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旅游—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地道战嘿地道战,

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

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

侵略者他敢来

打得他魂飞胆也颤

侵略者他敢来

打得他人仰马也翻

全民皆兵

全民参战

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

每当耳畔响起这个铿锵有力的革命老歌,就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消灭他、日本鬼子的壮烈故事,他们缺少军用物资,巧妙的利用各种方式,打响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用了八年的时间,换来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

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就有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忻州旅游—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西二公里处的西河头村,是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地军民对敌斗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开展武装斗争的伟大创举。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河头村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战时处于五台山抗日根据地的西线前哨,是扼守晋察冀边区的两大门。解放战争后期,西河头村更是抵御智村、忻县、太原之西面之敌进犯定襄城东解放区的重要屏障和门户。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西河头民兵从1942年开始挖掘地道,初为一般秘密地窖形式,只能藏人,不能作战。后来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复杂的隐蔽地道并逐步完善。1947年秋,动员500余人,经40个昼夜。地道全长5公里,南北中3条主干线横东西,纵横交错的52条支线网络全村。其结构分为三层,上层有出入口,出击口,上下翻口、卡口、陷阱、翻板、迷魂阵、暗枪眼、地堡、水井、厨房等,地道与高房工事、祠堂、庙宁、碾盘、矮墙等相互联通,地道口以锅台、牲口槽、神像、夹壁墙等作掩护;中层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蓄室等;最下层是武器库、机要室等。整个地道集中运用了当地人民对敌斗争的经验,地道内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种生活设施,又有便于作战的各种战斗之事,可防火、防烟、防毒,一旦敌人发现并破坏了上层地道,我方仍然可以依托二三层地道坚持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与敌开展地道战,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忻州旅游—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1947年由民兵群众历时40昼夜扩挖修筑而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52条支道纵横交错。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此外,地道内还有翻口22个,卡口8个,陷阱和迷魂阵各12个,作战枪眼22个,出击口10个,出入口11个,连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处。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烟、射击等多种功能。地道筑成后武工对和地方民兵与敌人展开灵活的地道战,多次击退国民党阎匪军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教委首批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1998年被山西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忻州旅游—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惨败的日寇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西河头、炭窑沟、藏孤台等13个村庄进行了洗劫。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据统计,从1942年开始至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定襄全县150多个村庄,就有80多个村庄挖了地道,地道总长200公里,构成了一座密如蛛网的地下长城。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生动地记录了晋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光辉业绩。


忻州旅游—定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