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咸豐,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從實際統治意義上講,咸豐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都是悲哀的,不同的是有些是自己作導致滅國,有些是有心圖強卻無力挽救大廈將傾,很顯然咸豐是後者。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咸豐是道光嫡長子,幼時母親早逝,由六弟奕訢生母靜妃撫養長大,兄弟二人感情甚篤。長大後二人成了爭奪皇位的對手,咸豐帝文韜武略皆比不過奕訢。咸豐在老師授意下,在父親面前塑造仁德形象,果然道光帝比起優秀的奕訢,更喜歡這個資質平平略有殘疾但心地善良的咸豐。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年僅19歲的咸豐登基。原以為當上皇帝就可以一展宏圖,實現中興的咸豐,被現實狠狠的撞了一下腰。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元氣大傷,父親留給他的是個早已千瘡百孔的爛攤子。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這場持續14年,波及18省的農民起義使得咸豐在有生之年再沒有過過安寧日子。為鎮壓太平軍,使得本就拮据的國庫更加空虛,咸豐甚至要用自己的私房錢補貼軍隊開支。直到啟用曾國藩的湘軍,才鎮住了起義軍。而與太平天國起義同時,全國各地又不斷出現大大小小的起義軍,像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雲南各民族起義等等。奏摺如雪花般飄進京城,可憐咸豐帝捉襟見肘,鬱郁於心啊!正在咸豐處理內憂時,外患不期而至。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1856年英法對清宣戰,1858年咸豐迫於英法美俄四國壓力簽訂《天津條約》。英法不滿足於《天津條約》,1860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交戰時咸豐戰和不定,痛失殲敵良機,更在雙方激烈交戰時下令撤退。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後,咸豐命奕訢代理朝政,自己則倉皇逃往熱河行宮避難。次年駕崩,享年31歲。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咸豐11年的皇帝生涯裡重用漢臣,嚴懲貪汙腐敗,可以說是嘔心瀝血想要實現大清中興,然而此時大清國庫空虛、民生凋敝、滿目瘡痍又逢內憂外患,一腔熱血挽救不了一個時代,所以說咸豐命苦,生不逢時。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咸豐帝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前19年他是皇子,後11年他是皇帝。用一句話概括咸豐帝的一生,那就是“生於不安樂,死於憂患”。咸豐帝出生的時候,大清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而且咸豐帝的母親為了給他爭取靠前的皇子排名,硬是服用了催產的藥,致使咸豐帝從一出生就先天不良。咸豐帝死的時候,清王朝內憂外患,連皇城北京都被洋人給佔了,臨死的時候,咸豐帝心灰意冷。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實際上咸豐帝即位之初還是有過要做一番事業的宏大規劃的,上任之初就罷免了道光朝的重臣穆彰阿和耆英,準備為新朝新政奠定基礎。而且他還廣開言路,自己也是非常勤奮的每天處理朝政。但是南方的太平軍興起徹底打亂了咸豐帝想有一番作為的計劃。八旗軍和綠營部隊一路敗陣,長江以南的大片國土被太平軍所佔,而咸豐帝卻沒有應對的辦法,如果不是曾國藩的湘軍,或許清王朝很有可能就栽在咸豐帝的手裡面。不過面對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勢力的崛起,咸豐帝的心情更加複雜,他既要依靠曾、李去打太平軍,又不想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更讓咸豐帝陷入絕望的是英法在1856年之後也來湊熱鬧。他們從廣東一路北上,1858年到達天津,連蒙帶騙的迫使清朝和議大臣桂良簽訂了《天津條約》,咸豐帝當時的態度很明確,只要英法兩國的使臣不進京,一切都好談。在他的心目中,最高的國家利益是不見到外國人。由於英法聯軍的要求遲遲得不到響應,所以1860年他們就打進了北京,咸豐帝留下自己的弟弟奕來主持和局,自己則跑到了熱河,名為北狩,實為逃跑。


苦命天子咸豐皇帝!

在熱河期間,咸豐帝心灰意冷,整日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以醇酒婦人自戕”,原本體制就弱的咸豐帝根本就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最終喝鹿血都沒有能保住生命。但是他的苦命也有一部分源自他自己的懦弱,如果當時能夠頑強抵抗、背水一戰而不是想著出逃,也許結局會另有一番光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