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什麼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

一德格天1


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除了通過此舉向朝廷內外宣告自己已經掌握了朝廷生殺大權,把自己放到朝臣的對立面,完全沒有任何好處。


當時,靈帝去世不久,何皇后所生的少帝即位。掌握大權的大將軍何進希望藉此機會,徹底清除宦官勢力。這時,袁紹建議何進徵召外地軍閥進京,打壓宦官勢力。於是,何進就徵召幷州牧董卓進京以為外援。就在董卓進京的路上,京城形勢發生了變化。因為走漏消息,何進被宦官們設計殺死。宮中打亂,袁紹等人趁機發兵大殺宦官,不論老幼全部殺死,甚至一些沒有鬍鬚的人也被誤殺而死。正是如此,宦官勢力被徹底清除。 董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了洛陽。

當時,董卓帶的士兵並不多,僅三千多人,害怕眾人不服。他讓士兵們晚上從四個城門出去,早上在敲鑼打鼓京城,並宣稱西涼又有兵來到。人們都認為董卓士兵多得不可勝數。因為大將軍何進 、車騎將軍何苗兄弟二人被殺,兩人的部眾沒有了歸屬,也都歸附了董卓。這時,董卓成為了朝廷的最強勢力,很快就掌握了實權。

董卓掌握了朝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少帝而立獻帝。 《三國志》記載“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 不僅把少帝廢了,改封弘農王,不久又把他和何太后一併殺死了。這時充分證明了董卓在東漢末年政壇上隻手遮天的權勢。但是此舉確實對他百害而無一利。當時,對於董卓來說,確實是很好的機會,從東漢中期以來,一直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這時,兩股強大的勢力都已經完全被徹底清除。外戚被宦官殺死,宦官在動亂中被徹底剷除。朝政出現了真空。如果此時,他能輔佐少帝,穩定朝局,那麼他就可以成為東漢的霍光。他想成為王莽,他卻把一個糊塗的少帝廢去,而立一個聰明的獻帝,無疑是給自己的篡權找麻煩。畢竟糊塗的少帝比聰明的獻帝更好駕馭。


董卓行廢立之事,無非當時自己進京驟然掌權,害怕朝臣不服,而行的非常之舉。但此舉對於只有軍事實力,而毫無政治根基的董卓來說,直接把朝廷內外大臣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給了那些陰謀家討伐自己的口實。朝廷內部的大臣像王充等敢怒不敢言,只能暗地裡拉攏反董勢力。外部的袁紹、橋瑁、曹操等人更是聯合討伐董卓。除了為人殘暴,擄掠百姓,擅行廢立之舉可以說,是導致董卓滅亡的重要原因。
其實,對比之後的曹操,就可以看出兩者高下立顯,同樣是在朝廷最困頓時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好好的供養著,以天子的名義招攬了大批的文臣武將,並四處征伐,最終成就三分天下。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病重,至四月,劉宏去世,立十三歲劉辯為帝,是為漢少帝,漢少帝的母親何皇后便掌握了實權,這也包括劉辯的舅舅何進,這就以何進為首的皇親集團,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始了火拼。

這時候的東漢政權已經是名存實亡,皇親集團與十常侍往來過招、互砍,先是何進殺蹇碩,又是張讓、段珪幹掉了何進,最後又是袁紹、袁術反殺宦官,逼的張讓、段珪無路可走,只得挾持少帝劉辯和時做陳留王的劉協出宮,這一路顛沛流離,正遇上自隴西而來的董卓,當時董卓還帶了三千驍勇善戰的隴西鐵騎,這一耽誤的功夫,時任尚書盧植追來,直接將張讓、段珪二人殺死。



董卓於是押著少帝劉辯與劉協回宮,因為董卓與董太后同姓嘛,再加上董卓曾殺死何太后弟弟何苗,肯定不會再擁何太后的劉辯為帝了,於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如此這般,也正是董卓能掌控的住傀儡皇帝。

劉協登基後,董卓完全把持朝綱
,自封為丞相,覺得不過癮,又加封自己為國師,這些隴西鐵騎向來目無章法,便仗著董卓之勢,在洛陽城裡燒殺搶劫、姦淫擄掠,可謂是無惡不作,引得民怨沸騰,百官所恨,這就直接導致了十八路諸侯逐鹿中原,開啟了轟轟烈烈的伐董聯盟。《三國》各路英雄正是登場。


蘭陵郡主


西涼軍閥董卓應大將軍何進之邀進京剷除宦官,但何進因為大意反被宦官所害,而董卓倚仗兵威乘勢入主,一出手就是狠招,廢掉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朝野震動。那麼初來乍到的董卓為何要如此行事,個人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通過廢立皇帝而立威,震懾群臣,打破朝堂原有格局,躋身首席權臣。其二,通過廢掉漢少帝瓦解何太后的權勢,剷除最大的政敵。

董卓廢少帝立獻帝

董卓出身西涼,早年喜歡結交羌中豪帥,後從軍,由於戰績出色,一路升遷,但在打黃巾時吃了敗仗,被免職,之後朝廷為了鎮壓韓遂等人,又重新啟用了董卓,之後在朝廷大軍被圍情況下只有董卓用計率軍全身而退,被嘉獎為前將軍,封斄鄉侯,領幷州牧,成為封疆大吏。

而當時朝廷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已經白熱化,於是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殺宦官,然而董卓兵馬未到,何進已經死於十常侍之手。於是董卓乘勢接管了何進的人馬,之後更是殺丁原,免劉弘,自封太尉。接著就廢掉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三國志》

那麼董卓為何要如此行事呢,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董卓初來乍到,憑廢立天子立威,震懾群臣,重組格局

董卓作為一個外來軍閥,想要在世家高官交錯縱橫的朝堂之上站穩腳跟是不容易的,雖然開始群臣是懾於兵威會假意臣服,但不是長久之計,如果按正常流程朝廷會表彰一下,然後董卓接著回去守衛邊疆,但董卓是個有野心的人,現在朝廷大亂,自己的實力無人能敵,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那麼怎麼樣才能立竿見影呢,答案就是廢立天子,這樣自己就理所當然的成為擁立新帝的首席功臣,可以將朝廷勢力重新洗牌,瞬間抹掉自己外來戶的劣勢,直接插隊成為朝堂第一人。

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三國志》

董卓廢掉漢少帝,還有一個深意就是去掉何太后的權柄

靈帝駕崩後,少帝繼位,何太后臨朝聽政。在漢朝外戚的實力是相當強大的,而我們可以從何進從一個殺豬的能當上權傾朝野的大將軍也可以看出這位何太后不是省油的燈。

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母王美人,為何皇后所害。—《後漢書》

那麼身性狡猾的董卓必然知道誰才是自己稱霸朝野的最大對手,而如果直接除掉何太后,少帝必然記恨自己,那麼如果廢少帝,瓦解何太后的權勢,再立新帝,直接自己掌控大局,他不香嗎?而何太后正是陳留王的殺母仇人,於是在廢除少帝之後,董卓很輕鬆的就將少帝與何太后弄死了。自己也真正的成為權傾朝野的大拿。

總結:綜上所述,董卓作為一個外來軍閥,面對錯綜複雜的朝局,要想盡快站穩腳跟,必須施展雷霆手段,而為了震懾群臣,除去何太后的權勢,他選擇了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臨石觀海


董卓死後是被點了天燈的。他腦滿腸肥。天燈燃燒幾天幾夜大快人心。不是罪大惡極的人不會受如此懲罰。畢竟夜宿龍床。行皇帝廢立事,天怒人怨還是有的。

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屍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三國志魏書.董卓傳》

正史裡都說天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似乎這也是董卓咎由自取的鐵證了。那麼廢漢少帝,立漢獻帝,董卓這事辦的似乎更是不對了。

漢獻帝做了30多年的傀儡,完全把老劉家的臉都丟光了。所以董卓立了這麼個廢物皇帝,董卓肯定更不是個好東西。這更是成為鐵板釘釘的事了。

真相真的不是這樣的。

1.大漢的皇位到底應該是誰的?漢少帝劉辯還是漢獻帝劉協?

何皇后生子辯,養於道人史子眇家,號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協,董太后自養之,號曰“董侯”。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會疾篤,屬協於蹇碩。——《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何皇后是正妻,皇子劉辯是嫡子,那立劉辯為太子是應該的。但是,漢靈帝覺得劉辯這個孩子“輕佻無威儀”,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於是他就想立劉協為太子,這就涉及到了廢長立幼。

漢靈帝就把這個遺願告訴他的心腹宦官——蹇碩,想讓蹇碩立劉協為太子。

但是劉辯不但嫡子,他舅舅還是何進還是大將軍,蹇碩也犯難了——想遵從先帝遺志但是別個不同意。怎麼辦?

於是這個帝位之爭便開始了。


2.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董卓這個老漁翁粉墨登場了


大將軍何進必須立自己親外甥——劉辯為皇帝

皇帝心腹蹇碩為了漢靈帝遺志——立劉協為帝

這兩個人便打了起來。

結果是:何進殺了蹇碩,但是蹇碩手下還有的其他宦官們(十常侍)又聯合起來殺了何進。

本來事到這一步就結束了。皇帝也立完了,權臣宦官也都死了。似乎天下可以太平了。

可誰知何進在死之前給董卓下了個命令,讓董卓帶兵勤王(本來何進的想法是讓董卓支持劉辯的。誰知事情卻翻轉了)。於是故事又開始熱鬧了。


劇情翻轉:董卓與劉協“一見鍾情”

董卓帶兵來勤王,本來是來支持劉辯的,誰知道半路上遇到劉辯和當時的陳留王劉協。

董卓就問何進與蹇碩這個事的來龍去脈(這很正常,起碼要明白當前情況),這個時候14歲的皇帝劉辯,嚇得一句話都不敢說。

而九歲的陳留王劉協倒是不怯場,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的是清清楚楚。董卓大喜,就有了立新皇帝的想法

卓與帝(劉辯)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劉協)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後漢書.本紀.孝獻帝紀》

從這看,董卓倒是一個堅決支持先帝遺志的好同志了。

人心的變化總是隨著權力而變化

這個董卓有了擁立之功後,他變了。

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觽,睚鴺之隙必報,人不自保。至於奸亂宮人公主。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卓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於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

先是嚴刑峻法,睚眥必報;

再是奸亂公主,焚燒宮室;

又是發掘陵墓,盜取寶物;

然後斷舌斬足,鑿眼鑊煮;

於是殘忍不仁,凶逆如此。

董卓的形象就是這樣一步步自己毀了的。


曾經他也是個英雄,夠得上進入《三國英雄志》的標準。

《漢末英雄記》中明確記載:

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最後卻迷失在了權力的漩渦中。

董卓倒是真正踐行了: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管他死後千夫所指,洪水滔天。



少校柳下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董卓想入主京城,而要入主京城最好的藉口便是扶持皇帝。

當時的漢朝已經不是原來那個漢朝了,自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早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在董卓入京之前,漢朝廷便已經混亂不堪。

一、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劉辯,何氏所生,一個為劉協,馬氏所生,其中劉辯為嫡長子。

按理說,以嫡長子繼承製的方式,在漢靈帝之後該繼位的是劉辯。

但是漢靈帝卻對庶子劉協情有獨鍾,也是因此,在漢靈帝將死之時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立劉辯為帝。

189年,漢靈帝在駕崩前將廢嫡立庶一事交付給了蹇碩。關於此事,其實是有疑問的,漢靈帝在生前都不敢辦廢嫡立庶一事,怕遭人反對,更何況是死後呢?

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會疾篤,屬協於蹇碩。丙辰,帝崩於嘉德殿。——《資治通鑑》

後蹇碩也是為立劉協為帝,想用伏兵把劉辯的舅舅何進殺掉,但此事卻不知如何被何進知曉了。

於是何進為了保全自己便傭兵不朝。蹇碩也是對這樣的何進毫無辦法,不得不讓劉辯即位。

ps:何進在朝中勢力很大,蹇碩想不讓劉辯即位,必須得幹掉何進。

在劉辯即位之後,何進作為皇帝的舅舅,地位自然水漲船高起來了,為了報蹇碩之仇,他殺死了蹇碩。

二、

蹇碩是一宦官,當時因宦官專權的緣故,他們在朝中可謂是隻手撐天,何進在除了蹇碩之後,便開始計劃除掉那時所有的宦官。

又因何進自己實力有限和同朝共事的原因,他不得不請人來做此事,以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

於是,何進寫了一封信,寄給了割據西北的地方軍閥董卓。

而董卓在此之前也一直希望可以入主京城,享受一下京城的榮華富貴,現在收到何進的求助信,正好可以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

然後董卓就帶了三千兵馬,風風光光的開始趕路了。

但在董卓進京之前,朝中又發生了一件大事,何進因想除宦官的事蹟敗露,反被宦官們設計殺害。在何進死後,何進的部下袁紹不顧三七二十一,把朝中的宦官全部殺光了,這時朝廷以開始大亂,相互殺戮。

後在189年,董卓到了京城,之後便發生了廢漢少帝,立漢獻帝此事。

三、

關於董卓為何要廢舊立新,我覺得那個時候確實董卓最好的機會,為什麼呢?

1、朝中已經沒有手握重權之人。

在之前,漢朝廷中有兩個人手握大權,一個是劉辯的舅舅何進,另一個則是以蹇碩為首的宦官們了,但是現如今隨著何進和宦官的死,朝中已經沒有那樣的人了,在加上朝廷大亂,這個時候董卓無疑是最有機會掌權的。

2、劉協的存在正好可以幫到董卓。

董卓想要掌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皇帝搭上一些關係,而當時漢朝的情形又非常適合董卓,於是便有了廢舊立新這一舉動。

總的來說,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的好處是大大的。


千古君


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

1.身份西涼軍閥的董卓想在漢廷立威,怎樣能快速的立威呢,要錢董卓當時沒錢,說句不好聽的別說收買這麼多大臣了,董卓還沒有當朝的大臣有錢,對於大臣的恩情那就更不用說了,你一個郊區的將軍當朝大臣怎會受過你的恩惠!所以,董卓有什麼辦法在極短時間內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還有什麼比另立新帝更有效,皇帝是最高權威,是神,我現在連神都能換,你們這群士大夫我照樣能換,能殺,天底下還有誰不怕我的,無法拉攏,那就用恐懼震懾!

2.通過立新帝來說,他也不用想漢少帝的想法,畢竟廢了,可是他主張立漢獻帝對於漢獻帝來說董卓卻是他當上皇帝的頭號功臣!

3.既然新帝剛登機,根基跟定不穩,想必他能依靠的力量也只有董卓了!至少短時間內是這樣。使得董卓更好的管控政權!

4.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在內亂之時,劉協和他哥少帝劉辯在慌亂中逃跑的時候,被董卓的追兵追到了,14歲的漢少帝劉辯嚇得嚎啕大哭,然而身邊的劉協年僅9歲卻臨危不亂、應答自如,使得董卓對於小小的劉協有著不錯的印象!



小鬍子說歷史


董卓廢掉劉辯,立劉協為帝明面上的原因是因為劉辯不如劉協聰明。靈帝只有這兩個兒子,劉辯當時十四歲,劉協九歲,靈帝也更喜歡小兒子,因為劉協行為端莊更有帝王之相。然而董卓要廢掉劉辯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何太后的存在。只要有何太后存在,那董卓就很難專權,凡事要請示太后。然後劉協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他母親早死了。

靈帝的何皇后,也就是劉辯的生母,為人嫉妒心強,心腸狠毒。他的父親是個屠夫,當然我們不能說屠夫的女兒就狠毒,她狠毒應該是她自己的性格。靈帝的後宮中其他妃子都不敢懷孕生皇子,因為怕何皇后毒害。王美人懷了孩子,馬上喝打胎藥,但是沒有起到作用,後來靈帝得知了她懷孕的消息,她也只好生下。王美人生了個皇子,就是劉協,他生下劉協之後就被何皇后派人毒死了。

漢朝的後宮就是這麼危險,我們都知道靈帝並非桓帝的親子,那麼桓帝為什麼沒有兒子呢?其實也是因為宮鬥。靈帝怕桓帝的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所以劉辯一生下就在宮外撫養。劉協的母親王美人被毒死後,靈帝就將劉協交給自己的母親董太后撫養。

靈帝死後,董太后和何太后本來就不和睦。何太后和自己的哥哥何進害死了董太后的哥哥,也就是剷除了董氏家族的勢力。這是兩大外戚之間的鬥爭。後來董太后也死了。董卓廢掉劉辯之後就害死了何太后,這才是重點,廢帝的意圖是為了廢掉太后。董卓還通過殺死京城護衛部隊的首領丁原兼併了他的部隊,完成了對京城的完全控制。


傳奇歷史觀


究其根本永遠繞不開主少國疑的話題,東漢少帝劉辨天資聰穎,對忠臣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狼子野心的董卓來講,他就是最大的絆腳石,所以董卓廢漢少帝有以下幾種可能。

Top1:少帝的影響力

在儒家思想裡,劉姓是當之無愧的正統,如果任由劉辨發展,哪怕面對兇悍殘暴的董卓,那群老臣也依舊會站在劉懿這邊,一旦群臣對自己失去了畏懼,那麼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謀就落空了,因此廢漢少帝是董卓必須做的,也是他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

Top2讓:自己師出有名

董卓進京時,宦官已經被袁紹剿滅,董卓只是仗著兵強馬壯,明面兒上充其量只有一點護駕之功,只有擁立一個新皇帝從檯面上才說得過去。

Top3:間接瓦解外戚對皇族的支持

何進、何苗雖然不在了,但何太后以及何進的舊部還在,劉協的勢力單薄得多,登上皇位以後,可能會對董卓心存感激。


姓曹的阿蠻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東漢未年,一個可悲的時代;爭權奪勢,戰火連連的時代;百姓遭殃,黎民荼炭的時代。少帝期間,既有何太后把持朝政的禍亂,也有宦官專權的毒害,還有心懷不軌妄圖篡權奪位的賊子。

國不國,家不家,哪有人間的繁華似錦,車水馬龍?有的只是兵戈相見,哀鴻遍野的戚慘!董卓的出現,讓原本多事之秋的東漢末年,更是雪上加霜,傾刻崩潰倒蹋。

愚蠢透頂的何進將董卓“引狼入室”:

何進與何太后兄妹倆,扳倒了敵對勢力董太后之後,總攬朝政。由於何太后上位,宦官出力不少,所以對宦官人員還是心存感激的。

此時的宦官勢力也是達到鼎峰的,朝中吆五喝六,呼風喚雨。民間的宦官家屬們,又是橫行霸道,魚肉鄉里。這引起很多人的不滿。何進也是欲除之而後快。

本以何進大將軍的身份,誅滅這幫宦官是輕而易舉,方法也很多。但礙於其妹維護,一直左右搖擺,猶豫不決,怕惹妹妹不高興。於是在外令各路將領進京誅賊,旨在向何太后施加政治上的壓力。這其中就有董卓!

拖沓行事的反面就是惹禍及身。得到消息的宦官們,同仇敵愾,奮力一博,反把何進殺死了。

儘管各地人馬來到京城腳下,但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大家都心知肚明。朝中臣子阻的了一時,也阻不了十五。

隨著何進的死,“十常侍”們也慌了手腳,挾持差太后,皇帝,以作籌碼逃亡,啟圖能保住性命。得到消息的董卓,前往救駕。就這樣冠冕堂皇的進了京城!

廢少帝立獻帝,殘暴歹毒禍亂朝綱:

進城後的董卓,恣意妄為,排除異己。為掌握朝廷大權,廢少帝,立獻帝。原因也一目瞭然,只因劉協的母后也是姓董!這給了董卓名正言順的藉口。這是其一。其二,廢少立獻,也代表著己掌大權,彰顯了權利,威震了朝臣。其三,這一過程的進行,也能更好的實施心中計劃,以便更好的操控朝局。

為達目地,董卓急攻近利,不擇手段。殘忍毒暴,隨心所為。假借著“挾天子”欲令他人。無品無德,所作所為令人痛心疾首,恨的咬牙切齒。

可惜的是,董卓只有野心,確無仁心!德不服眾,令人作嘔厭惡。各方勢力角色,都在想法除之。作惡多端終有報,最終被王允施計,呂布殺之。

董一死,又陷入了各方勢力爭鬥,為奪地盤,鞏固自己的地位,相互廝殺。華夏大地又進入了新的戰火階段。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漢少帝劉辯是東漢唯一一位被廢黜的皇帝。東漢末年,因為朝中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對抗激烈,漢少帝只能被迫出宮,等他回宮後朝中早已被董卓控制。董卓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董卓挾持漢少帝和漢獻帝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一定要廢除漢少帝,重立劉協為新任皇帝呢?實際上董卓這樣做,也是有著他的目的和原因,下面就來講講這段歷史背景。

董卓是三國時期的一大梟雄,只不過沒有笑到最後,便因為自己的殘暴惹來了天下人的不爽。董卓是有些本事的,早年便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更是利用了戰亂,得以進軍京城,當時董卓幹了一件比較轟動的大事,那便是把少帝給廢除了,轉立漢獻帝,那麼董卓為何要這樣做呢?仔細分析起來會發現原因不簡單,有多重因素。

首先,是因為董卓入京打的是平定戰亂,掃除宦官的旗號,但後來這些事情都做到了,那董卓一個地方官員再留在京城就有些不妥當了,所以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更好的留在京城的理由,董卓就扶持了漢獻帝上位,這樣他就有了扶持之功勞。這個功勞十分的大,董卓不僅可以繼續留在京城,而且也可以憑藉此功勞使自己的仕途之路一帆風順,順理成章的給自己升官。

其次,董卓也是為了看清局勢,想知道哪些大臣是十分忠心漢室,看他不爽的。因為他廢除少帝,勢必會惹來一堆人的反對,而這些反對的人,董卓就可以記在心裡面慢慢的收拾,算是為自己滅了一幫政敵,跟當年趙高指鹿為馬的手段有些相似,只不過沒有他那麼狠。

再者,當時劉協自幼就被董太后撫養,還有著董侯的稱號,而董卓也姓董,雖然他跟董太后沒有半毛錢的親戚關係,但董卓的出身並不算高貴,所以為了抬高自己,董卓便硬跟董太后扯上了關係。立漢獻帝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畢竟在董卓心裡面漢獻帝好歹也算是個本家,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很重視姓氏的。

而且少帝當時雖然不怎麼聰慧,但已經13歲了,按古代人的年齡來算,再過兩年就可以結婚生子了,所以不算什麼小孩了。這樣的話,董卓想要掌權,勢必會跟少帝發生衝突,隨著少帝年齡的日漸增長,將會更加難以控制。而劉協就好多了,劉協那會才九歲,雖然只比少帝小了四歲,但這四歲卻足以區分一個孩子跟一個少年,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九歲的劉協三觀都還沒有建立完全,董卓自然更容易掌控一些。

最後,說實話漢朝的江山本就應該是劉協的,少帝因為在位時間太短,其實都不怎麼被史學界所認可為皇帝。當時漢靈帝臨死前根本就不喜歡少帝,反倒是特別喜歡劉協,早就想立劉協為太子了,但一直迫於何皇后以及何進的壓力才猶豫不決,導致死的時候也沒有立太子。

到其死前,漢靈帝也是將劉協託付給了蹇碩,但很可惜,蹇碩卻沒有成功殺掉何進,這就導致了劉協最終沒有辦法登基,所以說董卓立劉協,也算是變相的糾正了東漢的一段錯誤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