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黃胄:“我的繪畫,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藝術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裡努力, 離開生活就沒有激情, 畫也慢慢變顏色”。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其實藝術這東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創作出真情的東西,如果無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沒有感受,只為討人喜歡,創作出的東西早晚要被歷史所淘汰。歷史上許多大藝術家,活著的時候,艱難坎坷, 死了大家才認可。好的作品要群眾認可才行,不要自己把自己抬得多高,藝 術必須有生活,形式主義絕沒有出路。”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中國人在藝術上講品位,對題材很挑剔,說白了,就是不那麼大眾化。毛驢,黑乎乎,髒兮兮,入不了大雅之堂的。黃胄畫的驢,不僅畫出了毛驢的憨態可掬,更畫出了驢之美德,併為千百年來備受人類歧視的毛驢正了名,這就是貢獻了。他曾讚歎毛驢:“平生歷盡坎坷路,不向人間訴不平。”其實,這恰恰是畫家人格的自我寫照。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黃胄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的毛驢已經畫得相當出色了。他的恩師,著名老畫家趙望雲先生曾誇獎說:“黃胄畫的驢能踢死人!”這是1940年的事,那時黃胄拜師才三年。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國寶之一,前人學畫一般都從臨摹古人入手,而黃胄所走的道路卻獨闢蹊徑。他是從寫生入手,不懈地磨鍊自己的寫實功力。20世紀50年代,黃胄的作品就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為古老而沉悶的畫壇帶來了清新的風氣,備受畫界矚目。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不幸的是,正值創造力旺盛時期的黃胄趕上了“文化大革命”,不可避免地和眾多藝術家一樣受到了無情的衝擊。性情豪爽的黃胄悲憤莫名,在一夜之間,用顫抖的雙手焚燬了速寫兩大筐,有上萬幅作品就這樣付之一炬。這些作品中傾注了他多少心血,猶如自己親生的孩子,卻又是被他親手所毀,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隨後,黃胄奉命到新疆下鄉勞動,接受改造,從此便有了三年多與毛驢相依為命、榮辱與共的牧驢生活。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造反派奪去了黃胄的畫筆,他被迫趕著驢車賣豆腐。在與毛驢合作勞動中,他不僅仔細觀察到驢的動態結構,神情特點,以及毛色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毛驢使他感到了人世間的溫馨。每次賣完豆腐,他都要在歸途中到一家小酒店喝上二兩白酒,以解乏遣憂。有一次,他實在太疲乏,在歸途中睡著了,毛驢拉著車走到那家小酒店門前就停住不走了。在那個風雨交加的歲月裡,似乎只有毛驢懂得他的心情,理解他的憂煩……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然而,毛驢在新疆最為低賤,那裡最重的罵人話就是“伊懈克”(即毛驢子)。可是,這種最遭人鄙視的動物,卻給黃胄以無限的慰藉。這份感情,令他終身難忘。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他曾跟友人聊起返城時與毛驢告別的情形,說那毛驢如何如何可愛,如何如何依依不捨。大家都樂了,只有黃胄一臉的深沉。最後,他重重地嘆了一口氣,不再說話了。

恐怕沒有人能知道,此時的沉默,究竟蘊含著他對毛驢多少情意!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大概是在1985年,天津新建了食品街,其中有家驢肉館託人求黃胄畫一幅驢圖。他沒有答應,大家便勸他,說,即使你不畫,別人還是照樣吃驢肉。他最終還是畫了,可在題跋時他卻寫道:“刀下留情!”畫完,他的心情很沉重,說人們對毛驢太不公平,它勞累了一生,最後卻落得被殺掉吃肉、皮熬阿膠的下場。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還有一次,幾位德國企業家來參觀黃胄的畫展,他向外賓解釋毛驢是中國維吾爾族人的交通工具,“像貴國的奔馳和寶馬汽車一樣”。把毛驢比做世界著名的豪華轎車,令外賓不住稱奇,可這的確是黃胄真實的想法。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晚年的黃胄患了嚴重的糖尿病,導致腎衰竭。但他仍筆耕不止,極其勤奮。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讓家人拿出以前出版的畫冊給他看時,竟含著眼淚說:“看,這一筆,多不錯!”1997年4月23日下午,一代國畫大師就這樣遠行了。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關於畫驢,黃胄晚年還說過這樣反省的話:“我畫驢子雖然不止千幅……但愈來愈感到不足,而不是愈來愈自以為是……前些天,我在西郊看到不少驢,感到我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可見,黃胄先生在他生命的終點仍然對毛驢抱著深厚的感情,對他的事業戀戀不捨……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黃胄:沒有感受,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早晚被歷史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