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和李世民是结拜,为什么他去西天的时候不给他派几个人护送?

红雨说历史


西方如来处距长安十万八千里,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唐僧是去取经,不是旅游,也不是武装游行。

首先唐僧要有坚定的信念,然后随从也要坚定不移,不然半路上撂挑子了,甚至害了唐僧什么的都有可能。

而且人多了负担就多问题就多,况且还有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路上妖魔鬼怪狼虫虎豹派多少人够吃?带上军队去吗,军队打不过路上的妖怪是不是要派上凌烟阁二十四将再加上房玄龄杜如晦做军师?带上工程队遇山开路过河架桥,那就得有炊事班为这么多人做饭,对了路要走好久还要带上几个女性家属吧,半路上生孩子了得成立随军幼儿园?生病什么的也要考虑,流动医院还要准备。不行,这么多人出去万一叛变了不回来了怎么办,唐太宗估计要御驾亲征了。

有些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灵,别想当然的以为人多就好办事。


苦海存针万相由心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西游记》,是指的86版的电视剧,还是《西游记》原著?

如果指的是86版的电视剧,那么李世民是没给唐僧派人护送的。

如果指的是《西游记》原著,在原著中,李世民和唐僧结拜为兄弟,被封为御弟,还和唐僧喝了送别酒,并且李世民捻了一撮黄土放入酒杯之中,意思是别让唐僧忘了故乡之土。

李世民还派了两名随从,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

所以说,原著中李世民是派了人护送的。


只不过这两名随从的命运有点悲催!原著中写到,唐僧和这两名随从到巩州,又达卫州城,夜宿福源寺,只因着急赶路,走时还不亮,看不清地势,落入深坑之中。

他们落到了寅将军的手里,而此时,正好有寅将军的两位好友来访,也就是熊罴精和特处士,一个是熊精,一个是水牛精。


寅将军为了招待两位好友,就把这两个随从给杀了,那个血腥的场面,我就不再描述了,结果把唐僧吓破了胆,幸运的是,太白金星出手相救,才得以逃脱!

所以说,在86版《西游记》中,李世民并没有派出人员护送,唐僧只身上马而去。而在《西游记》原著中,明明白白的是写了,李世民派了两名随从护送唐僧,只不过,这两名随从就如夜空中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命运悲催,被妖精给吃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敬知斋


任何《西游记》的问题,光靠个人主义瞎判断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熟读原文,能迅速地回到原文中找出答案。

其实这是一个双层问题:

表面层问题:取经是唐太宗取,还是唐僧取?

深层次问题:唐太宗为什么不派军队护送唐僧?

只有知道了表面层的问题,才能知道深层次问题。


1、是唐太宗要取经,不是唐僧要取经

《西游记》一共有5回,足足35000多字,在描述取经前传。

什么叫取经前传呢?

就是唐僧取经前,大唐发生的故事。

这一大部分故事,由于太过于暗黑和血腥。

所以大部分《西游记》的影视剧,都没拍出来。

那么取经前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

唐太宗被鬼魂吓死,然后又复活的故事


由于鬼魂缠身,唐太宗觉都睡不好。

所以《西游记》第10回的标题:

二将军宫门镇鬼

二将就是门神秦叔宝、尉迟公

即使这样,唐太宗最后还是被吓死了。

并且有幸参观了一次地府,死了还得被吓。

《西游记》第11回,崔判官交代唐太宗:

“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太宗要想长命百岁、江山永固,回到阳间就得举办一次佛会。

佛会的名字叫水陆大会,目的是:

超度那无主的冤魂

这些冤魂在唐太宗魂游地府时都出场了,都是来向唐太宗索命的。

不超度他们,唐太宗将永无安宁之日。


《西游记》第12回,观音在水陆大会上现身:

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

观音现身与众目睽睽之下,临走还给唐太宗留下一张字条: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
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
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观音为什么要留下这张字条呢?
《西游记》第12回,观音现身前说得清楚:

“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水陆大会上的法师,说的都是小乘佛法,超度不了冤魂。

只有西方的大乘佛法,才可以超度。

那张字条就是告诉唐太宗:

你要选一个代表,去西方求取大乘佛法经书。

才能超度死在你手里的那些索命冤魂。

毫无疑问,观音来水陆大会,就是在给唐太宗下任务书。


2、取经非唐僧本意,无奈被唐太宗捧杀无退路

观音给唐太宗下了指令,那么派作为代表去西天取经呢?

水陆大会上一共1200多名法师参会。

在观音的暗箱操作下,唐僧脱颖而出。

《西游记》第12回,唐僧请缨:

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

为什么唐僧要主动请缨呢?

观音现身前,送过唐太宗两件东西:

锦斓袈裟、九环锡杖

唐僧是水陆大会上脱颖而出的法师代表,还是当朝宰相的外孙。

观音现身前,他还穿着观音的袈裟、拄着观音的锡杖在高台上演讲呢!

此时的唐僧,已经被捧杀到了最高处。

他完全没有退路,不主动请缨,任务也会落到自己身上。

毫无疑问,唐僧是观音内定的人选。

《西游记》第12回,标题更是讲得清楚了:

观音显象化金蝉


解决了表面层的问题,再来说说深层次的问题。

既然是唐太宗要取经,不是唐僧。

那唐太宗为什么不派军队去护送唐僧呢?

一则可以保护唐僧,二则可以防止不想去取经的打退堂鼓。

观音的字条上说得清楚:

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什么叫“进殷勤”?就是要有诚意。

什么叫“若有肯去者”?就是要自愿。

请问派军队,有诚意吗?

唐太宗之所以没有直接命令唐僧去。

而是捧杀他,让他甘愿去,原因就在这。

观音都出场了,众目睽睽之下,这戏得演足才行。


《西游记》第8回,如来向观音规定了取经人选名额:

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这菩萨皈依拜领。
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

取经如来只需要4个人来取经:

一个取经人+3个妖魔

如来规定了人选名额,观音去物色具体的人选。

取经人观音选了唐僧,3个妖魔观音选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最后还给唐僧额外加塞了一个妖魔做脚力:小白龙

观音之所以给唐太宗留下那张字条,就是告诉唐太宗:

不是我内定的人选,去取经会死的。


唐太宗比谁都想去取经,这关系到他的寿命、江山。

但总不能让唐僧一个人去,面子工程还得做一点。

派不了军队,就派两个跟班,外加一匹白马以表关爱之情。

最后果不出所料,跟班在大唐境内被妖怪吃了。

而白马一处大唐,就被小白龙给吃了。

所以最后唐太宗没有派军队去护送唐僧。


我是脑洞君,不瞎扯、不注水,专注原文解读。

如果认可,就点击头像,关注脑洞解读吧~


小宝说书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西游记》是根据唐代贞观年间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迹改编的。在取经之前,玄奘和唐太宗根本不认识,而且玄奘是偷渡出去的,还曾经遭到官兵的追杀,可见求法之艰难。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与唐太宗的交集是在公元645年取经回来之后。玄奘法师回国之后,其实生活的并不如意,不但深陷政治斗争中,而且为了保存和弘扬佛法,不得已在宫廷中周旋,有时还违背自己的内心。



唐太宗是一个精明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对佛教的态度是半信半疑,更多的是利用。玄奘回国后,唐太宗先是希望玄奘还俗当官,结果被玄奘委婉的拒绝。紧接着,又想让玄奘把《道德经》翻译成梵语,然后倒流回印度,这就像我们今天输出孔子学院一样要输出本土文化。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最感兴趣的并不是浩瀚的佛典,而是西域各国的风情。因为他要做伟大的帝王,他要征服西域,因此让玄奘先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我们现在看《大唐西域记》,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大国家项目,因为太宗当时已经有攻打西域的野心,那么情报收集就很重要,玄奘就充当了一个情报收集人员的角色。我们看《大唐西域记》里的内容,连每个国家有多少人、多少牲畜、多少军队、气候情况等记载的我都很详细。唐朝对外的战争,往往都是主动的,因此,收集情报就很重要。



但是,在《大唐西域记》诞生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事,《大唐西域记》的执笔人与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私通被发现。事情败露后,辩机被腰斩,公主身边的侍女也被杀11人。



玄奘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更关键的是,现在辩机的丑事,破坏了佛门与皇室的关系。官员们和百姓开始怀疑佛法,僧人们不再受到大家重视,经书的翻译工作也无法进行。这件事让玄奘所有的努力都毁于一旦。



此后,玄奘开始反思,并不断的接近皇家,开始为皇家做佛事,经过几年的铺垫,他又开始得到信任。

玄奘与唐太宗最后的交集可能是一个叫《大唐圣教序》的石碑,圣教序集字的过程非常艰辛,怀仁法师和40多个助手花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但是是值得的,《圣教序》不但在书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对佛法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以至于100年后的唐武宗灭佛事件时,圣教序没有被毁,法门寺地宫也得以保存。


刘忙观点


我是恒实,我来回答:《西游记》里既然唐僧和李世民是结拜兄弟,而且唐僧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在帮李世民取经的。那为什么去西天取经时李世民不派几个得力人手护送呢?




这个确实是冤枉李世民了。在原著中李世民确实给唐僧派了随从一路护送唐僧。但只可惜他们出师未捷身先死,出来没几天就让几个妖怪当下酒菜给吃了。

既然这样,李世民为什么只派几个人护送呢?想那大唐盛世,兵强马壮、猛将如云。如果整上一队人马,派上一员猛将,问天下又有哪里去不了呢?


这还真冤枉李世民了!他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但实际情况不允许啊!首先,他作为一国之君,很清楚单凭唐僧几人去西天取经,说好听些是凶多吉少,说不好听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为什么呢?西天取经他们几个人就是给路上的猛兽塞牙缝都还不够,更不要说那些拦路的妖魔鬼怪了!既然知道,李世民那为什么还不派上几十万大军去护送呢?

咱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也能理解。咱们是取经不是攻城拔寨。就算这几十万人马不吃不喝解决了粮草的问题。可是沿途无数国家,猛然看见几十万唐军乌云般压过来,口口声声说我们是去取经的,不是来攻打你们国家的.......估计换哪个国王都不会相信。最起码我是不信!

俗话说的好:“师出有名”!取经起初的目的就一点也不纯洁!说透了取经其实为了给李世民超度那些“罪孽”。既不是为了百官的利益、也不是为了黎民百姓的福祉。取经本身就是一趟私人之旅!李世民派几个人护送唐僧已经是权力允许的最大权限了!



猜测完了为什么李世民只派几个人,来护送唐僧取经的表面原因之后,咱们再来探寻下书中暗指的那些含义吧!西天取经,其实就是修炼心境的过程。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几个凡人就能做到的!

书中安排妖魔将护送的随从吃掉其实暗指修行中的那些艰险拦阻。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数个“魔障”,如果都能克服这些魔障,那么人人都能立地成佛!还用费事去西天取经吗?

其实随从数量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颗向佛的心!



我是专注西游的恒实!


恒实说


正史如是说

《西游记》的故事是根据唐代唐代著名高僧 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编写的,玄奘法师的俗家名为陈祎,先是在洛阳净土寺出家(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后由于战乱,玄奘离开了洛阳赴四川,在四川研究佛经。有感于当时中土各派在佛经的注释上有很多含混不清,各派在理论问题分歧很大,故立愿到西土求取真经正解。

玄奘法师于贞观元年(627年)上书陈表,请允批准西行求法。但并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法师执愿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看玄奘法师前往西天取经是私人行为,唐太宗当然不会派人护送,当然也不会有什结拜之类的了。

小说如是说

以上是正史的记载,在《西游记》原版小说中是这样说为什么要取经这件事的,从第八回到第十二回讲的是这个问题。

书中第八回讲的是:观音领了如来的任务:去东土找取三藏真经的人选,在途中收伏了沙僧、猪八戒,见到了孙悟空。

书中第九回讲的是:玄奘法师的身世。

书中第十回讲的是:泾水龙王与袁天罡之叔袁守诚打赌触犯了天条,袁守诚指点龙王,叫他梦求唐王,因为斩龙之人是为魏征,唐王李世民梦中答应了救助龙王。第二天唐王李世民让魏征同他下棋,结果魏征打了一个盹梦中斩了龙王。之后就是龙王魂惊唐王,唐王死入地府。

书中第十一回讲的是:唐王魂游地府至复活,刘全舍命代唐王送瓜谢阎王,之后刘全复活续配。

书中第十二回讲的是:相良舍金,唐王做佛事法会,玄奘法师被推作法事主持。观音卖袈纱和锡杖,见到唐王,引出观音现身,显大乘佛教。唐王欲派人西土求取大乘真经。之后便有了李世民与玄奘法师结拜的事。

整个来看:是的,题主讲的问题还真是一个问题,李世民没有派什么人护送玄奘法师。请记住这是小说,难免有所疏漏,古人也一样的,比如在十一回中多处称李世民为太宗,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太宗”是庙号,只有在帝王死后,群臣和后来的君主才会给已经过世的皇帝上的庙号。这也是《西游记》中的一处疏漏。

万方谈人生


《西游记》中李世民和唐僧是结拜兄弟,他为什么不多派人护送唐僧去取经?因为这并不涉及唐玄奘实际的西行取经路程,所以我们只能从书中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1.书中的取经任务是如来设定的,并不是李世民的意思。是如来为了宣扬西方的大乘佛法,去东土寻找有缘人,把三藏经书运回东土,广开佛门,宣传佛教。所以大到路线的制定,小到路上的关卡(难)都是佛祖联合菩萨制定的。更包括谁来,来多少人。

2.佛教宣传的思想是受苦,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象佛祖在菩提树下的证悟。达摩祖师的东渡,都是一个人修行的。所以作为唐僧来说,他自己的意思也不想要太多的人跟随。书中唐王就只派了两个随从和一匹白马跟随。并且没走多远,随从和白马就给老虎吃掉了。在书就算你派多少人去,最终的结果都是死。因为凡夫俗子是到不了灵山,见不了佛祖的。唐僧应该跟唐王表达过不要多派人的意思。

而实际上,玄奘西行取经用了近二十年,从长安到天竺辗转走了十万里。当然他是边游学边西行的。最终从天竺带回了经书,并用毕生精力翻译经书,直到圆寂。其实际的行和可参阅他自己编纂的《大唐西域记》。

《西游记》一书唐王不安排多人护送取经,一是为了突显路途的艰险,二也是让佛祖安排的人选陆续登场吧。


大碗盛饭


《西游记》上是结拜了兄弟,可实际上是百般阻挠,唐僧实际为偷渡出境的,所以没有被追杀已是万幸,怎么可能会派人护送呢?这是历史背景。

至于《西游记》小说里面为什么没有派人护送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有亮点,一是《西游记》的成书本身就是对类似于评书的民间传说的整理,原告里面没有类似内容,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没有相关内容;二是作者出于故事情节考虑没有派人护送的内容,试想一下,如果故事的开头李世明派了一队人马护送唐僧取经,那将是什么样的呢?怎么体现唐长老一路西行的艰辛,又有后面师徒四人什么事呢?

一点拙见,请勿喷!


几何68857178


玄奘法师去印度学习法的时候,唐朝的法律是禁止出国的,所以玄奘法师当时出去是偷渡出去的!唐太宗更不会安排人护送法师出镜的。玄奘法师历时三年才到达那烂陀寺。


我想泥们啦啦啦啦


派了两个随从的好吧,只是没走多远就被妖精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