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不是壞事,但沒有修養,就會變成壞事

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只是因為沒有學養,不知道把這種道德心理的基本因素培養出來。要使這種心理上善良的本質見之於行為,就必須加上學問的陶冶。

個性不是壞事,但沒有修養,就會變成壞事

個性不是壞事,但沒有修養,就會變成壞事


下面是孔子說明人生修養的境界。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這一節我們要深入研究,意義包括很多。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領導哲學;小而言之,是個人的人生修養道理。恭就是恭敬。有的人天生就是態度拘謹,對人對事很恭敬;有的人生來就昂頭翹首,蠻不服氣的樣子。有的長官對這種人的印象很壞,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態度,是他的稟賦,他內心並不一定這樣。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隨便被外在的態度左右,儘量要客觀。


孔子所說的恭而無禮,這個禮不是指禮貌,是指禮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內涵

。所以不要認為態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態度而沒有禮的內涵則“勞”。換句話說,外型禮貌固然重要,如果內在沒有禮的精神,碰到人一味地禮貌,則很辛苦、很不安詳。


慎而無禮則葸”,有些人做事很謹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過分地小心就變成無能、窩囊,什麼都不敢動手了。我們土話說“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確有這種人。


“勇而無禮則亂”,有些人有勇氣、有衝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


直而無禮則絞”,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臺。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鍊、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這四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種個性。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太恭敬了,變成勞。


我們中國人說:“禮多必詐”,像王莽就很多禮。太謹慎了變成窩囊。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為衝動,有時誤了事情。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僨事。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面的缺點。清代詩人王曇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懂得了這四點,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性的標準。


個性不是壞事,但沒有修養,就會變成壞事

個性不是壞事,但沒有修養,就會變成壞事

個性都不是壞事,但沒有真正內涵的修養,就都會變成壞事,每個人的個性長處不同,或仁、或知、或信、或直、或勇、或剛,但不管哪種個性,孔子告訴我們,主要的自己要有內涵,有真正的修養,學問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最難的就是認識自己,然後征服自己,把自己變過來。但要注意並不是完全變過來,否則就沒有個性,沒有“我”了。


每個人要有超然獨立的“我”。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短處也是長處,長處與短處是一個東西,用之不當就是短處,用之中和就是長處,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知、仁、勇、信、直、剛的因素都具備了,不過還要從這些地方,用心涵養,這就是學問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