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不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你真的想过吗?想清楚了吗?

张艺黄冈


学生负担减不下来,为什么?因为学校要考分,家长要考分,社会要考分,国家要考分。考分高了,才能上名校,才有好未来!

教育部门搞“211”、“985”、”双一流”,搞“省级示范性学校”、“市级示范性学校”,评各种级别的“校长”、各种“名师”…这样搞的结果就是使社会资源越来越失衡;教育体制又是僵化的,似乎只有按考分升学才是“公平”的。所以教育改来改去不过是玩花样,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反复折腾。

现在用行政手段治理校外辅导机构,又要把民办学校严管起来,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病根没找准,开了错的药,你说病能好吗?


王铮828


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残酷、就业的艰难、穷富的不均等原因导致家长们不得不从小严格要求孩子,让他们学深、学透各种知识,从而达到上名牌大学、考研、考博出人投地,因为现实的就业的确让那些因身体等原因没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十分艰难,由于只有大专文凭导致招考报名受阻,尽管学到一门绘制建楼施工图的技术,但给私营老板打工整忙一年,结果给人家老板挣了不少钱,而自己连养家糊口无法达到,工作的原因不得已来到大城市,但靠给人家打工的微薄的收入很难立足。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只有考上名牌才能有盼头,因此让孩子们从小苦读书、多读书,什么减负?学校的负担减轻了,孩子们负担和家长的负担更重了,为了达到目的上各种补习班没明没夜学,而家里还得出大笔钱,这样一来闹得家长和老师关系敌人似得,这也造就了教师行业的个别人采取手段敛财败坏教师名声。现在又严禁在职教师补课,其实越严禁越补得多,且办班更隐蔽了,收费更高了。而这些做法更让学生反感,我看倒不如把学校抓紧,鼓励学生从小有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清除教师队伍中敛财分子,无论考什么都不要背离教学大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公立学校才是根本。让私校和补习班无立足之地。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救中国教育。


进堂5


醒醒吧,朋友,减负、减负,减去了孩子未来之希望:

前几天,孩子回来扫墓,约了几个同学来玩。在同孩子们聊天时,一个感觉与我平时之想法大相径庭。

我原以为那些读二本,甚至三本学生中,家庭条件好的会稍微多一些。而读一本、或者重本中家庭比较困难的比例会高一些。

然而孩子们判断与我之感觉恰恰相反,读重本、一本中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占大部分;二本、三本中家庭比较差的占大部分。

认真想一想,在目前这种残酷竟争之下,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之孩子,从小就在各种补习班中穿梭,甚至是定点培训。

一直往上走,往前赶,他们基础就是扎实些,高考时成绩好些也不奇怪。

寒门子弟,一出生条件就差了一截,再往下减,会如何:

普通家庭孩子,从一开始就面临不平等竞争,除非天赋奇才,否则无论是家庭资源还是个人资源,就已经有所不足了。

要补足这些差距,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更加发奋。

曾经有个段子,穷二代和富二代比较,富二代说,我就算赔十万元,也就是叹口气而已;而你要赚十万元,只怕会累得只剩叹气而已。

虽然有些刻薄,却也是实情。

寒门子弟要往前走,只能负重前行,而且不能比别人,轻装上阵走得慢,这就是现实。

只此不明就里,跟着瞎起哄,说什么减负,就真太让人无话可说了。

古语说吃得苦中苦,方能成大事;现今先不说成大事,先能干成事才行:

家庭条件优越之孩子,成长过程中,已经能得到比较好之条件了。走向社会后,碰到各种问题,都能找到合适人,进行请教、咨询,以及沟通。

而寒门子弟,没有这些先天优势,就只能靠自己摸索,靠人带。

没有吃苦耐劳之精神,没有谦虚谨慎之品德,谁愿意带你,又怎么有机会去摸索。

因而,寒门子弟,从小就要培养吃苦精神,抗压能力;而不是空谈什么减负,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


以上是我个人之观点,希望对朋友能有所帮助。若有疑问,欢迎到我作品主页(海峰乡村题材原创作品)评论处留言、探讨。


朋友:看完了,顺手关注;是积善之举,必有福祐!



电影院效应,前面一排站起来,后面只能站起来才能看见。现在提前学就是这样的,幼儿学小学,小学学初中,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大学谈恋爱,工作混日子,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我小孩幼儿园没让学文字,到了小学,基本上都倒数,连名字都不会写,很多人都笑他。作业基本上衡水中学化,几乎天天考试,默写,作业,体育课给领导看的,基本上拿来上数语英。功利化盛行,片面追求名利化,利益化。人文,创新,兴趣,世界观都是扯蛋。恨不得幼儿园就弄个诺贝尔奖的课题来做,或者教做的跟比尔盖茨一样的公司。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资源都浪费在教育上,而且还没什么效果。学校和培训都得家长深度参与,比如,指导作业并签字。有次我小孩作业没做完,他们逼问为什么没完成,我说,如果我有空教,还用到你们吗?据说斯坦福研究的结果:小学的作业对一个人成功贡献为零甚至是负数。


fushanE福山e学院


只要大家还想让孩子上所谓的“好学校”,那么负担永远不可能减下来。如果你对孩子的未来考试无所谓,那么负担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有了好坏的分别,就必然需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好学校的入学资格。而这种资格是需要通过竞争才能得到的。选拔性的考试,只要你有标准,就必然需要根据标准来加强练习。想要在竞争中胜出从来都是需要努力的,这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

实际上,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减负。你可以看看周边的家长,很多都是给孩子报了N多的课外兴趣班。孩子的课外时间都是塞得满满的,这些活动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吗?

到了后期需要看成绩的阶段,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被家长要求去上辅导班。成绩好的叫“培优”,成绩差的叫“补差”,总有一款是你想要的。

这些课外辅导班都是自愿选择,而且还是“高价”上课的地方。试想一下,有些孩子在校免费的课不愿意听,还非得去听高价的课,这不都是因为家长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吗?


同样,老师也不能让孩子太闲着。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老师能力的一个指标,如果大家都没有没有考试成绩的时候,估计也没有几个老师再给孩子很多的作业。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生的成绩,也相当于是老师劳动的一个反馈。如果一个老师带的班级成绩很差,相信有点责任感的老师都会觉得很不痛快。

现实中,光靠老师上课讲,学生不可能完全学得很好,没有课后的巩固,很多孩子会很快把知识忘记。

我女儿现在在学跳舞,每次上课练基本功都是非常辛苦的。很多孩子都忍不住哭出来,每天回家还得练习。但是,这些练习都是有成效的。

我一直认为,课后作业是必须的,孩子必须要通过独立写作业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但是同时,我也反对老师布置的无效作业。太过简单、太过复杂的作业实际上都孩子都没有太大好处。从这角度来说,布置作业又是一门非常考验老师的工作。

下面给大家看一个二年级孩子的作业,很多孩子做到想哭,内心极度恐惧。而家长也做不出来,即便是做出来,也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像这种作业,就是太难了,超过孩子的能力太多。

我不要求孩子一定能完成所有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我告诉孩子,学习一定需要付出努力。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注定需要付出汗水,途中会有艰辛,但是能够克服的人才会变得强大。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笔者以为,减负无法兑现其根源在于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选拔性考试制度的存在。

我国是超级人口大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相对而言,就业岗位少,待就业人数居多。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选拔性考试制度的产生。

学生从接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开始,便要面临升学选拔考试,谁不希望努力考取一所理想的高中,升入知名的院校?如若中小学阶段没有扎实的根基,又毫无兴趣爱好、一技之长,高等院校岂不是海市蜃楼?那样他们只能沦落到职高、中专、技校混日子,最后落得一事无成。



反过来说,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逐步迈入学习殿堂之时,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应当是渐进式的,绝不应该在他们刚踏入学习门槛之际,就开始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接受繁杂的兴趣培训。这样的教育体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从国家教育部、各级教育机构,到学校、老师、家长,大家都能认识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必要性。国家也曾多次出台减负政策,并组织专业人士新编教材。几年下来,减负政策并没有切实上行下效,落实到位,而是成为了口号。



政策不能落地的根源,在于我国就业形势非但没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日趋严峻。千人争抢的公务员岗位,录取率不到1/%。就业形势倒逼大学生继续深造,研究生不断扩招,国家也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所有这些又都在无形中督促一线教师和家长们进一步严抓孩子的学业成绩,期望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忻州创客营


说白了还是社会压力太大。虽然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很多人眼中职业就是有高低贵贱之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工地搬砖一小时和在办公室上班一小时,虽然有可能搬砖的费用高于你坐办公室的费用,但它花费的力气,工作的环境显然不能和坐办公室相比。而且在大多数人看来坐办公室明显要比搬砖体面多了。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赚钱多寡的问题,而是面子的问题。

在你真正步入社会以后,这些给面子上贴金的东西便显得尤为重要。谈恋爱、交朋友等等等等都跨不过职业这道坎。



于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舒服些,让自己的小家在家族中更有面子一点,父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督促孩子勤奋,去挤那独木桥。挤上去了,你不一定成功,但好歹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这种压力逼迫着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一心只读教科书。其实很多孩子或许是做饭的天才,是唱歌的天才,是具体操作的天才……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家长就不会让孩子往那方面发展,因为赌不起!


中国和欧美不一样,中国的社会并没有完全的阶级固化,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要有进击的可能,中国的百姓就不会放弃向上攀缘的希望。

我想,当所有职业真正平等的时候,压力或许会减轻。而平等……中国历史五千年,职业从没有平等过。


残香半点


很清楚,负担减不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竞争。

首先,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相信答案是为了更轻松,更快乐!

怎样更才能更快乐、更轻松?!!!

关于快乐教育的思考有很多,我更赞成以下观念:没有人活的很轻松,只是前期付出更多的人,更易有个好的开头(起跑线),就容易步步领先,从而更易获得更多的关注、资源、竞赛信心等,此时会相对后面追赶的多数人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权,从而活得更轻松,且因成功光环、自主选择权而得到快乐!而且正常是自带循环、追赶的人会更累,无论人接不接受这个现实。

其次,什么是负?

负即负担,一般是指超越了承受能力而形成了负面的压力的事务。面对压力,能承受就是一种可助前进的动力,而不能承受就是成了那什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助前进的动力是好事,压死骆驼就是坏事了,但竞争往往不止你所看到的小环境、小团队,还有更广阔的大环境竞争,如欧洲人近来很苦恼,明明欧洲人都是周未休息的,更勤奋的中国人一来,还减负快乐教育?就不是欧洲人之间竞争的问题了,而是整个欧洲可能沦陷为东方大国倾销产品的处境了(因为休息太多,福利太好,而综合效率低成本高了)。所以,你可能努力争取到所处小团体的整体减负,但面对不可控的其他团体竞争又该用什么策略呢?

三、负由谁减?

是动力还是稻草?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一样的,而如果要外部因素(学校或老师等)来“减负”,就得是一个标准才易执行,这样看似公平却实际不公平,对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叫减负,而对能承受却成了进度慢、要求低。如果由内部因素(个人自己)来“减负”,就好办了,是动力还是稻草,需由自己视情况来处理,要动力不要稻草,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应对竞争和快乐生活的最佳点),并努力把平衡点调整到更有利竞争的高度。

综上所述:

1、负担减不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竞争。

2、只要有人看到更大环境的竞争压力,其就会调整自己的可承受的下限,要求自已(或孩子)努力提高竞争能力,并为之付出资源。

3、与解决所有问题一样,要学会接受问题与现实,与其抱怨,不如更努力点,最少不能成为最后的哪一个。如讨论让孩子早起练跑步是否不人道是没意义的,只有其在林中遇到狮子,不是跑成最后的一个才有意义。


科学实践屋


“减不下来”的不是学校(绝大多数公立),而是家长。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尤其是小学这个学段的学校,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小升初”这个考试了,比如我们这里很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全面的电脑就近派位入学的方式,全市公立除了特长生可以自己操作之外,其他的一律没有择校一说了。而就算特长生2020年也全面取消了。

所以对于公立学校而言“减负”根本不存在执行不下去的可能。

少布置点作业、少布置点“家长作业”很难吗?

如果不是管理部门(包括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成绩有考核,我可以十二万分的保证,全面取消1-6年级全部作业都是没任何问题的!——爱学不学,工资不受影响、评职称不受影响,谁不愿意轻松点?别拿什么“师德”这东西说事儿,说真的,如果单靠老师教就能学的会、学得好的孩子能有多少?不练、不刻苦的练,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根本就不可能考出好成绩的。

所以受到个人利益、个人底线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更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能够都成才!而要成才,就必然会跟“减负”相冲突。

大多数家长不认同减负

别看很多家长吐槽孩子作业多、学习累什么的。

实际上真的给他们孩子减少了学习负担的话他们比谁都着急。

那些说什么孩子快乐就好、成绩不重要、是金子总会发光什么的人,不是没孩子就是孩子不在这个学段上学,或者干脆就是没有这个“孩子学习不好”的困难(对于孩子成绩优秀的家长而言,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能学不好的这个问题)。

多数时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你看到的和实际的情况基本上都不是一样的——越是喊的凶的没准就是补的更多的、学的更多的,有些人是自己不学也不想别人学,但是更多的实际上是自己学但是不希望别人学。

想要孩子有个好点的未来,对于绝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读书、考学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而面对中考、高考的淘汰率,只有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才不会担心,那些成绩一般或者比较靠后的孩子家长们怎么可能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认命”了?

所以,几遍学校真的给减负了,那么这些家长也会自己想办法给孩子把这个负担补回来。其结果就是不光是孩子累了,家长也会受到精力、肉体、金钱的综合负担加重。

为什么要减负?真的是给“学生”减的吗?

这才是我最想问的。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拿那些勤学苦读的励志故事来教育孩子,

从小给孩子讲的“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凿壁偷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河”……这些大家都是随便说说的吗?都是逗孩子玩的吗?

既然要减负,干嘛要跟孩子讲这些,干嘛要把这些写进教材里?……

一面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要勤奋、要努力,另一名玩了命的喊减负——这到底是想给人家孩子减负,还是想给人家孩子减负,还是想给人家孩子减负?

真够虚伪的!

教育自己孩子要努力,却希望别人减负……

在我看来,学习上的最好减负就是“分层教育”——给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减负!除此之外的所谓“减负”都是“增负”!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我现在感觉最大的原因在家长了。

家长担心太多,又没有能力帮助引导孩子,所以只有花钱补课。如果家长能够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生上课听讲就不会有多大问题,即使偶尔有难题不懂,及时问老师就能解决。可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有问题当日解决不拖延成大问题,家长不知道怎样讲明白,“如果你不努力,长大要吃苦的”。。。这些事情,学校老师肯定教,可是回来家长要跟进监督,延续学校教育,精化落实学校教育,毕竟老师带那么多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问到,也不会细细考虑学生性格接受能力之类的对能力稍差的学生降低全班学习进度单独补。。。所以,家长的能力影响巨大。

其次,学校层面。已经说了就近入学不按成绩收了,已经说过学生成绩不排名了,也说了,不准宣传高考成绩了,这些都是在淡化考试,但学校还是自作多情抓文化成绩而不是综合素质。。。

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保证你以后有安身立命的工作,(如果个个家长想孩子飞黄腾达就不现实了,如果你想孩子成龙成凤却指望学校做全部功课自己坐享其成也过分了)这些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的。

那么多学霸不也找不到好工作,不会人际交往,不会经营生活吗?这已经说明分数不是王道,能力,综合素质才是。

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才是主要领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