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常山赵子龙,我乃燕人张翼德,关羽自报家门为何只用2字?

未到伤心处丶


关羽想要说自己都这么厉害了,还要取一个想要的响亮的名号嘛!自己可是死后是封了神,所有人都要称自己是关老爷,现在江湖上混日子的,哪一个不曾拜过关公?就算是在三国时期的时候,自己也比赵云和阿弟厉害一点,当年温酒斩华雄,一战就成名了,曹操说还想要给自己喝口酒壮下胆,关羽岂是怂人。关羽站在这里,就像战神一样,没听过他的名号,见了这么漂亮的胡须和红色的脸,谁还不知道这是关羽。

赵云和张飞他名声都不怎么厉害,必须要取一个响亮的名声才能够镇得住敌人。赵云就是说自己是常山赵子龙,张飞就说自己燕人张翼德,只要大声吼出来,才能够有威震敌方的气质。而别人见了关羽,都个个怂的要死,关羽站在那里不动,别人也不敢打过来。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现在来具体说一下关羽到底为什么能够这么猖狂。

关羽眼中没有任何敌人,所有人都是土鸡瓦狗

当年曹操收服了关羽,就是因为曹操立下了三个条约。第1个就是关羽自己是忠于汉朝而不是曹操,其次就是要保护自己家里的嫂嫂安全,最后要是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关羽就立刻离开告别了曹操。面对曹操答应了这些条件,关羽自然是誓死效力为曹操帮忙,报答曹操对自己的不杀之恩,还有知遇之恩。

是曹操和袁绍已经开始打仗了,但是袁绍手下有颜良文丑这两位大将,就孔融都说过颜良文丑勇冠三军。曹操手底下没有任何事对手,就连关羽的老乡张辽上去了也打不赢,结果也被打败了,更不用说其他人。就如吕布的以前强将宋宪上去就是一个人头,反而使曹操手底下损失严重,大涨了颜良的威风。

面对这样的情况,曹操首先想的就是他曾经最喜爱的关羽大将军,当年可是斩过华雄,有如此雄壮的人,还怕颜良文丑吗?关羽来到曹操这里之后,首先呢就是想要报答曹操,解曹操白马之围。关羽是坐不下来,要曹操立刻带他去看一下颜良到底是有多么厉害,于是曹操带他到山上去观望。

曹操已经是被颜良打的脑壳糊涂了。一直都夸颜良是多么厉害,还有他们的军队是多么纪律严明,俨然有序,还说河北人如此雄壮,一定要让关羽小心。当时关羽觉得顿时就被曹操鄙视了,就说颜良他们就是一群土鸡瓦狗而已,自己一刀就可以解决他。这个时候曹操手底下有人就不服了,自己都被打的落花流水,关羽又算什么厉害的人,于是就说,千万要小心,关羽就立刻定下了军令状。

而当时正是颜良攻打曹操,关羽根本没有讲太多废话,骑着自己的赤兔马,直接上去一刀就把颜良砍死了。当时颜良还准备说一下话,连话都说不出来就已经死了,可想而知关羽是根本没有给阎良任何机会,他用他的速度证明了什么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杀颜良就像杀死一条土狗一样,哪有这么费劲。曹操实在是太看不起关羽了,这一次终于让曹操闪瞎了狗眼了,真的是佩服关羽五体投地。

关羽从来不想讲废话,一刀就可以砍死敌人,懒得费口舌。

关羽武功这么快就是因为自己从来不喜欢讲太多的废话,有什么事情就在战场上见刀枪。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非洲平头哥一样,生死看淡不服来干。真正的高人是不需要说太多的废话的,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实力,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了,要不是曹操恳求关羽的话,关羽甚至都觉得颜良不是自己的对手。

当初温酒斩华雄的时候,袁绍联盟面对华雄也无可奈何,当时是关羽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才主动提出要自己去杀华雄。可是袁绍觉得关羽看不起自己,本来想要把他逐出门的,但是曹操觉得关羽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于是让关羽去试一下,结果关羽几下子就把华雄头拿回来了。关羽不是不说话,一旦说话就要见血。

关羽和张飞赵云都是不一样的,张飞虽然武功高强,但是最主要是在气质上压住别人,尤其是他的狮吼功,曾经在长柏坡一战中能够抵挡住百万雄师,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键是要能够吓制住别人,否则就很难打击别人。赵云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么,而曹操问赵云到底是谁的时候,赵云就说自己是常山赵子龙,立刻将曹操吓得半死,曹操都说这是一员虎将,真的想要得到赵云。赵云就是因为在战场上表现的太少了,虽然有强大的武力,可惜的是就是没有人知道。

关羽可是骄傲的关老爷,其他人算什么东西?

关羽一直在刘备身边做事,除了刘备的命令的话,他根本不会去听从谁的,就算是张飞的话,按辈分来讲自己是他的哥哥,张飞也不会去指导关羽。而且诸葛亮要去请关羽的话,都还要去夸奖关羽,把握住关羽的心思,曾经还写一封信告诉关羽他是美髯公,把关羽夸的不要不要的。所以说关于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除了刘备能够压制住关羽的话,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而到了战场上,他就是一个万人敌的大将军,冲锋陷阵,无所不能。乃是刘备阵前第一大将,这么厉害的人物,难道还要告诉自己是谁吗?就连对方一名小兵都知道了,要是自己还废话那么多,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

关老爷难道不应该骄傲吗?欢迎在下面评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7254526737680881"} --}

汪公说


赵云自报家门的方式是籍贯(常山郡)+名字(赵子龙)。

关羽也可以像赵云这样说:吾乃河东关云长!

不过关羽这么报就没有赵云的效果了,为何呢?

因为赵云在常山郡是出了名的带头大哥,黑道白道通吃的那种。史书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其中“为本郡所举”,就是赵云是常山郡官员公认的豪杰,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而“义从”是赵云的私兵,多半是跟他摸爬滚打多年的社会闲散人员,“吏兵”就是有编制的胥吏和士兵。

这两句话是不是让赵云带头大哥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当时的赵云最多20岁。所以赵云这样自报家门不仅能体现自己的能力,还能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

但关羽就不能了。因为关羽是在他们老家犯了案子跑出来的案犯“亡命奔涿郡”,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如果这样自报家门的话,关羽难免会想起他在老家犯下的案子。

张飞自报家门的方式是地域(燕人)+名字(张翼德),类似于现在的我是东北XXX,意思是爷打架厉害,识相的赶紧下马受降。

张飞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老家涿县属于幽州,古称燕地,是东汉最北边的一个州,和游牧民族控制区接壤。在长期和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幽州人普遍习武强身,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很能打的。

关羽倒是能像张飞这样说“吾乃并州(人)关云长!”因为并州和幽州相邻,也是东汉北方边境上,和游牧民族控制区相邻,并州人也多产豪侠,习武成风,打架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不过关羽不屑这样说,毕竟太掉价了。

关羽和赵云、张飞不同,他熟读春秋,是个知晓大义的“读书人”,性格较内敛,不喜欢整带地域色彩的。所以在没有官职的时候,就直接以名字自报家门,如“关云长在此!”言简意赅。

当他被迫降于曹操的时候,均以“关某”自称,不张扬,也不自卑,有理有节。当他被封为“汉寿亭侯”后,便以“汉寿亭侯关某”自称,顿觉高大上。乃至后来关羽坐镇荆州,成为一方“诸侯”时,关羽也仍以关某自称,这不仅符合关羽的性格,也符合关羽身份的变化。


石头说历史


关羽这个人心性矜高,狂傲自负,自尊心特别强。他在不同场合、不同地位的情况下,自称也各不相同,也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

咱们来看看关羽的几次自称。

1.姓关名羽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初遇刘备和张飞,关羽的自我介绍比较详细。

回目: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关羽向刘备和张飞介绍自己,“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他还明确承认,自己是个正在被通辑的杀人犯。

关羽说的这么详细,是把刘备和张飞当兄弟,将自己的情况坦诚相告。“长生”这个字,是关羽唯一一次告诉别人。

2.小将

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回中,关羽请命出战华雄,自称为“小将” 。

回目: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被吕布麾下猛将华雄所阻,连败数阵,众人正在挠头,关羽请命出战,大呼:“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关羽当时只是个马弓手,地位卑微,但他自尊心很强,又立功心切。但前面出战的一个是“骁将”俞涉,一个是“上将”潘凤,关羽的地位与他们相差甚远,于是自称“小将”。

3.关云长

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九回中,关羽率兵拦截吕布,自称“关云长” 。

回目: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吕布在小沛被张飞击退,仓皇而逃,撤退途中又遇到关羽拦路,关羽立马横刀,大声喝道:“吕布休走,关云长在此!”

吕布此时是一方诸侯级别的人物,关羽的地位完全无法与其相比,所以干脆自称“关云长”。

关羽另一次自称为“关云长”是在北征襄樊的战役中与庞德对阵中,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四回。

回目: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关公随即横刀出马,大叫曰:“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

4.关某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关羽土屯约三事,降汉不降曹,见曹操后自称“关某” 。

回目: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关公被困土山,张辽劝降,答应了关羽的条件。关羽下山来见曹操,表明心迹“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

关羽遇到曹操时通常以“关某”自称。比如在《三国演义》的第五十回中,华容道捉放曹时。

回目: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曹操兵败赤壁,误走华容道,遇到关羽率兵伏击,曹操纵马向前,与关羽打招呼:“将军别来无恙?”,关羽欠身回礼:“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5.刘玄德之弟关某

关羽对平常人也自称关某,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七回中,他与老庄主见礼,自称关某,但加了个前缀“刘玄德之弟”。

回目: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关羽挂印封金,护着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天晚时,到了一个村庄求宿安歇。与庄主相互见礼,关公自称:“吾乃刘玄德之弟关某也” 。

关羽此时正思兄情切,迫切希望找到刘备,所以在村中这样自称,应该是想获得一些刘备的消息。

6.汉寿亭侯关某

在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过程中,关羽曾经两次以爵位“汉寿亭侯”做为自称。第一次是在路过洛阳关时候。

关羽护送两位嫂夫人路过洛阳关,遇到守将韩福引着一千人马,拦在关口,韩福询问,关羽回答:“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 。

关羽在黄河延津渡口,遇秦琪时也自称“汉寿亭侯关某”。

关羽在过五关后,催动车仗来到黄河渡口,秦琪拦住相问:“来者何人?”,关羽回答:“汉寿亭侯关某也。”

关羽以爵位“汉寿亭侯”自称,有骄傲的成份,有以势压人的成份,还能让人想到他因功封爵的来历――白马坡一战,还有以武力相威胁的成份。

7.我

关羽还曾经称过“我”,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二回中。

回目: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曹操率兵远袭刘备,在当阳一战,大败刘备,张飞喝断当阳桥,保着刘备撤退,曹操率兵紧追不舍,正在危急时候,关羽率兵从山坡后冲出,大叫道:“我在此等候多时了。”

比较稀奇,不知道关羽为什么会这样自称。


馋嘴肥猫铲史官


这里所说自报家门,是说的《三国演义》。

一、首先来看关羽如何自报家门:

1.关羽除时温酒斩华雄,本应是个小兵,而关羽却自称“小将”。

2.后来,关羽跟随刘备,开始领兵带军,自称“偏将军”、“关某”。

3.关羽在曹营时,曹操封了关羽“汉寿亭侯”,之后关羽随离开曹操,但仍以“汉寿亭侯”自称。

二、再来看关羽籍贯

常山赵云、燕人张飞、南阳诸葛亮,关羽则来自河东。而关羽在河东杀了人,成为了通缉犯。在关羽认为,报出河东容易让人知道自己通缉犯的身份,而关羽性格孤傲,当然要保守秘密。

三、报名为何要带地名

1.古代网络不发达,不自己报名对方不知道你是谁。

2.自报家门,这样做可以振兴士气。

3.如果名将直接报上名号,打都不用打,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张飞曾在阳桥上大喊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一战?”直接将夏侯杰吓死。


秘史者


「原创首发」关羽为何自报家门只称“关某在此”?其中大有讲究。

赵云为救幼主,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曹操爱才,派人问來将姓名,赵云回道:“吾乃常山赵子龙!”张飞每次出战,都会高喊:“燕人张翼德在此!”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山西运城)人。其报名号与众不同:本应称“解良关云长在此”,或“河东关云长在此”。然而自称“关某在此”,即使见了曹操、诸葛亮也自称关某,这是为何?


《三国演义》中武将自报家门的方式有三种,各有不同含义。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三国中自报家门有很多不同,第一种:吕布报家门为五原吕奉先;赵云自报为常山赵子龙;而诸葛亮自称南阳诸葛孔明。

第二种:张飞自报燕人张翼德;第三种:甘宁自报东吴甘兴霸。大致分为州县加姓、字,或者省加姓、字。那么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古代只有名门望族才有资格报籍贯,而泛泛之辈只能报区域。如介绍名仕才俊时:“这就是名满天下的苏州唐伯虎”,介绍平常人:“这两位是广东的王小苟、四川的刘大。”

吕布祖先世代镇守北境,他爷爷为防止蛮族入侵,奉命筑五原城。隋唐以前将领是世袭的,吕布幼时随其父迁入五原,少年时以勇武闻名天下,当得起“五原吕奉先”称号。

赵云是常山真定人,桂阳太守曾想把寡嫂许配给赵云,称两家门当户对。而刘备贵为皇叔,也经常与赵云同榻而眠,说明赵云出身并非寻常百姓。

史称赵云是真定名门望族,而当时真定望族只有自立为南越王的赵陀一门,汉朝为拉拢南越,对真定赵家极为推崇、照顾,赵云也当得“常山赵子龙”的称号。

诸葛亮源自山东诸城名门葛氏,乃葛伯嫡传之后。他的好友博陵崔州平、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他自然可以自称“南阳诸葛孔明”。

而张飞则不然,自报名号里的燕,即战国时燕国,当时河北一带。张飞自报家门“燕人张翼德”,就是“河北张翼德”,与别人介绍“四川刘大”性质是一样的。

甘宁是四川巴郡人,年轻时劫江抢劫为生,号称“锦帆贼”,名声很差。他自报家门时连四川也不好意思报,只好自称“东吴甘兴霸”,类似“吾乃零陵上将邢道荣(不敢报籍贯)”,道理相同。


为何关羽自报家门又与所有人不同?因为罗贯中写三国时,关羽已经被神化了。

中国道家神仙多为汉唐之前的人物,后世又有一些著名人物封神,典型的如关羽、钟馗、八仙。罗贯中著三国时,关羽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武财神。

神仙出场自然与众不同,关羽不是名门望族,不报“河东关云长”,也没有报“解良关云长”,那为何自称“关某在此”,而不是“关云长在此”?

古代对地位崇高的人,是没有资格叫他名号的。关羽作为正神,地位在三国最高,所以作者在涉及关羽的地方作了处理:关羽见了刘备称弟,见了曹操、诸葛亮自称关某。


烟酒阁大学士


影视剧中,赵云随着长坂坡一战成名,七进七出把曹军都打哭了,那是端的一员猛将

但是从此赵云就有了名号了,出门就自称是“常山赵子龙”,敌军一听名号,闻风丧胆。张飞也是因为正面硬刚吕布,长坂坡前三声吼,声名远播,燕人张翼德的名号也是特别的响亮,很是好用。

但是作为三国时期最出名的人物,关羽更是被后世称之为武圣,这样牛气哄的存在,却在打仗的时候从来不自报姓名,这是为什么?

难道关羽出名到不用报名,敌军就知道了?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小说里,关羽从不自报姓名,一生奉笃行春秋事。人生品行污点是在乡中杀人而逃入江湖。即使杀了恶霸也不光彩,就如杨志杀了恶霸牛二,同样是违法需蹲大狱。作为违法之徒出身的关羽,怎好到处宣扬提起使人产生不良联想的过往糗事呢?

来将通名!关羽这边回答:我乃解良关云长是也!对面一听,你不是杀人犯畏罪潜逃吗?还在这猖狂?待我替天行道!于是,还没开打,关羽可能就这样被对方一阵奚落了,关羽是个很高傲的人,哪能受得了这种奚落?自然是不愿意自报家门了。


口袋历史听棠


因为关羽就算想蹭热度也蹭不上啊。

为什么张飞一定要提自己是“燕人”,赵云一定不忘自己是“常山”出身?这就是热度了。

自秦以来,中国的北方一直受游牧民族袭扰,不得安宁。而燕地、常山,就相当于数百年来对抗外族的北方最前线。

北方长期处于与外族作战的时间段里。由于地域观念作祟,中原人一贯以为,北方地区民风彪悍,居民粗野好斗,骨子里就带着勇猛,战斗力强。这就像国人常称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一样。那个时代,燕地、常山的居民,在中原人看来,就属于“战斗民族”。这种称呼并无贬义,是一种调侃,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赞誉。

张飞、赵云主动提出自己是燕人、常山人,即是在表明自己是“战斗民族”,这是一种威风。

但是关羽有什么可表明的呢?河东解良,在三国之前没出什么大英雄大豪杰,除了私盐贩子就是流氓,要么是私盐贩子和流氓,或者私盐贩子和流氓。

那关羽怎么说?他一说自己是河东解良人,别人的固有观念里就会形成他是一个私盐贩子或是流氓的形象,这也太毁气势了,所以,关羽只好闭嘴。


纯钧LHGR


吾乃汉寿亭侯关云长,这个可是正统大汉敕封,连刘备也只是刘皇叔,却未曾得到高等爵位。更别说张飞,赵云了,一个汉寿亭侯,足以让天下英雄羡慕嫉妒恨了,后期即使关羽不报爵位,但是天下谁人不知汉寿亭侯,不知关公大名呢,这就是政府官方宣传和乡野宣传的极大不同。


王小店的小生活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武将在对打之前,都会自报家门,比如赵云就常常说:“我乃常山赵子龙”;而张飞则是:“我乃燕人张翼德”;总而言之,这样报家门的方式在三国里非常之常见。但是我们也能在其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羽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只说两个字,即“关某”。

当然了,关羽自报家门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时期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温酒斩华雄期间,关羽则自称为“小将”,后来跟随刘备创业并取得一定成功之后,便开始称“关某”或者是“偏将军”。等到关羽降曹以后则被敕封为“汉寿亭侯”,随后便以此号自称。

那么,为何关羽的介绍如此之短呢?

如果按照赵云和张飞这样自报家门的方式,关羽的则为:“吾乃河东关云长”。这样报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为何关羽就是不报,而只称自己为“关某”呢?难道这个地方并不是他的家乡吗?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其实,这跟关羽的早年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刘关张三兄弟见面的地方是在涿郡,刘备是因为刘焉发出榜文招募兵士才“出山”的,原文为:“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而张飞,他本就是涿郡一屠户;至于关羽,他则是在河东吃了官司之后,一路逃亡过来的。所以如果自报家门的话,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的话,能自报家门的人,其都是本地有一定名气的人物,或者是这个地方能赋予他们自信,和很强的身份认同感。比如说赵云,他在常山这个地方是出了名的英雄豪杰,在当地很有影响力。他后来还带着自己的部下跟随了公孙瓒,这在书中就有着明确的记载: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其中“为本郡所举”。

这里的“义从”指的是赵云的手下那些散兵游勇,而至于“吏兵”则是有着统一编制和胥吏和士兵。所以赵云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带上“常山”这一地名,不仅体现了自己的能力,还能够勾起曾经在常山时的美好回忆。

再来说张飞,他虽然在涿郡的社会地位不高,只不过是一位屠猪卖酒之徒,但是为人也算是仗义,敢作敢为,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再者来说,涿郡属于幽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是燕国之地,这里还因地处北方,经常会和北方少数民族发生对抗,所以这里的很多人自小便习武强身,战斗力非常之强。

所以张飞在自报家门时说自己乃是“燕人张飞”,一方面有着地域给他带来的自信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要警告对手:我可是很能打的,不怕死就过来!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如果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将地名也带上,那么便会使他自觉不自觉地想到曾经在河东时犯下的案件,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所以关羽在自报家门的时候,才没有将地名加进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里面还有一点不自信的因素在里面!

当然了,这也不过是笔者一家之言而已,并不能代表全部,寥寥数笔,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


方圆文史


三国演义当中,武将们在上阵杀敌时通常会有一个响亮而又霸气的自报家门。比如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少主的时候,他对曹操问话的回答就是“我乃常山赵子龙也。” ;张飞独据当阳桥时也是大吼:“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赤壁之战中甘宁围堵曹操时也是张口暴喝:“东吴甘兴霸在此,曹贼休走!”由此看来,三国时基本都是非常霸气自信的报上名号。但是轮到关二爷就不一样了,要么一声不吭挥刀就斩,要么就是淡淡的两个字“关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关羽的自称并不只有“关某”,这只是他用过最多的称呼。他也自称过小将、关云长等。但他从来没有像赵云、张飞那样高呼一声“某乃河东关云长!”这和当时的情况以及关羽的性格、经历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是分不开的。我们就根据不同的原因分析一下,他为什么喜欢自称关某。

一、自身经历与习惯

我们都知道关羽的河东解良人,后来因为看不惯恶霸横行乡里出手打抱不平,没想到失手打死了人。成为杀人犯的关羽为了躲避官府的通缉远走他乡。他的这段经历对他的自称有着重要影响。

逃亡在外,终归是多有不便,面对别人时,如果说出自己姓甚名谁,那杀人犯的身份就可能暴露。看到这,你们可能要问,为什么关羽改字却不改名换姓呢?这就要从姓、名、字的意义以及关羽的性格说起了。

姓,是由祖先传下来的,是不能轻易改动的。而名字,是父母所赐,除非为了避讳等原因,若非迫不得已也是不能变动的。而字是古人成年后为自己所取的,并且是公共场合下与别人所用的称呼。而关羽的性格比较自负,行得端做的正,比较有那种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感觉。

他是不会为了躲避通缉就改名换姓的。但是自负不代表没有头脑,如果直来直去的不知变通就会有很多麻烦。所以他称自己关某,这样既避免了被人发现的麻烦,也维护了自己的内心。

那为什么成名之后的关羽依然没有高调的称自己是“河东关云长”或者“解良关云长”呢?还是因为经历。各路诸侯都是有点能耐的,什么人名噪一时也会第一时间派手下去调查。说白了,关羽在广为人知以后,他的黑历史和逃犯身份也不是秘密了。如果自称自己是河东关云长,别人一听这地方,就能联想起一些东西。而关羽自己每喊一次,也会联想到这不太光彩的过往。

二、自身性格使然与实际情况不同

在关羽被迫降曹约法三章时,他的自称就是关某“关公曰:“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此时恐不及拜辞,伏乞见原。”

他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时候也是自称关某: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为什么面对曹操时,关羽要自称关某呢,这除了个人的自身经历与习惯使然还有别的因素。

实际上关二爷对曹丞相的感觉一直是很复杂。因为关羽熟读《春秋》,又深明大义,后人都赞其为义绝。当时刚与大哥、三弟结拜的关羽也是时刻吧忠义二字置于心头,这样一个自负又时刻标榜义薄云天的人,降曹了。虽然说是降汉不降曹,但实际上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关羽自己也是比较抬不起头,也不愿意张扬自己的名字。所以自称关某。

华容道上的时候,也是这个原因。当初关羽虽然受了曹操的恩惠,但是通过斩颜良诛文丑回报了。可是之后过五关斩六将,又是杀了曹操的人。虽说这些人是曹操事先吩咐,但是关羽还是理亏,这也是之后曹操急中生智拿此说事,关羽被迫放了曹操。

那么此时面对曹操的关羽也是内心很尴尬,不知道怎么样去面对的感觉,自己曾投降于他,此时却要杀他,而自己又知道他一定会拿过关斩将说事。所以也不像之前的将领大呼小叫着“哪里某某某在此”,而是“关某”

实际上关羽并不只有关某这个称呼,主动请缨战华雄是曾自称“小将”,这是当时关羽地位较低,要谦虚;在拦吕布和战庞德时他曾自称“关云长”,这是战场上涨声势的需要。

不管哪种称呼,关羽始终没有说出河东解良。可见除了为人谦虚之外,他对自己的过往也是有一丝芥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