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惊蛰起,万物生”,马上就到惊蛰了。惊蛰时节,自然界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在自然节令上的体现,对于农业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农民都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在这个节气,人们有一些特别的讲究,农民也会从这天开始进行一些农事活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节气。

一、惊蛰的起源

民谚云:“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二字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当然了,昆虫其实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而是因为大地回春,它们因应大自然的规律正好在此时结束了冬眠,开始活动起来。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惊蛰最初叫作“启蛰”,到汉景帝时,因为避讳景帝刘启名讳,于是就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蛰”。后面还调整过一次节气的顺序,从原本的“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变成“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唐代以后,因无需再避讳“启”字,“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之前的使用习惯,唐代历法《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二、惊蛰三候

古人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五日。每个节气的三候都反应了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有的自然界现象。惊蛰的三候是: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一候桃始华:此时桃花慢慢变红、开始盛开了,娇艳动人。

二候仓庚鸣:仓庚是黄鹂的别名。黄鹂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开始鸣叫。

三候鹰化为鸠:这里的鸠指鸤鸠(shī jiū),也就是布谷鸟。此时的鹰为了孵育后代,悄悄地躲了起来,但天空中依然能听到鹰的叫声。这个叫声来自于鸤鸠,“鸠占鹊巢”是它们独特的繁育方式。为了霸占鸟巢来产卵,它们假装成鹰把鹊鸟吓跑。而古人看到鸤鸠又开始鸠占鹊巢的时候,就知道惊蛰的三候到了。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三、惊蛰有哪些习俗?

1、惊蛰吃梨

进入了惊蛰,气温上升,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

另外,因为 “梨”和“离”同音,所以农民认为惊蛰吃梨能保佑农田丰收,远离害虫。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2、惊蛰吃龙食

惊蛰当天吃“龙食”是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所谓龙食,就是以龙命名的各种食物。比如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葱饼叫做“龙皮”,油炸糕叫“龙胆”等等。

人们吃龙食,是希望在耕种开始之际中有个好兆头,接下来一年风调雨顺;也有的地方是为了惩罚“懒龙”,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3、祭白虎化解是非

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是带来口舌、是非的恶神,会在惊蛰当天跑出来为害人间,导致人们一年内容易遭受阴险小人的祸害,前程也会被阻挠,百般不顺。因此,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当天祭白虎。

祭白虎,就是用纸绘制成白老虎(一般为黄色带黑斑纹,口角长有一对獠牙),对其进行拜祭。拜祭时,人们会往纸老虎嘴里灌猪血,希望白虎吃饱后不再乱咬人;又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让它满口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4、惊蛰要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惊蛰春雷多,古人认为雷是天庭里那位鸟嘴人身、长有翅膀的雷神,锤击天鼓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人们会选择在这天为鼓蒙上鼓皮,表示顺应天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5、“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到来后,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开始苏醒活动,四处觅食。为了驱赶这些小动物,古人们会在家里的各个角落点香、熏艾草。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在惊蛰用纸剪成小人像、在上面写上自己死对头的名字,对其进行拍打和焚烧的习惯,希望以此来驱赶霉运。

古人这样迎接“惊蛰”:打小人、祭白虎、吃龙食、蒙鼓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