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春山花渐开,夜雨一卷书

满藏墨香的书房

在虚实交汇之中

陶养心性

不曾远游,可窥世界

静心读书,潜心学问

这便是人文学者对书房

最执著的情怀


通过书房这条小径

走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老师们的精神家园~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哲学系 陈村富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我一生的积累就是一间书房,两间书库,上万册中外文图书。我不相信纸质图书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书在,“书神”在。进入书房,心静神凝,似有“书神"来助,“医神”来护。是你融入书堆中,还是书堆融入你心中,浑然一体,应是读书人的境界。在这里,与书同在的”书神“也就与你同在。书有好坏优劣之分,人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辨。不投机,不违心,不沉沦;敢发言,善发言,发好言,方显人文学者之本色。过客呀,请勿踩踏沿途上的小花。护花者呀,请记住“只有那在崎岖小道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陈村富,历任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华东分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会理事。著有四卷本《希腊哲学史》(合著)、《转型期的中国基督教——浙江基督教个案研究》等,主编《宗教文化》(1-5辑),在海内外发表了相关领域代表性论文近百篇。


中文系 汪维辉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我的书房就是办公室,家里的书不多,因为空间不够。这得感谢浙大。2009年我来浙大工作,汉语史研究中心给了我一间20多平米的办公室(在西溪校区),我把两面墙都安装了很高的金属书架,勉强可以放下我的藏书。但是后来书越来越多,就放不下了。好在2019年下半年人文学院搬迁到紫金港校区,学院给了我两间办公室,加起来有30多平米。这一下条件大大改善了,我的书都可以上架了,只是目前还没有整理好,所以照片里显得有些凌乱。等整理好了欢迎大家来参观。我喜欢读书,各种能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启迪心智的书都爱读。沉浸在书中,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前我给同学们推荐过《语言问题》(赵元任)、《语文常谈》(吕叔湘)、《世说新语》(刘义庆)等书,可以推荐的好书还有很多,但是我的视野其实很有局限,这里就不再一一罗列了。总的来说,我觉得读名著肯定不会错。同学们年轻,精力旺盛,要抓紧时间多读一些好书,有些经典要背下来,细细品味,受益终身。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想浙大的学子们一定比我更懂得其中的真味。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汪维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现任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等职。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著有《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等多部专著,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历史系 刘进宝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我现在的书房比较小,只能放下6个大书柜,没办法就将客厅的两边利用了。我的书主要在隋唐史和敦煌学方面,并由敦煌学扩展到丝绸之路、西北史地、近现代学术史。有些书是经常翻阅的,有些书只是偶尔看看或查阅,也有个别的书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我不喜欢在网上获取知识,还是以读纸本文献为主。我读书的感悟是:1.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论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藏书,在某些时候感觉很欠缺;2.要潜心读书、静心思考。尽量少受外界干扰,抵制诱惑,不凑热闹,如现在受疫情影响,只能在家,那就静心读书写作;3.阅读面要广博一些,

力争做金字塔式的专家,不做旗杆式的专家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刘进宝,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现任历史系系主任,兼任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敦煌学、丝绸之路与隋唐史研究,已出版《敦煌学通论》等专著多部,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等多部,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中文系 苏宏斌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从教20多年来,我先后搬过三次家。每一次搬家前夕,我都感到迫不及待,因为旧家的书房已经不堪重负,家里能放书的空间都被我“榨干”了。搬进新家,把书一本本地放进书柜,好像在和朋友们叙旧,有的书常常翻阅,就像天天见面的老友;有的却买来后从未拆封,如同那些天各一方的故交。

每天置身于书的环绕之中,仿佛新朋旧友陪伴在侧,感到分外充实。人们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我希望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学子们,永远都有书的陪伴,这样你就能永远远离孤独!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苏宏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主讲美学概论 、西方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课程,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项目多项。主要著作有《现象学美学导论》《文学本体论引论》《现象学及其美学效应》等,另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历史系 冯培红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新冠病毒肆虐的日子,也是寒假宅家读书的时光。书房是北方的炕式,没有书桌,只在炕上放了一张炕桌,盘腿而坐,读书写作。炕头满壁的书架,炕尾也摞起了书,以及炕边地上八堆半人高的书。书房外的过道上,是曲折的书架走廊。客厅一面墙是书架,中嵌电视机,另外装修时将客厅隔出一小间,作为妻子的书房,两面也是书架。疫情期间宅居家中,终于有了难得的整段时光,修改完一部译著《欧亚交通、贸易与唐帝国》,新学期的课堂上我也推荐给了学生阅读。翻阅班级QQ,发现寒假中就一天没有话聊,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婆婆妈妈地唠叨:多加防护,少出门,多读书,以及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社会问题,担当历史的责任。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冯培红,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与内陆亚洲史。出版《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多部著作,在《历史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百余篇论文。


哲学系 林志猛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现时代电子书虽便捷,但纸质书可任意涂写,深入思索和把玩。书房,依然不可或缺。寒舍卧室、客厅、走廊、阳台、飘窗,凡空余之地,皆放满书,随手可得。阅读经典,最能开拓人的心智,将思想视野推向纵深,尤其有益于形成强健而完善的灵魂。深入触摸经典,便是与最伟大心灵的对话,可对恒古不移的人世问题有更宽厚的理解。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林志猛,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兼任中国比较古典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古典学、宗教哲学。已出版专著《柏拉图研究、翻译和笺注》《立法哲人的虔敬》《柏拉图译/疏》,编译著《立法与德性》《尼采论现代学者》《古典哲学与礼法》《立法者的神学》。


中文系 真大成副教授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书虫”寄语


不敢言书房,只是办公室而已;书比较杂,仅从插架大概难以一眼看出我的专业。个人虽然从事汉语史研究,但始终不愿“单恋一枝花”,不过总在故纸堆里觅生活。大疫横行,闭户禁足。读有益之书,遣有涯之生。新近读的是两位年轻女学者的著作,蔡丹君《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十六国北朝文学》和夏婧《清编〈全唐文〉研究》,各擅胜场,深受教益。面对学子,不敢自命“导师”,愿共学焉。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学者简介


真大成,现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词汇史、中古汉语、中古文献校理、训诂学。已出版专著《中古史书校证》等,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浙江大学 书房之美,在于治学

END


感谢人文学院各位老师提供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