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结局王翁送别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鹤唳华亭》中王翁和太子告别这一段剧情,单只看剧的话,王翁这里比较突兀,可能前面有细节铺垫吧目前我还没看出来。如果走原著,这时候太子去长州为了收兵权,好像已经知道舅舅的死是皇帝做了手脚,逢恩反了,然后太子为保长州坚持不反,最后自杀,可能太子就是有感觉会是诀别吧。再回看太子策马回首这段,原来的突兀感和别扭样消减了许多,太子孩子般灿烂温暖的笑是留给王翁的,也是留给观众的,是对爱护他,温暖他的人最后的回报。

鹤唳华亭:结局王翁送别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而且王翁只是单纯地去送别吗?不尽然,除却手中的锦袋暖炉,界碑旁还有包袱,他许是想陪太子去长州的。哪怕自己已是霜染双鬓,步履蹒跚,垂垂老矣。太子纵马飞过,王翁卑微而又虔诚地双手举着暖炉,紧追几步,默然不语,殷殷相望。马蹄声渐远,王翁以为太子不会回头,垂首看向手中暖炉,徒有余温,却已不再被需要,一脸落寞。听到熟悉的喝马声,抬头望见太子打马回头,王翁一脸欣喜,再次殷殷地举起手中的暖炉。

鹤唳华亭:结局王翁送别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太子却道“此去长州,不日便回”,让他回去。王翁愣怔了下,口中嗫喏到“回去”,失望尽显。王翁也许不一定知道太子去意已决,此地一别即为天人永隔,却知道一句“回去”,自己恐是再不能回到太子身边了。看着太子温暖的孩子般的微笑,他虽强颜欢笑,仍是听从吩咐,正式行了大礼,叩拜时却情不自禁地深深望了太子一眼。

鹤唳华亭:结局王翁送别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鹤唳华亭》中的太子是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时候,结局一开始便注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啥太子和老师是现在的关系,为啥同样是老师的学生,却有一个陆英,一个张陆正,诚然,在太子成长的路上,老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是引路人,我们也希望老师能够教给太子的不仅仅是大道与大义,还有成大道为大义的折中之法,但太子之所以为太子,悲天悯人就天生存于他骨子里,老师也不过是一个外因。

鹤唳华亭:结局王翁送别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鹤唳华亭》中作为太子的萧定权还是失败了,一个成功的人,他起码在一定时期内是开心与满足的。太子在世时,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嬉笑怒骂皆不敢,这样的日子,生有何欢,死有何惧?人死如灯灭,所谓解脱,不过是他人安慰自己的说辞罢了。

鹤唳华亭:结局王翁送别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坚持住了赤子之心,他成功地做了一个干净的人,心怀家国,很伟大很高尚,用一死作为对他失望的一切的报复和对自己的和解,可是,各位为什么会为他难过,对他的经历产生同情?用罗晋的话而言,萧定权太难了。看剧的时候,有一条弹幕让我记忆深刻:“萧定权什么都抓不住”,他的悲剧一方面在于自身,另外一方面,在卢世瑜。他自身,有很多身不由己,出生不被期待,父辈家族的恩怨强加于身,而卢世瑜太正直,把一国储君也教得太正直,太重感情,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非曲直自有论断,恩怨分明不受羁绊,这才是理想的人格。这段师生情,真的感天动地,他对太子而言,如父,太子对他而言,是君,更是子。我倒是希望,有更多卢尚书和萧定权这样的人出现生活中,他们在剧中真的有太多高光时刻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萧定权是太子啊!在深似海的宫墙内,要成为一国之君,光有仁义是远远不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