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隔离"

1966年,脑膜炎在多地爆发的时候,也采取了隔离的措施。

那时候,我们村子周遭,也是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人们都呆在家里,不出门。大队小队的干部进村,下通知、查看。特别是小孩子,不许到处乱跑。小孩子在家里呆不住,怎么办?村庄想到的办法是砍竹子做莲花落。

1966年的


削两块小竹板,边角要削得圆润光滑不扎手,钻孔,穿线,连在一起,一副莲花落就做成了。当时,打莲花落是盛行于我们汉江平原的传统戏曲节目,但据说它起源于从前行乞者敲牛胯骨打砖的即兴演唱。关于打莲花落,村庄是并不陌生的。解放前,我们这地界,时常淹水,时常欠收。先人们动不动就要远走他乡去乞讨。敲三棒鼓、拍渔鼓筒、打莲花落,是乞讨时常用的三种形式。解放后,到了我们小的时候,也时常见到讨米要饭的在门前乞食,也有敲三棒鼓的,拍渔鼓筒的,打莲花落的。现在是绝迹了。

1966年的

各家各户的大人们带领着自家的小孩关在家里打莲花落,那场面是热热闹闹的。小孩子打莲花闹的同时,口中要念念有词。假扮讨米要饭的,他们是最开心的。

"莲花落,打得快,庄稼老板拿米来;你不拿,我不走,看你老婆丑不丑。"

打着莲花落,念着这种俏皮的词儿,小孩子能不开心快乐吗?

但是单单一个莲花落玩久了也会乏味。那就敲盆子敲碗。我有个堂哥,那年七、八岁,那段时间每天闭在家里敲盆敲碗,竟然培养出了一种兴趣,爱上了击鼓,后来成了我们这地界六合班里非常有名的鼓乐师傅。你说这事闹的。

那年,抗击脑膜炎的指挥部最初是设在我们大队的。因为我们大队的大礼堂比其它大队的要高大宽敞得多。

1966年的

大礼堂里用泥墙作壁,隔出一个个的隔离室。那是收容病号的地方。隔离室里的床铺各式各样,多是由病人家属自个拿来些木板、门板以及被褥之类铺排而成。医护人员主要由周边各大队的医生护士组成,赤脚医生居多,国家正规医院的医生凤毛鳞角。药品以盘尼西林为主,据说用此药打几针病就会好。但当时这药稀罕。

那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乡政府里的主要干部都已被打倒。被打倒的这些干部随即被组织起来,派到了抗击脑膜炎的最前沿。首先的任务是打隔离墙。

1966年的

当时的隔离墙由高梁杆、芦苇杆、麻杆、茅草、稀泥等,编排涂抹而成。被打倒的干部们成天在那里用脚踩稀泥,拿稀泥抺墙。病号的背进背出由他们负责,病人死了也由他们负责抬出去安葬。

1966年的


我们村狗剩的老娘就是那次得脑膜炎去逝的。那时庄子前的小河上架着一座木桥,狗剩的爹用板车拉着狗剩娘到大队部隔离室去,板车和人爬上那座小木桥时的画面留存在许多老人的印象里。狗剩的爹将狗剩的娘交给医生后就不管了,就走出了隔离室,独自站在大礼堂旁,观看几个工人建设变电站。这个画面也留存在村人的印象中,让村人诽议了几十年。……这流行病当年也蛮凶险的。

邻家有个小儿睡在摇篮里口吐白沫,以为是脑炎,抱起娃儿就奔大队部,医生却说是普通的感冒,虚惊一场。

不久,指挥部迁到乡政府旁边的小学校里。再后来又迁到另一个大队的大队部。为的是让指挥部向疫情集中的前沿地带靠近。

(2020.2.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