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想娶李世民女儿,李世民向国王要四种动物,导致此国灭亡,你知道是什么吗?

老和尚888


其实,以唐帝国的鼎盛之势,加上唐军的战斗力,碾灭薛延陀部落真是易如反掌。

不过,李世民没这么做,他给薛延陀的可汗创造了一个成为“天可汗女婿”的机会,具体表现,看可汗自己表现了。

之前,薛延陀是依附于突厥人的一个草原部落,后来东突厥被唐朝打败,大多部众被唐朝南迁到漠南,薛延陀的可汗夷男趁机抢占了东突厥原先的很多地盘,一跃而为漠北的强大汗国,包括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等草原诸多部落纷纷归附,手下的军队从几万一度扩张到了20万。

李世民何其聪明的人,为了保持草原的势力均衡,他对逐渐崛起的薛延陀非常警惕,于是在贞观12年,下令封东突厥原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河(套)南,名义上是统治这一带的突厥人,实际上是牵制和监视北方的薛延陀部。

夷男自然很不高兴,他感觉李世民盯上了自己,索性就先发制人,攻打突厥人,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于是,夷男不顾唐帝国的要求,悍然南下攻打李思摩可汗,突厥人已不复当年之勇,被薛延陀人打的满地找牙,不过,在追击李思摩部众的时候,在山西朔州正好遇上了唐将李绩的大军,李绩把薛延陀的军队狠狠地揍了一顿,薛延陀大军损失大半,不得不仓皇逃回本部。

夷男顿时傻眼了,为了避祸,他不得不派出使臣向唐太宗请罪,还特地献上3000匹良马,以表自己的诚意。

同时,这个夷男还向唐太宗提出一个要求:和亲,娶个公主。

夷男提出这个和亲请求,可不是想要怎么的和大唐修好关系,而是想要一张“护身符”,毕竟,天可汗不会轻易把公主下嫁给草原可汗,如果一旦事成,夷男在草原的地位就更高了,“天可汗女婿”可是块金字招牌,可以吸引更多的部落依附于他,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一次,唐太宗果断拒绝了。

第二年,夷男又派人来了,还带来了更多的马、牛、羊和骆驼,这一来二去,唐太宗也不好直接回绝,就和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弄。

最后商议下来,还是答应和亲,并且把唐太宗的十五女新兴公主下嫁夷男,据说皇帝会亲自主持婚礼。

不过,这个是有条件的。

夷男要献上5万匹马、10万头羊,牛和骆驼各1万头……

得知唐太宗允诺和亲,夷男很兴奋,感觉自己即将走上人生巅峰……

为了满足聘礼的要求,夷男真是操碎了心,因为草原民族没什么积累,李世民要这么多牲畜,薛延陀人除了自己凑数外,大多数缺口都要从那些依附于薛延陀的部落里去征集,说白了就是下到各个部落去抢,折腾了半年光景,才把这个数给凑齐了。

但是把这些牲畜聘礼送到长安,期间要跋涉草原、山川、沙漠等各种地形,条件很艰苦,等送到长安,各种牲畜只剩下几万头,沿途死了一大半。

于是,当薛延陀的婚使带着这份聘礼来到大唐皇宫时,许多大臣们纷纷指责薛延陀人不诚心,连天可汗要求的聘礼都凑不齐,这是轻视大唐的表现。

于是,唐太宗顺水推舟,以聘礼不足为由,取消了这门婚事,后来把新兴公主嫁给了长孙曦。

消息传来,夷男心里恨的是咬牙切齿,还没等他发作,薛延陀人被唐帝国“厌恶”的名声早就传遍了草原,前阵子才被薛延陀摁在地上摩擦的东突厥李思摩可汗兴奋的不得了:报仇的机会来了。

突厥人迅速调集大军,闯入薛延陀境内大肆劫掠,等到薛延陀军队来报复,唐将李绩迅速带着大军来帮帮场子!薛延陀人不得不狼狈而退。

渐渐地,薛延陀的势力不断衰微,叛离的部落也越来越多,5年后,夷男在忧惧郁闷中死去。

而后,夷男的两个儿子顿时发作了,唐朝对突厥人的偏袒让他们已经压抑了很多年,不过,夷男的小儿子拔灼刺杀了庶出的哥哥,自立为可汗,随后攻打唐朝边境,最后被打退,拔灼后来也被部众杀死,薛延陀人新立了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可汗,他对唐帝国也不对付,最终,唐太宗派李绩彻底灭掉了薛延陀汗国,这个汗国的土地和人口,大部分被并入唐帝国,剩下的被其他草原部落瓜分。


云中史记


这个国王是薛延陀国的国王夷男,而这四种动物则分别是马、牛、骆驼、羊,那么为什么这很普通的四种动物就导致薛延陀国灭亡了呢?

薛延陀国的发展史

薛延陀国原本是铁勒诸部之一,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薛延陀国起初役属于突厥,但是在隋末唐初时,突厥人对薛延陀国横征暴敛,稍有不从就杀人立威,因此薛延陀国人均对其忍无可忍,发动武装起义。而此时突厥人在北方也势大,滋扰中原王朝,因此也被中原王朝视为大敌,于是中原王朝与薛延陀国交好,一方牵制,一方作为主力,最终将突厥所灭,而薛延陀国则趁机发展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大的势力,巅峰时刻雄兵二十万。


薛延陀国与唐朝的矛盾

起初,薛延陀国、突厥、唐朝就相当于三兄弟,唐朝为大哥,突厥为二哥,而薛延陀国则相当于小弟。大哥在家生活的很好,但是二哥却喜欢惹是生非,虽然打不过大哥,但是却喜欢没事挑衅一下,而面对可以收拾的小弟也毫不吝啬,经常欺负自己的小弟,最后的结果就是惹怒了大哥,逼反了小弟,最后大哥和小弟联合准备一起教训教训这个老二,终于将老二给打趴下了。而这时小弟不甘示弱,老二都没了,那么自己不就可以成为老二了吗,于是小弟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势力渐长,逐渐的发展成为了老二。但是这个后成为老二的三弟和以前的老二有一个同样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挑战大哥的权威以及欺负弱小。


所以随着薛延陀国的地位与势力的提高,薛延陀国与唐朝的矛盾逐渐的显露了出来,由于薛延陀国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势力,引起了唐朝的警惕,唐朝继续使用对付突厥的方式对付薛延陀国,这自然引起了薛延陀国的不满。再加上薛延陀国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就越来越大,需要的地盘资源也就越来越多,开始不断的对唐朝边境进行滋扰,这自然也是当时强大的唐朝所不能深受的,于是双方矛盾彻底爆发,必须用武力才得以解决。

薛延陀国战败祈求和亲

薛延陀国雄兵二十万,准备与大唐一决高下,但是结果是注定了的,小弟就是打不过大哥,结果就是薛延陀国被唐朝一顿胖揍,被打回了原型,薛延陀国当时的国王夷难见此,确实打不过大哥,就想认怂,臣服于唐朝,当时唐朝的皇帝是千古一帝唐太宗,见此也算是满意吧,毕竟人家都表示臣服自己了,也打算接受了,但是没想到的是薛延陀国得寸进尺还要与唐太宗和亲,娶一个唐朝公主,这让唐太宗很是发怒,战败了,没有灭你的国也就算了,还敢提条件。



其实薛延陀国的国王夷男也有苦衷,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主要的原因就是薛延陀国外表看似强大,但是内部矛盾不断,这跟薛延陀国本身的结构有关,是由多个部落组成的,这样一来强大的时候还少,夷男还能够镇压化解,但是弱势的时候,内部就会声音不断,夷男的同统治地位也不会如以前那样的稳固,因此夷男想如果能够娶到唐朝的一个公主,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那么岂不是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此冒着触怒唐太宗的风险,提出了这个条件。


唐太宗思量再三,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你薛延陀国不是要联姻吗,不是要提亲吗,那是不是要有彩礼,于是唐太宗提出和亲可以,但是要有嫁妆,我也不要什么贵重的,你们不是牛、马、骆驼、羊多吗,那么我就要马五万匹、牛、骆驼各万头、羊十万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需要集全国之力方可筹齐,而夷男虽然觉得确实有些多,但是凭借薛延陀国的国力还是能筹齐的,于是答应了下来。

夷男为凑齐彩礼强征百姓

马五万匹、牛、骆驼各万头、羊十万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夷男一时之间也犯了愁,最后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根本凑不齐,最后只好采用对百姓强征的方式,只有谁家有都给抢过来,一时间薛延陀国哀声怨道,全国遍地都是百姓被抢夺财物的哭泣声,也因此夷男失去了民心,国内反对自己的声音高涨。不过最后夷男也真的将其给凑齐了,最后夷男派人将这些动物驱赶到灵州,双方事先约好的地方,而由于路途遥远,加上畜牧的数量实在是众多,一路上也没有多少吃的,还有由于过于密集,踩踏事件不断发生,导致这些畜牧路上死了近一半。再加上路途遥远,夷男有些延期了,唐太宗见此以其与自己约定的不符为由,进行了毁约,并且直接发兵薛延陀国。



薛延陀国灭国

唐太宗以此为由进行了毁约的消息传回薛延陀国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举全国之力才凑齐的彩礼这还不满意,薛延陀国除了对唐太宗的不满,更多的是对国王夷男的怒火,起初就有很多人不同意夷男的这个策略,只是没有办法,再加上夷男的强征手段,使薛延陀国国家动荡,民心尽失,薛延陀国终于动乱了。而这时唐朝大军压境,薛延陀国再也没有力量对其进行抵挡,最终唐军轻松的将薛延陀国给灭国了。



这就是薛延陀国因四种动物被灭国的原因,看起来十分荒谬,但是也确有其事,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娶唐太宗的女儿代价确实好大,其实主要也是唐太宗不想嫁,故意刁难他,消耗他的国力,最终才有这件事情的发生。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丈母娘瞧不上准女婿,狮子大开口,把准女婿吓退,可李世民这个老丈人更狠,只要了四种动物,就让对方知难而退,最后更是导致了此国的灭亡。

这个国家叫薛延陀汗国,渊源还要从隋末唐初讲起。

薛延陀汗国的崛起

隋末唐初,中原王朝的北部边境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最强大的是东突厥,各个部落都臣服于它,但东突厥的横征暴敛逐渐引起铁勒诸部(匈奴的一个别支)的不满,铁勒诸部忍无可忍,起兵反抗东突厥,并推一个叫夷男的首领为可汗。

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已经登上皇位,正在设法瓦解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势力,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之原则,李世民派人联络夷男,册夷男为珍珠毗伽可汗,试图通过这种“远交近攻”的方式,实现对东突厥的全面反击,彻底解除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

有了大唐的支持,夷男的腰杆硬了,他正式成立薛延陀汗国,与东突厥分庭抗礼,同时遣使入贡,尊大唐为宗主国,成为唐朝的藩属,也是一枚牵制东突厥的重要钉子。

薛延陀与唐朝的和战

一开始,薛延陀和唐朝有着共同的敌人——东突厥,所以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以前,双方关系基本比较友好,薛延陀多次出兵配合唐朝攻打东突厥。

但随着东突厥的势力被铲除,双方合作的共同基础消失,薛延陀反而变得强大起来,成为唐朝在边境上的新敌人,而且是最大的敌人。

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边境少数民族势力一向是又打又拉,听话的就拉,不听话的就打,他把当初对付东突厥的那一套又用在对付薛延陀上,转而扶持回纥,用以牵制薛延陀,同时册薛延陀可汗夷男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还扶植原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李思摩为可汗,弄出一堆大小可汗,目的就是为了分化、牵制薛延陀汗国的势力。

此时的薛延陀汗国有精兵20万,统治区域广大,可汗夷男心理开始膨胀,还没等李世民动手,就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主动挑起战争,结果在山西朔州被大唐名将李绩狠狠踢了一顿屁股,惨败而归。

薛延陀与唐朝的和亲

夷男被踢了屁股以后,感觉十分后悔,第二年便遣使入唐,向唐太宗李世民认罪,并献上一大批马、牛、羊、马等贡品,请求与唐朝和亲。

唐初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是朝廷经常采取的措施,李世民觉得夷男认罪态度不错,可以考虑多收一个女婿,而且当时唐朝大将契苾何力(铁勒族)被薛延陀俘虏,唐太宗为了换回这名大唐功臣名将,于是同意以自己的皇十五女新兴公主下嫁。

夷男大喜过望,率先履行承诺,放回了契苾何力,就等着迎娶新媳妇了。

但契苾何力见到李世民后,却建议李世民不要与薛延陀和亲,这样做只会助长薛延陀的声势,反正大唐兵强马壮,薛延陀若是不服,干就是了,咱打得过他,谁跟他和亲!

李世民想想也对,便想悔婚,但大唐天子不能说话不算数啊,李世民便想出一个点子:要求夷男亲自到灵州(今宁夏灵武)边境迎亲,并且上贡“杂畜十万”作为聘礼。

所谓杂畜,是指牛、马、羊、骆驼这四种少数民族最常豢养的牲畜,本身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十万头这个数目实在是太大了,以薛延陀的实力一时间很难凑齐。

李世民以为自己狮子大开口,会让对方知难而退,没想到夷男发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作风,竟然凑齐了十万头牛、马、羊、驼,并派人把这些聘礼送给大唐,足见夷男可汗与大唐和亲的诚意是十足的。

可人算不如天算,聘礼运送过程中,突然遇到了一场暴风雪。对这些“活聘礼”而言,最怕的就是这种恶劣天气,暴风雪一来,牲畜不是冻死、便是走失,等走到灵州时,十万头牲畜只剩下了不到五万头,损失过半,着实可怜。

严格而言,暴风雪属于不可抗力,不算薛延陀违约,但李世民本身就不愿与对方和亲,一看对方只送来了不到五万头牲畜,立刻找到借口通知薛延陀说聘礼数量不够,你们违约在先,我决定取消与你们的和亲,俺把新兴公主嫁给别人,你们就别想了!

李世民这件事干的确实不太地道,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夷男也气得够呛,他想跟唐朝发飙,可实力不允许,只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默默接受了这一切。

薛延陀汗国的灭亡

李世民一开始之所以答应夷男和亲,主要还是考虑薛延陀实力不凡,想要一举灭掉对方有些难度,便想通过和亲稳定局面,等待机会再发兵消灭薛延陀。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薛延陀可汗夷男死去,其子拔灼自立为多弥可汗。这位新可汗一反父亲对唐朝毕恭毕敬的态度,主动发兵攻打唐朝,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性格暴戾,滥杀权贵,引起内部骚乱。

对薛延陀汗国失去控制的多弥可汗最终被回纥所杀,夷男的侄子被拥立为勿失可汗,勿失可汗很务实,他向唐朝表示“愿保郁督军山”,永不反叛。

李世民等的就是这一刻,他敏锐地抓住薛延陀汗国内部混乱、实力最弱的时机,派名将李绩等出兵讨伐,一举灭掉了薛延陀汗国。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其实这件事情算是李世民失信于真珠可汗,但谁让当时的大唐实力远在薛延陀之上呢,李世民就是要恃强悔婚,这和李世民向薛延陀要的聘礼没有关系,纯粹就是李世民想悔婚,而李世民之所有许婚又悔婚,就是因为薛延陀实际上已经是处在内忧外患中。李世民悔婚的第二年,真珠可汗去世,第三年,薛延陀灭亡。

其实,原本薛延陀和大唐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薛延陀臣服于大唐,但是在639年,李世民将已经灭过的东突厥人安排在了“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并且扶持阿史那思摩为可汗。从此这里就成了大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地带。真珠可汗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却是极为不满。之后开始不断挑起战争,但是次次为唐军所败。

641年,连续几次在唐军那里吃了败仗,真珠可汗于是遣使入京求娶大唐的公主,当时的李世民直接就拒绝了。第二年的八月,真珠可汗又让自己的叔父到大唐求婚,并带来了数量不菲的马匹和貂皮以及一块马脑镜。这一次李世民并没有明确表态。

薛延陀在当时确实是大唐的边患,雄踞漠北,时刻威胁中原。李世民思来想去也只有两个办法能对付薛延陀:要么进攻,以大军压境,直接灭掉薛延陀;要么和亲,采取羁縻政策,然后缓缓图之,二者选其一。房玄龄认为当时的大唐来说,大规模出兵是不现实的,和亲才是最合适的。李世民自然也知道其中的道理,并表示为了大唐的百姓,可以牺牲公主。但是这件事还没有最终敲定下来。

同年,大唐名将契苾何力回凉州省亲,顺便安抚其部,结果他的部落的人都想要归顺薛延陀,在劝说契苾何力归顺薛延陀无效的情况下,直接就把契苾何力绑起来扔到了真珠可汗的面前。契苾何力不愿意受辱,把自己的左耳割下来以表明自己誓不叛唐的决心。真珠可汗一度想要杀了契苾何力,最终被其妻劝阻。

李世民知道后,激动的落下泪来,于是下定决心和薛延陀通婚,让兵部侍郎崔敦礼持旌节晓谕薛延陀:大唐皇帝要把自己的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嫁与真珠可汗,来换取契苾何力。于是婚约就这么定下来了,契苾何力也回归了大唐。

第二年,真珠可汗就让侄子突利设来纳聘礼,有司最终敲定的聘礼是:马五万匹、牛一万头、橐驼(骆驼)一万头、羊十万只。当时李世民还热情的招待了突利设,这桩婚事本来是板上钉钉了。

殊不知后来却又出了岔子。契苾何力向李世民进言不要将公主嫁给真珠可汗,李世民表示自己不能食言。契苾何力则说:“陛下不必直接回绝此事,而是要暂缓婚事。结婚自古就有迎亲之礼,陛下就让真珠可汗到灵州迎亲,到时候他一定不敢去,这不就找到悔婚的借口了吗?真珠可汗娶不到公主,部下又有贰心,过不了一两年,他就会被气死了。这个时候薛延陀就很好灭亡了。”

李世民一听有道理啊,现在大唐强悍了,“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而真珠可汗却面对着内忧外患,想要靠着大唐威慑其他的部族,那么何必还要把公主嫁过去受罪呢?于是李世民欣然接受了契苾何力的建议,下诏让真珠可汗到灵州迎接公主,与李世民见面。李世民想借真珠可汗不敢到灵州这件事来悔婚,毕竟灵州是大唐的地盘,真想扣押真珠可汗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真珠可汗竟不顾部下的阻拦执意到灵州来迎亲,睹一睹大唐皇帝的风采。这让李世民很郁闷,一时间找不到其他的借口。不过,很快,李世民的借口就有了。

按照规制,李世民曾三次遣使节接受薛延陀的聘礼。但是薛延陀当时并没有库厩,聘礼中所需要的牲口大部分都需要从各部落征调,往返竟达一万里,途经沙漠没有水草,牲口折了大半,以至于婚期到了,聘礼还没有全到。

李世民就揪住这个不放,赶紧下诏让使节回来,也不去灵州了,就这么单方面取消了婚礼。真珠可汗还没有表示不满,大唐的官员们就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李世民太不地道了,既然已经答应了和亲,现在又来这一出,这不是失信于人吗,说不定会惹怒四夷,但时候得不偿失。

但是李世民却不担心,他认为大唐强,夷狄若,真珠可汗娶大唐公主就是为了狐假虎威,好震慑别的部落。现在大唐拒绝了婚事,那么其他的部落就知道大唐放弃了薛延陀,他们就会将薛延陀给瓜分了。李世民是对着大臣们滔滔不绝,既然他都这样说了,褚遂良们也不好继续说什么。

真珠可汗吃了一个哑巴亏,也没有办法报仇,毕竟实力摆在那里,后来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还揶揄让真珠可汗趁机兵犯大唐,真珠可汗赶紧表示可以出兵助大唐攻打高句丽,只是李世民拒绝了,后来高句丽想联合薛延陀,但是真珠可汗并没有答应。

645年,真珠可汗去世,薛延陀彻底内乱,第二年就被大唐给灭了。


尚宫女史


这个国家说的是薛延陀部落,这是隋唐年间活跃在北方的一支游牧部落,历史上曾经在各个势力间来回摇摆,但是其首领夷男不愿意臣服于暴虐的突厥部落,一直很想脱离他们的控制。


当时间来到了初唐,唐太宗李世民已经在位,当时薛延陀部落还是依附于东突厥,李世民觉得结交夷男便于控制控制北方的局势,就派人联络夷男,准备扶持他建立薛延陀汗国,与东突厥分庭抗礼。鉴于此,唐朝钦命他为可汗。

因为双方有了共同的利益,加之大唐强盛,夷男就同意了册封,从此两边修好,年年进贡,成为了大唐的一个藩属国。当时这个新兴的政权趁着突厥的衰落,扩张很快,成为草原的霸主,隐隐有与大唐相抗衡的趋势。


李世民察觉自己扶持的人,似乎成为了自己最大的敌人。为了纠正自己的问题,他决定采取一些行动。当时回纥部落已经开始壮大,虽然也依附于虽然薛延陀汗国,却很有发展潜力,于是太宗为了钳制薛延陀,开始支持这个部落。其次,他为了分化薛延陀部落,给他们造成内乱,册封了两个可汗。最后,他还把之前已经败亡的东突厥后裔,迁徙到了河南地区。

夷男不是傻子,看了这些安排后,觉得自己要被消灭了,于是想办法想脱困。在李世民实施迁徙东突之策的时候,夷男明白了李世民这是要借这些东突厥人来削弱自己的势力。当时东突厥部落的人被安排在了白道川一带,于是夷男就带领大军将这里攻占。因为那时李世民还在泰山封禅,等他得到消息以后已经晚了,于是他愤然命令附近驻守的军队,一起攻击了夷男。此战由将军李勣率领,一战就将薛延陀军队击败。


第二年,夷男派人来求和,带来了三千匹良马,以表诚心,又说希望能够和亲,增进感情。李世民知道这些人一旦强大起来,肯定会再度南下,于是婉拒了他:想要我大唐公主可以,不过得准备足够的聘礼,要牛马骆驼各数万,还要十万只羊。原本太宗觉得这样的要求,薛延陀部落会拒绝,不料人家不光答应了,还在后来把这些东西都给凑齐了。

但是李世民这时候去改口:把这些牲口赶到灵州去!但是这地方离汗国很远,路途遥远,等过去了,必然会有许多牲口会因为水土问题而大量死亡。后来薛延陀部落在运送途中,果然死掉了大批牲口,到了灵州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半。于是李世民立刻说:彩礼不够, 回去再凑!夷男觉得自己被太宗戏耍了,回去以后很郁闷,不久就死了。因为他的死,强大的薛延陀部落产生了内乱,公元646年,太宗派出大军攻打该汗国,一举将其灭国。


小镇月明


李世民,是其老爹李渊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其取的名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此时的唐朝政权刚刚建立,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国力还不够强盛。而北方的东突厥和薛延陀两个游牧国家也正在崛起,且对中原唐朝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东突厥、薛延陀之崛起

隋朝末年,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分裂成数个部落小国。而中原隋朝因为起义军和军阀混战不休,无暇北顾,东突厥始毕可汗乘机脱离了隋朝,开始迅速崛起。


东突厥凭着隋乱和唐朝新立,根基未稳之际,不但破坏和唐朝盟约,而且在北方不断地打压其他各部,像回纥、薛延陀等部都得向东突厥称臣。不仅如此,突厥铁蹄也屡次侵犯唐朝边境。由于唐朝新立,国力还不够强大,也一度得向东突厥低头。

到了李世民继了帝位,天公开始作美了,突厥突然遭遇了霜冻干旱等天灾,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延缓了东突厥想要南侵之势。李世民做为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连同北方薛延陀等部,对东突厥发起了进攻。在部下大将李靖李靖、徐世勣的帮助下,大败突厥颉利可汗的军队,歼敌一万余人,俘虏10余万人,生擒颉利可汗。此后,东突厥危机得以解除。

在消灭东突厥的过程中,夷男可汗率领的薛延陀吞并占领了东突厥大部分领地。原颉利可汗的旧部也纷纷归顺于他,薛延部收获很大,夷男手下的精兵从数万增加到了20万之多,所获牲畜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权势的加大,也膨胀了已夷男的野心。他为了巩固自己在薛延陀国的地位,就派出使者,向李世民提出迎娶大唐公主的和亲要求。夷男是这样想的,如果和亲成功,不仅可以抱得美人归,还可以进一步的巩固自己在部落内的威信,起到震慑其它部落的效果。



灭了东突厥,养肥坐大了薛延陀,对于夷男和亲这个要求,李世民身为堂堂大国天子,感到受到了侮辱,本来想拒绝夷男的和亲,但考虑到唐朝原本国力还不够强大,加上讨伐东突厥也费了一番周折,军队需要休养生息,暂不适宜急着和薛延陀撕破脸。

李世民巧行彩礼之计

既然不能翻脸,李世民便召文臣房玄龄共商解决之道。李世也有自己的两个方案,第一个就集结大军和薛延陀一决雌雄,如可成功,则可保大唐边境百年安定。第二个就是答应和亲,可保大唐边境数十年安定。

一番思量下来,房玄龄赞成第二个方案,因为按照现下的大唐国情来说,第一套方案风险太大,稍有不慎,大唐基业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房玄龄还提醒李世民,说是薛延陀今年收成不错,意思是提醒李世民多要点彩礼。纪房玄龄提醒之后,李世明若有所思,然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李世民答应了和亲,但是必须满足他的和亲彩礼要求,彩礼包括:五万匹马、三万只羊、4万只牛,再加上三万只骆驼,而且需要夷男亲自把彩礼送上门。



而一心想做唐朝女婿夷男听说李世民答应了和亲,可就高兴坏了,当下不顾各部落和众手下的反对,想办法一一按照李世民的要求点够了四种牲口的数目,开始从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把四种牲口一路往南下赶,向着大唐国都长安进发。

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路途遥远长途跋涉,不少牲口因为缺粮缺水受到了应激反应,在半途中病的病、死的死,当到达长安城的时候,牲口的数量已经所剩不多了,而且瘦骨嶙峋的样子也不好看。

跟着下来的流程,当然是按照李世民的方案来走了。李世民以彩礼数量不够,卖相不好为由拒绝了和亲。夷男听见差点吐出一口百年老血,直到此时才知道中李世民的奸计。但彩礼不够是事实,而且在大唐的国土夷男也不敢放肆,只能憋着一口气怏怏回国。

回到薛延国后,夷男还是气愤不已,再加上其他的部落也在取笑他,让他更加觉得脸上无光,最终也是积郁成疾,不久便含恨而终。头目一倒,原来被吞并的部落也有一哄而散,薛延陀又回归到过去各部落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中去了。

在此之后四分五裂的薛延陀毫无抵抗之力,很快就被李世民的军队消灭得一干二净,一个维持十七年的漠北强国,就此退出了南北争霸的历史舞台。

作为贞观盛世的发起者,李世民的文治水平,和军事谋略都确实有一套,唐朝的建立有他的推波助澜,玄武门之变虽说有些残忍,不过也是李渊优柔寡断违约在前,再加元吉、建成之流有意在先,李世民之政变成功,已是政变中的最好结果。客观地说,以李建成、李元吉之能,就算让他俩坐上皇位,也能以达到李世民的高度,也就没有一统突厥,开疆拓土之伟略,以及贞观之治的盛世出现。


雨霁视角


从道理上来讲,李世民想要这四种动物,或者说他做这件事情,纯粹就是想玩仙人跳,你是明当时的心态,就是我故意抬一个比较高的价格,你如果答应了,把这相应的聘礼放到我面前了,那我随便挑一个女子跟你结婚,如果你不想给,那更简单,双方之间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一直僵持着,反正我以后也要处理你。

李世民说要四种动物四种动物也特别常见,马,骆驼,牛羊,但是每一种动物药的数量都是1万,1万作为计算的,总的数目超过了十几万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这些东西如果真的想要积攒起来的话,一个小部落根本就不可能,即便突厥掌握了大半个草原作为放牧场地,你真的要把这17万头的牲畜养起来,那你需要多大的草场?确实,这个有点儿缺心眼的可汗,积攒了大概一半儿的牲畜,把它赶到了唐太宗指定的地点,但唐太宗立刻就说了,这一半儿根本就达不到我的目的!然后这一指合约立刻就被他单方面的毁约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那个可汗实际上也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为了积攒起这一批物资,她把自己一半儿的物资给封了出来,等于就是说,整个部落把自己一半儿的牲畜全给拉了出来,才达到唐太宗一半儿的要求。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强对于北方民族的政策,唐太宗一直都是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唐太宗对于各种各样在边关闹腾的游牧部落,一直采取的都是打压的态度。

所以针对这个部落给他的和亲的请求,唐太宗李世民表示完全都不在乎,当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自己的底气在这儿之前有一个突厥的可汗,叫做颉利可汗,当时这一个夷男可汗还只是一个小部落,结果李世民在击败突厥以后这个夷男可汗,立刻就翻身做主,他吸收了大量从突厥那里淘过来的部落成为了一个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当然,李世民这个时候由于常年战争需要休整,所以他也暂时不想动对方,但这并不代表李世民怕她如果真打起来,大唐王朝还是有办法将他彻底消灭掉了,所以李世民才敢明目张胆的玩这一出仙人跳。

你要是按我说的做,那你自己倒霉,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那你以后也倒霉。

果然最后这个可汗部落出了问题,首先第一点,大量的牲畜临时的集结起来,管理难度以及人民的怨言开始增加,而且在这之后,这个可汗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立刻就死了,导致部落内部大乱。唐太宗李世民瞅准机会直接把这个部落给灭了。

这件事情你可以说李世民无耻,但是你绝对不能够怀疑李世民看人的眼光,以及在大的战略上面的把握,对于李世民来讲,他这一生做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在刀尖上面做选择,有的时候自己选择错误,就有可能粉身碎骨。对于对方的请求和亲的建议,李世民也是通过慎重考虑后才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对于李世民来讲,个人名誉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国家大义,因此他杀了自己的哥哥,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位,也不在乎说欺骗两个部落,把自己的威名给玷污。


漩涡鸣人yy


这件事情完全是李世民不地道,让别人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从另外一面又反映出来,弱国无外交,耍你像闹着玩一样。


虽然隋朝只经历了三任皇帝,但是在国力巅峰时期也是不容小觑,周围小国都要过来巴结。比如说颉利可汗,他就迎娶了隋朝义成公主。也正是在隋朝这个老丈人的帮助下,一度囊括了突厥各大部落领土。

其中有一个部落以夷男为可汗,早些年他趁着突厥大乱,趁机整合了其他小部落,成为了一个管辖7万人的可汗。但是在颉利可汗面前还是没法看,最后选择投靠颉利可汗。

但是后来隋朝遇到李渊造反,一路南下直取长安,大唐就这样建立了起来。但是和很多新旧王朝交替一样,总会有前朝的余孽四处作乱。隋朝灭亡,颉利可汗就很不甘心。

他希望可以借助义成公主的号召力,重新建立起隋朝。他趁着唐朝内乱未平,伺机骚扰唐朝边陲地区。虽然李渊曾经多次派兵镇压,但是由于突厥兵的机动性太强,最后总是无功而返。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儿子,同时也是唐朝的一位大将军,平乱的重任自然落在了他的肩膀上。他先是买通了颉利可汗帐下的一些小部落,许给他们各种好处,让他们来一个里应外合。这其中就包括了夷男,他也看出来了唐朝大势不可阻挡。自己反叛不说,还去策反其他部落的可汗。在这样的情况下,颉利可汗渐渐的被架空,成为了孤家寡汗一个。

李世民趁着这个空挡,一举反击消灭了颉利可汗。而由于“天高皇帝远”,夷男趁着颉利可汗被消灭的功夫,开始整顿原先颉利可汗的部落。

从原来的7万一跃成为20万兵力的可汗,也成为了第二个颉利可汗。因为当时李世民正在想着篡位的事情,没时间去管他,否则可能最后也轮不到他。

等到李世民回过神来的时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虽说已经消灭了颉利可汗,但是夷男成为了他的心腹大患。

不过为了奖励他,还是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也不再蜷缩在自己的领地,成立了薛延陀国,相当于是一国之主。但是随着唐朝的发展,他又想依附于唐朝。

于是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说是希望可以迎娶唐朝公主。第一次的和亲被李世民直接拒绝,第二次又让人带了大量礼物,希望能够和亲。李世民这次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说考虑一下。后来他召集群臣,商量该如何对策。首先作为父亲,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到苦寒之地。再者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他又不想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

他只提出两个建议,第一要么是发兵10万直接将薛延陀国打垮,这样可以保证百年的和平。第二是答应和亲,可以换来几十年的和平。

当时的宰相房玄龄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他认为唐朝刚刚经历战乱,此时应该休养生息。可以暂时的和亲,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不能便宜了他,如果可以设计让其自己放弃最好。

旁边又有人提出了建议,可以加重彩礼的数量,让他知难而退。最后经过大家的商讨,决定以:5万匹马、1万匹牛、1万匹骆驼、10万头的羊为聘礼,才能够迎娶唐朝公主。

薛延陀国使者把这个消息带回去告诉了夷男,没想到他竟然同意了。事情有点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但是后来还是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让人告诉夷男,就算是彩礼凑齐了还不行,必须让他把这些牲口都赶到灵州(距离部落很远的位置,今灵武市)。为何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人口数量这么多,必须是下面各个部落一起凑齐的。


如果真的把这些牲口赶了过去,能不能赶到地方先不说。就算是赶过去了,估计也得折损了一大半。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约定的时间到了之后,只有当初的一半了。

既然连彩礼都拿不出来,那么李世民也没有嫁女儿的必要。夷男知道自己被耍了,但是打碎了牙齿还得往肚子里面咽,因为当时的唐朝很强大。

等到夷男回到自己的部落后,部落的人发现公主没有娶到,牛羊折损了一大半还要多。虽然并没有人说什么,但是也埋下了芥蒂。就在他回到部落的第2年,夷男因病加气就这样去世了。

由于部落可汗的去世,内部出现了叛乱,部落之间渐渐的分崩离析。李世民瞅准机会,派兵直接将其攻打了下来,换取了永远的安宁。

实在是不地道啊!


史之策


与少数民族通婚,绕不开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隋朝宗室女。"隔山买牛"的婚姻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隋文帝以宗室女(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



义成公主不容易,人生近三十年都在突厥度过,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和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共四任丈夫,而后三位均是第一位的儿子。

一、义成公主是隋炀帝的救命恩人

615年,杨广跑到太原附近的汾阳宫度夏。夏末北巡的时候,被始毕可汗围困,眼看就要束手就擒了,但联络到义成公主,公主冒着被杀的危险,慌称突厥边境有情况,隋炀帝得以逃回雁门关。



二、义成公主仗义帮助萧皇后

隋朝灭亡后,国色天香的萧皇后,被宇文化及霸占。后来,窦建德占萧皇后。此时,义成公主前来搭救萧皇后——自己的皇嫂。看到兵强马壮的突厥人,窦建德不敢得罪,就乖乖地将萧皇后送给了义成公主,同时,宇文化及——谋害隋炀帝的叛臣的脑袋也同时被搬家。

萧皇后在塞外生活了18年。后来因为替隋炀帝报仇,复国的之事意见不同,义成公主主张打,萧皇后主张和,二人产生隔膜。



公元630年,花甲之年的萧氏重新踏上了长安的土地,回到了梦寐以求的故乡,并被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安度晚年。

义成公主立始终认为李唐是"篡逆",倔强的遵从自己的内心的信仰,充满血性,后被唐将所杀。



三、薛延陀国兴起

贞观初年,北方突厥、薛延陀国两大公国迅速崛起。由于休养生息阶段,李唐不想对他们进行武力征服。但是想到了一个“以夷制夷”的方针。也就是通过支持一方——薛延陀国,然后利用薛延陀国来打压突厥国。

夷男可汗带领的薛延陀国,由于有李唐的支持,所以势力不小。他一举消灭厥了东突厥,东突厥20余旧部也纷纷归顺,一时他手下的精兵从7万扩充到了20万之多,牲畜更是数不胜数。



按说达到了李唐的目的,一个消灭了另一个。但是一个的迅速崛起,也成了李唐的心腹大患。

四、夷男想娶个公主做老婆

夷男开始野心勃勃,想娶个公主做老婆,更加风风光光。

夷男提出了要求,李世民很是不快,因为夷男本身依附于唐朝,唐朝没必要去讨好依附自己的人,而且更不想牺牲公主的幸福。便邀请大臣商议此事,征求宰相房玄龄的意见。



开始的方案如下:

其一,集结十万大军,踏平薛延坨部,生擒夷男,可保国家边境百年安定。其二,答应和亲,吞下耻辱,可保边境三十年安定。

“陛下,我赞成第二个方案,也就是答应和亲。这是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方法。“房玄龄接着说,发兵消灭夷男时机还不成熟,夷男今年收成不错。房玄龄说的收成指的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



顺着房玄龄的思路,李世民灵光一闪,觉得可以从这里做文章,向夷男提要求。不是生硬拒绝,而是让对方知难而退。二人一拍即合,向夷男要“彩礼”,向夷男要四种动物:牛、马、羊和骆驼。既然丰收了,这四种动物又很普通,对夷男来说不是难事吧。



聘礼如下:

五万匹马、三万只羊、四万只牛和三万只骆驼。

一心想做唐朝女婿的夷男听说后,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

既然是聘礼,那肯定要把聘礼送到中原,而唐朝的公主就在那里候他。



按说夷男该明白一下了,但是这个愣头青也不怵头,从各个部落征集够了牲畜的数量,但长途跋涉之后,牲畜损伤过半。

夷男被李唐悔婚,十分憋屈。

夷男终于明白自己被耍了,于是屈辱地回国。



回国之后夷男愤恨不已,在部落威信大跌,不久就抑郁而终。

薛延陀国为了争夺大汗之位,大打出手,争得你死我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也就此走向了衰败,分崩瓦解。

李世民瞅准机会,率10万大军攻打薛延陀国,一举拿下,从此永绝后患。


历史漫谈君


这件事情验证千古一真理,实力不对等,不要往一起凑。莫不如你站在山顶看山脚下的我渺小,我在山脚下同样瞧不上高顶的你一样。

大唐初年,一些游牧民族趁着唐朝内乱未平,多次骚扰边陲地区,尤以隋朝姑爷、义成公主的夫君、势力最强大的颉利可汗为甚,李渊曾多次派兵围剿,但因突厥兵的机动性太强,最后终究无功而返。

李世民见武力效果不佳,便暗中联系夷男等小部落首领,许他们以高官厚禄,夷男也看出来了唐朝势不可阻挡,自己倒戈相向不说,还去策反其他部落的可汗,颉利可汗最终成为了孤家寡汗败亡,夷男因功,被封为真珠毗伽可汗。

夷男趁着颉利可汗被消灭之机,开始整顿、收编原先颉利可汗的人马,从原来的7万一跃成为20万兵力的可汗,成立了薛延陀国,在漠北一带称雄称霸。又成为李世民新的心腹大患。

夷男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那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男主角。

李世民将已经灭过的东突厥人安置在漠南地区,并且扶持阿史那思摩为可汗,从此这里就成了大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地带,真珠可汗对此极为不满,之后开始不断挑起战争,但都为唐军所败。

641年,屡吃败仗的真珠可汗遣使入京求娶大唐公主,李世民当场予以回绝。次年八月,真珠可汗又让自己的叔父到大唐求婚,并带来了数量不菲的马匹和貂皮以及一块马脑镜,希望能够和亲。李世民深知事情重大,再说他虽女儿众多,作为父亲也不愿意把女儿送到漠北那种苦寒之地去受苦,所以没有立即答应,只说要斟酌一番。

夷男此举实际上是向李世民要一张保命符。首先、与唐朝的战争过后,完全暴露了自己部队的实力,他害怕唐朝联合其他游牧民族把自己灭掉。其次他希望利用“天可汗”这块金字招牌狐假虎威,提升自己在草原上的威望。

李世民邀请大臣商议此事。

李世民说:“想我大唐初建,突厥颉利可汗为光复隋朝,扰我边境,杀我边民,掠我财物,被我大唐剿灭,现薛延陀国又成我大唐王朝的最大隐患,夷男可汗,想要迎娶公主,我思来想去也只有两个办法能对付夷男:要么进攻,以大军压境,直接灭掉薛延陀国;要么和亲,采取羁縻政策,然后缓缓图之,二者选其一。

时任宰相房玄龄认为唐朝刚刚经历战乱,此时应该休养生息,不应该穷兵黩武。如能智取、不但保我大唐公主不受漠北受苦,还能不出一兵一卒,趁势拿下薛延陀国。

房玄龄将想法如此这般一说,李世民连呼:妙计、妙计,众人无不顶礼膜拜。

李世民指派房玄龄将众人商定的妙计转告者:“因夷男帮助消灭颉利可汗有功,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大唐皇帝愿意将公主下嫁给可汗,以使两国友好万古长青,但欲迎娶唐朝公主的藩国很多,公主也是金枝玉叶,为体现诚意,需要5万匹马、5万头牛、10万只羊和3万头骆驼做聘礼,并必须让他把这些聘礼送到灵州(距离部落很远的位置,今灵武市)”。

这天价彩礼,比我们现在一些丈母娘在楼、要车、万紫千红一片绿有过而无不及,这不是要钱,是要命呀!

夷男立即在部落大肆搜刮游牧民族人民的民脂民膏,好不容易凑够数,于是骑着马、赶着羊、唱着歌,一路兴高采烈的就来迎亲了。

由于路途遥远,不少牲畜因为缺少草料和水的缘故,在半途中病饿而死过半,活到灵州的牲畜,也都饿得瘦骨嶙峋,非常不像样。这时李世民的使者说;“彩礼不够、回去重凑。”

此时目瞪口呆的夷男才明白李世民根本无心和亲,只是耍弄他而已,但实力所限,只好懊恼返回部落,本来搜刮牛、羊时,就怨声载道,正在又竹篮打水。而大唐拒绝了婚事,就说明大唐放弃了薛延陀,部落贵族纷纷发动叛乱。

夷男自从蒙受奇耻大辱后,身体就每况愈下,现在看各部落贵族又群起叛乱,一时急愤交加,很快就病逝了。

各贵族为了争夺大汗之位,大打出手,争得你死我活。李世民见此,便率10万大军攻打薛延陀国,三下五除二就把偌大的薛延陀国,消灭得一干二净,从此绝了后患。

姜还是老的辣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