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说明了什么问题?

屏山品红楼


从《红楼梦》许多细节上看,林黛玉在贾府住着,贾府中的亲戚多数对林黛玉都是很好的。

不用说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比三个孙女还细心。贾母除了对待贾宝玉如此好,就是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细节,说起对大观园各处景点的提名,林黛玉告诉史湘云,凹晶馆,凸晶馆的名字是林黛玉起的,贾政很喜欢。还遗憾说,忘记最初那些景点让她们姊妹起了。可见,贾政很欣赏林黛玉的才学。贾政对妹夫林如海也是廖赞有加的。

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刘姥姥以为是哪个公子哥的书房,贾母引以自豪地告诉刘姥姥,是外孙女林黛玉的书房。可见,平时帮林黛玉买这些书籍的时,家中的人都是知道的林黛玉喜欢读书的。

对于喜欢读书的林黛玉,元春也是欣赏,喜欢的。从元春不多的出场和言行,可以看出元春是个喜欢读书的性情中人。面对皇宫才觉得压抑,把它比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是不喜欢皇宫里的权力倾轧,勾心斗角的生活。这样的人,当然会喜欢林黛玉这种性情的女子。

看着龄官气质不俗,伶俐俊俏,神色酷似林黛玉,元春很喜欢她。作者用笔没有一处闲笔,这样写也是用意很深的。从另一方面说明,元春是喜欢林黛玉的。


一串七珠读杂书


元春省亲时,贾府买来的十二个女戏子为元春表演了四出戏。然而演出结束后,只有龄官得到元春的赏赐。不但赏赐,元春还要求龄官再演两出。这两出另外加的戏演完,元春又给了龄官一些赏赐。显然,元春对龄官非常喜爱,这是不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实元春和龄官素无交集,在书中两个人唯一的“接触”也只有这一节。如果说《红楼梦》处处无闲笔,那么作者写这一段就一定有用意。在我看来,元春对龄官的态度,有明暗两层含义。

1.先说明面上的含义。很显然,元春的肯定说明龄官唱戏的水平不错,至少是得到元春的欣赏和认可的。

唱戏的十二个女孩子,是贾府为了元春省亲特地从姑苏采买的,买来之后就聘请了教习教她们演女戏——从这可以看出,这十二个女孩子原来并不是专业唱戏的,至少不是已经学完戏可以出师的那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元春省亲那天终于好好展示了一番:

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

显然,十二个孩子的努力还是有成果的,“一个个”都演得有模有样。但只有龄官脱颖而出:

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命龄官叩头。

刚演完,太监就带着赏赐来找龄官了。然而包括龄官在内的这十二个女孩,是贾府为了元春省亲而新买的,不是元春在家里时就有的,元春在宫里也不可能认识龄官。素不相识,但却一看完戏就记住了龄官,这只能说明龄官的演出给元春留下了深刻印象。

果然,元春不但单独赏赐龄官,还通过太监传达口谕表示了对龄官的赞赏:

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

“龄官极好”,四个字表达的是十分满意的意思。元春对龄官满意到了要求她再唱两出的地步,随便哪两出都行。这样的喜爱,如果不考虑双方的身份、所处的场景,那简直可以用一见如故或者一见钟情来形容。正如题主所说的,元春对龄官表达的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喜爱。

龄官于是又唱了两出。唱完后元春又给了她赏赐,还对管理这十二个女孩的贾蔷下达了特别指令,内容就是要特别关照龄官。

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比起第一次赏赐的一盘糕点,这次赏赐的东西更多更有价值。而且“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的指令,相当于给了龄官一个特权地位。显然,龄官唱完这两出戏后,元春更加喜爱她了。

为什么素不相识的元春只听了几出戏就那么喜欢龄官?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龄官的戏唱得太好,在十二人中出类拔萃,令元春印象深刻。或者说,龄官唱戏的风格,正好对了元春的胃口。

元春喜欢听龄官的戏,喜欢到这种程度,说明了什么?说明元春本人是个戏迷,而且元春爱才,或者说,元春爱惜才华出众、有艺术品味的人。

2.元春喜爱龄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元春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暗示了元春对黛玉的喜爱。

《红楼梦》里很多人都有黛玉的影子。除了读者熟悉的晴雯,还有香菱,龄官也可以算一个。

首先是样貌相像。书中就借王熙凤和史湘云之口,说出龄官和黛玉样子相似的事实。

其次是脾性相像。黛玉的“小性”广为人知,一如晴雯的高傲,得罪了不少人。在“骄傲”、“自我”这些方面的表现,龄官简直比黛玉和晴雯还要明显。

书中龄官出场不多,但是每次出场,似乎都是一副傲气的样子,而且几乎没人能说服她:

宝玉让龄官唱一段,龄官以嗓子哑了为由拒绝了。虽说宝玉为人随和,对女孩子尤其温和,但龄官的态度都让他觉得下不来台。书中原文是:

(宝玉)从来未经过这番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

能令贾府里人人都捧着的宝二爷感到被“厌弃”,只能“讪讪地红了脸”,除了龄官还有谁?

龄官和贾蔷相恋,一般人可能觉得身为唱戏的人,能得到贾府少爷的青睐会很荣幸,但在两人的相处中,却是龄官随随便便就不高兴、发脾气、给贾蔷冷脸,埋怨贾蔷不懂自己心事,而贾蔷则是低声下气、赌咒发誓地哄着她。

多么像黛玉和宝玉的日常。但宝黛是同一阶层的公子小姐,龄官和贾蔷却是社会地位悬殊。可见龄官非常自尊自爱,绝不会卑躬屈膝去讨好权贵阶层。

就连面对贵妃元春,龄官都没有丝毫的畏惧或谄媚,她依然只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普通观众。拒绝宝玉的时候,龄官就说,自己嗓子哑了,就连元春传她们去唱戏,她都没唱。

这种事也就龄官能做出来。而且不是依仗元春的欣赏才拿架子,而是一开始就这脾性。

元春省亲时让龄官加演两出戏,龄官不肯演出贾蔷指定的曲目,非要自己另外选:

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游园》和《惊梦》是《牡丹亭》的经典选段,唱词华丽唯美,文艺腔十足,本来很适合演给贵妃看,但龄官不演。她自己选的《相约》、《相骂》出自《钗钏记》,是戏中女主的丫环云香和男主的母亲李氏的两场对手戏。从名字和角色就可以看出,这两出戏的内容大概没那么阳春白雪,应该是不如《游园》《惊梦》更适合在省亲这种场合演的。

但是龄官的理由很专业:贾蔷选的曲目“非本角之戏”。龄官是小旦,她应该认为自己更适合唱丫环云香那种角色。问题是她肯定也能唱正旦青衣的戏啊,否则前面那四出由元春指定的大家一起演的戏,她怎么就能演得那么好,让元春格外青睐?

只能说龄官比较我行我素,一旦有机会自己发表意见,就要按自己的想法来。这一点,确实跟黛玉和晴雯都很像。

宝玉欣赏龄官这样的人,不计较她对自己的冷淡。元春也是差不多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至少能说明元春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不会和宝玉差别太远。

那么,宝玉最爱的黛玉,元春会不喜欢吗?

元春端午赐礼,为什么独独给宝玉和宝钗的节礼相同,是否暗示要把两人配成一对?这是长期以来《红楼梦》读者讨论不休的一个谜。元春是否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

我觉得,从元春对龄官的态度,可以窥见元春对黛玉的态度。

省亲夜,元春不仅表达了对龄官的欣赏,也表达了对黛玉的欣赏——在评价几位姊妹现场作的诗时,黛玉“实名”写的诗,被元春评为和薛宝钗写的不相伯仲:“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而黛玉“匿名”写的诗,也就是偷偷替宝玉写的那首,被元春指出是宝玉几首诗中最好的一首,元春甚至根据这首诗里的句子,把自己刚刚取的建筑名字“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这段情节,像不像元春赐礼龄官的那段?细细琢磨,甚至过程都有点互相映照的感觉:

龄官第一次表演是和大家一起,演出的是指定曲目,那些曲目不是龄官的“本角之戏”,估计龄官并没有演出最好水准,但已经足够让元春对她赞赏有加。

类似地,黛玉第一次作诗是和大家一起,写的是指定题目。黛玉觉得不过瘾,写得有点敷衍,但结果却得到了元春的格外赞赏。

龄官第二次表演,固执地自选曲目,算是很不给贾府主人面子,但是元春看完表演,对她更加欣赏,还特地叮嘱不要为难她,等于变相认可龄官可以不听自己的。

黛玉第二次作诗,是偷偷给宝玉代笔,算是暗地里和元春对抗,不给元春面子。但是元春看完这首诗,更加赞叹不已,还特地把自己起的名字都改了,等于变相认可黛玉这诗的水平比自己高。

和黛玉从外表到性情都如此相似的龄官,可以让元春甫一接触就喜爱不已,凭什么元春会不喜欢黛玉呢?

所以我想,作者在元春省亲的过程中,特地为看似不重要的小角色龄官写这么一段,大概就是暗伏元春对黛玉的真正态度。

如果能够理解元春实际上是欣赏和喜爱黛玉的,那么后文那个谜一样的端午赐礼情节,大概就是作者埋下的暗示。为什么应该喜欢黛玉的元春会赐下这样的礼物?从元春省亲到端午赐礼,这段时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红楼梦》行文间总是会埋下一些欲语还休的线索,这里可能就是一个了。

参见相关问答:《中,为什么宝玉见到龄官和贾蔷的交流后十分感慨,他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元春省亲时,对小戏子龄官非常喜爱,不仅赏赐,还给她选择的自由,更传谕旨:“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元春为什么如此喜欢龄官呢?

1.喜欢龄官的模样。

小戏子龄官不仅元春喜欢,贾母也喜欢。王熙凤说龄官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与贾母有血缘关系,在容貌上也有相似之处。元春是贾母养大的,她的审美与爱憎一定与贾母相似。看到龄官与贾母相似,就有亲切感,不由自主的喜欢龄官。命太监赏赐龄官一盘糕点。

2.喜欢龄官的才华。

龄官唱念做打的确很到位。一板一眼、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元春喜欢龄官的才华,命太监传谕:“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

3.喜欢龄官的个性。

贾蔷见贵妃认可龄官,感觉脸上有光。

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游园》和《惊梦》很适合演给贵妃看,也适合当前热闹的气氛。但龄官不演,她要唱《相约》、《相骂》。贾蔷是小戏子的总管,贾府少爷,他的话,小戏子哪敢不听?偏偏龄官例外。她拒绝贾蔷的安排,执意按自己的想法,唱自己喜欢的戏。

龄官唱完,元春很高兴。她发现了龄官的个性。龄官不是趋炎附势的人,让她单独唱两出,也没有唱那些阿谀奉承的戏码。元春怕贾府人难为这个有个性、有棱角的女孩,所以她特意指示:

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元春随着对龄官接触的增多,对她的喜爱也也逐渐增加。

元春喜爱龄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第一,爱屋及乌。

贾府里来了两个杰出的女孩子,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娇花软玉一般的女孩子,不分伯仲。从元春因为黛玉的诗中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而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来看元春是喜欢黛玉的。因为喜欢黛玉,所以对酷似黛玉的龄官不仅给予褒奖,更给她开绿灯,不让人难为龄官,而且对龄官要“好生教习”。这说明,元春不希望贾府人难为黛玉,希望好好教养林黛玉。

第二,元春是一个性情中人。

元春不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她喜欢谁,就会表现出来。暗示日后,在皇宫中,元春的性格给她惹了麻烦。正直、善良的元春因为同情或者帮助某个被排挤的妃嫔,惹怒了皇后和太皇太后,结果被她们报复。太监们知道了皇后对元春碾压的态度,所以开始难为元春,勒索贾府。贾琏对外祟勒索非常头疼。

第三,说明元春等级观念淡薄。

高高在上的贵妃对一个小戏子如此关心,犹如宝玉关心玉钏是否被烫伤一样,在人们眼里是很特别的。他们都没有等级观念,或者说等级观念很淡薄。不以自己的身份为贵。

元春喜爱龄官与忠顺王喜欢琪官不同。忠顺王把琪官当成了私有物件,不给他任何自由与自尊。元春给龄官自主择戏的自由,让龄官又自主权,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龄官。当她发现龄官棱角锋芒后,元春特意叮嘱,别难为龄官。这句话不是赏赐东西能比拟的关爱。

黛玉对紫鹃就不像主子对佣人,黛玉和紫鹃就如同姐妹。

本质上来看,宝玉、黛玉和元春其实是一类人,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有人人平等的观念。


润杨的红楼笔记


人特别喜欢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与自己有极高的相似度的人,这种人比较能够赢得自己的好感。

另一种就是,那种敢做自己想做,却一直不敢做的那种人。

我觉得龄官对于元春来说,是二者兼之。



元春省亲时,说过一句最惊天动地的话:

“当日即送我到那见不得人去的地方”...

这句话其实在以皇权为天的封建时代,可谓地动山摇,“大逆不道”,但是探春就是把它说来了。

偶见有些“红评”里说,这是元春情商低的表现。个人不敢苟同这种论调。

元春,是一枚可怜的棋子,为了家族的利益被送进宫去,活活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可怜而又无奈的女子,在省亲之际,在至亲面前哭出了一句心底至深的委屈与不甘愿,却被批评情商低。

那么,要怎样才算是情商高?

是不是被屈死这一生,都不能发出一生嘶吼,一声啼哭,就是情商高?



元春的这一句呐喊,恰恰令人惊艳她的真实感人。

再看龄官,虽然是戏子出生,却毫无奴性。在与贾蔷的交往里面,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青春少女,在爱情里面真实的性情。

她敏感,脆弱,痴情,尖锐,但对贾蔷用情至深,柔情缱绻。

乃至于画蔷入痴,雨下亦不觉。

她对贾蔷用情至深,所以也在意至深,怨贾蔷不够懂她,但是贾蔷要去请医生时,她又不忍贾蔷晒太阳,故意歪排他:

“大毒日头下,你堵气请了来,我也不看”。

从来淑女多幽怨,自古娇妻便含酸。娇柔婉转多情的龄官,骨子里只有爱情,沉浸在和贾蔷的恋情里不能自拔,完全不记得自己是一介戏子。

简而言之,龄官就是一个完全不具备奴性的女子。环境虽恶劣,她却从未没有放弃,坚守自己,更做她自己。


龄官把这种性格特征,不仅用在跟贾蔷的爱情里面,也带进了她的工作里面。

比如元春省亲时,她就执意要表演自己的当行角色。

龄官这种骨子里的叛逆正是元春也具备的,但是,元春却不敢像龄官这般任性的做她自己。

而这种可以去做自己做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人,对于自己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甚至说,对于一个压抑的人而言,也是一种宣泄。

从元春对龄官的态度里,可以隐约窥见元春的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对所谓的富贵的不屑。

也可以看见,元春的内心也是非常高洁脱俗的。


书灯幽见


红楼十二官里,曹雪芹给予笔墨最多、最偏爱的,是龄官。

龄官两上回目:龄官画蔷痴及局外;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作为探春口中不过如同猫儿狗儿玩意儿的小戏子,曹雪芹给予龄官高洁的品质和极特殊化的待遇。比如:

龄官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正是《红楼梦》元妃省亲的唱戏环节。龄官极强的个性和专业素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文写:

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

这里面的佼佼者是龄官,本来这不过是为贵妃取乐的一个文艺表演,元春对龄官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喜爱。专门赏赐了龄官食物,还传谕说:

“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哪两出就是了。”

这证明了龄官的专业水平,至少贵妃娘娘没有看够,觉得意犹未尽。贾蔷就让龄官唱《游园》《惊梦》,龄官觉得这不是自己本角之戏,非要唱《相约》《相骂》。《相约》是皇甫吟与史碧桃私定婚姻的故事;《相骂》说的是丫鬟和老夫人拌嘴相骂的故事。一个在主动追求婚姻自主和婚姻幸福,一个在追求人格平等和被尊重的权力。这与那个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主流意识形态绝对的格格不入,可以看做是叛逆的异数。

元春对龄官的这个举动表现出了“甚喜”,还传谕说道:

“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又赏赐了龄官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和食物之类。

龄官和元春的表现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龄官是十二官里专业水平最高的。

二、龄官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主动追求个人幸福的人,也是一个有着个人人格和尊严需要的人,和晴雯一样,龄官是一个没有奴性的人。

三、元春对龄官从专业到品性表现了全方位的欣赏和偏爱,甚至表现出了非常难得的宽容。后面宝玉曾经央求龄官为他唱《袅晴丝》,龄官就说自己嗓子哑了,前儿进宫在娘娘跟前都没有唱。可见元春对龄官不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单纯的宽容,而是对龄官这个人的高度认同。

认同龄官,当然体现了元春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曹雪芹在《红楼梦》大体描写了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以林黛玉贾宝玉为代表的向往自由、向往精神的认同,甚至可以说人性解放的出世情怀。一种是顺应时局,顺应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世的态度,这一种的代表是薛宝钗、王夫人等。

龄官的出现,以及元春对龄官的态度,您是如何看待呢?


屏山品红楼


元春成为皇妃而后得准省亲,这件事也就成为了贾府的大事,为了让元春游园有兴致,所以贾府特地从苏州一代采买了十二个唱戏的小女孩,这一切只为了让元春到大观园的时候能够听到几出精彩的戏曲。元春省亲这天,小戏子龄官上场演绎,不知道为什么元春特别的喜欢龄官,还特地给了龄官两次赏赐,这些事情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第一,同为笼中人的心心相惜,想要多给一点照顾

元春会对龄官特别的喜爱,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们都是笼中人。龄官是贾府的买来唱戏的小戏子,这就注定了龄官一辈子都走不出贾府和唱戏这个行当。

贾蔷曾经买了一个会说话的小鹦鹉送给龄官,龄官就感觉到贾蔷这是在故意嘲笑她,明明把她买来困在贾府,如今又买了一只小鸟也做这个勾当,为了免去龄官的灾祸,所以贾蔷就把这只小鸟给放飞了。

其他小戏子对于成为笼中鸟这件事并不在意,但是龄官却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因为看得重所以在她的身上就会体现出这种情绪,元春看到龄官就会有心心相惜的感觉。元春想要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入宫,她希望的生活只是一家人简简单单的在一起,即便只是田舍之家也无所谓。

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在其他人看来入宫是莫大的荣耀,但是对于元春来说那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元春同样觉得自己就是困在宫中的一只笼中鸟。元春身为笼中鸟非她所愿,可是她却不能抱怨,黛玉所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霜逼”何尝不是元春在宫中的写照。元春回家会大哭六次,正是她在宫中不能流的泪找到了一个倾泻的借口。

元春这只笼中鸟看到作为笼中鸟的龄官在表演,元春会感觉到心疼,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龄官,所以元春给了龄官两次赏赐,她想要通过对龄官的偏爱让众人能够对龄官给与更多的关照。既然无法逃离她们各自的鸟笼,那么就只能让自己活得更好的一点。

第二,对龄官技艺的佩服和对艺术坚定的肯定

元春对龄官的第一次赏赐是对龄官的表演技艺的佩服,元春能够从表演的十二个小戏子中注意到龄官,那么龄官的表演自然比众人更好。元春的丫头叫做抱琴可知元春也是懂音律的,那么她如此欣赏龄官,想必也是从龄官的唱曲中发现了她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元春对龄官的第二次赏赐是对龄官敢于追求自己的艺术坚定的追求的肯定。元春在宫中受到重重束缚,不管是衣食住行亦或说话做事都有不同的规矩,元春即便不喜欢但是除了遵守也无可奈可,但是龄官虽然只是一个小丫头,但是对于贾蔷让她唱她不擅长的曲目她敢于不尊从,只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

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元春喜欢的不仅是龄官唱戏唱得好,还有龄官对自己唱曲技艺的肯定和勇敢。贾蔷让唱的曲目想必是元春喜欢的,但是龄官不照做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唱的曲目能够得到元春的青睐,这是对自己的技艺的肯定。龄官敢于反抗不合理的事情,这就是勇敢,这是元春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龄官做到了元春不敢做的事儿,所以元春要对龄官进行嘉奖,她还要保护龄官。如果没人能够做她的保护伞,那么她就要撑起一片天守护自己喜欢的孩子。

第三,龄官和黛玉很像,暗示元春很喜欢黛玉

元春和龄官的投缘或许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缘故,就是龄官装扮之后同黛玉很像。黛玉替宝玉做了一首诗,在宝玉写得四首诗词里元春觉得黛玉做得这首最好,元春不知道这是黛玉写的还给出最好的评价,可知她对黛玉的欣赏。

龄官不仅长得像黛玉,而且她的脾气、对爱情的执着等都和黛玉很像,元春如此喜欢龄官,不就是暗示着元春对黛玉的喜欢吗?黛玉和宝钗都是元春的表姊妹,她不能够在这样公开的场合对二人表现出特别的喜欢,所以借用喜欢龄官表达对黛玉的喜欢。

总的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元春会特别的喜欢龄官也是缘故的。其一,龄官同为笼中鸟的身世让元春感同身受,想要给与龄官一份保护;其二,龄官对自己技艺的肯定和对不公平事情的反抗,让元春感受到龄官的勇敢,元春自己很欣赏龄官;其三,龄官和黛玉相似的相貌和性情,元春爱屋及乌就更加的喜欢龄官。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很奇妙的,元春会特别的喜欢龄官,也是二人之间的难得缘分。



小说红楼


龄官的戏好,元妃喜欢。黛玉的诗好,元妃喜欢。还有龄官长得像黛玉,元妃表示喜欢龄官,当然也是强调喜欢黛玉这一款的意思。

接下来题主想要的推论当然就是,元妃的端午节赐礼怎么可能是独宝钗与宝玉一样,而黛玉和三春一样的次一等呢?一定是王夫人,将元妃赐下的黛玉与宝玉相同的端午节礼用了“掉包计”,变成了宝钗与宝玉的一样了。

这个逻辑其实是很荒唐的,凤姐说龄官“活像一个人”弄得宝黛湘之间一场混乱彼此生出许多闲气来,因为黛玉很在意“拿我比戏子”这件事情。如果元妃刻意赏赐龄官,也是为了表明她最喜欢的是黛玉,这样拿戏子来比黛王的话,黛玉岂不是要当场气死了才好呀?

宝玉对龄官垂涎已久,不料龄官早已经是贾蔷的人了。

龄官的事让宝玉在感情“识分定”,从此明白了只能各得各的眼泪了。还有一个像黛玉的是尤三姐,钟情于柳湘莲却被宝二爷无意中坏了好事。还有一个怡红院丫头像黛玉的晴雯,却正是给黛玉吃“闭门羹”的丫头。

秦可卿兼美钗黛,是宝玉的梦中“第一人”。呆霸王薛蟠的妾香菱也有“东府里小蓉大奶奶的品格,宝二爷对香菱也是万分的殷情。而薛蟠对黛玉“只是在人群多看了你一眼”眼,薛呆子就立马“酥倒”了。

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当然只能说明,林黛玉的美是符合当时社会大众各阶层的普遍审美标准的,或者说是雅俗共赏的美。

然而,题主不明白的是在封建大家族中包办婚姻的基本准则就是:娶妻娶贤,纳妾选美。所以既使以元妃的眼光看,在钗黛二人之间黛玉更美,这也并不妨碍元妃认定宝钗是更适合的“宝二奶奶”人选。

正如黛玉在收到元妃端午节赐礼后对宝玉的抱怨,黛玉自知没有“什么金什么玉的”只是个“草木人儿”。“金”所代表的是财富,“玉”所代表的是“权贵”,黛玉自知父母双亡一无所有,所以才会说自己是“草木人儿”。

跟主子小姐林姑娘的“草木人儿”相比,龄官这样的卖身为奴的小戏子就是真正的任人摆布“草根”,元妃赏赐了一个戏好又美貌的小戏子,仅此而已。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节,对小戏子龄官两次赏赐,第一次,是在元春点的《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演完之后赏的,第二次,是龄官自主表演的《相约》、《相骂》两出戏结束后赐的。两次赏赐,看似主子对下人的正常恩赐,实际作者意喻深远。

元春和龄官虽然地位有天壤之别,但命运却有相似之处――都为“笼”中人。

元春虽然贵为皇妃,却似生话在黄金打造的笼中,宫门深似海,用她自己的话说“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龄官跟黛玉长的象,命运也有相似之处,却没有黛玉的主子身份。龄官是人家买来的,家在那都不知道,沦为戏子,台上为名旦,台下成孤人,暗恋常被自己耍弄的贾蔷,却是无果镜花。

也许这就是贵为皇妃的元春,对一个小戏子赏识的原由吧!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高山流水szw


《红楼梦》令人不解之处甚多,龄官两次抗谕不尊即为一例。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元春贵妃何等至尊,何等威严!贾府上下,在贾母带领下,携元春贵妃父母贾政、王夫人等众人,毕恭毕敬迎候。而独独一个小戏子龄官,竟抗谕不尊。元春对此不仅不动怒,反而好言相劝,额外赏物!岂非要咄咄怪事。第三十六回,宝玉央龄官唱戏,龄官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昵。《红楼梦》作者的神来之笔,在于龄官看到贾蔷给她买的笼中鸟后一段话,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分明是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龄官把贾府比作牢坑。十八回,贾妃垂泪,忍悲强笑,【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把皇宫说成是不得见人的去处。龄官和元春的共同之处,是失却了人身自由!这才是作者匠心所在。


大展宏图3329


龄官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是在“元妃归省”这一最热闹的场景中(第十八回),初次登台演戏就得到贵妃的“极好“评价和信任,足见其表演之佳,也暗示她此后在梨香院的特殊地位。脂砚斋在此提示:“又伏下一个尤物、一段新文。”

贵妃省亲,是何等荣耀之事,自是富贵气之外更添几分皇家气派。《游园》、《惊梦》、(均出自《牡丹亭》)都是当时大家爱听爱看、不管在什么场合演来都宜的戏,所以贾蔷命龄官做这两出。但因为这两出戏"非本色之戏",龄官"执意不从","定要"演自己想演的戏。

而龄官自己要做的《相约》、《相骂》(均出自《钗钊记》),虽说是热闹有趣的戏文,但后一出讲的是丫环与老夫人拌嘴。从戏名来说,在这种喜庆庄重的场合是很不得体的;从角色上来说,因为均属小旦,龄官应是都在行的。

“贾蔷扭她不过,只得依她作了“,这是龄官对艺术个性的维护,独立人格的守卫,同时也表现出她骄傲倔强的性格。却意外被贵妃赏识: “ 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元春把皇宫比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她应是不喜欢权力倾轧、勾心斗角的生活,自然更对个性和自由多了一重向往。而龄官在皇妃面前毫无奴颜婢膝,显示出特有的风姿傲骨,足以让那般“须眉浊物”相形见绌。

第ニ十ニ回和第三十回,又通过众人与宝玉的眼睛看出龄宫确实与林黛玉相像,且有几分神似: “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

第一,龄官的确非常漂亮;第二,龄官的唱功也是是梨香院中最出类拔萃的;第三,龄官有个性风骨,能说元春不能说,能做元春不能做。所以,她能得到皇妃的特别赏识与宠赐。

可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在贾府那样尊卑分明的环境里,一个戏子的美丽、出众与倔强恰恰又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正所谓:“爱众不常,多情不寿。风月情怀,醉人如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