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我们都“游”什么?

当我要展开这个问题的时候,担心有些骑友会说我明知故问,因为在大众眼中,“游”的传统对象不外乎自然景观、文化遗迹以及主题乐园等。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感叹:国内都走遍了!其话中的潜台词就是:该看的都看了,该游的都游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的文章题目。

我是一个铁杆骑游党,曾骑游了一些地方;同时,我也是一个狂热的旅行者,并以不同的方式到多地旅行。今天就将这些零散的感悟结合起来,谈谈我眼中的骑游,以及我都“游”了什么。

在《我们为什么喜欢自行车?》这篇文章中,光哥的一句“骑行的快乐就像尿裤子,所有人都能看出来,但其中的暖意只有自己知道”的经典评论,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骑游上,更能传神地表达“暖意”背后的丰富内涵。也正是“骑游那么辛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的最好注解。

深夜骑谈 | 骑游,我们都“游”什么?

骑游看似门槛很低,却不一定谁都能驾驭。我认为想要有高质量的骑游体验,首先应该具备三个基础条件:体力、毅力、心理。正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从而使骑游成为一种小众的旅行方式。

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有不少骑友付出了很大的辛苦,骑了很多地方,却没能将“游”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正是我在文章标题中发问的深层原因。

深夜骑谈 | 骑游,我们都“游”什么?

传统大众旅游就是“点”式旅游,目的性非常强,强调的是实现,但骑游是“线”性的,我认为既要有传统旅游的实现,更要有传统旅游无法比拟的深层次体验。先来谈谈我骑车出门都“游”些什么。

我每次出门旅行前,会搜集大量相关地域的地理、文化(饮食、民俗、工艺美术等)以及历史类的图书进行阅读,使自己在纸面上对将要行走的地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即使这样,当我真正深入这些地方的时候,依然会觉得自己纸上得来的东西很肤浅。要不然也不会有广为传颂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说,其强调的正是体验的重要性。

深夜骑谈 | 骑游,我们都“游”什么?

只要出门旅行,我一定会怀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往往能从当地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掘出有意思的内容。如2014年冬天,我们一家人在海南骑行时,街头一个卖烤甘蔗的小摊一下就吸引了我;后来,在广东、广西等地骑行时,虽说曾穿越了大片的甘蔗产区,却再也没有看到有人烤甘蔗。

在关注主流景点景区的同时,我还会额外关注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如2015年底,一家人骑行到佛山,特意去寻觅了佛山木版年画。

深夜骑谈 | 骑游,我们都“游”什么?

曾经辉煌一时的佛山木版年画,如今仅有冯氏一家在独守。逼仄的小巷中,一间昏暗的陋室,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在坚持给年画填色。给我一种既厚重,又苍凉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在骑游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行车的媒介作用。它可以很轻松地让我们和陌生人进行交流沟通,彼此可以放下戒备,多一份坦诚。在两次骑行海南的过程中,这种交流与沟通带给了我许多感动。

记得骑行到海南屯昌时,正逢当地举办农博会,我几乎问遍了屯昌的大小旅店宾馆,全部客满。在我绝望之时,一家人停车小憩的商店大姐,骑着电动车主动带着我去沿街找宾馆,现在想来真是感激不尽。

2015年5月份,海南的天气异常炎热,当我们一家人骑行到海南岛西部的海头镇时,一位老人从冰箱里拿出了冰镇苹果送给了孩子,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海南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却并不产苹果,老人能以苹果相赠,令我非常感动。

也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人情故事,要是离开自行车、离开骑行,或许很难演绎。但也正是这些故事为骑游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深夜骑谈 | 骑游,我们都“游”什么?

我说了这么多,并没有强调主流的景点、景区,并不是说我不去游这些地方,而要强调的是骑游的目光不能仅仅盯在这些点上,那样会失掉骑游的很多趣味。

有许多骑友在骑游的过程中,只沿着主干道行进,埋头一天只是看看道路两侧的东西。其实,在线路的规划上完全可以脱离主干道,将一些有趣的村落串联进自己的旅行线路中,骑游体验必将上升一个台阶。

也有些骑友的骑游,单纯追求行进里程,只为抵达目的地,其中“骑”的内容往往远大于“游”,最终只能算是一场走马观花的骑游,我觉的说是骑行可能更准确一些。因为在我的眼中,骑游应该是慢游、深度游。

啰嗦了不少,就此打出,至于怎么“游”?“游”什么?话题的接力棒交给广大骑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