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有许多机密对话的记载,这些对话是如何记录的,可信度如何?

甲乙东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早有人质疑,其实不仅仅是三国志隆中对还包括史记中很多场景都有疑问,司马迁陈寿都不在现场他们怎么会知道的这样详细连人物坐次对话神态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对这种历史对话细节存疑是必然的,史学研究也不是不允许,毕竟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然而对于史书的态度却一定是信服的,所以说这个即是矛盾对立又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脑补一下的话,可以联想到我们自己和朋友说过的话,可能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后来你自己不经意说了出去或者朋友说了出去,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能他们在写东西的时候或直接或间接的引用更何况刘备诸葛武侯这样当时都是鼎鼎大名的明星式的人物,肯定有人对他们的话奉为圭臬,流传出去很正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像张居正这样爱记日记的,每次和皇帝说事回家就全盘记录,流传下来。还有古人对于编修长辈文集很看重,对人物生前的书信奏章随笔日记家书这些都编在一起,要不然曾国藩家书怎么能流传下来?再回到题目本身,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史料本身就不全,在加上蜀国没有史官,史料更是匮乏,陈寿本身又是私人修史,漏洞大脑补多在所难免,具体可以参考谈迁的国榷。以上就是全部回答!


野是历史


历史的真伪实际上很难讲,当然除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外。

千年以前那些写历史书的人,并不像我们今天的记者采访,可以亲临现场。当然,有良心的史官会进行查证,可不见得所查属实,大多的人和事,也都是从他人口中听来,从别处典籍中看来。

《史记》是公认的浩瀚巨著,然而司马公当年未必是所有事件的亲历者。如果非要给其中那些机密对话一辩真伪,那就要看这些对话对于历史事件是否有直接影响,是否推动了事件发展,是否符合历史人物的品行。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要归为一点——合理推测。





袁帅老师


《史记》更多的是一部文学著作,

而不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

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

司马迁已经最大程度的做到了收集历史资料,

当时的技术条件,

所有的历史史实和素材,大部分只能靠口口相传,

一小部分通过文字记录下来,

但经历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项羽的火烧阿房宫,能够留下来的素材是少之又少。

可想而知,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是多么的不可靠。

举个例子,

在《鸿门宴》中发生的事情,充满了戏剧性,

在今天看来就像是一部电影剧本,

但当时经历过的那些人,司马迁采访了几个人呢?

他采访的这些人,谁又能保证他们所说的是真实的?

太史公为了完成他的这部个人历史著作,

肯定采取了很多想象和文学手法,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更多的会把当中的故事当做文学故事,而不是严谨的历史事实。

很多历史学家也把司马迁说成是最会讲故事的段子手。



熊爸爸讲历史


先说结论,司马迁也好,他的著作《史记》也罢,都值得我们的尊敬。但是尊敬不代表我们要盲从于《史记》,《史记》中的很多机密对话的记载,是有一些问题的,值得我们慎重对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司马迁所利用的、所能看到的那些史书,都是秦朝焚书坑儒后留存下来的,其实并不完整,有很多都只是一家之言,有些内容甚至进行了一些删改。当时不像现在还可以考古挖掘,我们现在考古挖掘发现了不少古书,这些古书颠覆了不少我们的认知,其中就有很多和《史记》不相符合。而同时,司马迁还主要利用了口述史资料,但是问题口述史资料的可靠性,其实很值得商榷。比如如果我们现在搞口述史,你会相信一个六七十岁的人,说的清朝道光年间的事情么?也就是说,司马迁采访到的这些口述史资料,也需要鉴别。口述的内容据口述人比较近的,还算是可以作为信史,远的话,那问题其实也是重重的。

基于司马迁写作史书的来源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司马迁对夏商周时期的记述,对秦朝之前历史的记载,很多时候可靠性是存疑的。当然不是说这些内容都不对,而是说司马迁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不可能把历史完全搞清楚。所以面对《史记》必须慎重对待,很多东西都需要反复印证,这样才能搞清楚真实的历史。如果说以《史记》记载的夏商周历史作为信史,那可能是要出问题的。即使离司马迁年代比较接近的战国时期历史,同样需要谨慎。当然对秦始皇以来到司马迁在世的这段历史,准确性还是相当高的。

回到问题本身,所谓机密对话,一般不会载在史书之中,也一般不会传到外面。司马迁的这些机密对话,其实也是对当时两个人的身份、关系和各种可能进行的分析所建构出来的。只能说这些机密对话可能反映了机密对话者的心态与关系,但是真假性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


张杰谈史


《史记》中的记载特别是一些涉及机密的事件,究竟可信度如何?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一下《史记》以及它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何人也,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史学家。他本身的经历就颇有传奇色彩,少时游学天下,受学于名师大家,立志继承父业,编纂历史。然而却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话,身遭宫刑。要知道古人特别是文人特别注重的就是名节,司马迁遭此奇耻大辱心中不知多少次想要一死了之,但想到父命尚未完成,又觉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岂不是死的毫无价值,于是忍辱负重,历经万难而著书《史记》。

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写《史记》的主要历史依据除了前人著书《世本》、《国语》等,大多来自于他少时游历天下时的实地考察,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如此严谨的取材态度是可信度极高的。司马迁本人的著书态度也是严肃认真,尽可能去伪存真,比如没有实据的三皇时代,《史记》中就没有记载,而是从五帝本纪开篇。尽管如此,历史大多无从考证,多的是民间的传闻口口相传。《史记》虽然作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它的记载我们依然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也应该是读史的正确态度。而且《史记》本身的记载中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提到秦始皇身世的地方,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却截然相反。

秦始皇本纪中开篇就记载道“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即生,名为政,姓赵氏。”

而吕不韦列传又是怎么说的呢“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太史公在秦始皇本纪中说的明明白白,秦始皇政是秦庄襄王的儿子,而在吕不韦列传中却说赵姬是带着身孕嫁给秦昭襄王的,而在此之前赵姬是吕不韦的爱妾,这就不是暗示了,这几乎是明示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因为太史公这两段截然相反的记载,造成了后世对秦始皇身世的诸多争论,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相矛盾呢?个人认为,也许司马迁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牵涉到秦始皇的身世这种重大机密,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秦始皇也绝对不可能允许有文献记载说他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他秦的天下其实是吕氏的天下。这种说法司马迁必然是听的民间传闻而记载下来的,就是司马迁他本人难辨真伪,所以就把所听之事据实记载留给后人去判断了。

历史我们只能通过前人著作,以及文物勘探去一窥究竟了,我们知道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事必然要打上一个问号。但以太史公著书“不虚美,不隐恶(东汉 班固)”的态度,《史记》的可信度还是诸多史料之中最高的。甚至在记载他的当朝皇帝汉武帝之事,除了称赞汉武帝的功德之外,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惹得汉武帝大怒。可想而知,对当时的皇帝都能作此客观评价的人所写的书自然该有极高的可信度,这也是《史记》成为如今史学家研究历史必读之作的原因。


还没想好取什么名字


  司马迁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了,同样也是后代公认最为正直的史官,由他编纂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多达3000多年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合称为“前四史”,数千年后还被民国大文豪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你可知道,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无意中一个笔误,居然给后世造就一个千古之谜,至今后人依旧争论不休?

《史记》全书一共包括十二本纪(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诸侯、勋贵事迹)、七十列传(人臣、名人记事)以及十表、八书。而且此书通篇“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堪称后代史学家编纂历史的标准典范。然而后代在翻阅司马迁这部大作的时后,无意中发现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了有关秦始皇身世的语句:吕不韦将有身孕的赵姬送给秦异人子楚为妻,不久之后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赵政。至此,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的传闻便不胫而走,并引发了无数后人为之争论。

由于司马迁是以极为严谨的态度治学,所以他的观点也多被后代史学家所认可,例如东汉班固《后汉书》和宋朝宰相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都支持了司马迁的观点,甚至班固直接称秦始皇为吕政,因为两个人都是史学大家,在编写史书之前肯定是经过了无数的考证的,所以说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在当时得到了大多数权威人士的认可。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变迁以及人们价值观和历史观的不断变化,后人对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身世提出了质疑。据史书明确记载,第一个对司马迁描述秦始皇嬴政身世提出疑问的是明朝一个叫做汤聘尹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史稗》中明确提出,那些将秦始皇说成吕不韦和赵姬私生子的传闻不可轻信,之时后代王朝对秦始皇的一种无端污蔑。汤聘尹的论断一出,立刻就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关于秦始皇的身世的争论再次被激起。

赞同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以司马迁治学严谨的历史地位作为论据,史学大家司马迁绝不可能胡乱编撰史书造谣后世的;但是,赞同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异人之子的学者,同样也是以司马迁的著作为论据,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期就是一周年的意思,异人在迎娶赵姬一周年之后,秦始皇赵政才降生,如果赵姬再送给异人之前已经怀有身孕,那么秦始皇不应该及期而生,必然会引起秦异人子楚的怀疑,而且,继位之后的秦庄襄王也就不会将秦国王位传给嬴政,因此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是毋容置疑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1176338f6b44d738f692a47f6223695\

传基文化


1.司马迁年少时喜欢游山玩水,在这期间收集民间的故事,传说。其实史记中很多故事并不是严格的史实,而更接近传说,如张良年轻时候帮老人捡鞋,被黄石仙人赐予天书,这些故事显然并不是史实,大概是司马迁游历之中收集于民间的传说。

2.其实《史记》的文学价值大于它的史学价值,史记里边的故事都很丰满,人物的语言,形象刻画的很生动。但这些作者都不是在现场也不可能都知道的那么详细。我觉得这中间肯定有很多部分是太史公自我发挥的。合理的自由发挥才会让人物更逼真,生动。

我觉得所谓的史实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研习历史,是为了知兴衰,明得失,学会思考,学习史记,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司马迁写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的,但其中的思想和方法,是永远都值得借鉴的。





huangyuanlang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1@密室谈话这种应该是原文就有史官只是记录下来的 另据史官不太可能知道可存疑 但完全否定就需要确实的证据 不能太想当然直接说这是文学创作

2.与其说史官是在写历史说编撰更适合史书并不是史官凭空知道的 史记这种肯定是有强烈的感情倾向的 但不至于歪曲创造历史 材料都是有根据的 比如文字资料来自官方的"金匮石室" 实地走访 寻访后人口述等 加以整理 4受贿 你看了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 理解司马迁班固为什么会长年累月不辞幸劳的写史 我觉得不会问这个后世史官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原因 史官的责任使命感! 是否制度保障不清楚了中国的史学传统源远流长 问题太大 说点知道的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摩不同之。”

《日知录》卷十八:”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

总结就是历史是根据实际的史实严谨论证过的,只是会带上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也会有点文学的润色


小黄论道谈双创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虽然很严谨,但是,要跨越几千年,他当然不会知道的,靠的是《尚书》。

个人认为史记的真实成都可能还不如野史的真实度高,但不完全都是这样的。



山野里吹来的风


像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的密谋让胡亥即位,司马迁又没在场,他怎么会知道?

司马迁也是经过多方考证,做出了最有可能的推测。因为其合理,因为推理的合理,也就成为正史。

历史更多的是由胜利者来书写,所以会出现摸黑前朝的皇帝,或者捧高一位大臣,可皇帝错杀这位大臣导致亡国。那这个皇帝可不就昏庸嘛。例如清朝捧高袁崇焕,说崇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才杀袁崇焕。说袁崇焕一死明朝在无台柱。间接摸黑了明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