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南山文體中心鳥瞰實景

摘要

本文回顧了深圳市南山文體中心的設計概念和實施歷程。這座帶有強烈公民精神的集群設施,凝聚著政府的遠見、市民的期望,以及建築師關於場所和空間的巧妙策略。它對街道尺度的尊重和延續、對市民生活的開放性、獨特的可變容積的劇場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應用,共同為公民建築邁出了探索的一步。

七年回溯

一座文化建築歷經長達七年的設計和建設,在效率至上的“深圳速度”面前,不得不說是一個緩進的個案。早在2007年,深圳南山文體中心通過具有前瞻性的國際設計競賽,吸引了包括磯崎新、GMP等一線建築事務所為這座起點頗高的“區級”文化設施提交設計方案。在這場驚動一時的設計競標中,CCDI這家年輕設計機構的提案憑藉對城市尺度和市民生活獨特而細緻的解讀,力拔頭籌,被確定為實施方案,成為中國本土建築師在文化建築的國際角逐之中嶄露頭角的新鮮案例。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建築在城市環境中形成起伏的界面

隨後的故事此起彼伏,CCDI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調整和深化過程,項目的建設啟動也出於裡裡外外不可預計的原因而一拖再拖。政府對建造經費的各項控制與對高品質建築效果的堅持,給設計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從轟轟烈烈的國際競賽,到幾近周折的建造實施,如果為這個過程找到最恰當的時代變遷的語境,那就是順應著文化中心從高雅聖壇走向草根大眾的積極驗證。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南山文體中心的屋簷之下成為市民駐足的場所

這種積極性可以聚焦為一種面向公眾生活的建築信念——從最初的競賽方案開始,這座建築就與大多數中國城市中位於巨大軸線一側、難以接近的文化設施劃清了界限。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當地社會公眾人群的文化需求狀況:南山區是深圳經濟特區在1990年最早建制的三個區之一。歷經20多年的發展,在這片以科技產業為核心競爭力的熱土,誕生了騰訊之類代表互聯網奇蹟的企業,而隨著工作和居住人口數量和素質的雙重提高,高質量的公共場所顯得相對缺失。這個區域迫切地呼喚一座國際級的文化設施,來改善下一輪城市化發展所必須面臨的文化消費。2006年,政府決定在1993年的南山文化館舊址上重新規劃劇場、體育館與游泳館三大功能於一體的新建築,並與臨南頭街南側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共同形成文體中心核心區廣場。從氣質上說,政府和市民對新建築的期待是輕鬆、生動、易於接近的,而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緊繃著的端莊和高雅。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下沉式廣場成為建築空間聯繫的關鍵紐帶

經過七年的努力,這座南山老城區中體量最大、目前定位最高端的文化設施,終於實現了難得的“親民”目標。在2014年9月28日,南山文體中心以“邀請市民看演出”的低價位公開演出方式正式開放:未來一年中,這裡舉辦文藝和體育活動將超過150場。在市民如潮般的熱烈回應中,對建築本身和場所體驗的正面肯定,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份量。

場地策劃

南山文體中心最重要的設計出發點在於對城市尺度的研究。對於快速更新的深圳城市面貌而言, 有關街道生活的記憶顯得尤其珍貴。如何在新建的較大尺度的文化設施中儘可能延續原有建築與街道已形成的使用空間及模式,成為一項有價值的研究。為此,建築師將南山文體中心的三大功能區獨立佈置,留出巷道連接外部城市道路,便於周邊居民能更方便地來到廣場區,同時將體育館的西北側架空,讓出建築臨近街角的活動場地。游泳館和體育館之間,通過開放的二層平臺連接,將乒乓球,健身,壁球,訓練館等區域,沿平臺開放,延長建築與居民日常活動的接觸界面。最終,在這些策略之上,,建築師將三個場館統一在一片大屋簷之下:屋頂結構由正交的warran桁架構成,每榀桁架間距8m,桁架高度為3m,覆蓋了東西向185m、南北向180m的屋蓋區域並沿場地北側及西側佈置,以減低西曬對廣場干擾,延長了市民在廣場活動的時間。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蜿蜒的屋簷勾勒城市環境的畫卷

於是,一氣呵成的建築形態體現著深圳城市的開拓精神,而建築與城市支路臨界面的"掏空"策略,也暗示著對外開放、容納街頭巷尾的周遭居民活動的公民信念。在景觀的營造上,人行道與廣場四周的點狀種植綠化,即界定出廣場的範圍又不削弱人流與廣場之間的互動;廣場的石材鋪裝下埋置的穿孔透水盲管,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源、減少積水、緩解著公共場所的熱島效應。從場所到景觀,南山文體中心呈現出高度一致的設計策略。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建築模型

劇場設計

劇場是這組建築最重要的文化空間,也為後來的聚橙劇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南山文體中心的劇院由大劇場和小劇場構成,大劇場在舞臺、音響等方面均採用了國際頂尖的聲學技術,能夠符合世界級演出的場所邀請;小劇場將以兒童劇及小型話劇為主要演出內容,兼顧市民公眾的各類小型文化活動需要。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大劇場內部實景攝影(聚橙劇院)

這座大劇場最大的設計特點在於通過升降設施調節空間容積。在1338座的大空間內,CCDI與ZDA聯合設計了六個模塊組合成的升降吊頂,能夠實現1.3秒~1.9秒的混響時間切換,為話劇、交響樂和歌劇在一個廳堂內的演出模式切換提供了可能。同時,樂池升降臺分前後兩塊,其中一塊採用單層臺面,另一塊則是國內唯一的“C”型雙層升降檯面,它們彼此可以組合形成五種不同的模式。此外,大劇場在觀眾廳中間位置設有調音升降臺,使調音師能獲得最真實的現場感,更準確地調整出最佳音響效果。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劇場空間解析

從建成的劇場效果來看,既滿足了預想的空間效果和聲學目標,也對建設成本進行了合理的控制,端莊、溫馨、飽滿的內景效果,與活躍的室外空間形成戲劇化的過渡。劇場的前廳被設計成與城市廣場相互觀望的通透空間,可以保障大規模人群集散的功能需求,蜿蜒的公共樓梯與彩色的內牆進一步活躍了劇場到訪者的空間情緒。當夜色降臨,劇場的前廳就像跳躍的音符,召喚著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

幕牆設計

基於內外空間的策略,建築師為三座場館定製了一套獨特的雙層幕牆表皮:內層的幕牆玻璃採用XIR夾膠和雙銀LOW-E中空,具備通透性好、反射率低的技術特徵;為了使玻璃儘可能通透,用實心鋼板作為支撐構件,不鏽鋼拉索吊玻璃自重,大塊玻璃板採用兩邊支撐方式,弱化了支撐結構體系營造出一個簡潔明亮的空間。而外層表皮採用新穎的X型外裝飾鋁板造型:基本構件尺寸為150mmX50mm,與內層幕牆間距90mm,鋼吊架通過圓形連接元件與X形管狀鋼網形成建構關係,營造出羽幕浮動、光影斑駁的立面效果。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劇場前廳透視圖

為了適應深圳多雨炎熱的氣候,外層幕牆的金屬鋼構全部進行表面塗漆處理,作為連接構件的金屬盒子也採用耐風雨的石墨灰板材。連接處被設計為可以支持微小的形變,以構成起伏連續的建築曲面。幕牆內層富有張力的紅色通過金屬外飾板傳遞著深圳年輕朝氣的城市活力。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建築表皮近景

建築體驗

深圳市南山區文體中設計實踐,是一次以“人”為主體的嘗試。清晨、午後、傍晚,附近居民輕鬆、自在的停留、活動使得這一處廣場,這一座建築開始具有不凡的意義。廣場因為人群的聚合而不再乏味,中央廣場的水景雕塑為兒童提供了與水互動的嬉戲場地。三大場館的縫隙之間,又窄又高的通道,具備冷巷的功能,炎熱夏季,微風徐來,也帶來了從周邊社區進入廣場的人流:在同一屋簷下,共享同一片藍天。多功能的設置是使人們可以全天候地使用這些場館:普通市民不僅可親身參與豐富文藝活動,更可在家門口觀看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和劇場演出。

帶你全方面透析深圳唯一一家聚橙劇院:南山文體中心

大劇場正在成為城市生活的舞臺

在這樣的場景中,七年的設計歷程得到了最佳的詮釋,回應著當年設計任務書最重要、最明確的要求:“南山文體中心不是為大型國際節事而建,它是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更好的文化體育設施和活動場所”。而依然值得我們時常反思的是,中國的文化建築如何更好地具備與民同樂的低姿態,而不僅僅是端莊在上的城市地標。建築的開放性、場所的公共性、運營的親民性,都需要在歲月和時代的更迭中不斷地得到改善和驗證,不論未來的文化設施與公共建築如何演變,南山文體中心至少走出了關於“公民精神”堅實的一步。


注:本網站發表的圖文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類同,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