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在胶东半岛西北部的潍坊市寒亭区,有个叫杨家埠的村子,这就是闻名国内的潍县年画发源地。潍县是山东潍坊旧称,自古便是东莱首邑,文风颇盛,以风筝和年画知名。清代才子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留下“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名句,所以后世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

中国年画有四大家,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和四川绵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潍县建制撤销,潍县年画改称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大年画中,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属于北派年画,苏州桃花坞和四川绵竹为南派年画。北派年画古朴雅拙、粗犷鲜艳;南派精雕细刻、色彩绚丽,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妙处。

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

杨家埠年画的起源与演变

多年前曾到杨家埠一带走访,接触过许多年画老艺人,据他们介绍,杨家埠年画起源有两说。

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杨家埠年画之灶君

一是源于宫中说。杨家埠年画起于杨氏家族,杨氏家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姓,《杨氏家谱》记载,杨家祖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明代洪武年间迁居山东潍县浞河西岸。杨氏家族什么时候开始涉足年画行业呢?据老艺人回忆,明朝末年,杨家埠有位太监回乡探亲,带回了一幅门神画,当地乡亲纷纷借用辟邪。后来因为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便刻版印刷,大量临摹复制,这便是杨家埠年画起源的一个主要说法。

二是源于东昌府(今山东聊城)说。明代东昌府盛产年画,远销潍县一带,杨家埠有人曾到东昌府年画作坊学艺,后来将这个手艺带回了潍县。

以上两种说法哪种比较可信,还有待研究者考证。据说刚开始印刷年画时,是坐在小桌子前干活的,所以至今还流传着“刻版坐案子(桌子),捎带糊扇子”的民谣;后来随着工艺的改进,逐渐改用站着印刷的大案子。解放以后,在杨家埠发现了一张清乾隆年间的大案子,与今天印刷年画的大案子一模一样。这说明在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就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杨家埠年画至少起源于乾隆年间以前,甚至还要早一些。

据年画艺人介绍,杨家埠年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清初至清代中后期,是杨家埠年画的起始和发展阶段。根据《杨氏族谱》推算,乾隆年间以前有公茂、永盛、吉盛、吉兴、广盛泰、万顺等画店;随着兄弟分家等原因,乾隆时期又增添了万盛、德盛、义和、万增等店铺,画店已有10余家;到了咸丰年间,杨家埠年画店增至60余家。同治光绪年间,是杨家埠年画的极盛时期。随着杨家埠年画生产工艺和题材内容的与时俱进,产品已销往全省各地,直隶(今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客商前来进货。规模较大的年画店已达100多家,其中大顺画店已扩展为东大顺、西大顺和南大顺三家,成为杨家埠最大的年画作坊。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当时大顺画店已是拥有百亩良田,三百余套画版的富户,在潍县一带赫赫有名。

进入民国后,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的机器印刷年画和月份牌大量涌入潍县和山东其他地区,杨家埠年画失去了销路,产量顿减。抗战爆发后,潍县落入敌手,日军在这里烧杀抢掠,杨家埠及其附近数百家画店被迫停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大作坊携带原版逃往烟台、青岛、济南等地卖画为生,但也生意萧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杨家埠木版年画得到抢救性保护,这一民间艺术重新获得了新生,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埠年画的题材

杨家埠年画是典型的农民画,制作工艺别具特色。艺人们先用碳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然后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跑色等工艺后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还要用赤、黄、青、紫、绿五色进行简单描绘,以取得装饰性效果,使年画更加自然生动。

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杨家埠年画之桃园三结义

杨家埠年画开始题材十分狭窄,制作工艺也很粗糙,只是迎合民间信仰的要求,以刻印神像为主。这时期的作品有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钟馗、赵公明与燃灯道人等。清朝后期,随着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传入,杨家埠民间艺人吸收借鉴杨柳青年画的笔墨情趣,使作品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题材内容也空前扩大,杨家埠年画进入了全盛时期。“巧画士农工商,描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轶事”,从这首打油诗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盛况。随着一些乡村知识分子的介入,清末杨家埠年画创作水准已相当高超。当时有一位名叫杨芳的民间艺人,他创作的《包公上任》非常有趣,跳出了戏曲、话本中包公断案的窠臼,将包公置于抢收小麦的特定环境中,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神仙帮助包公收割庄稼,让他放心上任的故事。这幅带着浓浓乡村风情和老百姓朴素感情的年画,可以说是杨家埠年画的代表作之一。

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杨家埠年画


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杨家埠年画

在杨家埠年画繁荣期,出现了很多政治、风俗、讽刺、幽默、神话、故事、戏曲和花鸟虫鱼等方面的作品,比较有名的有《精忠报国》《三英战吕布》《文王访贤》《庄稼忙》《白蛇传》《麻姑献寿》《东方朔偷桃》《五子登料》《送子娘娘》和《三猴烫猪》等。与此同时,以小说故事演义和地理历史常识为主的年画也陆续出现,前者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后者有《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和《四岳图》等。这些年画拓展了年画创作的内容,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对老百姓起到了道德上的教化作用。1949年后,杨家埠年画走进了新时代。华东地区和山东省文化部门派出一些工作队,与民间艺人一道对传统年画进行改进,创作了《听志愿军讲故事》《合作社分红》《新五子登科》《水库》和《新春牛图》等一系列新年画,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几位民间年画艺人

在杨家埠年画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他们或是乡村老儒,或是民间画师,对当地民风民俗十分熟稔。这些民间艺人根据老百姓的愿望、要求和欣赏习惯,不断改良年画的创作手法和制作工艺,形成了杨家埠年画浪漫、夸张、粗犷、朴实、饱满、艳丽、流畅的艺术风格,对北派年画的发展和繁荣起了很大作用。

生活在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的艺人杨毓璞曾当过私塾先生,在农村属于文化人,他根据乡亲们的喜好创作了《十八罗汉》《百寿图》《郭子仪带子上殿》等许多作品。杨毓璞创作的年画至今尚存,其中有一幅《百鸭图》,画中的鸭子或飞,或鸣,或宿,或食,或游,栩栩如生,动态各异,让人耳目一新。

清末民初的杨中海精于刻版,画功熟练,他的特长是讽刺幽默画。杨中海创作内容大都取材于乡村中的不良风气,他将其提炼、升华后进行鞭挞,起到了其他方式达不到的教化作用。杨中海作品主要有《看你吹牛胯骨》《打婆婆变驴》《兔子讨烟吃 王八喝白酒》等,从这些名字上我们就可想象出其中的讽刺意味。

与杨中海同时期还有一位叫刘明杰的艺人,他是杨家埠非常罕见的一个外姓年画艺人。这位刘明杰非常大胆,经常创作一些政治讽刺画,比如《炮打日本鬼》《义和团》《红灯照》等,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恶行进行揭露,对老百姓的反抗之举进行讴歌,作品充满了爱国激情。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刘明杰还画了一幅《慈禧太后逃长安》,辛辣讽刺清廷的颟顸无能。今天看来,作为那个年代的民间艺人,能够创作这样的作品,其胆略和见识都是难能可贵的。

建国初期,京剧程派大师程砚秋到杨家埠参访,对杨家埠年画赞不绝口,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寒亭的年画》,发表在1954年《民间文艺集刊》上。程砚秋在文章中记录了一位叫杨胜春的艺人,已经60多岁了,是百年老店同顺堂的主人。这位杨老汉一生经营年画,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同顺堂货物齐全,资金雄厚,外地客商来进货不必四处张罗,只此一家即可要到需要的货物。如果万一缺货,杨胜春总是将客商介绍给其他商号,给小本经营的同行留下挣钱的门路。同顺堂柜上还备有干净客房,客商来此,可以免费住宿、吃饭,所以他们的生意做得很好。

杨家埠年画传承人是杨洛书,老先生出身木版年画世家,经营着同顺德画店。同顺德是同顺堂的分支,杨洛书应该是杨胜春的后人。杨洛书幼时读过私塾,七岁学艺,几十年刀耕不辍,代表作有《西游记》《二十四孝》和《历代帝王全图》等。多年前曾在杨家埠见过杨洛书,老先生身体壮硕,满面红光,只是有些驼背。杨洛书生于1920年代,如果健在的话如今也90多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