悽美愛情!《喻世明言》中的盱眙故事

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馮夢龍所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與另一著名文學家、小說家、雕版印書家淩濛初所撰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可是您知道嗎,在《喻世明言》一書中,有一篇描述在盱眙被金兵首領擄掠的絕色女子鄭義孃的故事。而且,此事還與清代著名文人葉申薌所撰的《本事詩》中所錄入“鄭義娘詞《好事近》”相互印證。如果您不知道,那就聽我給您嘮叨嘮叨。

一、《本事詞》所輯鄭義孃的詞

清代著名文人葉申薌在他的《本事詞》一書中,收有一首鄭義娘寫的《好事近》詞,詞前並有小序雲:

鄭義娘者,楊思厚妻也。金人南侵時,撒八太尉攻盱眙,為所掠,不辱而死。魂常出遊。後思厚奉使燕山,訪其瘞處,得與相見。並留《好事近》雲:

往事與誰論,無語暗彈清血。

何處最堪腸斷,是黃昏時節。

倚樓凝望又徘徊,誰解此情切。

何計得同歸雁,趁江南春色。

詞前小序明言,鄭義娘是在盱眙被金人所擄,擄掠她的是金國太尉完顏撒八。鄭義娘乃血性女子,寧死不從,不辱而死,死後變鬼,常遊蕩於人間。後其夫楊思厚奉旨出使燕山,尋到其瘞(yì 埋葬)處,見到義娘所留題的《好事近》詞。

悽美愛情!《喻世明言》中的盱眙故事

看到葉申薌所輯鄭義孃的這首詞,我們似乎看到一個多情絕色的女子,在黃昏之中、凝翠樓上,時而倚欄遙望,時而惆悵徘徊,滿腹的情話卻無人對言,傷心的淚水已和血暗流,誰知此情切,最是斷腸人。她在急切地等著什麼呢?原來她想趁著江南的大好春色,期盼著能見到自己心愛的郎君,雙雙對對像大雁一樣,與他一同迴歸自己的家鄉。

將這首詞輯於《本詩詞》書中的編撰者乃清代文人葉申薌。葉申薌(1780~1842年),字維彧,號小庚,又號萁園,是福建閩縣人,與林則徐是姻親。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雲南富民、昆明等縣知縣,東川、開化、昭各府同知,遷寧波知府、洛陽知府,代理河陝汝道,任雲南鄉試同考官。積勞,病逝於河南任上,民皆德之。每出驚人語。葉申薌任官雲南富民縣時,林則徐贈聯曰:

“人自玉堂來,吏亦稱仙宜不俗;

神從金馬見,民能使富莫憂貧。”

聯中嵌有“富民”二字。同時還贈詩曰:“家世三傳皆玉署。”葉申薌善詩、工詞,猶擅駢體文,曾輯宋元六十多家詞為《歷代閩詩詞抄》四卷,著有《小庚詞存》一卷、《本事詞》二卷、《天籟軒詞譜》等。其《本事詞》輯錄唐、宋至金、元詞人的詩詞並有關詞作軼事及感遇,頗簡明扼要。在這裡,葉申薌簡單地介紹了鄭義孃的故事和這首《好事近》詞的來源,讓我們對這個貞潔似水、捨命保節、寧死不從的才女、美女、血性女子深感敬意。

二、《喻世明言》道出了鄭義孃的身世

在明代,曾有五本著名的傳奇短篇小說集流傳於世,且直至今日仍蜚聲海內外,這便是所謂的“三言二拍”。馮夢龍著“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淩濛初著“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其中馮夢龍的“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別刊於天啟元年(1621年)、天啟四年(1624年)和天啟七年(1627年)。

悽美愛情!《喻世明言》中的盱眙故事

馮夢龍(1574~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一生著作頗豐,與其兄其弟並稱“吳下三馮”。他與盱眙馮應京(1555~1606年)是同時代人,據說還是同姓同宗。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一書中,第二十四卷名為《楊思溫燕山遇故人》,說的就是鄭義孃的傳奇故事,不過,此處男主人公改名為“韓思厚”了。

鄭義娘和韓思厚本是一對恩愛的夫妻,韓思厚原為國信所掌儀、忠翊郎,是鴻臚寺屬官,專管與金國外交的禮儀安排。因金人南侵、宋廷南遷,在靖康(1227年)之冬,二人南逃淮楚,乘舟行至盱眙,船家中箭身亡,夫妻二人不幸被金酋完顏撒八太尉所俘,從此分離。鄭義娘為免遭撒八太尉的侮辱,乘人不備,奪刀自刎,壯烈而死。而韓思厚設法逃出魔掌,奔走南行,後至江南金陵,官復舊職。但他卻對義娘情景如何渾然不知,後來遇到其僕人周義,方知鄭義娘在被俘之時已自刎而死。

關於鄭義孃的身世,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四卷中有三處記述。一是楊思溫在燕京秦樓酒肆初遇鄭義娘時的敘述:

車後又侍女數人,其中有一婦女穿紫者,腰配銀魚,手持淨巾,以帛擁項。思溫於月光之下,仔細看時,好似哥哥國信所掌儀韓思厚妻,嫂嫂鄭夫人意娘。這鄭夫人,原是喬貴妃養女,嫁得韓掌儀,……

另一處是鄭意娘在回答楊思溫的問話時,語言中透露出來的:

鄭夫人擦著眼淚道:“妾自靖康之冬,與兄賃舟下淮楚,將至盱眙,不幸剪穿駕手,刀中艄公,妾為虜所掠,其酋撒八太尉相逼,我義不受辱,為其執虜燕山。……自思是品官妻、命官女,生如蘇小卿何榮?死如孟姜女何辱?暗抽裙帶自縊梁間……”

還有一處是韓思厚、楊思溫二人去天王寺後韓國夫人宅邸時,看門的老婦人對他們二人所言:

婆婆道:“二年前,有撒八太尉曾於此宅安下。其妻韓國夫人崔氏……說:撒八太尉自盱眙掠得一婦人,姓鄭,小字義娘,甚為太尉所喜。義娘誓不受辱,自刎而死。……夫人說道是京師人,姓鄭,名義娘。幼年進入喬貴妃位做養女,後出嫁忠翊郎韓思厚。……”

以上述之詞,可知鄭義娘當為西京汴梁人氏,幼年進宮,收為宋徽宗寵妃喬貴妃養女。義娘從小聰穎伶俐、討人喜歡,後來熟讀詩書、精巧女紅,更是長得窈窕端莊,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楚楚動人。後來嫁與韓思厚為妻,夫妻恩愛有加,舉案齊眉。靖康之役,宋軍大敗,徽、欽二帝為金兵所擄,喬貴妃亦與二帝一起擄至北國,北去不還。韓思厚、鄭義娘夫婦隨南逃的人群,賃舟南下,哪知在盱眙淮河之上,船家被殺,夫妻二人被金兵所擄。

悽美愛情!《喻世明言》中的盱眙故事

三、燕山奇遇道出人鬼情未了

《喻世明言》文中講了一個“人鬼情未了”的故事。自從夫妻二人在盱眙淮河之上不幸惜別,便杳無音信。後來韓思厚從僕人周義處得知鄭義娘自刎身亡的消息,痛惜不已。紹興年間,宋金兩國訂立了“紹興和約”,暫休兵事,劃淮為界,一時烽火暫息。韓思厚也南行金陵,官復原職。後奉旨出使前往燕京,乘舟途經黃天蕩,想起盱眙淮河夫妻受難一別,竟然陰陽分隔,不由得淚如雨下,當即寫下了一首《御階行》追憶義娘:

合和朱粉千餘兩,捻一個,觀音樣。

大都卻似兩三分,少付玲瓏五臟。

等待黃昏,尋好夢底,終夜空勞攘。

香魂媚魄知何往?料只在,船兒上。

無言倚定小門兒,獨對滔滔雪浪。

若將愁淚,還做水算,幾個黃天蕩?

當韓思厚經過盱眙故地,當年金兵戮殺,烽煙四起,擄掠眾生,骨肉分離,此情此景,猶如再現,更是悲痛萬分。到了燕京,遇到結義兄弟楊思溫。當楊思溫談起遇到嫂嫂之事,韓思厚更是大吃一驚,難以置信:明明在靖康之冬義娘被擄時已自刎身亡,怎麼又會出現在燕京之地呢?是當時自殺未死?是僕人視覺出錯?還是義娘鬼魂出現?

悽美愛情!《喻世明言》中的盱眙故事

於是,他們打聽到撒八太尉和魏國夫人的宅邸,深夜越牆前往,一探究竟。接著,離奇的事情發生了,在天王寺中大宅堂間,牆壁上有一首當日寫就的《好事近》詞,墨色猶新:

往事與誰論?無語暗彈淚血。

何處最堪憐?腸斷黃昏時節。

倚樓凝望又徘徊,誰解此情切?

何計可同歸雁?趁江南春色。

韓思厚一眼就認定,這柔弱纖細的筆體無疑就是妻子鄭義孃的手跡。接著,他在側首一座樓裡的屏風上,又看到了鄭義娘寫下的另一首《憶良人》:

孤雲落日春雲低,良人窅窅羈天涯。

東風蝴蝶相交飛,對景令人益慘悽。

盡日望郎郎不至,素質香肌轉憔悴。

滿眼韶華似酒濃,花落庭前鳥聲碎。

孤幃悄悄夜迢迢,漏盡燈殘香已銷。

鞦韆院落久停戲,雙懸彩索空搖搖。

眉兮眉兮春黛蹙,淚兮淚兮常滿掬。

無言獨步上危樓,倚遍欄杆十二曲。

荏苒流光疾似梭,滔滔逝水無回波。

良人一過不復返,紅顏欲老將如何?

更讓韓思厚不可思議的事,還在後面。在另一閣中,他居然看到了鄭義孃的畫像和靈位。於是,他命僕人買來了酒脯、香燭,準備要祭奠亡妻。到了三更時分,韓思厚寫好了祭文,合併紙錢一道燒了。不一會,忽然狂風四起,燭光忽明忽暗。風定燭明後,又傳來一陣幽咽的哭聲。韓思厚尋聲望去,只見一女子,媚臉如花,香肌似玉,項纏羅帕,步蹙金蓮,正朝他走了過來。韓思厚定睛一看,此女子正是鄭義娘。

夫妻二人相擁而泣,一時間,似乎要哭個沒完沒了。鄭義娘對韓思厚道:“昨者盱眙之事,我夫今已明矣。當時妾若貪生,必須玷辱我夫。幸而全君清德若瑾瑜,棄妾性命如土芥;致有今日,生死之隔,終天之恨。”

當韓思厚問她到底是鬼還是人時,鄭義娘語出驚人:“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處於一片紛亂汙濁之世,人和鬼又有什麼可以區分呢?與其遇到世上那十惡不赦的壞人,倒不如遇到一個真心實意的好鬼。你說是嗎?

鄭義娘為保全貞潔和丈夫的名聲,選擇了自殺,韓思厚當然要為她的這種精神所感動,於是對她說:“賢妻為吾守節而亡,我當終身不娶,以報賢妻之德。今願遷賢妻之香骨,歸葬於金陵,可乎?”當即撒酒在地,信誓旦旦。一陣香風忽起,鄭義娘便無影無蹤。韓思厚揭起供桌底下花磚,小心翼翼地取出盛放義娘骨灰的匣子,用包袱裹好。


悽美愛情!《喻世明言》中的盱眙故事

韓思厚同一行人從,揹負義娘骨匣,出燕山豐宜門,取路而歸,月餘方抵盱眙。在盱眙驛站歇泊,遇僕人周義,同往金陵,備禮將義孃的骨骸葬于山側。思厚不勝悲感,三日一謁,墳所饗祭。

雖然在《喻世明言》中又增說了韓思厚忘卻鄭義娘、移情劉金壇,最後在江中偶遇風浪,韓劉二人雙雙溺水而亡的故事,但我還是希望韓思厚與鄭義娘記住盱眙的那段刻骨銘心的過往,人鬼情未了,隔世生死戀,相愛永生永世!


作|者|簡|介


馬培榮:1952年出生,江蘇盱眙人,高級經濟師,高級程序員,IEM國際高級企業經管管理師,江蘇省突出貢獻專家,首批333工程培養對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多家刊物編委,先後獲得國家部委等科技獎勵29項(次),發表論文16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10多部。退休後致力文學創作,他自稱是“人不在詩壇中,名不在詩人之列”的業餘作者,已出版詩集《詩意空間》(8部),長篇小說《都梁史演義》、以及《馬培榮散文集》《盱眙書覽》《穆店史話》《話說盱眙》《盱城老北頭》等,現為盱眙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盱眙縣全民閱讀促進會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