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书画文都非常擅长的人才都有谁?

楼外斜月


诗词书画全才很多:

1.苏东坡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学李北海,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苏轼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

2.米芾mǐ fú

(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3.黄庭坚

(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花气薰人帖》,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4.蔡襄

(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南宋干道(1165年—1173年)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着《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着《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着作”。 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5.徐文长

徐文长,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官绅家庭,徐渭出生百日,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成人。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文长,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文长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

6.赵孟頫fǔ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7.王维

文在唐朝就主要指散文了,那时候的诗词大家基本也都是此道高手,王维也不例外,《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就是他的巅峰之作,全文对辋川的景色描写很有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见文如见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全文。这就是王维和其他大家最显著的区别了,毕竟音乐和诗文差得比较远,但是王维的音乐造诣很高,他能中状元可以说音乐占了80%的功劳(王维奏乐结识玉真公主,后在其帮助下获得状元)。并且他中进士后第一个官也是太乐丞,在朝廷专门负责音乐相关的事,可见他的音乐能力多强了。

8.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醉城蛮疯


诗书画印皆有颇高造诣的大师。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吴昌硕 近代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苍石、昌石,69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对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走向影响深远。

吴昌硕画作

吴昌硕篆刻

吴昌硕隶书作品


诗人王维 唐代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实际上王维是在山水画领域开宗立派的响当当的人物。

大部分人对王维的印象还只停留在他的山水诗词上,实际上他的山水画更是厉害。

王维《千岩万壑图卷》

全卷非常长,王维是水墨山水画开宗立派的人物。


赵孟頫 元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二羊图》,元代,赵孟頫,横卷,纸本水墨,纵25.2厘米,横48.4厘米,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赵孟頫 《洛神赋》局部





秦嗣德


琴棋书画 ,又称“ 四艺 ” ,指古琴 、围棋 、书法 、绘画 。

在中国古代是士大夫和贵族的专属品 ;

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和必掌握的四门艺术 。

所以,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 ,擅长琴棋书画印等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甚多 。

略举几位我所喜爱的大家 :

苏东坡:

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

苏轼不仅于文学 ,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卓有成就 ,且 ,对医药 、烹饪也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 。

唐寅: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等 ,亦工书法 ,取法赵孟頫 ,书风奇峭俊秀 。

唐伯虎在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 ,多为纪游 、题画 和感怀之作 ,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 ,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

王维 :

参禅悟理 ,学庄信道 ,精通诗 、书 、画 、音乐等 ,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 ” 。

另外,我还想提及一位 ,

李渔 :

明末清初文学家 、戏剧家 、戏剧理论家 、美学家 。

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 ,被后世誉为“ 中国戏剧理论始祖 ” 、“ 世界喜剧大师 ” 、“ 东方莎士比亚 ” 。

一生著述丰富 ,别的文献不说了 ,提几个国人所熟悉的 :批阅《三国志》 、改定《金瓶梅》 、倡编《芥子园画谱》等 ,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

琴棋书画 , 闲情雅致 。

愿吾辈

在快节奏的当今 ,能静静心 ,匀出一定的时间 ,学学先人,修身养性 。



周小宁艺术在线


我觉得,唐伯虎是比较符合的一个,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唐伯虎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男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却是非常让人同情,唐伯虎的父亲由于积郁成疾,撤手人寰。就在唐伯虎刚刚料理完父亲的丧事,还没有从丧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他的母亲又由于哀伤过度去世。





灥靐飍羴麤龘


除了大家提名的苏轼等人,在下力荐江南四大才子中的文征明!

提到江南四大才子,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而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三人,却显得有些无人问津。

也许是因为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影响,许多人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文征明才是四大才子中的隐藏高手,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尚在人世时,就已经声名卓著。

尽管后来的文征明成就非凡,但其实年轻时的他,却愚笨得有些出人意料。

文徵明自幼愚钝,7岁还不会说话,直到11岁学会言语,才开始读书。这样的资质,可以说连普通人都不如。

而四才子中的其他三人,从小就是很牛逼的存在:

唐伯虎:天资聪慧,16岁参加考试,就轻轻松松一举拔得头筹;

祝枝山:5岁就能写字,读书过目不忘,9岁便能作诗;

徐祯卿:家里一本藏书都没有,却自幼无所不通。

这样对比来看,文征明别说成为什么“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恐怕连基本的人生道路,都会走得十分坎坷。

事实上,命运也确实是这样对待他的。

1495年,文徵明25岁,终于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了。你可能会想:如此愚钝的文征明,怎么可能高中嘛!

是的,愚钝的文征明也确实没让你失望——他落榜了。

在此后的21年间,他又考了6次。毫无疑问,6次都名落孙山。如此曲折坎坷的考试经历,当真可以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了。

1523年,文征明53岁,因为勤奋刻苦,为人忠厚,得到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经过吏部开合,总算得到一份官职低下、薪水微薄的工作。

文征明在这个职卑钱少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四年。其间,由于目睹官场腐败,心灰意冷,多次乞求辞官归田。

57岁时,终于获准,回到苏州定居。从此致力于诗文书画研究,不再求官。晚年时,誉满天下,求购书画的人络绎不绝,踏破了门槛。

文征明的诗,学于白居易和苏轼,兼具各家之长。既有陆游的工整,又有苏轼的意趣;既有白居易的雅致,也有柳宗元的幽深。同时还将自己的秉性和志趣融于诗中,毫不突兀,浑然天成。

文征明的文,学于明代散文家吴宽。除了常规学习之外,还经常在闲暇之时习读《左传》、《史记》和古今文集。并且与祝枝山、都穆、唐伯虎共同提倡为古文辞。

文征明的书法,学于明代书法家李应祯。在行书、楷书、草书、隶书等各类型书法艺术中,文征明的小楷造诣最高。既学法于王羲之、王献之,又融入唐代名家之笔法,形成了一种“温纯精绝”的风貌。

文征明的画,学于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文征明本身性情温润儒雅,所以非常推崇秀润、细丽、含蓄的画风。在收藏界,历来都有“粗文沈细”的说法。文征明的粗笔山水画,也因数量较少而倍受收藏家们钟爱。

文征明虽然天资愚钝,仕途坎坷,但终究还是逆袭成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和他温和平稳的性情有关,甚至是因为他年少不得志,所以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底蕴和基础,才得以支撑后来非凡。

也正因为这种心态,他才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一直活到了89岁,在为别人写墓志铭的过程中,执笔仙逝。


梦瞻


古代书画诗文都好的全才很多,不胜枚举,现介绍大家熟知的艺术家:

1、苏轼,宋代文豪,是擅书画诗文的古代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全能画家。

2、北宋米芾。

3、元赵孟頫,4、王冕。

5、明徐渭,6、董其昌。

7、清朱耷,8、郑夑。

9、近代吴昌硕。

每位大师各发一件作品供欣赏:











王乃栋说书画


古代诗书画文都非常擅长的名人主要有:唐王维,宋苏轼、米芾,金代赵秉文,元代赵孟頫,明代徐渭,清代傅山(傅青主)。其中,除赵秉文、傅山外,大家均耳熟能详,故大可重点介绍这二位:

赵秉文(1159-1232)金朝文学家、书画家、理学家。字周巨,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其散文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以周程理学为主,宣扬仁义道德性命之说。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善草书。著作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等。

赵秉文“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多出其手。他所草拟的《开兴改元诏》,当时闾巷间皆能传诵。他学识广博,著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文中子类说》、《南华略释》、《列子补注》等,且兼善诗文书画。

金人刘祁《归潜老》称他"幼诗与书皆法子端,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士领袖,自号闲闲居士云”,“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工书翰,字画有晋魏风调,草书尤警绝”。前后主文坛四十年之久,成为金朝末期“文士领袖”。晚年逢金朝衰乱,以禅学求慰藉。有《道德真经集解》收录在道藏中。

傅山(1607.8.11 -1684.8.2)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

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磁州大可


唐代诗人孟郊46岁中了进士,于是便大笑狂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另一位不知名诗人曹松70岁时中了进士,也深深地感叹,“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过去的那些莘莘学子,每日青灯积学,白首穷经,只为学优则仕,然后衣锦还乡。

  有人一朝金榜题名,便摔掉当初的敲门砖。但也有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依然笔耕不辍,学问不知。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的表兄,这首七绝饱含哲理,读完顿觉汗颜。

  夜学

  宋代:文同

  已叨名第虽堪放,未到根源岂敢休。文字一床灯一盏,只应前世是深仇。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北宋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33岁中的进士,担任过很多地方官职,也为百姓做过很多实事。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一年后文同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

  这首诗是作者中了进士之后,与朋友切磋交流,深感自己依然学问浅薄,感怀之余,便题诗记录心情。“已叨名第虽堪放,未到根源岂敢休”,这两句大意是,我虽然愧受名第,本可狂放一下,但学无止境,我还没有探寻到学问的根源,怎么能就此罢休了呢。诗人一定读过孟郊的诗,但并没有学他的狂放,反而谦虚地说自己的学识还很浅薄。

  这一“放”一“休”,展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超脱、与顽强执着的追求,同时也深蕴哲理,深刻地阐明了名与实之间的关系。诗人绘画成就很高,他的竹画更是自成一格,时人称为“文湖州派”。

  苏轼是他的表弟,绘画方面也曾得到文同的指点,他还骄傲地说“东坡亦是湖州派”。但是从诗词水平来看,文同与东坡先生还是差距很大。不过这也正常,各人天赋各异,而且学业有专攻,不可强求面面俱到。但是文同却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没有因为绘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后两句阐述自己的心得,“文字一床灯一盏,只应前世是深仇。”意思是说,每天乐此不彼地与文字打交道,书籍文稿堆满了小床,经常于夜深人静时,依然与孤灯相伴。

  作者仿佛描绘了一幅意境古朴而又简寥的图画,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深夜秉烛夜读的情景。读书人喜欢安静,创作更需有一个宁静平和的心态,所以看似熬夜读书写作,十分辛苦,但也是乐在其中。

  最妙的是尾句,作者以恨写爱,好像电影中情侣间亲昵地互称“冤家”一样,令人回味无限。诗人早已把书本和他的诗画当成最亲密的爱人,有时相依相偎,有时又觉相见恨晚。

  仿佛那些诗画与其前世有冤仇,今世就一定要纠缠着诗人。这种含蓄的手法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也让人深思。

  人生苦短,而做学问却如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永远没有尽头。也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创作需要旁证博引,横求纵览,才能探本穷源、而立一家之言。

  朱熹也深有体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也在诗中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同博学多才,而且襟韵洒落,尘埃不到,才能淡于名利而崇于实学。东坡曾慨叹:“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文同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如今我们读到这首诗,也为其轻浮名而重实在的精神而感动。想想我们自己时而狂傲、时而自卑,却不学无术,真是觉得汗颜。


超级科学奶爸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由于本人认知和知识水平有限的原因,我来重点谈一下元明清这些时代:

1.身份是诗人(士大夫)的,都必须有好的书法水平,但只少数人能画(画的也肯定是文人画)。如明末王铎,以书法称名于世,画名不高,但鉴赏水平还不错;

2.身份是书法家的...其实明清几乎没有专职书法家了,书法是所有文化人的必修课;

3.身份是画家的,书法也都不差(比两宋画家有很大提高,不过主要原因还是文人画的思潮的盛行),属于文人画家的都能自画自题,如元代王冕,诗画都有名篇名作,明代董其昌,在书画上都是大家。这种“诗书画”(明中期以后扩大为“诗书画印”)在士人身上的全面结合,本质上得益于文人画风尚的盛行。明清的知名画家很多,但其中受过严格的诗书(科举)训练的画家画名更大,如元四家、明四家(仇英除外)、四王、四僧、扬州八怪等,这其中既有在科举上表现出色如王原祁,屡考屡败的如文徵明,根本不参加科举的如八大山人。不能诗,书法不佳的画家,哪怕画技很高,影响力也很有限,比如袁江袁耀。综上所述,明清诗人、文学家都能书,但画顶尖的极少;明清文人画家都能诗,但诗写得极好的不多,顶多有一两首名篇


小黄论道谈双创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在吟诗作赋外都好琴棋书画。有的以书出名,有的以画出名,诗书画文俱佳的虽然不多,历朝历代还是涌现不少。

按个人的理解,每个朝代选一个吧。

唐代:王维

首先想到的是王维,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400余首。

其实王维还有一门也很精通,就是音乐。其工于音律,是正史有载的。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长江积雪图》(美国火奴鲁鲁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可以候选的是颜真卿、柳公权。

这两人的书法名气太大,以至于其诗文方面的才能不大为人所知。不过画方面不见记载。


柳公权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五》:从幸未央宫,苑中驻辇谓公权曰:“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讫。”公权前奉贺,上曰:“单贺未了,卿可贺我以诗。”宫人迫其口进,公权应声曰:“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上悦,激赏久之。

短时间内就可出口成章,其诗才应该不差。《全唐诗》存其诗五首。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八十八》:公权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通音律,而不喜奏乐,曰:“闻之令人骄怠。”

说明他文章和音乐方面应该都颇有建树的。


颜真卿所撰的作品,大多系实用性文字,言辞率真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对唐代古文运动有促进作用。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


其名篇:

劝学
唐代: 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宋: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词不必多说。苏轼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自网络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候选: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可以说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望海楼
宋代: 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黄庭坚,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诗文: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元: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墨梅
元代: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其他候选:赵孟頫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 -1322年7月30日 [1]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明: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文学家、艺术家木心评其为“十足的天才”。


候选:文征明 唐寅 董其昌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