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告诉你,疫情防控期间职工心理问题解答


心理咨询师告诉你,疫情防控期间职工心理问题解答

疫情期间人们心理处于应激状态,行为退缩,兴趣降低动作迟缓、防御性行为增加等,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干劲,整天蔫蔫的,做事磨蹭,或者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强迫性洗手、刷手机等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而复工期间,人们对公共场所、往返通勤的恐惧又如何克服?我们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显辉老师帮助我们解答一下这些职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职工在家期间心理上压抑、抑郁,生活规律受到影响,如何进行调整?


大家要先明白,在当下疫情期间,我们生活中出现适度的紧张、烦躁、焦虑等表现,这些都是人在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时的正常表现,其本质上是有保护意义的,不要刻意回避,尝试去接纳它,认识它,再去慢慢调整它。

  • 1.首先在复工前1-2周开始有计划地生活,调整作息习惯,身体力行,给自己一个缓冲期。比如:每天坚持运动打卡,从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每天至少安排1-2件事情做;每天都整理好自己的仪表...最后调整到按照工作时的生活节奏来安排日常起居。看起来比较刻板,但这会让我们获得稳定感和控制感,同时也会将我们的关注点从疫情转移到自己本身,从而慢慢的回到工作状态中去。
  • 2.其次,让我们的生活不再被疫情充满。要适度的关注疫情信息,懂得给自己减负,不盲目相信网络,从正规途径去了解病毒传播及疫情发展的相关信息。一旦开始工作,过度的关注浏览疫情信息,会消耗过多的经历,也会带来些负面情绪,致使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 3.最后,如果面对心理困惑自己确实难以调适,或者其他让自己困扰的状态,比如:对未知的无力和绝望感;悲伤、抑郁等情绪;或者过度谨慎,过度清洁等行为,甚至已经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了,建议及时寻求正规的专科医生或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二.职工夫妻双方复工上班,孩子在家无法看管,心理焦虑,如何调整?


疫情期间情况较特殊,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年纪是否合适独自在家,再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如果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当下是锻炼其独立的好时机。不妨做好安全措施,给孩子一个展翅高飞的机会。

如果孩子还不具备独自在家的年龄和能力,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 家中长辈、好友、邻居或是要好的同学家长是否有条件可以帮忙照看,给予适当的报酬是否更加可行;
  • 工作环境是否合适把孩子带在身边。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体验一下父母的工作,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父母一方可以申请在家办公或是短期停薪留职,特殊时期,企业会酌情考虑处理。


三.复工之后,担心公共交通人多拥挤,产生排斥心理,如何调整?


这个时候出现这种心理主要源自于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而产生的焦虑。我们“闭关”在家时,消消毒、通通风等,环境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接触的人流也都是可控的。但一旦出了家门,都是不可控不可预知的,自然会产生焦虑,对所有可接触的人有排斥心理也很正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做好两种防护来进行自我调整。

  • 一个是做足自身防护。进入公共空间内,带好口罩、免洗消毒液、不随意揉眼睛等;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采取一些变通法,“错峰出行”“自主交通”“保持安全距离”等,这些都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
  • 另一个是做好心灵的防护,带上“心理口罩”。了解病毒传播的相关知识,减少不不要的焦虑。还要认识到,疫情之下复工的“你”,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在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助力国家早日战胜疫情尽一份责任。要对国家对公共交通的管理者有信心,这些地方的消毒、检查、防护工作做得还是很充分的。


四.复工后办公场所同事间相处互相防范,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正常开展工作?


抗新冠时期,为了降低复工后潜在新冠患者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推行一项特殊举措“防火!防盗!防同事!”从这里来看,复工后在办公场所同事之间互相防范是必要的。目前疫情还没有结束,外面的环境存在很多未知。复工后被感染的风险与居家相比要高一些,所以容易产生恐惧,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适当的焦虑会促进我们提高警觉,能够更好的做好防范

工作,是好事。但过度恐惧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必要的心理建设:

  • 1.从官方权威平台上了解新冠病毒的主要症状和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免得庸人自扰。
  • 2.办公室空间和接触人员毕竟有限,是可控环境,做好以下几点,是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

多运动,少集聚,

行动一致不可取。

口罩洗手把毒消,

坚持到底赢胜利,

吃喝玩乐任由你!

  • 3.特殊时期,同事之间保持距离,关系变“疏远”,是为了抗疫需要,是为了“你我他”生命的安全,隔离不隔爱。
  • 4.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需过度担心。


五.被隔离期间无法正常上班,焦虑感如何化解?


在隔离期间,生活环境、活动范围被限制,不能正常复工而带来物质方面、事业发展等影响,部分人员会出现紧张、焦虑、敏感多疑、害怕、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有少数人会出现失眠、头晕、乏力等躯体反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到:

  • 1.正常作息,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 2.调整认知,从积极的一面看待隔离事件;
  • 3.学会自我放松,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
  • 4.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 5.通过网络、电话跟亲朋好友联系,减少孤独感;
  • 6.过滤新冠相关信息,减少对网络信息的浏览,只关注官方信息。

如果自我调整效果不好,也可以联系社区,寻求正规的专科医生或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六.职工复工后工作任务堆积,导致心理焦虑,如何克服?


心理学里面有个名词叫“目标颤抖”,指的就是太专注于目标,反而做的不好,很可能失败。失败还不要紧,关键的是这样焦虑的情绪会让人愈发“颤抖”,离目标也就愈发远了,到了最后,就只有颤抖,没有行动了。

不要急于把完成所有工作作为目标,先学会接纳!接纳当下的情况,接纳当下的你。告诉自己:只是时间的问题,我可以的。

然后把工作任务按照艾森豪威尔十字法则分类,按照分类好的顺序进行处理,相信自己会处理得游刃有余。

在这过程中,如果焦虑情绪一时间无法克服,可以找人倾诉,把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也可以做一些自我放松活动,比如运动、看电影等。


七.企业主因员工隔离复工人员不到位,生产销售渠道不畅通等,产生较大经营压力,如何调适自身心理?

首先要正确认识情绪。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时,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属于正常人群在非正常情境下的正常反应,是正常的。当我们出现了这些负性情绪的时候,试着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其次要学会处理好情绪。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掌控感。每天给予自己更多的信心,更多积极的暗示。学习自我放松的方法,如腹式呼吸放松法、蝴蝶拍等,可以降低焦虑,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来应对困难。

然后要回到现实层面进行思考。要充分肯定,你能够走到今天证明你有面对困境的能力,相信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主动、客观地去应对这件事,避免陷入被动地、紊乱地应付,一定能找到克服难关的办法。比如:在疫情持续的过程中,对事业有哪些客观影响?疫情期间可以做什么来缓解危机?疫情过后的局势会怎么样?应该如何应对?

最后,还可以具体的做些事情:

  • 关注国家层面对疫情的报道,尤其是专家对疫情持续时长的判断,国家在政策上的一些措施。
  • 关注同行在做什么,多与同行联系,及时判断跟上步伐。
  • 做好员工的安抚和团队建设。
  • 做获取资金方面的研究和准备。
  • 主动出击,创新改变。比如:采用线上销售的形式,或者售卖半成品等方式。
心理咨询师告诉你,疫情防控期间职工心理问题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