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好的教養:面善

佛說:“世事無相,相由心生。”你用什麼樣子的心態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樣子的;你悲傷的時候,世界也是灰暗的;你開心的時候,萬物都對你微笑,世界充滿陽光。

聰明的人,總是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態,即便遭遇了人生挫折,也會從容以對,臉上不會有憂傷;不管自己過得多難,也懂與人為善,力所能及幫助別人。其實,一個人的臉,就是一個人的“門面”,臉色好看,才更加吸引別人,才能夠更好地與人交往,也會得到更多的人喜歡和幫助。

面善,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當一個人心懷善良,那麼道德素質比別人更高一些,幸福和快樂總是浮現在臉上,讓別人看著舒服。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面善

1.面善的人,總是面帶微笑,不遷怒別人,沒有什麼脾氣。

前幾天,和幾個小學同學聚會。大家在一起,有說有笑。吃飯的時候,同學大李說:“最近,吳萌同學的廠子被人放了一把火,損失幾萬......”聽他說完,我們的眼光齊刷刷看著吳萌,但是吳萌卻始終面帶微笑,並沒有什麼異常的表現。

吳萌說:“大家都看著我幹嘛?我的臉上又沒有寫字。不就是別人惡人放了一把火再說對方也得到應有的懲罰了,也就算了。”損失幾十萬,到了他這裡,就是一句“算了”,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連脾氣也沒有了。

過後認真一想,吳萌和對方發怒有什麼用?對方也受到懲罰了,如果再兩個人發生衝突,對誰都沒有好處。得饒人處且饒人,放過了別人,也就放過了自己,心情好了,日子就好過了。吳萌的善良,為我們做了榜樣,也讓我們敬佩。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面善

2.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感動別人的時候,也能感動自己。

上個月,單位組織了一次獻愛心活動。同事劉大明幫助了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女孩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雖然母親在一家小廠裡上班,但工資很低,兩個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劉大明幫女孩買了新鞋子和一件厚棉衣,還幫她申請了助學基金,雖然只有幾千塊錢,但對於女孩來說,是很大的幫助了。

獻愛心活動回來之後,大家幾乎和被幫助的對象沒有什麼聯繫了。但是過了一個星期,小女孩和母親一起來到了我們單位,女孩把自己做的愛心賀卡送給了劉大明。當劉大明打開賀卡,看到了“祝你生日快樂”幾個字,他的眼睛頓時變得潮潮的,淚水在眼眶裡轉。這一天,並不是劉大明的生日,因為他一般是過陰曆生日,而身份證上寫的是陽曆出生日期。可是,這個細心的女孩,只是看了一眼他的身份證,就記住了他的生日,這份愛,讓劉大明萬萬沒有想到。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會得到好報,雖然回報和付出不會對等,但一點小小的回報,就能傳遞社會的大愛。一個善良的人,一定是面善的,因為他是一個講社會公德的人,是講道德的帶頭人。一件善事,不可以感動一生;一件又一件善事,連續不斷的善事,就不僅僅帶來了感動,還改變了一個人的容貌,讓一個人變成慈悲的“菩薩”相。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面善

3.面善是一種高貴的氣質,源自心靈深處。

每個人都會遇到與人有矛盾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人,用微笑去化解矛盾,愚蠢的人,才是凶神惡煞指責別人。微笑的力量,比你嚴厲訓斥別人的力量更大,也更有效。

微笑的人,是面善的人,也更有氣質。這樣的氣質,源自心靈深處,不是“皮笑肉不笑”,也不是“笑裡藏刀”,還不是“言不由衷的苦笑”,是真誠地笑,是學會和別人和解了,是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淡了。

我單獨外出的時候,和陌生人打交道,會本能地遠離一些人,也會本能地靠近一些人。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次看到別人,就覺得對方很面善,那麼就會去信任他,就會感覺自己出門遇到了好人。並且,我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對的,尤其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閱人無數,就學會了“以貌取人”。

如果你也想成為面善的人,那麼你就多行善,多讀書,讓自己變成一個美貌與智慧並存的人。這樣的你,一定氣質出眾。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面善

4.命好的人,一定面善;命苦的人,臉色非常難看。

那些人生一帆風順的人,臉上總是神采奕奕,即便暫時遭遇了苦難,也會慢慢逆轉,後來還是要越過越好。苦難是人生的陰霾,也對躲著那些心情陽光的人。

那些愁眉苦臉的人,一定過得不好。也許他從來不缺錢花,但感覺不到愛與被愛的美好,也不懂得如何幫助別人,他也許是極度自私的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心中有太多的慾望,活得很迷茫。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是從改變臉色開始的。當一個人微笑從容面對挫折,人生就會慢慢崛起,挫折也會變成一筆很好的財富。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就是從行善開始的,當你日行一善,那麼得到的回報會有意想不到的多,越來越多的人幫助你,做什麼事情,一定會一帆風順。

《聖經·舊約》裡寫道:“水裡照出的是自己的臉,內心反映的是自己的為人。”一個面善的人,是智慧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的修為,是心靈得到淨化,即便世上最汙濁的水,也不能讓一顆乾淨的心變得骯髒。

從今往後,願你做一個面善的人,美貌與智慧並存,事業與人品並存。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