人的小姑娘,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老,一小就這麼向著死亡前進,就這麼相互攙扶著朝著來時的路走,這種行為裡本身就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寓意。

而電影的深度,也從這一幕開始真正走向了高峰!

這部電影從來都不只是一部簡單的賣慘,一部簡單的紀實性電影,他更想表達的是一個時代的陣痛,他更想表達的是一代人的悲劇人生。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3,電影中的人文關懷,增加了電影的廣度

電影《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作為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小說,從骨子裡就帶著一種特殊的人文關懷,帶著一種特殊的知識分子情懷。

比如下面幾個細節,就別具一格: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第一個:亂世中的愛情。

對於長工拴柱而言,他之所以選擇跟著地主老爺,之所以願意保護他們一家子,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真的愛大小姐,而為了這份愛情,他願意奮不顧身,他願意和別人拼命。

可是在電影的最後大小姐,選擇了賣掉自己,給自己的父親換口吃的,而在拴柱驚慌失措,甚至在精神支柱崩塌的時候,是剛剛失去丈夫的花枝站了出來。

給了拴柱最後的愛情,給了他最後的精神支柱。

而在洛陽城內放著禮炮,洛陽城外拴柱和花枝跪地成親這一幕,確實體現了人文關懷,也增加了電影的廣度。

悲哀,當也有溫情,絕望,但也並不失望。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第二個:亂世中的人性。

在馮小剛的這部電影裡,其實刻畫了很多腌臢的人性,但是同樣,也有很多真實的人性,熠熠生輝。

比如瞎鹿,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帶著老孃,有一口吃的也要帶著老孃,這就是人性的光輝;

比如星星,在眼看一家人都要活不下去的時候,一個大小姐選擇了賣掉自己,就為了讓自己唯一的父親活下來;

再比如最後一刻失去所有的張國立選擇了帶上一個陌不相識的小女孩一起活下來,這就是善良的勝利,這就是人性的勝利。

而這也是這部電影真正的深度和廣度之所在。

《一九四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為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

總之,馮小剛2012年上映的這部電影《一九四二》,不管是從電影語言,還是從故事內核來說,都是一部經典電影,再加上電影之中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更讓人這部電影足以影史留名。

而這大概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會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