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畫派:黃胄《馴馬圖》欣賞


長安畫派:黃胄《馴馬圖》欣賞

黃胄《馴馬圖》

【作品介紹】

黃胄一生以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為創作主題,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人民群眾的樸實而鮮明的形象是他藝術創作的主角,而驢、馬、狗等動物形象則是他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因此黃胄對20世紀中國美術的貢獻既表現在人物畫的創作領域,也表現在他對動物形象的突出創造之上,譬如本幅《馴馬圖》就是這樣充分地體現出了黃胄自身的創作特徵,也成功展現了新中國美術的時代面貌。

根據畫家的題款,《馴馬圖》創作於“1976年7月”的北京。眾所周知,畫家黃胄在文革時期曾深受迫害,病痛交加,以至於1966年到1972年期間被迫擱筆,不得不放棄自己心愛的藝術事業。1973年黃胄被下放到南海艦隊體驗生活,趁此機會黃胄拾起久違的畫筆創作了許多表現海軍、南海漁民生活的系列作品。1974年由於四人幫又掀起“批林批孔批黑畫”運動,黃胄被迫再次擱筆接受批判。1975年黃胄重回北京,並擔任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顧問。藉此機會黃胄又一次拿起畫筆,內心滿懷激情,創作慾望也變得日益強烈。因此在《馴馬圖》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畫家飽含激情的創作態度,同時通過作品也寄託著畫家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對藝術事業的飽滿信念,成為開啟黃胄80年代第二個創作高峰的重要力作之一。

“邊疆題材”是黃胄作品的最常見題材。黃胄早年師從趙望雲、韓樂然,而實地寫生的經歷加深了畫家對民族風情和生活現實的認識和關懷,也決定了黃胄一生秉持的藝為人生的創作之路,決定了黃胄藝術創作的主題內容和風格線索。50年代至60年代黃胄長期深入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通過邊疆採風的方式積累了大量的生活速寫,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了針對邊疆題材的主題性創作,湧現出了一批反映新中國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的優秀作品。70年代創作的《馴馬圖》,延續了其“邊疆題材”的創作風貌,但在表現方式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由此更加突出了自己的風格特色。

長安畫派:黃胄《馴馬圖》欣賞

黃胄,原名梁金堂,字映齋,1925年出生於河北蠡縣,自幼酷愛繪畫。1942年任蠡縣中學美術教員,1946年任陝西省西安雍華圖書雜誌社主編,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事部隊美術工作,任西北軍區政治部文化創作員、美術組組長,1955年任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1959年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美術公司顧問,1981年任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黃胄是我國著名的畫家,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黃胄擅長人物畫與動物畫,尤以畫新疆人物和驢著稱。黃胄在畫壇被戲稱為“驢販子”,他的筆下的毛驢可與齊白石筆下的蝦相媲美。黃胄在新疆下鄉時,畫了大量的毛驢速寫。文革期間,黃胄被關進“牛棚”,放了三年的驢。長時間觀驢、放驢、與驢接觸、與驢為伍、以驢為友、和驢對話,使他與驢結下了不解情緣。

黃胄對畫驢高度熟練,筆法奔放,墨色豐富,筆意簡練而形象準確。驢這不顯眼的動物,在他在他的筆下,竟是如此惟妙惟肖,可謂畫出了驢的精、氣、神。黃胄認為,驢是人類忠實的朋友,“驢比人好”,所以,他畫驢的作品就是對這種最樸實、最忠誠動物的最高禮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