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文化之路异彩纷呈

国际瓷都——景德镇

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路异彩纷呈

景德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是历代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为江西省直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在汉代就开始生产制作陶瓷。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 因此而得名。

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陶瓷工业非常繁荣。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

历史上的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擅声,而且海外亦广为流誉。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的大量瓷器,景德镇瓷器占有重要地位。陈志岁《景德镇》诗:“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朴实地纪载了“瓷都”的历史形迹,写出了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元代陶瓷产地由北方以单色釉器为主时期重心逐渐南移。 青花瓷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成了新贵,瓷器绘画装饰也变为主流。逐渐发展确立了景德镇制瓷为中心。

明初,以朝廷为代表的御窑厂垄断了所有的上等青料和瓷土,全部的样本必须由官方提供,甚至“不计工本,刻意求精”,青花瓷生产史上高峰。

清景德镇瓷器比起明代,在工艺上更加的精进,还在色彩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创造。如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釉上五彩又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斗彩的品种类别也比明代多。在清康乾时期达到了顶峰,和这些皇帝都特别喜爱瓷器是分不开的。

民国时期的景德镇仍是中国瓷业中心,并出现了新型窑业形式,以1910年官商合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及中国陶业学堂、江西省立陶业学校等为代表。取代了清代御窑厂的同时,也为瓷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留下了许多创新之作。

由于官家的统治,埋没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和发挥,成为了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桎梏。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路异彩纷呈

近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这是景德镇民间陶瓷艺术家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用智慧与汗水换来的。近代民营陶瓷作坊、工厂有数千户。一件瓷器从淘炼泥土、制作陶坯、瓷画装饰、再进窑烧成,都有不同环节和工种的专门分工。艺人们专心进创作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出浅绛彩、粉彩和墨彩等工艺。同时近代美术教育的陶业学堂学生加入陶瓷艺术创作中,把中国画表现手法进行陶瓷装饰中。国画的审美观念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所谓“画法惟宗南北派”(王大凡题“珠山八友雅集图”)。陶瓷艺术家们对陶瓷材料、工具、工艺特性及烘烧前后工艺变化技术娴熟把握,使他们在陶瓷艺术领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在传统的陶瓷装饰和绘画艺术的边缘地带,承上启下造就陶瓷艺术新的发展领域。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路异彩纷呈

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景德镇陶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因社会因素、材质因素、科技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陶瓷艺术人才的结构日益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广泛的信息和知识、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养。使他们更具包容性和开拓性,大大改变了景德镇陶瓷艺术队伍的状况。师带徒、父傅子的传承关系正逐步发生变化。艺术创作思维从单向思维封闭型变为多向思维开拓型,因而出现了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多种技艺、多种材料、多种手法于一体的新趋向。陶瓷艺术工艺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向更高层次和纵深方向发展。

在未来景德镇陶瓷创作领域,将更多地融入时代理念,社会时尚、生活情趣、文化思潮、审美心理等诸多元素创作更具内涵,更具时代气息的陶瓷作品。偏重于造型与装饰陶瓷不再当作唯一的艺术标准。生活美学设计问题必然会成为陶瓷作品审美的方面的重要指标。近现代陶瓷发展是传统手工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景德镇陶瓷文化未来发展才有美好的前景。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路异彩纷呈

瓷八大·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