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工沒人要,農村60歲以上老人咋掙生活費?找對方向年入5萬


在農村地區,超過60歲的老年人非常多,這個群體屬於想打工也沒人肯要,只能自己想辦法搞點事情掙生活費。圖為山東沾化農村,一位67歲的老漢正在自家院子裡修剪棗枝。

老漢種了3畝冬棗樹,穀雨過後,樹枝萌發新芽,為了提高產量,必須對棗枝進行三次修剪,把不利於長棗的枝條剪掉。

老漢說,他從早上8點就來了,自己一個人幹這個活,這一片棗林需要在一天之內完成,他最大的心願就是今年的冬棗能比去年多賣幾毛錢,因為去年的冬棗實在是太便宜了,大多數都沒賣到3元。

71歲的大娘在大集上賣自己在田邊種的雜豆,因為很久都不開張,所以,當做成今天第一單生意的時候,大娘居然是笑著給人稱完重量的。

這是大娘在自家田壟邊種的豆子,只賣3元一斤,煮粥非常好。

大娘賣的另一種豆子,也是3元一斤。大娘說她家還種著4畝地的小麥,今年春天雨水偏少,如果買水的話又要花不少錢,很頭疼。

由於沾化緊鄰渤海灣,當地的河流直通大海,河灘裡生長著一種當地人叫做“鮮”的貝類,而穀雨前後正是這種貝類最肥美的時候

每當落潮時,河道里露出泥灘,當地村民就會下到河道里採挖這種野生貝類,每個人能挖到多少全憑經驗和運氣,因此產量並不穩定。

賣“鮮”的大娘說她每天早上去挖,攢夠一盆後就拿到大集上賣,今天上午一共賣了105塊錢,比較滿意,因為這已經是她這個年紀最容易賺到錢的途徑了。

在大集上賣自制麵條的大叔,今年61歲,大概是相對而言比較年輕的緣故吧,大叔選擇的掙錢渠道更趕“時髦”一些,他花費2萬元購置了電動三輪和壓面機,利用自家的大房子生產手工麵條,一年能掙5萬元

這是大叔自己生產的麵條和麵旗,無論是賣相還是口感都是一流的,非常受市場歡迎。

大叔今天帶了200斤麵條,已經賣掉了大部分,剩下的這些尾貨賣完後就回家吃飯。

71歲的大娘在大集上經營傳統手工用品,一邊賣貨一邊整理編“馬紮子”要用到的帶子。

這種叫做“圓子”的柳編容器是大娘的老伴親手做,大的賣50元一個,小的賣20元,過去曾經在農村非常流行,只是近幾年逐漸被塑料製品取代了。

這是“墩子”,用茅草手工編織而成,非常適合用來盛放饅頭或者是包子,既保溫又透氣,還帶有一股草香味,大的賣60元,小的4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