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雍正王朝》中,最为经典、布局最深、格局最广的片段莫过于“议举新太子”这个篇章。今天,再次围绕这个篇章中的一系列话题,展开分析。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一、康熙为什么要废掉太子,并且重新议举新太子?

康熙废立太子,是基于几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才不得不走的一步颇为复杂的棋。

1、导致康熙直接废掉太子的原因自然是太子和郑春华的不伦丑事。不过在此前接连发生的江南赈灾、追缴国库欠款、刑部冤案等一系列事件中,康熙对太子的表现也非常不满。

因此,康熙直接将计就计,废除太子并提出议举新太子,想给太子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教训,如果太子能够因此而痛改前非、浪子回头,还是有机会继承大统。

如果太子依旧冥顽不灵,那么康熙最终还是会废掉他。这期间,由太子临时占据储君之位,一方面可以避免康熙心中所中意的“新太子”沦为夺嫡之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康熙进一步观察他所中意太子人选的各方面表现。

2、在上述的一系列事件中,康熙看到了太子的无能,更看到了八阿哥势力集团逐渐坐大为患。八阿哥看似贤良,实则包藏祸心,从他诱骗肖国兴交代太子罪行、意图扳倒太子即可观之。“八爷党”及其党羽势力庞大、牵扯面广,想要从根本上铲除颇为棘手。处置不当的话,后患无穷。

因此康熙伺机提出要议举新的太子,就是希望“八爷党”的全盘势力能够暴露出来,为下一步肃清他们奠定基础。

3、除了“八爷党”,上书房首辅大臣佟国维的所作所为也逐渐令康熙不满。佟国维掌控着朝政大权,却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整日里只是盘算佟氏家族的私人利益,操纵百官、驾驭上书房,处处打压精明能干的张廷玉。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佟氏一门和皇室有着“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是爱新觉罗家族崛起于关外的重要辅助力量。如果处置佟国维不当,难免不会动摇爱新觉罗皇室统治的根基。康熙布置下“议举”新太子题目,也是希望佟国维能够涉入其中,好借机“安排”佟国维体面地下台,给张廷玉等人让位。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二、康熙从热河回京后,为什么会大庭广众之下让太子的老师王掞和他同车进城?

在得知太子出事后,作为太子老师的王掞深知自己负有“教导无方”的罪责,到城外跪迎康熙,主动请罪。

出乎所有人意料,康熙非但没有责备王掞,反而邀请他和自己一起乘车回宫,康熙此举也是出于几个目的:

1、康熙本着最大的善意与宽容,对王掞进行安慰,毕竟太子无能与昏聩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不应该再迁怒于旁人。

2、康熙善待王掞,既希望那些深明事理的人(比如四阿哥、十三阿哥、张廷玉等人)能够明白自己为了维持朝政稳定不得不暂时继续太子的苦心;同时也是安排下“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迷局,故意秀给佟国维和八阿哥等人去揣摩。依着这些人“自作聪明”的理解,康熙云淡风轻地处理热河事变后续事宜,恰好说明太子的问题非常严重,康熙此举既是为了掩盖废太子的丑行,也是为消弭下一步“议举新太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如此一来,这些人就更坚定地支持八阿哥参与争夺太子之位——正中康熙下怀。

三、在整个“议举太子”过程中,佟国维究竟在作何打算?

在议举太子过程中,八阿哥自然是野心勃勃,尤其在看到康熙故意释放的一些“信号”后,他更加充满信心,一心一意地串联百官,希望在争夺太子的过程中拔得头筹。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四阿哥和十三阿哥起初也有和八阿哥争夺的念头,可惜一方面自己势单力薄,另一方面又有邬先生及时劝阻,他们听从了邬先生的安排,支持旧太子复位。至于后来的结果,大家知道,康熙龙颜大悦,高度评价了俩人的“高风亮节”,受益匪浅。

张廷玉更不用说了,作为热河事变的亲历者和处理者,张廷玉完全明白康熙的心思,自然会选择继续支持旧太子。

那么佟国维心中究竟作何想法?

佟国维的心思其实是随着局面的不断变化而暗地里不断盘算、调整,他的意图很简单,那就是无论谁当上太子,他的佟氏家族都要获得最大化利益,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不同于张廷玉等人通过科考入世,凭真才实干在政界崭露头角,佟国维家族获得富贵荣华,完全是凭借和皇室的“血盟”关系。所以佟国维将主要精力用在处理和皇室的关系,而不是积极作为。

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辅大臣,对于太子这么多年的所作所为非常清楚,太子“犯事”被废完全在他意料之中。以佟国维对当时朝局的理解,他认为太子此番被废,将永远没有复位的机会(就从这点来看,佟国维的站位和张廷玉相比就差了一截)。接下来谁来继承大位,佟国维必须拿捏准确,这将密切关系到佟氏家族的利益。

在众多阿哥中,佟国维显然更愿意和八阿哥一伙亲近一些,电视剧中就曾经有八阿哥、九阿哥分别同佟国维密谈的镜头。

因为八阿哥处世圆滑、暗地里藏污纳垢,佟国维秉性和他可谓是坑壑一气。四阿哥胤禛处事决绝、杀伐果断,佟国维显然不希望和他多相处。

而且当时的一些迹象表明,似乎八阿哥的胜算最大。

比如康熙曾经在热河安排八阿哥代他招待各联盟部落首领。

在得知康熙要重新选择太子的时候,佟国维主动和九阿哥对接,希望借九阿哥之口撺掇八阿哥要“把握这次机会”,这其中就有他的私心。

与此同时,佟国维还利用自己作为上书房首辅大臣的权力,暗地里帮着八阿哥拉“选票”、创造条件。

但是老谋深算的佟国维并没有掉以轻心,在全力支持八阿哥上位的同时,暗地里还是布下了一个棋子——隆科多。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佟国维安排隆科多进入理藩院,正是在他从图里琛口中得知了热河事变之后。那时候佟国维就已经预料到,在热河被收押的大阿哥、太子、十三阿哥,回京后必然会软禁在理藩院。提前安排隆科多进入理藩院当差,就是希望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三个阿哥,要知道这三个阿哥虽然被收押,依旧是争夺太子之位的“种子选手”,分别代表三股势力。

这个时候康熙还没有明确表示要重新选择太子。可见佟国维未雨绸缪的精明的确是令人惊讶。

那么随着康熙确定要重新议举新太子,并且不断释放出来一些“有利于八阿哥的信号”,佟国维基本上确认,最具有能力争夺储君之位极有可能是八阿哥,不过此前颇有一番作为的四阿哥依旧不能放弃,在康熙没有表态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所以,佟国维明面上一直帮着八阿哥“拉选票”,在暗中却有意无意安排隆科多不声不响地在理藩院和十三阿哥来往。我估计那个时候隆科多已经大概明白佟国维的用意。

就在佟国维热火朝天地帮着八阿哥拉选票的同时,康熙再次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释放十三阿哥。

康熙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也是好几层含义:

1、康熙生怕八阿哥、佟国维会看穿他其实还是希望太子继续复位的深层次的考虑——那样他打压这两股势力的计划就落空了,因此借释放十三阿哥,让佟国维等一干人误以为四阿哥也是有力的“竞争者”,从而忽略了对太子的关注。

2、康熙释放十三阿哥,未尝不是对四阿哥的进一步观察,他想看看四阿哥会不会以此为契机,撺掇十三弟和自己联手,前去争夺太子之位。

就在佟国维满腹狐疑的时候,康熙又约佟国维一起用膳。

这个看似平淡的饭局,却暗藏“套路”。

康熙先是借着自己牙齿松动、身体衰老,暗示佟国维早日退位回家,不要再插手议举新太子的事宜。如果佟国维能主动退位,那么康熙单只处置“八爷党”就容易多了。

不过,老道的佟国维却开玩笑地说希望伺候康熙一万年,暗示自己还不想退位。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康熙见状,只好开出一个筹码,表示愿意为佟国维家族的年轻人安排一个差使。佟国维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推荐了隆科多。

康熙答应的也非常爽快,安排隆科多任职步军统领衙门,相当于掌控了整个紫禁城的防御工作——康熙开出的筹码是非常具有分量的。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饭局结束后,康熙还赏赐了佟国维一副老花镜。康熙此举是进一步希望佟国维认清形势,暗示他已经老朽,该让位了。有点“杯酒释兵权”的意味。

不过自作聪明的佟国维却并不这样认为。

经过这个饭局之后,佟国维进一步形成了新的认知:

1、康熙虽然暗示自己要退休,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能退。

2、自己已经暗自串联了百官和自己一道支持八阿哥,无形中已经形成一个足以撼动整个朝局的力量,令康熙不能小觑。

3、康熙赐给隆科多九门提督的重要差事,自己手里无疑多了一张王牌,要利用好。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基于这样的认知,佟国维很快做出了新的计划:

1、自己将继续串联百官,全力支持八阿哥上位。一来可以维护自己在百官心目中的权威;二来就算八阿哥没能上位,照样可以收获八阿哥一个天大的人情;三来想借助百官联名之声势,增加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确保自己可以长期占据上书房首辅大臣之位。

2、紧急召唤隆科多,委以新的差使,并明确告知他去支持四阿哥。虽然在他看来四阿哥荣登储君的胜算并不大,但是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隆科多押宝成功,必然可以获得四阿哥的好感,日后受用不尽,纵使自己押宝八阿哥失败,隆科多有继续振兴家族的机会。如果自己押宝八阿哥成功而隆科多押宝四阿哥失败,那么自己仰仗八阿哥的强大势力,可以继续关照隆科多步步提升,照样延续佟氏家族的兴旺。

可惜最后剧情出现了逆转:康熙出乎众人意料,选择了让废太子复位。佟国维因为串联百官,被康熙所免职。

通过复盘这一切,我们不难发现,佟国维考虑问题的格局永远只是在盘算自己家族的利益,无论是支持表面上八阿哥还是暗地里让隆科多支持四阿哥。和张廷玉至始至终为国事谋划的站位格局相比,差了太多。

他暗淡收场是在情理之中。

而隆科多因为“揭发”叔叔佟国维有功,被康熙最终确认为新一任九门提督。

四、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整个“议举新太子”过程中,隆科多在考虑什么?

起初在隆科多向佟国维讨要差使的时候,非常浮躁、青涩,完全看不懂朝中政治格局,妄议太子废立,遭到佟国维呵斥。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随后在理藩院当差期间,通过接触十三阿哥后,隆科多逐渐明白佟国维的意图——就是希望他通过交往十三阿哥,确保与四阿哥的联系不能中断。

这段经底层工作经历着实令隆科多领悟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当佟国维紧急召见隆科多商讨下一步对策,隆科多完全明白了佟国维的真实意图,即叔侄二人分别支持八阿哥和四阿哥,“佟国维烧八阿哥的热灶、隆科多烧四阿哥的冷灶”,谋求政治利益最大化。

现在叔侄二人一个是上书房首辅大臣,一个是九门提督,如此安排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如果我们站在此时隆科多的立场上,却不难发现,隆科多对于佟国维的此番安排非常不满。这就好比是一个赌局,佟国维下注的是受益最大的一方,却安排隆科多去下注受益最小的一方。佟国维可以吃肉,隆科多有可能却连口汤都喝不了。隆科多长期被佟国维控制,临此节点,这种心中的不满达到顶峰。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此前隆科多位卑言轻,没有机会单独面见或者上折子给康熙。现在他担任步军统领衙门副都统,就有了面见康熙的机会。
也就是说,隆科多可以越过叔叔佟国维,直接向康熙反映情况,可以摆脱佟国维的束缚。

有了这样的机会,隆科多自然不想放过。

在一番痛苦的博弈之后,隆科多决定孤注一掷,不再选择支持任何阿哥,而是完全倒向康熙,直接向康熙表忠心,其“投名状”就是揭发亲叔叔佟国维。

隆科多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直接把六叔佟国维按在地上摩擦。

第二天,隆科多在反复熟稔排练好的台词后,进宫面见康熙了。

其实康熙和佟国维谈话后,是在等待佟国维主动找他请求退位,却没想到等来了隆科多向他揭发佟国维的“罪状”。

康熙的第一反应是怒不可遏,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这个愤怒有两层含义:

1、康熙已经找佟国维谈了话,反复暗示他平稳交接下台,并许以隆科多高官,但是佟国维居然还在暗中串联百官,压根没当一回事。

2、隆科多为了自己,直接抛弃了六叔佟国维,是十足的“白眼狼”行径。可是眼下康熙要让佟国维顺利退位,非但不能处置隆科多,还得好好利用他,安排好他。康熙又气又无奈。

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康熙内心也是五味陈杂。康熙既恼怒佟国维欺上瞒下、自私自利、通过结党和自己对抗,同时反感隆科多为上位不择手段的卑劣行径。

此时“议举新太子”已经进入白热化,

隆科多的揭发,让康熙确信:佟国维、八阿哥已经“入局”,处置他们的时机已然成熟。康熙吩咐李德全召集大臣们开会,正式商议“议举太子”的事——至于隆科多的事,以后再说。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在朝会之上,康熙有意让隆科多和佟国维当面“对峙”,此举无疑是把隆科多架在火上烤,郑重向众人宣告隆科多和佟国维关系决裂。对于主动投纳的隆科多,康熙不会轻易接纳,有意安排此局,断绝隆科多的后路。

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佟国维在临走之际,默默地推掉隆科多前来搀扶的手,隆科多紧随其后,离开了朝堂。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佟国维和隆科多此时内心都颇为复杂。

如果按照佟国维的原计划,叔侄二人一个保八阿哥,一个保四阿哥,不仅没有猜中康熙的真实意图,还有“脚踩两只船”的嫌疑,此后康熙定然会冷落佟氏家族。隆科多没按原计划出牌,主动揭发了佟国维,虽然令佟国维难堪,却歪打正着,避开了康熙设置的局中局。虽然佟国维不可避免照样出局,隆科多却成为了最大受益人。
我想佟国维内心虽然痛苦,但是最终还是会很欣慰,因为经过这场风波,隆科多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冒失、冲撞的“小多子”了。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精明和手腕去应对朝堂中的狂风暴雨。

不过其揭发六叔的卑劣行径终究不为康熙所容,康熙在临终之际还是预留了一份圣旨交给张廷玉,必要时候可以直接取他的性命!

五、佟国维为什么要骂张廷玉是奸臣?

结合前文的铺垫,我们了解到佟国维原本的算计是既希望保留自己上书房首辅大臣之位,同时希望隆科多能够后继有望。

谁曾想康熙心中所想的太子人选,不是四阿哥,也不是八阿哥,而是废太子。

这个局面令佟国维慌了手脚,此时他并不知道隆科多已经主动向康熙靠拢,以为叔侄二人在这次风波中都踩虚了脚,恐将万劫不复。

而且看到康熙对张廷玉一个劲的夸赞,佟国维知道自己的职位将要被张廷玉所取代。

强烈的不甘心,使得佟国维再也不顾任何体面,直接在朝堂之上对张廷玉进行人身攻击。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这其实是在做最后的挣扎,想尽最大可能挽回局面。
然并卵。

六、上书房大臣马齐又是怎样的心态?

马齐才干比不上张廷玉,心机城府比不了佟国维。所以在上书房他属于墙头草、中间派。佟国维强势的时候,他唯佟国维是瞻。张廷玉成为首辅大臣后,他和张廷玉搭档的也很好。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非要在众多阿哥中选一个人接班,马齐内心深处自然也是希八阿哥上位。毕竟谁也不希望天天面对四阿哥胤禛那样强势、冷漠的上司。

后来康熙给大家摊牌后,马齐亲眼目睹了佟国维的下场,也开动脑筋给自己寻找后路。只见马齐先是主动下跪向康熙请罪,紧接着再次重申自己支持八阿哥的态度。

漫谈《雍正王朝》中康熙“议举新太子”风波

马齐此举,是经过一番深思的。

1、向康熙表明自己支持八阿哥仅仅只是为国举贤,并未掺杂任何私心杂念,虽然此举只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大家都心知肚明。

2、马齐在这个关节,依旧支持八阿哥,令自己站在了大多数朝臣一边,确保了自己在百官心目中的地位。

3、如果这个时候自己调转矛头,退却或者转而支持其他阿哥,不仅会被群臣看不起,也会被康熙看不起。以后获得重用的希望渺茫。

康熙目睹此状,着实不希望“议举新太子”风波伤及太多,有损国体,最终从轻处置了马齐——令他依旧可以在上书房行走,位列张廷玉之后。

所以,有时候一根筋地朝着局面不利于己的方向去走,反而对自己最有利。

最后一句话总结:《雍正王朝》的确是一部神剧,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去品读它,总是能提炼出新的东西,涵盖人生、世故、哲理等多个方面。这就是优秀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