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項羽的生平事蹟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引言

司馬遷,古往今來中國最著名史學家,以一本《史記》聞名於世。他所著《史記》一書,上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下可以到漢武帝劉徹期間,這幾千年歷史時光全部記錄在內。書中對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的君王,社會的發展以及禮儀的演變,都有詳細的記述,這對對後世研究西漢以前的歷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縱觀《史記》一書,就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於西楚霸王項羽的記載,是歸屬於"本紀"的。

眾所周知,《史記》一書,根據被記敘者的身份不同,可以細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這五大種類,其中"本紀"記載的是古往今來的帝王事蹟,"世家"記載的則是一個地區的統治者,往往可以對全國的政事產生影響,例如"陳涉世家",而"列傳"記載的是皇帝手下較為出名的文臣武將,以及社會中的名人。至於"書"和"表"則不是對人物的記載,"書"記載的是歷朝歷代制度的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而"表"則是通過表格的方式來簡單列舉人物以及史事。

由項羽的生平事蹟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項羽烏江自刎

從歷史上看,項羽雖然帶兵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但並沒有登上過帝位,雖然他的一生波瀾壯闊,勝似帝王一般,但終究不是真正的帝王。那為什麼要將項羽的事蹟歸納到"本紀"之中呢?相信司馬遷也有自己的考慮。項羽早年與叔父項梁一起起義對抗秦朝,在鉅鹿之戰中,一舉擊潰了秦朝的主力軍隊,致使秦國滅亡,自歷史功績上看,項羽雖然沒有稱帝,但與帝王也一般無二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古人的眼中,項羽的口碑是要遠超劉邦的。雖然楚漢之爭,最終取得勝利的是劉邦,項羽落得了一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雖然項羽剛愎自用,有生性殘暴的一面,但與狡詐的劉邦相比較,人們還是更喜歡項羽一些。"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詞人都在為項羽感嘆,"成王敗寇"的觀念,在劉邦項羽這二人中,顯然是不適用的。項羽之所以能被列入"本紀",與他一生的輝煌事蹟,有很大的關係。

項羽姓項名籍,字羽,在《史記·項羽本紀》有這樣的記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

由項羽的生平事蹟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項羽

起義抗秦,取而代之

因為叔父項梁的父親被秦將所殺,所以項羽自小便對秦國有深深的仇恨,想要取代秦始皇的位置。而在秦朝的暴政之下,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對抗秦朝,一時間天下大亂,項梁和項羽也抓住了這個機會,殺了會稽太守殷通,舉旗起義。項梁接手了會稽所統轄到地區,作為起義的根據地,又將地方上的豪強聚到一起,向他們說明反秦的好處與道理,一共召集到了八千人馬。

秦二世二年六月,陳勝兵敗被殺,以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宣告失敗,起義軍群龍無首,項羽和項梁密謀,認為現在正是收編起義軍的好時候。正巧這時候謀士范增言道,想要將天下的起義軍收歸麾下,必須要有正當的名號。於是項羽和項梁便找到了已然淪落為一介布衣的楚懷王之孫熊心,將他再度立為楚懷王,並打著"伐秦復楚"的大旗,成功的收編了許多的起義軍隊,起義軍以楚懷王熊心為義王,此時劉邦的軍隊也在義軍之中。

項梁帶領的軍隊在東阿擊敗了秦朝的軍隊,劉邦也在濮陽東擊退了秦朝的軍隊,秦軍被迫退入濮陽城內防守。項羽和劉邦又帶兵轉功定陶,殺掉了秦朝的大將李由。項梁因為接連擊敗秦朝的軍隊,便驕傲了起來,不將秦軍放到眼裡,率軍闖入敵營,而此時秦朝調派了大量的軍隊來支援章邯,章邯在得到援軍後開始了反攻,項梁不敵,軍隊大敗,自己也被擊殺了。項梁死後,項羽對於秦國的仇恨更深了一分。

《漢書》中對此事有這樣的記載:"項梁既追章邯,章邯兵益盛,項梁使使趣齊兵共擊章邯......章邯果敗殺項梁,破楚兵。楚兵東走,而章邯渡河圍趙於鉅鹿。"

由項羽的生平事蹟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霸王舉鼎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

秦國的將領章邯殺死了項梁後,認為楚地已經不值得憂慮了,於是率領著士兵渡過了黃河,與前來增援的軍隊匯和後,一起攻打趙國,擊潰了趙國的軍隊。趙王只得派出使者去向楚懷王請求救援。不過因為圍困趙國的秦軍數目眾多,前來營救的軍隊只得先在鉅鹿城北駐紮了下來,陳餘曾派陳澤帶著五千士兵試探秦國軍隊的力量,結果剛剛遇到秦軍就全軍覆沒了,見此狀況,前來救援的諸侯沒有一個人敢前去迎戰。

見次狀況,楚懷王熊心將麾下的軍隊分成了兩隊,一路軍隊又宋義做通靈,項羽和范增作為副將,帶著數萬人馬北上,支援鉅鹿的聯軍,與秦軍交戰;另一路軍隊則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但以宋義為首的救援軍隊來到了安陽後,宋義並未第一時間出兵,而是想要等秦國與趙國打一個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翁之利。所以足足逗留了四十六天的時間,飲酒去了,停兵不前。項羽見狀,直接闖入了帳中,殺死了宋義,收編了他的軍隊。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率領著軍隊來到了鉅鹿縣南的黃河,當即派遣英布和蒲將軍帶領兩萬義軍過河,援救鉅鹿。很快,先鋒部隊戰勝了秦軍,項羽便命令全軍渡河,在上岸之後,又命令士兵鑿毀了船隻,燒燬了房屋帳篷,只留三天的糧食,直奔鉅鹿而去。自絕後路之後,這一戰非勝即死,楚軍各個浴血搏殺,大敗秦軍,打退了章邯,俘虜了王離,擊殺了蘇角,得勝而歸。

《資治通鑑》中記載到:"戰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由項羽的生平事蹟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破釜沉舟

鴻溝和議,兵敗垓下

劉邦項羽決裂之後,逐鹿天下,項羽聽從了范增的建議,包圍了劉邦,而劉邦麾下的謀士陳平,則用反間計使得項羽開始懷疑范增。范增沒想到項羽會懷疑自己,一氣之下告老還鄉。項羽與劉邦在廣武交戰時,對峙了幾個月之久,期間項羽屢次向劉邦單挑,劉邦都不肯應戰,韓信率軍攻破破齊、趙等國,向楚國進軍,項羽只得領兵回援,而項羽一走,劉邦又率大軍出擊。無奈之下,腹背受敵的項羽與劉邦達成了鴻溝合議,平分天下。

達成了合意之後,項羽不疑有他,領兵東歸,但劉邦卻撕毀了盟約,想要趁著項羽沒有防備,追擊項羽,將他殲滅。不過與劉邦約好一起進攻項羽的的韓信和彭越卻按兵不動,沒有進攻,孤立無援的劉邦頓時被項羽擊敗了,只得退居深溝高壑,堅守不出。後來劉邦以加官進爵,分封土地為條件,才說動了韓信和彭越,與自己一同攻打項羽。韓信由齊地帶兵南下,佔領楚都彭城等地區,彭越引兵與劉邦本一起,正面攻打楚軍。而在楚國軍隊之中,大司馬周殷率兵反判,與劉邦一起攻打項羽,項羽被圍困在了垓下。

項羽軍在垓下,內部沒有了糧草,軍心渙散,外有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局勢岌岌可危,正面交手毫無勝算,於是趁著夜色,項羽率領八百騎兵突圍,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派出了五千精兵追擊,幾番戰鬥之後,項羽身邊的軍士只有二十八人了。項羽一路逃跑來到了烏江江邊,烏江亭長見此狀況,勸項羽趕忙回到江東,但項羽卻碩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誓不渡江,他將自己的坐騎送給了亭長,與漢軍步戰,斬殺了幾百人之後,揮刀自刎於武將江邊。

《史記三家注》中記載:"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由項羽的生平事蹟入手,分析項羽生平被《史記》列入本紀的原因

烏江自刎

評價

項羽帶兵反秦的時候,便自己斬殺了上百人,以威勢降服了眾人,而後的戰鬥中,只要項羽在場,一定是衝在最前面的,兵敗烏江的時候,更是憑藉一人之人,斬殺了數百漢兵,論起武藝和勇猛,歷史上再難找到能與他相媲美的人。項羽之所以敗給了劉邦,最大的原因便是自己的殘忍,他動不動就屠城,使得百姓人心惶惶。

而且在入住咸陽之後,項羽燒殺搶掠,貪財好色,所以在當時的百姓看來,項羽與秦王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殘暴的君主,所以百姓們紛紛站到了劉邦這一邊。不過如今看來,項羽上路掉杵逆自己的人,獎賞有功之人,正是真性情的表現,不像劉邦一樣,入住咸陽時故作清高,登基之後暗中殺掉了開國功臣。

陳平評價項羽為人很好,懂得恭敬,但在用人方面卻只相信項行之人,猜忌不下。韓信評價項羽,作戰勇猛,不會用人,只有匹夫之勇;對人慈愛,會將自己的食物分給部下,有功的人一定會封賞,這是婦人之仁。

這些原本在項羽麾下的武將,即使最後站到了劉邦一方,對項羽為人還是讚賞的,雖然項羽有匹夫之勇,有婦人之仁,導致他不會一統天下,成為一國之君,但他入住咸陽的時候,手中掌握的權力不亞於帝王,而且他這一生但所作所為,對於朝代更替,歷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將他列入本紀,也是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史記·項羽本紀》、《漢書》、《資治通鑑》、《史記三家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