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liguangweg13


常说十里不通风,八里不同俗,在我们农村80岁以上无疾而终的都称之为喜丧。而不是丧事喜办,在福禄寿喜财五福中,为首的福气就是善终,这是人们尊崇的结果,孝子依然泪如雨下哭声不断,亲戚朋犮来吊孝是磕头跪拜四下,女人来吊孝就是蹲下就哭。分男人吊孝孝子哭,女人吊孝,儿媳大姑孑小姑孑哭。男左女右儿女们要呺淘大哭,礼毕,男孝子分大中小类推跪礼回敬,右边大儿媳姑娘也和男人一样回跪礼。农村死人分岁数排三、五、七单数土葬。所谓喜丧一般人死后排五或七热闹几天以隆重,打台唱戏,吹拉弹唱,找哭灵的,灵车串大街,鞭饱响到坟地,吹喇叭搞杂耍唱戏的沿路,乡亲们可以沿街截唱,用长板橙往街面一横,吹鼓手使出看家夲领吹唱做广告,哭灵的,唱戏的都是尽力的表现,叫人拍手称赞,孝子孝女凡是小辈戴孝的排成长队跪拜,钱纸飞满天,各种各样的炮响彻云霄。热闹非凡这就是农村的所谓喜丧。还有一种是丧喜婚,这就是特殊情况了,凡是姑娘在出嫁前或病死或事故死在娘家的,姑娘不能入坟,都要有人找没有媳妇而死的男人至亲,做阴婚,俗话叫配骨。这就是丧事喜办,男方来女方把死了的姑娘拉到自家坟地给自家死的男人婚配埋在一起。女方的至亲近族到南方的家吃宴席,认家口认亲戚,与正常的结婚一样,但不太热闹只是一个形式,虽然这些称之迷信,但解决了在没结婚前死亡姑娘的归宿,也慰即了无婚死之男性的亡灵。这就是风俗习惯。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搞笑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是怕去世的人假死。也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先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来破坏和亵渎,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尚所替代。


文章乡村健康生活大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删除,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都看到这里了,还愣着干嘛呀?赶紧点赞关注啊!每天都会有精彩与您纷呈。


乡村生活健康大纲


在农村这种“丧事喜办”最常见了,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存在,反正在我们这里只要有老人过世就会有人过来给红包,然后摆上好几桌,搞得和吃酒席一样,再接着就是请乐队吹吹打打,还会请人和尚过来做法式等,有的甚至通宵在哪里吹吹打打,搞得我们都无法安睡。在我的记忆中丧事和喜事是最热闹的了。

老人过世后要“丧事喜办”也是有要求的,老人的年纪最少要达到70岁以上,而且也不是因为病痛去世的,然后过世老人的子女是孝顺的,这才可以“丧事喜办”。其实老人过世后搞的这么热闹和中国人的传统有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有朝拜祖先美的,认为人过世后并不意味着结束,去世的人可以为后人祈福,保佑后代,所以后代人把葬礼办的非常隆重,希望去世的老人能更好的为后代祈福。

而现在的丧事都变味了,不知道的人还有可能认为是喜事呢。有些人生前对老人不管不问,到老人去世后就把葬礼搞的非常隆重,因为怕别人说闲话,有的甚至是在攀比,觉得办的热闹才是对老人孝顺。以前办丧事简单的请个唢呐班吹拉下就下葬了,现在他们觉得唢呐班吹的声音不够大,还请了乐队,搞的整条街都知道。甚至更加离谱的就是还请表演团表演一些低俗的东西给大家欣赏,各种花样百出。

个人感觉人过世后没有必要搞的这么热闹,生前对老人好点是最大的尊重。

以上是个人所答,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村里的男青年


小时候最怕村里有人过世了,因为办丧事那场面特别的悲伤,除了过世的人的亲人各种悲痛的哭喊声,丧礼上敲锣打鼓吹呐的那种音乐声也是很悲伤的,让人听着也莫名的伤心、难受,那时候小,很害怕听到这种声音,曾经为了不听到这种声音,躲在被子里捂住耳朵呢。

要说农村“丧事喜办”我是没见过的,上个月底,村里有一老人过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世的,据说办得挺简单的,他们家离我们房子不算很远,但那些亲人的哭声我们在这边能听到,很悲伤,哭着蛮久的,后面送丧的时候也一路哭,我没出去看(这边的习俗是不能去看的,而是关闭门窗待在家里)。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地方的农村“丧事喜办”的视频,感觉有些还能接受,但有些就显得比较恶俗、低级趣味了,那场面感觉更像是为这些活着的人举办的娱乐活动,我个人认为有些过分了,不尊重过世的人。

读书的时候,宿舍的人也会聊些自己农村家乡的一些趣事、怪事,有舍友就说到了自己农村老家农村“丧事喜办”的事儿;那舍友说,农村“丧事喜办”也不是所有过世的人都可以办的,一般是健康高寿(超过80岁)、正常死亡的老者才行,因为高寿嘛,这本身就是很值得开心的事儿,到后面正常死亡自然离世,老人没有病痛,这是好事,办丧礼办得喜庆一些,没有传统丧事的那么严肃哭的死去活来,让老人热热闹闹、安安乐乐的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不代表其亲人内心不悲伤。

所以这样的“丧事喜办”,相信大伙都能接受吧?乡居小菜是能接受的,不过我接受不了的是一些“丧事喜办”上的低级趣味节目,比如请人跳些艳舞、播放露骨情歌音乐之类的,这样就有娱乐的成分了,想想几十岁高龄的逝者在世的时候也不喜欢这样的节目吧,这样搞,不尊重逝者。

而说到“丧事喜办”上播放的音乐,除了露骨歌词的情歌,有些还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千年等一回》、《开心的马骝》等之类的“喜庆”歌曲,光听歌名,就让人有些反感了,难道这是庆祝老人过世吗?若是过路的人不知道是办丧事的,光听到这样的音乐还以为是结婚 、入新居等办酒席放的音乐呢,不太合适。

现在农村“丧事喜办”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感觉还是办得稍微保守些的好,一些比较低级恶趣味的表演、音乐还是就不要搞了。


乡居小菜


对于题主提到的农村“丧事喜办”这个问题,也许是人们理解有误。亲人仙去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怎么会值得高兴呢?

真正“丧事喜办”我倒是见过一次,已经好几年了,而且我亲自去参加了那个葬礼。记得那回是我兄弟的祖祖去世,享年100岁。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凡是满95岁以上高龄寿寝的,都要戴红孝,贴红联,寿棺上披红布等,一切按“喜事”的规格来办理。在随礼时,主家还会回礼一分带红色包装的喜糖,只要是沾亲带故的,都要穿上红色的孝衣。那场景,好一片喜庆样!帮忙的穿进穿出分外热闹!

其实呢?逝者的子女内心还是悲痛的,你别表面上看到他们有说有笑,那是在面对宾客时装出来的。农村不是有句俗话吗?“家有一老,如同一宝”,一旦自己心心念念的至亲仙逝,哪有高兴的道理?

我承认,我国民族众多,也存在风俗习惯的差异。就拿下葬方式来说,有土葬、有火葬、有天葬、有水葬等。

从办葬礼的方式上来说,有请道士绕棺做道场的,比如我们四川、湖南(湖南还有赶尸的传说)、湖北某些地方(湖北土家族把道士称为端公)。有请和尚念经祈福为逝者飞升的,比如浙江沿海一带。还有摆台唱大戏的,不甚枚举。

也许有些人认为现在农村整酒风盛行,每当有亲人去世后,就会大宴宾客、收刮钱财。硒哥哥不这样认为,中国人的风俗是希望自己在生时活的“轰轰烈烈”,去世时走的“风风光光”。而后辈人在办丧事时正好遵循了这一点。

为什么各个地方政府为了狠刹整酒风,单单把“婚丧嫁娶”除开呢?我想,一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不能丢。二是要考虑民族感情。人生中,把结婚放在第一位,结婚也就预示着生的到来。把丧事放在第二位,也就说明了人从生到死的过程,最终会划上一个句号。

现实社会中,也不可排除许多弊端,比如现在的农村,在葬礼的晚上,会出现许多什么“军乐团”啊,“舞狮队”啊!“带哭丧”啊等。这些节目中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东西出现,这是非常不适适宜的。也许这就是许多老农认为的“丧事喜办”吧!


硒哥哥辣评:我们老家有句古话“在生不孝,去世后掉猫尿”,其中说明了一个道理,老人在世时,女子不在老人身边尽孝,老人受尽晚年凄凉不说,还吃不好、穿不暖。等老人去世后,才回来风光的操办丧事,其司马昭之心了!路人皆知。

硒哥哥呼吁大家:乘父母还在时,多回家看看父母,老人更需要关爱。让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儿孙绕膝!不要去做网上孝子,更不要在父母去世后把丧事大操大办,丧风恶俗。


鄂硒农技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搞笑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是怕去世的人假死。也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先烈对我们的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来破坏和亵渎,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尚所替代。



游戏人超超


在如今人们的观念里,老人高寿自然死亡,称之为“喜丧”,但即便是喜丧也绝不等同于将丧事用办“喜事”的方式操办,说“丧事喜办”为怪象,一点不为过。

“丧事喜办”的怪象,朴实的老农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人死为大,可是人死了,无论是含笑而终,还是生病离世,对于死者的后代来说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丧事有其不可改变的肃穆性,这种肃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参加葬礼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对死者的缅怀,一方面是怕说多话触及死者子孙的伤心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农村却错误的理解了“喜丧”的含义,将丧事办成了“闹剧”。

正所谓红白喜事,人们对于正常死亡且高寿的老人去世称之为“喜事”,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老人的子孙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将丧事当成“喜事”来办。

我生活的农村,从小到大经历了丧事操办的变迁,小时候人们大办丧事的方式,无非就是唱大戏,在死者灵台之前搭建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表达对死者的缅怀,而刚开始的大戏唱腔还属于悲伤,后来发展成为什么热闹唱什么,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大孝子,给父母大办丧事。

后来唱大戏已经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里办丧事甚至出现了跳摇头舞,美女穿着凉爽,跟随动感的音乐大跳摇头舞,看客众多,时不时冒出一阵掌声。

再后来,农村的恶趣味进一步升级,出现了跳脱衣舞的节目表演。丧事办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很过分了。可是近几年更过分的出现了,“大孝子”们纷纷请来专门的歌舞团,表演节目更加刺激,黄段子,隐形暗示,肢体暗示等等穷出不穷,而看台下的小孩子甚至还猛抬头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让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们村经历的“丧事喜办”变迁史,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村有户人家给老人“办三年”,就请来一支丧事歌舞表演团,细节不再描述,表演内容时不时让人脸红,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你不得不服,在农村无下限的恶趣味,确实可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而请歌舞团的“孝子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其乐融融的欢乐效果,美其名曰“喜丧”。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喜丧”的误解,以前喜丧吹唢呐都有人觉得不妥,现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没有歌舞团正前方摆设的灵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这是在办丧事,还以为谁家结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象出现呢?

我认为,无非就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农村大操大办丧事攀比成风的后果。

在农村对于寿寝正终的老人,称为“喜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制造出一种喜事的概念,通过大操大办,鞭炮齐鸣,锣鼓唢呐,歌舞表演来表达这种心情,这本就是不正常的,对于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该以此方式表达。

对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则会默默举办丧礼,我奶奶去年腊月去世,就属于常年卧病在床,去世后在家中停丧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虽然没有请歌舞团表演,但依然举行了烟花演出和唢呐齐鸣。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村里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觉得不大办就是不孝,就是对老人不敬。而这种大操大办的丧礼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攀比成风,你家唱大戏,我家就跳个舞,你家热闹我家要办的更热闹,仿佛这样才配得上“孝顺”的美名。基于此,有些人甚至借钱都要将“丧事喜办”的热闹非凡。

这种“丧事喜办”的怪象想要彻底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李阿冰


农村丧事喜办,在我们地区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人死后都要隆重的办一场,家里没钱借钱也要办,几乎都是这样。三天吃喝,村里人都帮忙,抬棺材的打赏,拿花圈的打赏,抬精的打赏,还有吹手,几步一停一打赏,那时候吹手是个赚钱的行当。第二天,第三天晚上还有节目,都演二人转。记得那时候,谁家老人过世,小孩子都高兴,因为有热闹看,还能吃上几天,大人帮工,小孩自然就去吃饭。只是苦了办丧事的家庭,有的没钱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办喜事是赚钱的,而办丧事是陪钱的,陪的还不少。

雇吹手演二人转已经过时了,现在就是演也没人看。后来用喇叭代替吹手,一些过程都略掉了。十年前,有一家老人死后,只雇抬棺材的人,老人入殓后直接抬到山上埋了,给村民钱,只招待亲戚,村里有些人仿效。现在连大棺材当地政府也不允许了。其实这些习俗是不好的,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一点点变成历史。我们地区有些十五清明买鲜花,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吧。

其实丧事喜办,意思是老人生前好好对待,死后不用大操大办,正常的死亡也不要过度伤心。如果为了办丧事而花费很多钱,让别人热闹一下,老人家属还要花费很大精力,那可就不是喜丧了。


农业空间


农村丧事喜办现象层出不穷,其实这个问题对现在而言是比较普遍的,像以前办丧事,都是哭得稀里哗啦,是因为亲人走了心里难过,但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不还得要好好活吗?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伤势都是喜办。



1.小时候看到办丧事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村里面,有一个40多岁的人生病死了,而他的儿子才11岁,而他死了之后他们家人还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年迈的父亲,后来没过多久,他的父亲自己也知道了消息,因为伤心过度不到两个月也去世了,像这种丧事就办得让人同情,村里的人都觉得他们家太可怜了,后来没过多久,他的小孩也辍学了,那小孩就上了小学三年级,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再都没有见过他,直到长大了,现在才看到了他,而且他还混得风生水起,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当家吧!而且在我们老家还有一种说法叫,爹死儿子乖,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我只是在这里面表达一下他们家小孩很努力。



2. 北方喜丧的习俗比较多。

上面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其实这是有一定的说法而得,而且还得看死者的年纪。以前父母在北京打过五六年工,我放暑假也会过去玩,然后经常能看到有老人死了之后,他们都会请那些二人转演员或者唱歌的,还要请哭丧的人,当时我也感到不解,后来听北京的老人们说这种叫喜丧,而不是所有的伤势都能办喜丧,而是要那种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之后才能办喜丧,因为他们已经到那个年纪,,活的岁数比较大,没有什么遗憾,所以这种才办喜丧,像年轻一点的就不可以办,(这种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这种说起来比较难听,毕竟使使者为大。



其实像北方人办喜丧这还是较多,在我们南方这种虽然有,但不是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层出不穷,在我们农村还是比较少,而且不是说所有的农村都可以办,毕竟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农村的人思想比较落后,很多还是不会选择喜丧,如果在我们村丧事喜办的话,会被上一辈的老人责骂和谴责,在村子里面也抬不起头来,人家会说你不孝,所以说这种现象在我们村里还没有出现过,但是在别的村我是看到过的,但也是我在话题中所说的只有老人才能这样办。

你们那边也有丧事习惯的风俗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啊伦的日常VLOG


丧事喜办是社会的倒退还是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农村,会出现一个怪现象,家里的人去世了以后,应该都是沉浸在悲痛之中才对,但是反而是感觉像办喜事一样,去请一些人来,吹吹打打,唱歌,演小品,在网上还曾爆出有人在办丧事的现场,表演脱衣舞这样的事来,让大家都想不通,更让老一辈人想不通,这社会怎么啦,怎么会变成这样。

前段时间回到农村老家去,本来是一个唐大伯年岁已高,生病以后去世了,是准备去吊唁的,卖好了香纸和花圈,准备隆重去吊唁下,可是回到村子里一看,在灵堂的前面,就搭了一个舞台,在灵堂的前面香火袅袅,可是人们大部份都已经坐在戏台的前面,正在看几个年轻女子的歌舞表演,音乐里放着《这是个好日子》这首歌,看到这场面,我真的是哭笑不得,难道今天有老人去世了,真的是个好日子吗?

问了下父母,父母亲告诉我,这个风气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在以前有老人去世了,是去请人来念经超度,放的是大悲咒,而现在有人去世了,放的是《今天是个好日子》,连他们也搞不懂,搞不明白。

对于这个丧事喜办现象,我认为是人们的一种思想退化的表现,是一种社会倒退的表现,有老人去世了,应该以祭奠以主,以默哀为主,更提倡丧事从俭的做法,对于丧事喜办这这种怪现象,应该积极引导,并抛弃这种陋习,你认为呢?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点击关注:以文温暖三家。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欢迎交流、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