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为什么在斗争中失败?

204950070


一个人如果明明有很多次机会打败对手,可最后却还是输了,那么只能说这个人输得一点也不冤。

李建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输给李世民,真的一点也不冤,也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李渊一称帝就将他立为皇太子,没有一点掺水的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所以他拥有着李世民所没有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李渊也站在了李建成这一边,虽然说李世民手底下确实能人多,可是放在长安城,李世民却不是李建成的对手。

李世民当时在长安,除了那几个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大将之外,能打的也就那八百私兵,李建成有多少人?

长林兵,两千人。

后来为了增加实力,他还从幽州罗艺手里拿了三百突骑,这可是骑兵呀,近代之前绝对的宝贝疙瘩!

除了李建成自己手里这两千三百人之外,老四李元吉手上也有七百人,这前前后后加起来,李建成能够直接动用的人便已经达到了三千人之多。

让李世民的八百人和李建成的三千人对打,他能有多少胜算?

即便有胜算,也是微乎其微,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李世民绝对不敢怎样。

更何况李渊手上还有几万元从禁军,二郎真要无所顾忌地闹起来,结果除了被镇压,也只能被镇压。

这是李建成在实力方面的“绝对优势”,那么他有没有机会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李建成的机会很多很多,只是他没有把握。

李渊曾经带着李世民到李元吉府上,当时李元吉便一直在怂恿李建成下手,可李建成却一直婆婆妈妈不敢下手。

李元吉气得直说,我这是为你考虑,你还不领情!你以为我能得到什么好处?

虽然李元吉之所以怂恿李建成在自己府上动手,也是居心叵测,不仅能够将自己撇干净,也能趁机来一出“坐收渔翁之利”,可这也说明了,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手的话,实际上并不缺少机会。

即便当时李建成真对李世民下手了,李渊也未必会责怪他,还会帮他将事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倘若他当时再学学后来的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一步到位直接控制和软禁李渊,天下也会由他来坐。

但李建成太过于优柔寡断,换个稍微好听一点的词也是妇人之仁。

后来到了武德九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前夕,当时李建成夜间约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当然不敢不去。

酒喝到一半,兄弟俩聊得好好的,李世民突然捂着胸口,“噗”地一下吐血,史书说他“吐血数升”,然后由淮安王李神通扶他回了西宫。

既然已经下毒了,既然已经决定要下手了,为什么还要让李世民安然无恙地离开东宫?所以李世民中毒这事也就存疑了。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当时事情就发生了李建成的地盘,只要李建成敢想敢做,那么这件事也可以成为事实。

更何况如果真的不是李建成下的毒的话,李世民却突然中毒吐血,难道这还不能引起李建成的警惕?

只要这事传了出去,那么李建成下毒谋害李世民的事也就坐实了,即便真的不是他下的手,所有人也会认为是。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建成最应该做的事就是顺势留下李世民!

但是李建成仍然没有这么做,他眼睁睁地看着李神通带走李世民,他就这样放走了可能自导自演了一场中毒戏码来诬陷他的李世民。

如果李建成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说他善良,可他是什么人?他是皇太子,他所面对的也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在暗地里和他争夺皇位的人。

李建成却还这样做,那他就不是善良,而是懦弱,是傻了。

这样一个虽然拥有绝对实力,却不会把握机会,不仅不会把握机会,还不断给对手机会的李建成,他又怎么能斗得过小心翼翼又时时刻刻为自己创造机会的李世民?

所以,李建成输得一点不冤。

对于输给李世民,李建成自己应该心悦诚服,输了就是输了。


流浪的侯爵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6月4日清晨,秦王李世民带领秦府的一帮猛将,提前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的临湖殿,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上朝经过时,突然杀出,将两人杀死,之后带兵进入太极殿,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夺取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从“玄武门之变”时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双方实力上来看,应该是李建成略占上风。

秦王李世民由于长期作为唐军主帅,一直在外征战,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智谋之士,特别是通过开设文学馆,更是招纳了一批智谋超群的人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姚思廉、褚亮、李玄道、许敬宗等人。同时,也在征战中聚集了一批勇猛战将,如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

李建成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后,被立为皇太子。作为一国的储君,没有太多的机会亲自带兵征战,经常是代替唐高祖李渊监理国政,将国事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颇具治国的才能,深得李渊赏识。

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已居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占尽了礼法的传统高地,拥有了绝对的政治资源、人脉关系和舆论支持。同时,身边了聚集了如魏征和薛万彻等文臣武将。同时,齐王李元吉也绝对支持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虽然勇而少谋,但毕竟是三个皇嫡子之一,随时能够在皇帝李渊身边,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言,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政治资源。同时,好武的齐王身边,还聚集一批死士,关键时刻可以派上大用场。除此之外,皇帝李渊宠爱的两个妃子尹德妃和张婕妤,都与秦王李世民有矛盾,也都成了李建成的同盟力量。

那么在实力上占据上风的太子李建成,为什么最终失败了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先发制人。

在双方实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谁先动手,谁就占有先机,掌握主动权,正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齐王李元吉也看到了这点,曾多次建议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替大哥杀了秦王,除去隐患。但是太子李建成始终下不了决心。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是很难下这个决心,因为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他本来就是太子,未来的皇帝,父皇李渊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不需要等太长的时间就可以坐上皇位。更何况,作为太子,他治国理政的才能有目共睹,也没有犯什么大的过错,皇帝李渊对他也很看重,在李建成眼里,他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虽然秦王李世民始终是个隐患,但在李建成看来,还是处于可控的状态。如果因为了一个可控的隐患,为了一个本就属于自己的利益,去冒杀头灭门的风险发动军事政变,显然是风险和代价特大。

秦王李世民却不一样。按正常的形势发展,皇位一定是属于太子李建成的,他永远没有机会。但,大半个大唐的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他决不甘心只当一个秦王终老。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唯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线机会。正在这个时候,李建成借着突厥犯境的机会,向朝廷推荐齐王李元吉统兵出征。太子和齐王将李世民身边的谋臣武将,如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得力干将,全部召至统兵元帅李元吉的帐下,对秦王府釜底抽薪。同时,太子府也传出消息,李建成还谋划借齐王出征的饯行仪式,埋伏死士将李世民除掉。对于秦王李世民来说,就只有提前动手一条活路了。

出其不意。

李世民选择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发动兵变,完全出乎李建成等人的意料。在太子李建成看来,皇宫禁军卫士如林,戒备森严,单凭秦王府的一点人马,想攻打皇宫,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李建成认为,李世民虽与自己有矛盾,但还没到生死相拼的时候,李世民还不至于出如此下策、下如此狠手。

当然,李建成更没料到,玄武门的禁军守卫常何,已经被李世民收买,成为了秦王府的人。当李渊的宠妃张婕妤派人给李建成送信告诉他,秦王府的人有异动,让他当心时,他并没有在意。齐王李元吉也劝他不如称病,当天不去上朝,看看情况再说,李建成也没有采纳。所以,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出其不意,太子李建成的麻痹大意,才成就了“玄武门之变”。

人才突出。

太子李建成虽然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彻等人,但有秦王府的人才济济相比,还是相差了很远。“玄武门兵变”的成功,正是依靠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智谋之士的精心谋划,事发当日也正是尉迟敬德、程知节和侯君集等一帮猛将的英雄搏杀,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果不是这些突出人才的作用,单凭秦王府的八百宿卫,与东宫的两千余人的长林兵和齐王府的几百死士相比,硬打硬拼,显现秦王府的人不是对手。而反观东宫,正是缺乏了秦王府中这样的智谋之臣,没有能够料敌于先,没有阻止太子深入险境,也没有制定最坏情况的应急预案,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综上所述,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双方在实力大体相当的情况,李世民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得益于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和人才突出三个方面的因素。


晨风晓月趣历史


应该说在武德年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斗争中,李建成是处于优势的。他之所以最终失败,与他优柔寡断有着很大关系,他没有预料到秦王集团会先发制人发动武装政变。

李建成能力不凡

论能力,李建成也算得是一个合格的储君。李建成是晋阳起兵的重要参与者。在起兵之前,李建成奉李渊之命携家眷在河东老家留守,并四处结交豪杰。在众人劝李渊起兵的时候,李渊迟迟拿不定主意,是李建成的到来最终使他下定了起兵的决心。

李建成治军有方,文韬武略。平定西河是李建成出兵的第一仗,当时李建成带领新招募的义军攻取西河,他先是严明军纪、整肃三军,并且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他采取招抚手段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西河。在攻取霍邑的战斗中,李渊担心霍邑敌将宋老生坚守不出,李建成进言说宋老生出身寒微,有勇无谋,可以引诱他出战。事实果如建成所料,宋老生在唐军的引诱下倾城而出,被唐军围而歼之。

李建成占尽优势

李建成在朝堂之上得到了武德重臣裴寂和封德彝等人的支持,在后廷有张婕妤、尹德妃等李渊宠妃的声援;另外,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了攻守同盟,势力大增。

再看看李建成的太子宫的班底。太子宫文有魏征、王珪等人,他们均是后来贞观年间的名臣;武有薛万彻、冯立和马三宝等将领,实力也是不逊色于秦王府。

李世民岌岌可危

与实力强大的太子集团相比,秦王势力却是岌岌可危。鉴于日趋激烈的太子与秦王之争,皇帝李渊开始倾向于太子建成,对李世民的恩宠日益减少。在朝臣的谏言下,李渊开始逐步的剪除秦王府的势力,秦王府的两大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就被逐出秦王府,武将程知节外放为地方刺史,秦王府的心腹仅剩下长孙无忌一人。

就双方武力而言,唐朝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士兵平时务农,农闲习武操练,战时出征,所以,除非面临战争,由天子下诏,兵部颁令,将领才有权统率军队,否则即使是像李世民这样的十二卫大将军,平时手中也没有兵权。而在长安,东宫和齐王府的势力加起来要比秦王府强大得多。东宫曾私募长林兵两千余人,而齐王也一直在“募壮士,多匿罪人”,两人兵力相加,总数应该不下于三千人。而秦王虽然也“素所蓄养勇士八百余人”,但明显处于劣势,双方一旦在京师开战,秦王很可能会吃亏。

李建成优柔寡断,李世民孤注一掷

齐王李元吉曾劝说太子建成趁早除去秦王,他说:“当为兄手刃之”。李世民随从高祖前往元吉的府第,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他。元吉恼怒地说:“为兄计耳,于我何有?太子宫的谋臣魏征也曾劝说李建成要先下手为强,可惜未被采纳。

北方突厥的入侵使得双方的争斗从暗斗走向了前台

。李渊下令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军出征,李元吉借机征调了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一干骁将,同时抽调秦王帐下的精锐部队,将他们全部编入了北征军,太子和齐王要借此机会彻底瓦解李世民的军事力量。同时,两人计划在出征饯行的机会将秦王杀害。

可惜的是,太子的密谋被李世民安插的东宫的线人获知。没有退路的李世民不得不选择孤独一掷,才有了玄武门之变那惊险的一幕。可想而知,如果是李建成率先发动兵变,那么李世民恐怕也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李建成的优柔寡断使他错失了一次次的机会,而李世民作为军人的果断促成了他一击而中。


时光山人


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他能够聚拢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长孙无忌、侯君集、秦叔宝、宇文士及、张公瑾、高士廉这些文臣武将,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具备王者风范的一代枭雄,后来的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也证明了他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王。这样的人,在同时代中,不要说中人之资的李建成,就算是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见得能够轻易打败他。在我看来,他败给李世民是迟早的事,这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

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册府元龟》:太宗初为秦王,徵求草莽,置驿招聘,皆自远而至。

李世民剧照

武德元年,李世民就开始招聘人才,只是后来被李渊调走了,这其中就包括杜如晦,房玄龄说,“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这才留住了杜如晦。

李世民每次征战之后,都会积极招揽敌方阵营的人才,唯才是用。尉迟恭、秦叔宝、虞世南以及李建成的旧部魏征、冯立、薛万彻等,先后都被李世民收至麾下。如果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隋末唐初时期,几乎一大半的顶尖人才都在李世民的阵营中,这种凝聚力简直是令人惊叹!

李世民剧照

这些谋臣武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李世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

智勇双全,谋略无算

毛主席曾评价:“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其右也。”

李世民用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不仅会用兵还知兵,常常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他的奋勇杀敌的榜样,激发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士气,这也是他能够常常取胜的一个原因。李世民能够善待凌烟阁功臣,而没有像其他皇帝一样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战功显赫的武将,军中威望无人匹敌。

我们姑且把玄武门之变看作是一场战役,李建成将士约三千,李世民将士约八百,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的。

在李建成、李元吉商量着设伏于昆明池的时候,被府中李世民的眼线王晊获知而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有所准备。李世民掌握了先机,而李建成没有,这是谋胜其一。

玄武门守门将军城门郎常何,是关键人物,早年在魏征的建议下,李建成收买了他成为自己的心腹,然而在这次事变中,却倒戈于李世民。李世民成功收买了常何,而李建成却以为自己掌握全局,这是谋胜其二。

李世民在守门将军常何的帮助下,得以进入李渊的临湖殿,利用八百将士控制住了李渊。李渊才是这场战役的胜负手,只有控制住了李渊才不会让李世民处于被动的局面。

李建成剧照

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料敌先机,处处压制着李建成,论心机谋略,论杀伐果断,皆胜一筹。

可以说,李世民不管是人才储备,还是心机谋略,都完胜李建成,李建成是斗不过他的。


管中窥古今


李建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之一,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历史做出了什么贡献,而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是发生了四次,都在唐朝时期,只不过四次中,仅仅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成功了。从李渊起兵开始,天下就陷入纷争了。

此时的隋朝走向了灭亡。与杨家有亲戚的李渊没有选择救援隋朝,反而是选择了起义。起义之后,李渊征战天下,不断的进行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建立了唐朝。不可否认的是,唐朝建立之后,让百姓走入了一个太平盛世。

这个盛世就是贞观之治。李渊在位期间,对天下的贡献不大,在当时来说,李世民才是唐朝非常厉害的皇帝。之所以会有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说玄武门之变,假如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肯定是不能够登基的,因为他不是嫡长子。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让李世民成功的走向了皇位。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背负了骂名,毕竟弑兄杀弟不是什么好事。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失败,两人被李世民处死。总的来说,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理说不应该失败。

那么为什么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会失败呢?总的来说有三个原因。致命错误导致失败,结果让李建成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在史书中,记载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关于魏征的。史书记载了“建德败,(魏徵)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李建成)引为洗马。徵见秦王(李世民)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其次还有更让人起疑的,就是“太子败,王(李世民)责谓曰:‘尔阋(xi)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让人好奇的是,魏征到底给李建成出了什么计策?魏征先是投靠李密,可是李密不用。

后来的魏征选择了投靠窦建德,在这里窦建德仍然看不上魏征。窦建德不重用魏征,就找到了李建成。于是魏征投靠李建成。在李建成这里,魏征建议李建成毒死秦王。“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血数升,淮安王扶掖还宫。”

只是失败了。魏征的建议就是要李建成先下手为强。这是李建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李建成没有笼络到魏征。其次就是李建成错误的相信了李元吉。李元吉是一个武功不赖的练家子,在当时来说,他绝对不甘心做一个齐王。

李元吉多次的向李建成献计献策。李元吉的一再积极,让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很快就白热化,结果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李建成信错了李元吉,加速了他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假如没有李元吉从中作梗,那么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可能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最后一个原因就出自李建成本身了。玄武门之变的前一个晚上,李建成知道情况有变,但他坚持参加次日的早朝。史书记载了“王乃密奏建成等与后宫乱”,意思就是说李世民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秽乱后宫,这让李渊大怒。此时李元吉建议直接出军攻打李世民。

可问题是,李建成此时犯了糊涂,李建成说了:“善,然不共入朝,事何繇(you)知?”,意思就是说,不上朝怎么能够解释清楚里面的事呢?现如今看来,李建成的这一个误判,直接导致了没有能力与李世民一争高下,此后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

不可否认的是,李建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太子。即使是李建成即位,对唐朝的江山也许不是坏事。换句话说,李建成即位后,在治理朝政方面不会比李世民差什么,只不过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失败,最终的他被杀身亡。以及李建成的家人全部被杀。


梦溪笔坛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军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武德元年(618),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统兵出战。在文才武略上他确实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后李世民担当了平定天下的重任。这样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极高的威望,把握了军权,还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来就对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胁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就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密谋,想杀害李世民,但没有成功。最后,李世民经过周密准备,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是李建成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就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来说,李建成一方还是占有优势的,除了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这就是当政变爆发以后,秦王府的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因此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斗争的主动权。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使李建成缺乏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在玄武门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群龙无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当这些士卒知道首领已经被杀后,马上作鸟兽散,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李建成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事后,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如果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可见,魏征在政变前曾向李建成提出过具体建议,但被李建成所拒绝。此外,在政变前夕,宫中的张婕妤也向李建成通报了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也没有引起重视。同时,李元吉也建议在这关键时刻,应该勒兵不出,以观局势的变化,但李建成自以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绝了这些正确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个人素质不如李世民,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上小猪猪


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是优柔寡断,没有政治斗争觉悟。

李建成是唐朝的第一个太子,他在世的时候为唐朝的建立立下的汗马功劳,最终没有登上皇位,在史书上为了维护李世民的形象对于李建成多有扭曲,但不可否认李建成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而对于玄武门之变,历代文人都有很多看法。在我们看来,李建成是皇太子,军功也不弱,而且还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并且李渊还是开国皇帝,都知道历朝的开国皇帝对于朝政都把握的非常严的,传位二代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可就是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还出现了玄武门之变,最终李建成身死呢?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为了完成大业,或者说为了完成前途未卜的大业,李渊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聚集力量,分别组建了各自的团队一起作战。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

这个时候实际上大家的名分已经定下,可这个时候全国还没有统一,大家还在四处征战。而李世民恰好主要是军事方面的统帅,而这也为他以后积蓄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围困洛阳王世充,并且击败了援军窦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就这样,在获取洛阳以后,李世民以此为后方,慢慢发展,逐步有了染指皇位的野心。而在全国没有统一之前,李渊为了确保战事顺利,给了自己儿子比较大的权利,这样让以后两个儿子之间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如尉迟恭、房玄龄、杜如酶、秦叔宝等等。而李建成的实力也不算弱,他文有魏征、王珪等谋士,武有薛万彻、冯立、冯翊等将领。而在李世民实力逐渐壮大的过程,也逐渐引起了李建成的猜忌,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量,他都想削弱李世民的力量。

在这里,李元吉不得不提一下,作为李建成的胞弟,我认为他还是有一定谋取皇位的野心的,但是能力和军功上的不足让他看到只有联合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而李元吉的加入更使得双方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玄武门之变,其实是一场李世民先发制人的政变。在此之前,双方其实已经势同水火,而李渊对此确实优柔寡断,视而不见。

而玄武门事变,同样也是李世民放手一搏的结果,赢了称帝,输了都得变成历史的尘埃。所幸的是李世民赌赢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不久后,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承继大统。

而且玄武门事件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矛盾激化,集中爆发的后果。太子秦王“夺嫡之争”历经“刘文静事件”,“杨文干事件”,“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找适合致对方于死地的机会。公元624年,李建成趁李渊将率仁智宫之机,联络庆州都督杨文干,想杀死李世民。事未成而被人告发后,李渊囚禁了李建成。这次刺杀未遂让李世民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即李世民注重李建成身边的情报收集。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东宫的内线得知,李建成想通过突厥进犯边境的事情,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趁机除掉李世民。在此危机情况下,李世民经过和手下幕僚商量决定背水一战,先下手为强。

而促使李世民成功的一个关键人物是玄武门的守卫统领常何,正是他将大门关闭,让李建成的援军无法立即破门而入,而李世民在短时间内将玄武门内的李建成杀死,李建成的部下才散去。

总的来说,李建成失败首先在于李渊在立国之前没有很好的进行权力的分配,导致了李世民滋生了皇帝的野心,而李建成没有在人才的使用到位,自己的亲信不仅出卖了信息还成了帮凶,可以说,李建成的失败跟他的用人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在整个夺嫡斗争中,太子李建成始终没有对秦王李世民真正动过杀心,因为他知道李渊年纪偏大,只许熬到李渊老去,皇位自然是他的。

也因此导致他在与李世民斗争中,李世民总是占据主动。在夺嫡之争后期,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已经比李世民大了,并且李渊也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

朝堂之上,很多文官武将,功勋之臣,都是保持中立,如果要说为啥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我觉得还是李建成没有预料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没有政治斗争的觉悟,优柔寡断。


无心历史


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得天下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率兵东征西讨,都建有军功。武德元年(618年),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便很少统兵出战。在文才武略上他确实不如李世民,所以建唐之后李世民担当了平定天下的重任。这样就使李世民建立了极高的威望,把握了军权,还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觊觎太子之位。太子建成本来就对李世民非常嫉妒,在感到威胁后,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就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他们多次密谋,想杀害李世民,但没有成功。最后,李世民经过周密准备,在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的箭下。

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除了自身才力不如李世民外,李世民潜在的军事实力也是李建成集团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就京城内的军事力量来说,李建成一方还是占有优势的,除了太子东宫本身的军事力量外,还有齐王府的军事力量支持,而李世民一方只有秦王府的兵力可以动用。这就是当政变爆发以后,秦王府的军队在战斗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深知自己的弱点,因此抢先发动政变,夺取斗争的主动权。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使得李建成缺乏准备,事出仓促,因而在玄武门授首。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群龙无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当这些士卒知道自己首领已经被杀后,马上作鸟兽散,完全丧失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李建成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事后,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如果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可见,魏征在政变前曾向李建成提出具体建议,但被李建成所拒绝。此外,在政变前夕,宫中的张婕妤也向李建成通报了李世民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也没有引起重视。同时,李元吉也建议在这关键时刻 ,应该勒兵不出,以观局势的变化,但李建成自以为兵力雄厚,加之玄武门守将也是他的人,所以拒绝了这些正确的建议。所以说李建成个人素质不然李世民,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影视职员


李建成的失败也挺无奈的,或者说是李世民运气太好了。李建成当皇帝也不会是昏君,只是他输了,没有办法。

李渊增强了李世民的力量

李世民战功赫赫,可是李渊又不能立他为太子,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封赏。金银钱财自不必说,官职上封尚书令,以至于唐朝之后为了避讳,尚书令都虚置。天策上将,这是李渊给李世民开的特例,天策府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的官员,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李渊给了李世民自己选拔人才,自己任命的权力,这使得李世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为之后与太子决战做了铺垫。

李建成下手晚了,过于仁慈

李建成是有机会除掉李世民的。李世民去李元吉府邸的时候,李元吉就埋伏了人,准备杀李世民,但是李建成当时心软了,阻止了李元吉,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常何的倒戈是关键

不管前期怎么样,玄武门之变是最重要的。在玄武门之变中,助李世民取胜的就是常何。常何本来被李建成招募,这也是李建成敢进玄武门的原因,他觉得应该没事。可是常何最终成了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是如何说动常何的,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常何关闭玄武门,李建成的援军进不来,使得李世民有时间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若是常何仍然帮助李建成,假装投靠李世民,那么赢的就是李建成了。在关键的位置有自己人是多么重要。

李建成布局有问题

要么就快刀斩乱麻,尽早除掉李世民。既然李建成不选择这种方式,那么就不如好好当太子,不置李世民于死地。一开始不杀,只是不断打压,然后又起了杀心,这是整体布局有问题。李世民虽然战功赫赫,但是李建成也当了多年太子,李建成不搞事 ,不逼急李世民,等李渊驾崩,他就是皇帝。李世民再反,就是反贼,名不正言不顺。两种方式都可,但是李建成偏偏选了折中的方式,这是他布局的问题。


未济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来分析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纳成李世民成功的的原因。


当然分析这一原因也不能仅仅只分析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利害得失,应该追溯以往,看一下这位唐朝第一位太子李建成的的成长轨迹。

公元618年太子李建成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618年之前,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一直是李渊重点培育的对象,李渊是名门之后同时也深受中原文化传统思想的熏陶,宗法制度观念的恪守在他的心目中无法撼动,所以他对于长子的培养和期望远甚于其他几个儿子,其中也包括李世民。


于是,不管是他在荥阳、楼烦当太守之时,还是在领兵山西时期,它都刻意地去培养长子李建成,让他领兵打仗,让他结交名人豪杰,平复叛乱的时候也让李建成一马当先。李建成也不辜负李渊所托,成为家族中威望仅次于李渊的存在,这个时期他一直都是李渊认为可以袭封自己唐国公地位的不二人选。

公元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渊特命李建成留守河东,自己率部赴太原接任。分析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渊对于李建成的信任和期望非常之大,他希望李建成在河东一带自行培养实力,锻炼自己,真正树立自己的名望,而不是依靠他来促成。 此时的大隋遍地烽烟,各地反隋起义如火如荼,驻守太原的李渊在是否起兵之间犹豫不决。这个时候,李建成奔赴太原加入到父亲的阵营来劝说父亲起兵,李建成的到来给了李渊下定决心起事的最大信心。


很快,公元617年7月誓师起兵的李渊在11月便攻入长安,第二年5月,李渊接受禅让代隋立唐。这中间几个月的时间里,李建成和父亲李渊一路南下,攻城拔寨,入定关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李渊称帝之后,李建成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而正是这册立太子成为了李建成人生的转折点。

按照封建社会礼制的传统思想,册立太子意味着大统已定,如再有战事,太子首要便是监国之责,而非统领之责。而此时唐王朝虽已建立,但全国尚未统一,中原地区以及东部地区还是处于群雄纷争之中。而正是这个时期,给了李世民绝佳的表现机会,李世民频频领兵作战冲锋在前,攻克下一个又一个堡垒,成为了唐王朝统一全国的首功之臣。而太子李建成更多的是留守阵地,保障防线。

此时,虽然李建成是毫无争议的国储人选,但是李世民的崛起,尤其是后期他在军事对比上的优势已经慢慢凸显出来。 再后来的事大家都已了然,在全国基本统一之后,内部斗争开始正式在唐王朝内部上演。此时,羽翼丰满的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


对比这些史事,我们不难发现,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跟他父亲李渊是分不开的。李渊过早的册封太子束缚了李建成的手脚,使他失去了培育自己实力的最佳机会。同时在后期太子和秦王的斗争中,李渊坐视不理,放任两者的明争暗斗,给了李世民壮大的机会。

另外,李世民的强势崛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李世民的政治军事才略在李建成之上,这使得他在唐王朝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中立下旷世奇功,而李渊后来也深知这一点,但此时他已经无力阻止。


最后一点要归结于李建成自己,在被立为太子之后一直到玄武门之变的前夜,虽然太子李建成在军事力量上的对比要弱于李世民,但是在政治上的依靠李建成无疑是占据上风的。身边的谋士如云,遍野中诸多大臣都是与心向之,但奈何李建成置谏言与不顾,一次又一次错失扳倒李世民的机会,终酿成自己的身死江山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