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新铁路,作为上高第一条铁路(货运铁路)位于塔下。全长59.4公里,从修建到开通历时13个年头。


1958年7月江西省开始筹建新余钢铁厂,上新铁路就是为适应新余钢铁厂的建设相伴而产生的。


如今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而上新铁路建线历程和变迁,在铁路人的心里依然铭刻着深深的历史印记,保留着心中的那份执着情结。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路地共建钢铁线

1958

上新铁路


上新铁路全长59.4公里,从修建到开通却历时13个年头。1959年江西省政府为解决煤炭外运,决定修建新花铁路,使花鼓山煤矿产煤逐日运往新余钢铁厂、新余电厂。


该线原设计有苍山岭、花鼓山、鹄山、坑头及上高五站,因初期运量不大,决定苍山岭及坑头两站缓建。鉴于该线与新余站的管理机制不同,为搞好协调,故在接轨点外1.4公里处增设新花站,以便两线车辆的正常交接


同时设计的还有自上高站往西北延伸至七宝山矿区的铁矿专用线,长6.65公里。花鼓山煤矿洗煤专用线两条,其中一条自花鼓山站第四股道往新余方向引伸1.446公里。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为了搞好施工管理,1960年初,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上新铁路指挥部。是年4月,新余至花鼓山段15公里全面开工,7月因民工回乡“双抢”而停止。直至次年7月才筹备复工,是时上新铁路指挥部划归南昌铁路局管理。


南昌铁路局与新余市联合组成指挥部,于四季度正式复工。日出民工200-300人,路工40-50人。该线原设计铺设38公斤钢轨,因无料源而改铺24公斤轻轨,至1962年第四季度铺轨完成后通车。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花鼓山至上高段36公里于1968年初开工,初由下放干部作主要劳力,后改用劳改人员,每天出工人数达2000-3000人,1971年底该线土建工程全面完工。开始铺轨之际又汇集着来自铁道兵和修建井冈山铁路民兵的二支队伍参加会战,次年一季度通车运营。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花鼓声声报安康

1958

上新铁路


距离新余站16公里的花鼓山站,是上新铁路的装车大户之一。该站地处新余市花鼓山镇,站因地而设,地因站扬名。花鼓山得名于花鼓仙女下凡拯救矿工的美丽传说。


花鼓山很早就为人工土法开采。相传在一次塌井事故中,土地公为消灾救难,命仙女在矿井上面演唱花鼓戏,当井下工人上矿井观戏时,倾刻倒塌矿井,化险为夷,工人得救,以此命名为花鼓山煤矿。而使花鼓山名扬天下的还是铁路修建之后的事。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半个多世纪以来,花鼓山站是该镇工矿企业产品的主要运输基地,该站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做到安全优质服务矿区企业,翻开车站的安全揭示记录,建站至今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走过五十一个艰苦创业的寒暑春秋,累计发送烟煤、无烟煤、精煤、电煤、矸石砖、硅灰石、农副等产品一千几百万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火车头的拉动作用,使这个昔日的偏远山村建成了江西有名的富裕镇。


也正是有了铁路强大的运力支持,使花鼓山煤业公司做大做强有了可靠的物流保障,建成了赣中区域的样板矿井,支撑新余矿业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矿区。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鹄山有幸鸿福至

1958

上新铁路


与花鼓山一线相牵的鹄山车站,距离新余站30公里,位于鹄山圩西南0.5公里山坡上,是个典型的山区小站。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偏远小站,长期以来在铁路运输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鹄山飞来鸿鹄至” 说的地名的由来。“鹄山有幸鸿福至”是鹄山乡人民千百年来的祈盼,而真正使鹄山飞来鸿福喜传佳讯的还铁路开通之后的声声汽笛。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鹄山是新余渝水、上高、高安三县交界之地,铁路未修通之前,鹄山乡由于交通闭塞,丰富的矿产,盛产的水稻、棉花、茶油,大蒜、红薯、花生、大豆、芋头、柑桔等,很少为世人所知。


自上个世纪70年代鹄山站开通运营以来,这里建成了南昌铁路局路料及防洪料的运输生产基地和炼钢萤石炉料的出产场地,也是当地农工商贸货物运输的集散地,工矿、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随着铁路路料产业的开发,带来了当地石头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副产业的一片繁荣。使鹄山乡已逐步形成了以矿产资源为依托,以加工石料为龙头,以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为一体的结构模式。


全乡有乡办企业13个,村办、户办、联户办企业一千多个,采石总厂、米石总厂、石粉厂、透辉石厂、萤石矿等采矿业遍地开花,还带动了矿山机械,采矿化工开发和利用。为铁路运输基础建设,为新余“钢城”的建设,仍江西的基础工业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鹄山乡的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愿鹄山站鸿福永驻!”这是笔者前往鹄山站采访时,听到当地村民对鹄山站的吉祥祝愿,也是我们铁路人的共同心愿。老一辈铁路人让“鹄山有幸鸿福至”变成了现实,新一代铁路人正接过前辈的薪火传承,鹄山站既有职工7名,有6名是光荣的“铁二代”,他们的父辈都是铁路的老战士,有的是建国初期南下转到铁路的支前战士、有的是随兵团转业到上新铁路的管理干部、有的是修建井冈山铁路时期的民兵…,“铁二代”们子承父业,胸怀鸿鹄之志,立志坚守在偏远山区小站艰苦创业,为革命老区建设,为铁路科学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至志尚创业在上高

1958

上新铁路

位于锦江之滨七宝山下的上高车站,是上新铁路的终点站,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遍地都是英雄的故事,遍地都是美丽的传说,遍地都是丰富的宝藏。


当年修建上新铁路的目的,主要是为开采上高县七宝山矿区的铁矿,供新余钢铁厂冶炼钢铁。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上高站在为江西钢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为上高地方工农业生产、商贸物流、城市开发建设所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目前仍是上高地区设备齐全最具竞争力的物流基地。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人文历史厚重,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唐代瓷器遗址文物,说明当时上高陶瓷生产具备先进水平;蒙山银矿遗址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矿冶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价值。


九峰崇福寺,曾是唐代的佛教圣地之一。葫芦石因刘伯温在此求教于曾义生,辅佐朱元璋得天下,而成为明朝的一方“圣地”。九峰林园,历来为避暑游览之佳境。锦江南岸的大观塔,建于清乾隆52年。唐代钟传据九峰之险,镇抚江南而封南平王。宋代岳飞激战杨么,太平军转战上高。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1926年,北伐军在斜口与北洋军激战。1927年,朱用光首建中共上高支部。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军途经上高。1941年,“上高会战”,歼灭日军2.4万余人,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自古人才辈出。自唐至清,中进士者48人,中举人者125人。唐有诗人任涛为“咸通十哲”之一,明朝王纲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右布政使等职,清郑秉钦点榜眼,晚清外事活动家黄懋材享誉海外。改革开放以来,上高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摄影享誉全国,并漂洋过海,出国展出。农民版画、藏书票、唢呐、剪纸等群众文化异彩纷呈,被誉为“农民摄影之乡”。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这方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随着铁路的开发吸引了众多的有志青年来这里建功立业。现任新花车站扳道员万火金,谈起当年的往事依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1970年18岁他,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参加了铁路工作,1971底,上新铁路全线开通时,他又从浙赣线湾里车站转战到上新铁路,调来上高车站,汇入到志在新线创业的青年队伍之中,和大家一道投入到紧张的开站建设。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高站点多、面广、专用线长,新建车站百事待兴,当时人员紧缺,在扳道员岗位上经常是工作连轴转,一连五个工作日不休息,经常还要参加青年突击队的义务劳动,遇雨雪冰冻还要坚守现场打冰扫雪确保畅通,工作热情使大家都忘却了时间的概念,抱定的信念就是早日把车站建设好,服务老区人民。


当时他的月薪只有18元,每月发工资后还要寄10元回家,给父母补贴家用,供养6个弟妹,自己只留下8元做生活费。尽管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他还是乐于坚守在这里创业。后来在上新铁路又看过道口、当过列车员、担任过列车长,见证了上高的建设和发展。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现在他年近六旬,今年10月1日后将要光荣退休回家乐享天伦了,他的儿子现在也当上了南昌铁路局的火车司机。


他退休前的感慨是:干了一辈子的铁路,收获了一生的幸福,说到这些,他那布满绉纹的脸上绽放了幸福的笑容。


上高塔下乡这条长60公里的铁路,你知道关于它的故事吗?


上新铁路从“大炼钢铁”那个特殊年代诞生到全线贯通,至今共历经了近54年漫长岁月,她的历史作用,新余“钢城”的崛起就为其作了最好的回答;她的巨大作用,上新铁路周边县市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就是最好的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