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失的群体,老上海的"水上人家"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上海,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生活里没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远离歌舞,升平的十里洋场。

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甚至不生活在陆地上

他们是一群生活在船上的人,他们被称为"山水人家"。

一个消失的群体,老上海的

在"老上海",很多穷人没有自己的房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狭窄的木船上。

他们在船上吃饭,睡觉,上学,开餐馆.....完成生老病死的过程。

他们大部分靠苦力,脚担谋生,也有捕鱼,趟螺丝卖钱换取生活用品的

一个消失的群体,老上海的

老早这样的船也叫江北船,船上的居民大多是苏北一带来上海的底层劳苦人民。

他们依水而居,大部分船主人都会有点手艺,比如编竹篮,烧直竹竿制作撑杆等等……然后子承父业,求生技巧代代相传。

一个消失的群体,老上海的

当然,这些山水人家不仅是旧上海,在苏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区也有,他们一般被叫做疍家人或是疍民(疍民:过去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的水上居民,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运输业)

一个消失的群体,老上海的

记得小的时候坐很久的火车,跟家人去苏北走亲戚,到了那看见几乎每个河道里都有住在船上的人家,觉得好神奇,怎么能够一直住在水面上呢?但家里的老人不让孩子跟这些船上住的人来往,并且有人调皮捣蛋的时候,长辈还会说:"你是从渔船上拾回来的"来吓唬孩子,记得当时玩在一起的几个孩子都很怕长辈们这么说,我虽然不懂但大概知道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但现在看来,大概是老家的人有点看不起那些住在船上的疍家人,跟他们几乎不往来。

一个消失的群体,老上海的

解放后这些疍家人,才都随着政府安排上了岸,分配了房屋,这个群落也慢慢消失了。

但我倒是觉得,在那个时代,这些人虽然是穷苦的,陆上没房没地,一辈子猫在渔船上,但能吃饱 不饿死,能够自给自足就很不错了。

时代不同,要求也就不一样,以前能够衣食无忧就是非常好的生活了。那个年代不用上幼儿园上大学也一样能生存。学儒求仕的都是地主阶级做的事,老百姓不稀罕。

直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了,大家的要求才变得高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