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水利工程遵化東風渠

1974年12月至1979年5月,在遵化的大地上完成了一項重大水利工程——東風渠。歷時5年,耗資1375萬元。這在當時國民經濟並不富裕的情況下,硬是憑著黨峪地區勞動人民的一顆艱苦奮鬥的紅心和一雙改天換地的鐵手,讓高山低頭,令河水改道,創造了遵化水利史上的又一個奇蹟。這個工程,儘管在當時和現在仍有些爭議,但是,依靠群眾智慧,戰天鬥地,改造大自然的艱苦創業精神卻像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人民的心中,給後代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精神財富。——題記

偉大的水利工程遵化東風渠

東風渠是位於遵化南部山區,縱橫娘娘莊、黨峪、地北頭3個鄉鎮、56個村的一條水利大動脈。最長的一座渡槽為2.3華里,就像南京長江大橋一樣,飛架於洪家屯遵唐公路左右的兩山之間,被稱為遵化的南大門,引娘娘莊鄉境內的邱莊水庫水進行灌溉。設計流量6立方米/秒,控制灌溉面積為90000畝,自流灌溉面積為60000畝。

整個工程包括,東水西調、南水北調的主幹渠和16條支幹渠。全長105765米(折211華里)。總工程量為3594300立方米,總造價為2331萬元。它的具體工程包括:開鑿隧洞口,總長為11409米;架設渡槽18座,總長4889米;開挖和襯砌渠道67700米,建揚水站兩座,節制閘7座,分水閘11座,洩水閘4座,各種橋涵87座。

東風渠工程分為三期施工:

第一期工程,即東水西調主幹渠工程,從1974年12月9日動工至1979年5月1日通水,完成了開鑿隧洞5處,總長8376米,架渡槽15座,總長3969米,開挖和襯砌渠道32700米,建成揚水站1座,節制閘7座,分水閘11座,洩水閘4座,各種橋涵51座,同時完成了6條支幹渠大部分工程,完成工程量2066800立方米。此外,還鑿通了一個直徑4米,長380米的公路隧洞,建中小型石拱橋14座,修築了從唐遵公路通往主幹渠首尾的沙石公路3條,全長32華里,治理了“東風河”,治沙造地300多畝。

第二期工程,即“東水西調”16條支幹渠工程,全線貫通總長45700米,完成工程量1019500立方米。

第三期工程,即“南水北調”的第二乾渠,全長35000米,其中有隧洞6處,長3033米,中小型渡槽3座,長920米,揚水站1座,各種閘、涵、橋樑36座,工程量為508000立方米。原計劃從80年(第二期工程竣工後)開始,到1982年春全部竣工。後來,因為形勢的變化,第三期工程中途停止,造成了半拉子工程,至今南水北調沒能實現。

總之,東風渠工程從1974年4月開始至原工程停止,完成了總工程量的80%,而造價僅用了1375萬多元,除國家補助470萬元以外,全部屬於黨峪地區自籌。

此後的幾年裡,東風渠就象一條大動脈,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黨峪地區的田野山林,為被水困擾世世代代的人民送去了生命之水,人們再也不用為水擔憂。

修東風渠的背景與動因

有人問,黨峪地區的幹部群眾,為什麼有這樣大的決心和幹勁,完成這樣一個浩大工程呢?

第一,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山區人民下決心大幹

黨峪地區是遵化有名的乾旱山區,當時全區4個公社,56個村,有40個村缺水吃。全區95000畝耕地,1972年以前,僅有80眼井,4000畝水澆地,多數村吃不上麥子,更談不上稻子了。1972年正遇大旱,黨峪地區一冬一春基本沒下雨下雪,往後旱情越來越重,莊稼都旱著了,正甩穗的玉米葉子被烤乾,秋天,有的地塊玉米棒子將近絕收。

偉大的水利工程遵化東風渠

人畜飲水更是困難,一到乾旱季節,水井榦枯,有勞力的戶要翻山越嶺,走十幾里路去豐潤的仰山和玉田縣去挑水。村裡有那麼一兩眼石井,只能滲點水,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滲出一桶,這點水大部分是照顧沒勞力的戶,給他們發水票到井旁排號提水,有的婦女抱著孩子,有的扶著老人,披星星頂烈日晝夜在那排水,孩子哭老婆叫,看了真叫人焦心。黨峪鎮的豹子峪、白園等6個村只有一眼井,人們成年累月地在這眼井上打水,井繩把井邊上的石頭都磨成了一道道2寸深的溝。老百姓把打來的這點水,先淘米、洗菜再刷鍋洗碗、洗臉,然後餵豬,真是滴水貴如油。

缺水的問題不解決,不要說發展生產,連最起碼的生存條件都維持不了。過去,地主老財霸佔水源,不顧人民死活,逼得人民背井離鄉、妻離子散。現在有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政治上做了主人,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群眾因為缺水,在貧困線上掙扎,許多群眾說:“我們祖祖輩輩吃盡了缺水的苦頭,與其苦熬,不如苦幹。只有把邱莊水庫的水引進來,我們生活才有保證,農業生產才能發展。”我們感到修建東風渠符合群眾的願望,於是下定決心克服困難,一定要大搞水利工程。

第二,當時農業學大寨的形勢逼著山區人民必須下決心大幹

1972年以前,黨峪地區基本沒有水澆地,農業生產全靠老天爺,一遇自然災害就得靠國家。從1965年全國提出糧食畝產上綱要、過黃河以來,(當時過黃河指標定位畝產達到420斤)黨峪地區的畝產一直在360至460斤左右徘徊。1972年遇大旱,全區60%的水井榦枯,糧食畝產由上年的460斤下降到294斤。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想徹底改變黨峪地區的生產面貌,非得解決缺水的問題。於是,我們發動群眾打井、修小水庫、搞塘壩、修水渠。從1972年冬至1974年春,全區打了760眼井,修了4座小水庫,10個小塘壩和20000多米長的水渠。水澆地比原來擴大了六倍多。我們滿以為不錯了,可是,1974年春又遇乾旱,水位急劇下降,全區800多眼井,有300多眼成了幹窟窿。經過這一年的大旱,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解決黨峪地區缺水問題,不能光從地下水上打主意,要在地上做文章。

同時,我們還算了兩筆賬,一筆是:打一眼井需開支7000——10000元,每年小型水利費就開支120萬元,全區要打950眼深井,需投資665萬至950萬,加上低壓線配套設施,總投資需要1600——1900萬元。在當時,這樣的經濟負擔太重。

另一筆帳:黨峪是林果產區,90000多畝耕地中有50000多畝樹下梯田坡地,當時有果樹80萬棵,其中已結果的60萬棵,但絕大部分沒有水源灌溉條件,旱地果樹每棵年產20多斤,水澆樹年產120多斤,如果60萬棵果樹都能澆上水,果產每年可增加5700萬斤,增加收入14萬元。如果引邱莊水庫之水搞自流灌溉,每年光電費就可節省100多萬元。算來算去,從長遠考慮還是搞“東風渠”工程合算,這才是解決黨峪地區缺水的根本途徑。通過分析,大家的一致意見是:早幹早好,晚幹晚好,早晚得搞,不如早搞。

第三,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驅使我們下決心大幹

這個地區是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家峪、楊家峪、蘆各寨,都是我冀東軍區的老革命根據地,當時冀東軍區的司令部、政治部、衛生部、後勤供給處、冀東日報社、電臺以及修械廠、炸彈廠、被服廠等十幾個機關單位都在魯家峪和蘆各寨,一度成為共產黨革命的搖籃。

這裡的人民在革命戰爭中代代有不怕苦、不怕死的英勇獻身精神,曾為祖國的解放鬥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可是,解放20多年了,這裡的人民因為缺水還在貧困線上掙扎。我作為這個地區黨的負責人,真是感到寢食不安。不徹底改變這裡的生產和生活面貌,覺得對不住這裡的父老鄉親。

偉大的水利工程遵化東風渠

東風渠渡槽全景

第四,客觀條件允許我們下決心大幹

解決黨峪地區缺水的問題,打地下水的主意,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引邱莊水庫的水搞東水西調和南水北調,到底行不行?為此,我們搞了多方面的分析調查。

首先,我從縣武裝部找來了軍用地圖,從地圖上所標示的路程看,引邱莊水庫的水,這4個鄉鎮都能自流灌溉。自流灌溉面積可達60000畝。這個區的在冊土地是80000畝,其中果園佔10000畝,耕地70000萬畝,將近90%的土地可以自流灌溉。

其次,當時的邱莊水庫水源是有保證的。邱莊水庫的蓄水量是8000多萬立方米,可蓄到海拔67米。上限水位64米。1972年“引灤工程”已定,線路是引灤河水入還鄉河,而邱莊水庫正是引用的還鄉河水,這樣一來,邱莊水庫的水源有了保證。當時最枯水位也能容1000萬立方米水,水庫從未乾過,水源不成問題,看來搞東水西調是有可能性的。

統一思想 堅定信心

搞東風渠工程儘管符合人民群眾的意願,也具備東水西調的自然條件。但是,由於工程浩大,人力不足,資金和技術力量更是空白,面對這些困難,人們產生過種種疑慮。有人說:“搞這麼大工程,需要這麼多錢,用這麼多勞力,動這麼大的土石方量,就我們一個區的力量恐怕難以辦到。”也有人說:“修東風渠是件好事,就怕資金物料解決不了,弄個騎虎難下,勞民傷財。”群眾的這種擔心和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統一全黨全民的思想。

召開黨委會,統一思想。在黨委會上大家從實際出發共同分析了黨峪地區的自然特點和搞東水西調工程的可行性。通過分析研究,大家沒有持反對意見的,只是對黨峪水電站的測量和軍用地圖準不準持有懷疑態度,為此,我找到了當時正在修築上關水庫的負責人張福慶,要求用他們的測量隊給測量一下。經過他們的複測,證明原水電站測的準確無誤。同時對修東風渠的困難,我們也給予了充分估價,當時的實際困難是:一無資金、二沒經驗、三缺人才、四少設備。我們的態度是,希望有外援,但不依賴外援,儘量爭取上邊給解決一部分,如果上邊不給解決,只是把修築的年限拖長而已。黨委的決心是,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資金,辦企業自籌,沒有經驗幹中學,沒有人才招賢納士,就地選拔培養,沒有設備土法上馬自己造。當時提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土打土鬧、改變面貌”的十六字方針。

黨委一班人統一思想後,緊接著我們又召開了4個鄉鎮的全體幹部會議,在會上學習了毛主席對“窮棒子”社的光輝批示:“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迴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通過學習,大家一致認識到,“窮棒子”社走“從山上取來”之路,由三條驢腿發展成騾馬成群拖拉機,我們也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設東風渠。大家在討論中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黨把我們派來,就是讓我們帶領群眾克服困難,改變面貌來了,我們總得為老百姓幹出點兒事業來,不然要我們這些幹部幹啥?”聽了這些幹部的肺腑之言,更加堅定了黨委一班人的決心。為老百姓謀福利的事,再苦再難也要幹。

然而,東風渠這麼大工程,究竟能不能幹,怎麼幹大家心裡也沒底,為了學習經驗,堅定信心,我們先後組織了三批人到河南林縣、山東的厲家寨、下丁家進行實地參觀考察。第一批是由我帶領鄉鎮書記、村支部書記和當時重點生產隊隊長以及部分有影響的老黨員,共80多人,僱了兩輛大轎子車去的。我們邊參觀座談,邊開會,統一思想,掌握了大量有關技術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第二批是由工委副書記高純智帶領當時公社副書記和一般幹部、大隊長、生產隊長等120多人去參觀學習。第三批是由當時的工委秘書李美山,帶領具體負責工程的領頭人,到山東和林縣等地參觀考察。

通過參觀使大家大開眼界,茅塞頓開。河南林縣的“紅旗渠”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修的,看到人家那種敢於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大家深受教育。很多基層幹部說:“我們同是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是學大寨,人家能幹,我們為什麼不能幹?我們不能想革命怕拼命,想大幹怕流汗,想大上怕困難。”通過參觀,解放了思想,堅定了信心。為徹底改變黨峪地區的落後面貌,無論有多少艱難險阻,也要修建東風渠。通過學習、參觀,為我們修建東風渠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

建立組織 分工負責

為領導好東風渠建設工程,當時工委成立了“東風渠施工委員會”,我擔任主任,工委副書記高純智任副主任,4個鄉鎮書記劉殿舉、米榮富、曹德懷、張國忠任委員,負責東風渠工程的領導工作。委員會下設施工指揮部和後勤供應部。施工指揮部由高純智、李美山、尹獻鐸和各連指揮員組成。指揮部下設隧洞、渡槽、明渠三個工程指揮部及政工、後勤兩個組;後勤供應部由我、馮祝林、侯規林、田廣明、劉恩成、鄭茂軒、紀佔榮等7人組成,負責人、財、物的供應工作。為了便於領導和指揮,施工隊伍全按軍事化編制,以鄉鎮為單位建立施工連隊,連隊設指導員、連長各一人。連隊以下設排、班(組),整個工程由指揮部統一指揮,統一組織,分級施工,層層負責。從生產到生活全部軍事化行動。

自力更生組織技術力量。東風渠工程不是國家批的重點建設項目,技術力量、資金上級全不給,當時我們的指導思想是,儘量爭取上級批准,上級不批,我們就自力更生,創造條件也要上。為了搞好勘測設計,我和黨峪地區水電站的技術員每天小挎包一背,三腳架一提就走,測工程、查地質、量距離、定走向,跑遍了山山嶺嶺。通過一年的測量設計,搞成了初步方案。水庫的落差海拔是67米,我們把進水口的水位推到57米,在水庫西邊的老虎嶺下鑿一條6600米的隧洞,隧洞的出水口提到62米。隧道直徑兩米,設計流量6米/秒,自流灌溉60000畝。由於進水口的水位設計的較低,保證了水庫枯水位時也能自流灌溉。如果水庫的水位再低於57米時,我們在水庫進水口準備了兩臺導水泵。出水口建了揚水站,設三臺揚水泵,每臺兩個流量,枯水位時照樣保澆60000畝。開隧洞架渡槽,修盤山明渠,一張張圖紙繪製出來以後,都交到縣水利局由唐山水利局的高級工程師給予審查,通過他們審查均符合設計標準。為了慎重,我們又請來了水電部水利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再次審查,他也認為可以。勘測設計工作從1972年冬至1973年春一直沒閒著。到1974年全縣修上關水庫時,縣委班子決定把東風渠列為縣裡的八大工程之一。決定不再從七區調人修上關水庫,由自己解決人力問題,定為民辦公助性質。

當時縣裡同意開工了,但是一沒資金,二沒有技術力量,我們還是採取自力更生的方法,幾次走出去到紅旗渠、趙州橋、林西煤礦、趙各莊煤礦參觀學習架渡槽、鑿隧洞及打眼放炮的經驗。再就是在本地找有關的技術人才,能請的請,能借的借,當時我們曾借來了石人溝一位姓馬的打隧洞的工程技術人員。請來了在京西建飛機場的技術工人王全、王圖順。請來了在上關水庫搞測量的王永平(文革中從北京三建公司因歷史問題被清理回來的),黨峪村的周寶光和狼山關的苗士緒,還有黨峪修造站的技術員王佐公等技術人才。水利建築專業隊也都是當地的泥瓦匠和能工巧匠。開隧洞、架渡槽、鑿石料、漿砌渠道都是技術活,光依靠幾十人的專業隊還不行。在施工中,老手帶新手,大家幹中學,學中幹。開隧洞打眼放炮,排煙影響施工進度,老復員軍人李友圖就創造了放炮人不出洞。躲在隱身洞裡,炮響過後,人拎著風筒直達作業面帶煙作業的方法。架渡槽更沒經驗,壘砌20多米高的柱墩和大拱,沒有腳手架,只憑一個自制的30多米高的獨杆搖臂,把人和石料吊上去,人在上邊倒搬著壘,開始由於技術不熟練,4天砌一層墩腿還發抖。為了加快施工進度,我們組織了一支青年突擊隊,這支隊伍多數是二十多歲從未跟石頭打過交道的青年姑娘,她們憑著早日建好東風渠的一顆赤膽忠心,很快掌握了技術,開始由一天砌兩層、四層,後來達到一天砌六層。這些姑娘膽大心細,手腳靈巧,既保證了質量,又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偉大的水利工程遵化東風渠

東風渠鐵姑娘突擊隊

在架設李莊子鋼筋混凝土預製件渡槽時,因為沒有經驗,想請江蘇的一個吊裝隊架設,把他們請來一算, 690米,一個流量的渡槽得花50多萬元,時間需要二至三年,花錢太多,時間又長,不能用。縣委書記朱長欣又給介紹說,遷安大化有個吊裝隊,可以請他們來。請來後,經高級工程師一看,說:“我們也沒幹過這樣高大的工程,不敢承接。”沒辦法,我又找來了人稱“小神仙”的機械組工人王佐召,讓他想辦法。

這個王佐召可不簡單,在工地的機械維修工棚裡,經他手自制修理的機器和零件就有成千上萬件,從上海買來的導水泵管子安裝不上,必須重新鍛造打磨。但是,工地上沒有那樣大的車床,沒法套機安裝,他就自制了一個土車床,壘個水泥墩子把管子架到上邊套了機,解決了問題,後來朱長欣書記曾組織城內的工人和技術員參觀過他自制的土車床;自制土吊車架渡槽的任務交給他後,經過反覆實驗,搞出了一個木製模型。土吊車高40米,下邊有軲轆和軌道,能推著走,到有果樹的地方改裝一下,把軌道改成了邁步的兩條腿,絲毫不損壞下邊的果樹和莊稼,使用起來很方便,僅用了13個月就完成了吊裝任務。此後,連續幾年,遷安大化有高空作業就請我們去支援。

開辦企業 籌集資金

修建東風渠僅一、二期工程就需要籌資1300多萬元,全黨峪地區60000多口人,平均每人得200多元。開始有人一聽這個數字就給嚇住了。有的說:“我們全工委13000多戶,哪拿得出這些錢?”也有的說:“修東風渠好是好,國家啥時給錢啥時搞。”針對提的問題,我們組織大家學習毛主席對窮棒子社的批示,從實際出發找解決資金的辦法。最後黨委決定:我們一不能從群眾中自籌,二不能伸手向上要,就自力更生,依靠當地資源開辦企業,為建設東風渠籌集資金。當時為了發動群眾,大力興辦社隊企業,我們及時總結推廣了李莊子大隊自力更生辦企業的經驗,很快發展了社隊企業。全區社隊企業生產項目由93個增加到175個。在鞏固發展社隊企業的同時,工委從1974年冬開始,也採取社社聯辦的方法,批調了800多名整半勞力,先後辦起採石場、磚廠、軸承廠、農機修造廠、農機站、打井隊和農機供應站、小水泥廠等八個企業。到1978年底工委辦的副業稅後利潤達到90萬元至120萬元。工委、公社、大隊三級工副業純收入達到1840萬元,為修建東風渠積累了資金,從開始修建東風渠至停止施工,70%的資金是靠辦企業自籌的。

在施工中,我們處處堅持勤儉的原則,儘量做到少花錢多辦事。在工地上辦起了簡單修配車間,建立了技術革新小組。沒有鋼釺、炮藥自己制,機具壞了自己修,沒有拱架自己焊,沒有師傅自己幹。先後為革新機械製做了遊錘、抱閘、捲揚機、安全燈、土吊車、絞磨、獨杆搖臂、起吊機、鼓風機等上百種工程設備和機具,大大節省了開支。在當時僅自制炮藥一項,就節約資金30多萬元。

科學管理 提高工效

為了提高勞動效率,我們採取了標工定額的管理方法。具體做法是:

一定人員,根據各鄉鎮人口、勞力、土地等情況分攤專業隊人數。

二定任務,按各連人數把隧洞、渡槽、明渠的工程分給四個鄉鎮,做到任務到連,責任到排,定額到人。同時儘量做到大體平衡,互相銜接,互相協作,交錯施工,保證各段任務按時完成。

三定質量,按工程設計要求定出各種工程項目的質量標準,既要省工省料,又要堅固美觀。

四定消耗,視工作而定,開鑿隧洞以進尺計算。渡槽、明渠以砌體每米成本計算(如規定機械用油及各種用料等)。

五定機具,大型機電設備,鋼筋、水泥、木料等重要材料由指揮部統一掌握。有的由指揮部直接管理使用,有的分配到連管理使用。其餘,如鍁、鎬、錘、雷管、炮藥、雙輪車等小型工具,除隧洞由指揮部負責購買外,修渡槽、明渠的工具均由連隊(社、隊)自備。

六定報酬,每個施工項目按其定額計算。隧洞以進尺計算標工,每進一尺為一個標工,渡槽每加20.05立方米墩石為一個標工,漿砌拱石完成0.125立方米為一個標工,車輛則根據運距進行定額。

為了調動每個人的勞動積極性,我們還注意了抓經濟政策的落實。首先根據我區生活水平和經濟力量,以及工程質量、工程的難易程度,本著前後方兼顧的精神,合理地解決了生活費問題。打洞工人因在井下作業,艱鉅危險難度大,每完成一個標工,拿到5角生活費,全部由工委負責;架設渡槽工人屬高空作業,難度較大,每完成一個標工補助4.5角,由三級負責(工委補5分,鄉鎮負擔2角,大隊負責2角,);明渠工人完成一個標工,拿到4角,均由大隊和生產隊負責。吃糧標準:除本人自帶一斤口糧外(吃不到一斤的由大隊和生產隊補到一斤),不分隧洞、渡槽、明渠工程,每完成一個標工,保證吃到2斤。其次是工分問題:採取分級評定方法,共劃為五級(一級為10分,二級為9.5分,三級為9分,四級8.5分,五級8分)。本著外勤高於內勤原則,水利專業隊得的工分比後方社員提高20%。

當時計算,每人平均每天完成標工1.8個,個別的完成3個,完成兩個的有20%。民工們得的標工補助費一般都在9角至1元,個別的可達到1.5元。糧食補助,每完成一個標工保證吃到2斤,在當時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動用儲備糧幾百萬斤。民工們得了生活補助費和糧食補助,對解決家庭溫飽起了很大作用。由於政策落實,經濟兌現,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民工的生產積極性,工程進度突飛猛進,工效提高兩倍。

偉大的水利工程遵化東風渠

東風渠施工隊

落實政策、解決互利問題。修建東風渠有個受益早晚的問題,為了調動全區人民的積極性,我們本照“統一規劃、分期施工、先後受益、逐年找平”的原則,採取了兩種方法:一是輪流治理,以工換工,逐年找平。二是按照受益大小和先後的情況,從支農資金,產品分配及其它方面給予適當照顧。娘娘莊受益較晚,我們從水利資金上給予重點考慮,幫助打井,幾年來,工委的四臺磨盤鑽幫助打岩石深井70多眼。治理了一條“東風河”。整個工程納入東風渠工程計劃。

在解決當年生產與長遠計劃上,以當年為主。在修東風渠的同時,注意打井。到1983年機井打了560眼,岩石深井打了155眼。生活飲水和灌溉都配了套,吃水安裝了自來水,到1983年,全區56個村,有41個村吃上了自來水。

狠抓政治 思想教育

在施工中,從指揮部到各連隊,業餘時間統一實行“三、三、一”生活制度(即三天學習、三天會議、一天休息)。工地的食堂、宿舍都設有學習園地,每月更換一次,做到越辦越活,常辦常新。山上山下都刷寫了鼓舞士氣的大字標語。文藝宣傳隊利用業餘時間把好人好事編出來,演出去,使大家深受鼓舞。

由於我們狠抓了政治思想工作和經濟政策的落實,大大促進了工程進度,至1979年5月1日通水剪綵大會,僅用5年時間完成了東水西調的大部工程。通水後經省水利廳鑑定為優質工程。

修建東風渠帶動了各業的發展

糧食產量增加了。1976年全地區糧食畝產達到608斤,比上年增長9%,總產增加了382萬斤。1978年全區糧食總產達到3892萬斤,比上年增加了365萬斤。

經濟收入增長了。到1978年底統計,工委、公社和大隊三級辦的工付業達到786個,比動工前的1974年增加了332個。1974年三級工付業純收入僅為258.4萬元;1978年增長到716萬元,相當於1974年的2.8倍。

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事業發展了。從修建東風渠以來,我們用社隊積累的資金,購置了大中小型拖拉機197臺,柴油機264臺,電動機518臺,汽車9部。同時,用自籌資金購置了變壓器49臺,架設高低壓線路92公里,為33個無電大隊辦上了電。4年多來,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在農電建設、耕地、播種、農耕滅茬排灌、脫粒、植保、運輸、飼料粉碎、米麵加工等方面,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

農田水利建設的規模擴大了。通過修建東風渠,使農民衝破了小農經濟的思想束縛,搞起了多年想幹而沒有敢幹的農田水利建設工程。1978年娘娘莊開展了根治害河的大會戰,動土石28萬方,改河造地300多畝;魯家峪搞起了劈山修路的工程,縮短路程27華里,黨峪平整土地建園田3000多畝;地北頭南新莊一個大隊,就自己動工修建了一座跨度30米的石拱橋。在這4年間,全區還新打機井171眼,鑽岩石深井99眼。不僅解決了33個大隊人畜飲水的困難,而且擴大了水澆地面積。

社員生活水平提高了。從1974年到1978年,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經濟政策,正確處理了生產與生活,積累與分配的關係,使社員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全區62000多口人,1974年人均生活水平57元,人均口糧357斤;1978年人均生活水平86.7元,口糧375斤,生活水平比1974年提高了47%。

主幹渠工程基本完成後,1979年4月20日試通水。當時男女老少興高采烈來到渠旁,一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也拄著柺杖來看通水,他們眼含熱淚說:“真沒想到哇!凡人也能牽龍王。過去連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今天變成了現實。真是愚公能移山,天河落人間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