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网上买菜,疫情的出现,让生鲜电商一夜之间成了“宠儿”本土生鲜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最近很多人都在网上买菜,疫情的出现,让生鲜电商一夜之间成了“宠儿”本土生鲜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浙江厚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仓库打包。(受访者供图)


最近很多人都在网上买菜,疫情的出现,让生鲜电商一夜之间成了“宠儿”本土生鲜电商的春天来了吗?


在手机上下个单,就有人把菜场或超市里的生鲜搬到家门口。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在家里,也令线上买菜需求激增,各大生鲜电商订单翻倍式增长。“云买菜”成为网络和现实中热议的话题。

然而,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不少市民走出了家门,“云买菜”也不再是唯一选项。“井喷式发展”的生鲜电商或在春天中迎来大考。

线上买菜需求暴涨,部分生鲜电商订单增加了10倍

2017年8月,应林军孵化了无人菜场项目,成立台州家门口无人菜场配送科技有限公司,在椒江的部分小区投入“智能生鲜柜”。市民在手机上下单,就能在小区楼下生鲜柜自提,不出家门就能买菜。

然而在推广之初,大多数消费者对线上买菜的方式并不“感冒”,依旧习惯线下采购。应林军尝试了多种推广方式,效果并不明显,那时日均订单量也就百来单。项目孵化了两年多,应林军的公司日均接单量也就300单左右。

疫情的出现,让生鲜电商一夜之间成了“宠儿”。

“目前,无人菜场业务覆盖了椒黄路三区以及临海杜桥镇的30多个小区、5万户家庭。比起节前,我们的日均订单量增加了5倍至10倍。”应林军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订单量增长太快,考虑到生鲜供给的问题,他不得不调整了平台可提供的商品类别,“此前,我们线上平台可提供600多种单品,现在降低至60多种,每天会轮换。”

在生鲜电商强势崛起这股洪流中,浙江厚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线上生鲜购物平台“厚米生活”势头也是迅猛。该公司台州事业部负责人闫佳琦说,2016年公司专注开发B端(餐饮商户)配送,经过三年的市场积累,单仓日均订单量在2500单左右。由于这次疫情,浙江厚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调整了业务结构,开启C端(个人家庭)配送,疫情期间单日订单量最高超过4000单。

机遇、挑战并存,生鲜电商寻求可持续发展

疫情爆发初期,“云买菜”需求火爆,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不少消费者下单,还得靠抢。线上买菜难,是供应不足吗?不少消费者也发出这样的疑问。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生鲜电商面临的并不是生产问题,而是人力和运输问题。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正是春节假期,不少员工都回家过年了,根本没法回来工作。人手有限,能配送的单量也有限。”椒江一家提供生鲜配送的物联网公司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生鲜电商大多背靠超市和农贸市场,物资不会短缺,当时最缺的就是配送人员。对此,他也化身送菜小哥上门送菜,忙到晚上12点都是常态。与此同时,此前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交通进行管控,也增加了配送压力。

事实上,人力不足、运输压力大等难题都是暂时的。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另一阶段,消费者走出家门买菜,刚需场景消失,生鲜电商也告别了曾经的井喷期。多位生鲜电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较于疫情爆发初期,目前订单量已出现下滑。闫佳琦就说,他们公司C端配送的日均订单量下滑到了1000多单。

如何留住用户,这是横在生鲜电商面前的一道关卡。在闫佳琦看来,优化供应结构、提升配送时效、满足个人客户多种需求以及调整菜品价格等综合服务能力是关键,“凭借疫情,不少消费者已养成了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这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或许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此时,只有保证用户的消费体验、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才能留住用户,增强用户黏性。”

闫佳琦说,浙江厚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计划通过改造覆盖社区周边的餐饮商户营业结构,将餐饮门店作为配送站点,解决最后100米的配送服务难题。并且,他们也将依托精准的大数据中台,对用户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此外,不少巨头纷纷布局生鲜电商,一些生鲜电商也倍感压力。张先生说,他会尽量缩短供应链,降低损耗,节约成本,提升竞争力。“生鲜商品的毛利率不低,但由于产业链长,包括了选品、包装分拣、物流、损耗等环节,产品损耗还是挺大的,无形中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台州晚报 邱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