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昭华易逝,岁月蹉跎,遥想他时年少,一群孩童聚在树下听老一辈人讲故事说道理,老人最喜欢把祖辈相传的老话当作故事讲给小孩子听。比如“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一句话道尽了世态炎凉,可惜当时不懂。

这些俗语、民谚尽管产生于过去,但在当今时代仍然历久弥新。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句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目不晒根

“目”指的是檀条,居住在楼房里的各位小伙伴可能不太理解檀条是什么东西?檀条又称檩子,一般垂直于屋架或者椽子的水平顶梁,其作用是用来支撑椽子或者屋面材料。

檀条的受力方向为横向受弯(一般是双向受弯)。现代常用的檀条有实腹式轻钢桁架式两种,可能笔者说了这么多名词,大家也还是不理解,那么大家就将其理解为与房梁类似作用的木条便可以了。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在过去农村,檀条的选取是非常讲究的,一般会选取完整的树木,树木粗的一头便是根部,而细的一头则是树梢部分。这句俗语则是在教导我们在放置檀条的时候将粗的一头放在屋内,树梢的部分搭在墙体上,寓意诸事顺利。

“不晒根”便是不能让太阳照到根部,却可以晒到树梢。从实用方面来说,根部的木头较为粗壮,因为屋内常年不见阳光,湿气较重,粗壮的木头更能抵抗腐蚀。而将树梢留在外面,虽然刮风下雨免不了浸湿,但是因为太阳光线的缘故,树梢很快就干了不容易腐烂,这样的房子才能住得久远。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口不吞阳

此处的“口”指的是“大梁”,这句俗语旨在教导我们在大梁南北搭建的时候不要露出头来,一定要将其砌在墙体之中。“不吞阳”便是不晒太阳,如此搭建才能保佑家庭平安,诸事顺利。

从实用角度来说,如果大梁不砌在墙体中很容易被雨水浸透,雨水中或多或少都有酸性腐蚀性极高,长时间以往,木头房梁便会发生断裂腐朽,这可关乎一家人的安危。

再说大梁在农村是有着不一样的寓意,大梁一断那必定要预示着家人要出事,尤其对于顶梁柱来说,更是让人心神难安。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中国的这类俗语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求己心安”,“心安”对人来说很重要。心不安,工作时便会出现精神恍惚,精神不定,若是在危险的岗位上工作,就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家自然就塌了,千万别觉得这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下有保障,这并不能给一家老小带来生活上的改善,说到底家庭要完整才好。

因为现在人大多居住在城里,很多小伙伴没有体会过上“上梁”时的热闹欢腾,在“上梁”的这一天,大梁上也要贴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纸,甚至有的地方还会系上一双红筷子,表示要留姜太公在此吃饭。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咱们知道姜太公在封神之后,没有给自己正经职位,故而他来到哪里,哪里便是诸神退位。留下姜太公便是寓意圆满,也是避免邪神、宵小之辈的算计。对于此类事物,咱们从来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盖房对于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就说在城市里有多少人沦为房奴便可知。就算自己不盖房,选择房子也是关乎一辈子。

最后,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就介绍到这里,我国是一个传统务实的国家,就算有许多看似迷信的俗语也定然关乎真正的科学道理,因为这毕竟是老祖宗亲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成果,作为后世子孙,我们没理由不去了解,您说呢?

盖房俗语:“目不晒根,口不吞阳”啥意思?老祖宗的讲究值得借鉴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江涛主编《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谚俗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