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正当中国举国上下抵抗新冠疫情时,地球另一边的非洲东部蝗虫肆虐,爆发了东非近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

但面对肆虐的蝗灾我们中国态度是比较自信和淡然的。根据新闻报道,我国的相关工作组正在协助巴基斯坦实地调研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其中便包括如何应对蝗灾,前苏联学者也曾提出——“最早的治蝗知识起源于中国”。

那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国家轻松应对的底气在哪儿?

在中国古代,水灾、旱灾、蝗灾并称为三大天灾。

而蝗虫灾害往往伴随着旱灾发生。

《除蝗疏》中记载道:“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

蝗虫掠过之地寸草不留,可见蝗虫是多么地可怕!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后汉书・孝桓帝纪》中,蝗灾还伴随着日食,里面是这样记录的:

朝政失中,云汉作旱,川灵涌水,蝗螽孽蔓,残我百谷,太阳亏光,饥馑荐臻。其不被害郡县,当为饥馁者储。

翻译过来就是:朝廷政治失之中和,天降旱灾,河流有水患,蝗虫遍野,残害百谷,太阳缺光,饥荒一再发生。没有遭灾的郡县,应当为受灾地区储备粮食。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宋朝李纲在押寝韵的《崇阳道中作四首・其四》中写:

连年兵甲兴,犹幸东南稔。食足无叛民,闾里得安枕。传闻江淮间,蝗旱今犹甚。努力事燮调,未寒心已凛。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认知蝗虫的?

《汉书・艺文志》的《尔雅》里这样说:

食苗心曰螟,食叶曰,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四蝗虫名也。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认知很明确,认为其是一种害虫,非常遭人痛恨且不得不除之而后快。那么,到底该如何治理蝗虫?

一、火诱之法

唐初贤相、著名政治家姚崇出了这样一个法子——

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馀尽。

这里是说蝗虫在夜间喜欢扑火,在田间地头烧一团火挖一个坑,边烧边掩埋效果不错。

根据这个建议,唐玄宗李隆基还写了一个《捕蝗诏》来支持捕杀蝗虫,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杀卵抑蝗之法

“除病先除根”,宋孝宗时制定的“诸州官捕蝗之罚”中这样规定——

诸虫蝗初生若飞落,地主邻人隐蔽不言者、保不及时申举扑除者,各杖一百……诸官私荒田经飞蝗住落处,令佐应差募人取掘虫子,而取不尽因致次年生发者,杖一百……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朝廷给各个官员下达的“任务指标”就是在蝗虫飞落产卵之地,必须取掘虫子卵杀之,要挖掘虫卵从根源上治理。

三、土坑掩埋之法

到了明朝时,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除蝗疏》中系统的写了出现规律、生活习性、除蝗技术等等,不仅仅影响我国后世的除蝗之法,也被世界很多国家借鉴使用。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徐光启的《除蝗疏》和《农政全书》中都曾记载道:“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虫,则“必须郡邑之协心,必须千万人同力。一家一身无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后易。

来一段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

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

这段描述可谓“十分凶狠”——要把除蝗的人像军队一样作战,挖掘一个又长又深的沟渠,把蝗虫用扫帚扫进坑里然后用土掩埋,还要埋得严严实实的!!

四、鸭子除蝗之法

我们要重点介绍描述的就是这鸭子除蝗法,不仅十分高效,还环保绿色,但鸭子军上阵可不是我们现代人一时兴起的发明。

鸭子除蝗最早见于明代陈经纶所著的《治蝗笔记》一书。陈经纶经过细心观察,发现鹭鸟善于捕食鱼子和蝗虫,应该是消除蝗灾的有力助手。

但人工捕捉、驯化鹭鸟困难太大,并陈经纶又发现鸭子与鹭鸟的生活习性相近,所以便试着用鸭子来对抗蝗灾,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陈经纶的法子,后来又被后人沿用。历史上有一位叫陈九振的人,就曾在芜湖使用鸭子捕杀蝗虫,最终战胜了蝗灾。

陈九振成功后,又将这个法子继续推广,最后传到了许多州县。在陈世元所著《除蝗记》中,还曾具体描述了具体案例——

“(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蝝顷刻尽,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按照清代官员许宝书的评价,用鸭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蝻(按指蝗虫的幼虫)初出土五日内,跳跃尚未能远,其在旱谷田内,多雇鸭户纵鸭啄食,最为便捷。”

所以原来鸭子大军除蝗早已被古人玩得炉火纯青、经验丰富了。


为何我们不惧蝗灾?因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

其实在最初,古人认为灾害是与统治者的德行有关,失去了德行就会引来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所以以前人们都是先去祈祷上天保佑,直到唐朝我们才发现,应对天灾还是需要更积极的科学做法。

正是这些智慧务实的史料记载,为后人治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和实践经验,也让我们后人今天在面对这种自然灾害能够淡然处之、有效对之。

老祖宗对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智慧,源远流长又让人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