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自古多商贾

武安自古多商贾

武安广场上赢立着九根高大的文化柱,每根文化柱都用浮雕的方式,彿刻着一段令武安人引以自豪的史实。其中第七根,表现的是武安商帮,题为“南绸北药”。

2008年春节前后,一部长达52集的电

视连续剧《闯关东》热播,吸引了亿万观众

的眼球。这部电视连续剧写的是清末民初的

一场大移民—数百万山东人渡海出关求食谋生。通过这样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观看这部电视剧,武安人深受触动,他们纷纷回忆起了自己的

先辈,因为他们的先辈也是“闯关东”人潮

中的一群。我的《药鬼子记事》一书中记述

的“武安药商下关东”,表现的正是这段史实,它的历史背景与《闯关东》大体相同。与山东人不同的是,山东人去关东,是去垦荒、淘金、伐木、挖煤。而武安人,几乎无一例外,是去做药商,也就是卖药。

根据史料记载,武安药商最初走出山海关,时间上讲大约是在清代的乾隆中叶,即1760年左右,脚步的停留地大约是沈阳一带。当然那还不算是后来狭义上讲的闯关东,因为沈阳还在“柳条边”的这边。那时,武安药商在东北的事业处于初级阶段。武安药商在东北的事业真正的大发展,便是随着清末民初的大规模移民展开的。移民进入的多数地区缺医少药,为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武安药商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自己的优势,移民聚集到哪里,他们就把药铺开到哪里,逐步形成了在东北全境全面开花的垄断局面:凡是冒烟的地方,都有武安人在卖药。

那么,在进入东北之前,武安人在干什么呢?他们经商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武安人民自古重商,精于商道,商业上创造了极大的辉煌。不止一种史志资料讲到“武安向称商业繁华”。“向称”,一向说,什么时候干始说?明朝嘉靖年间编篡的《彰德府志》就有这样的记载:

武安最多商贾,厢坊村墟阔不居货。”

第一次读到这则记载的时候,我深感惊诧,很长时间里感到半信半疑。怀疑这个说法会不会是修志者的有意夸饰——太夸张了吧?因为我难以想象,当年的武安,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商家?多少商人?“厢房村墟罔不居货”,如果我没有错误理解的话,它的含义应该是:所有的村镇都有商业,所有的房屋都在储藏货物!

但认真考证,编写《彰德府志》的崔铁(公元1478—1541),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知识分子,他不可能信口胡说。后来经过数年研究,我终于确认这个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至少从明朝以来,“武安商人”一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影响巨大。如果作一个比较的话,可以说它同晋商、徽商、苏商一样,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广泛影响的商帮。他们纵横天下,至少在明

清两代和民国时期,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中国商界一支让人刮目相视的存在。

对此,历史学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在《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一书中作了这样的叙述:

武安商人兴起于明中叶,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武安地处山区,土地贫疡,与山西商人的形成大致相同。明清时期随着人口

武安自古多商贾

的增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谋生,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开始是在本地区,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从事流动经营,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逐渐由经营药材扩大到药材、绸布和山绸的经营,由在本地区的经营扩大到辽宁、吉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安徽等地并且活跃于各地的城乡。随着他们外出经营在经济上实力的增长,以其经营的所在地逐漸形成了武安商业集团,以其经营所在地划分,可分为河南帮、山东帮、关东帮、河北帮、苏皖帮、山陕甘帮等。

民国版《武安县志》载,1934年,武安人口为377515人。其中在外商家1950家,从业25000余人,仅在东北就有商家1500家,从业2万余人。武安商人的经商地,按照现今的行政区划,至少在18个省市

区以上,其中包括:河北、河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研究“武安自古多商贾”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有商业史专家注意到,武安在战国时代属赵国,赵国行商之风浓于列国,曾经出现过吕不韦、郭纵、卓氏等一批大商人(有史料和民间传说证明,郭纵就是武安人,可谓武安商人的先祖)。历史前推,赵地主要区域在山西,因此武安的文化脉系实与晋文化血肉相连。至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大量自称来自山西洪桐老槐树下的先民徙居武安,使武安和晋文化的传承关系更为直接。或许可以说,武安人和山西人一样,骨子里早就深深植下经商的基因,具有由来已久的商业传统和卓越的经商才华。

晋商研究专家称晋商有500年的经营史。《彰德府志》襄修始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修成于嘉靖初元(1522年)。此时武安的“商贾”已经相当之多,商事繁盛形成了“照房村蜡,罔不居货”的景象,其前不可能没有一个发展过程。稍微往前推算,便是十五世纪中叶以前了。把1956年公私合营作为快点,武安人经商的历史则也是长达500年以上大致与晋商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