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中國古建築的靈魂

中國古代建築學裡,風水學在其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就算是現代社會,依舊有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在現如今社會中,許多人給風水學貼上了封建迷信、裝神弄鬼、傳統文化等褒貶不一的標籤,今天就來了解與解剖,中國古代建築學裡,不可以分割的——風水學文化!

“風水學”中國古建築的靈魂

風水學,其實就是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稱“相地”。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其實就是選擇好地方的一門學問。很多人把風水和看相、算命論為一體,這根本就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風水是一種人世間無形的科學,就像人的靈魂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測字卻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數術。

中國風水學的形成,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從當時人們居住的選址地與佈局,就可以看出其趨吉避凶的風水術雛形。其實說白了,風水學就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佈局的一門藝術。

進入文明社會後,風水學隨即有了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卜宅的記錄。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以將陸地區分為山、埠、丘、原、陵、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將水域區分為川、泉、河、澗、沼、澤、江、沱等,當時對大地的差異性,有極為細緻的分類,為日後的“相地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風水學”中國古建築的靈魂

戰國先秦時期,各種學術興起。其中舉世聞名的“阿房宮”與“始皇陵”兩大古建築的實施就得歸功於當時“相地術”的發達。到了西漢,相地術更是盛行。在漢代還出現了《堪輿金匱》、《宮宅地形》、《移徙法》、《圖宅術》等風水著作,標誌著風水學在理論上有了初步的歸納和總結。

魏晉時期,中國出現了不少風水大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書》將風水術從傳統的相地術中抽出,對風水下了定義,並全面構架起風水理論,奠定了後世風水學的基礎。中國人習慣把郭璞稱為風水鼻祖。

到了唐朝,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各種學術廣泛興起,同時風水學更是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得到了一定的普及。當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那個時候要是不懂點風水,都不屬於有文化之人,其中皇帝唐玄宗也相信風水,《大唐新語》、《太平廣記》中更是有很多風水的記錄。因為唐代國力強大,版圖擴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獻中,就找到了《宅經》、《陰陽書》等等書籍,可想而知當時的風水觀念傳播有多麼廣遠。

到了宋代,風水學更是百花齊放,出現了許多風水學上的著名易學家,如朱熹、蔡元定等等,都是當時的風水學代表人物之一。他們對風水進行了闡釋和認定,一些風水著作相繼出版,從而出現了風水學理論體系。

明朝更不用說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風水學的忠實粉絲。民間流傳這麼個故事,朱元璋與陳友諒當時爭做皇帝,朱元璋得到軍師劉伯溫的建議,破了陳友諒祖地風水才得以當上皇帝。到了明成祖,他更是一位篤信風水的皇帝,這也就影響到了民間,使民間也開始講究風水了,風水成為明朝人一生之中很重要的準則。

到了清代,歷代皇帝都篤信風水,不管是陵園或者皇宮的設計建造,更是嚴格遵守風水學。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宮紫禁城,就是嚴格按風水學建造的經典傑作,其雄偉大氣之勢,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當時朝廷還特地設有“國師府”,這些人職責就兩個:一為王朝找到好的風水寶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壞民間的地理風水,使之出人不能向朝廷造反。

“風水學”中國古建築的靈魂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氾濫時期。明清兩代,通過對各類風水學書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學者們的不斷探研,風水理論已相當完備。

民國時期,學者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評估和研究。風水學在當時依然大有市場,國父孫中山的中山陵,就是請著名風水大師進行反覆踏勘後確定的。

近年來,隨著建築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國際上對風水學的正視,風水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其實風水學的本意是為了造福人類,安居樂業。只是後來,被一些心術不正之人,用於謀取私利,或者是為了突顯自身本領,誇大其詞,故弄玄虛。現如今的風水學,更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中國風水學,實際上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

風水是從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擇吉避兇的數術,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體。我國古代建築的靈魂就是風水學,實際上,現代建築學在很多方面,都結合了風水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