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給你印象最深的藝術作品有哪些,並詳細分享一下?

微兒美術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藝術創作者無不在尋求這樣的境界!哪個是印象最深的藝術作品?常常人們都會選在中外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作品,突出的藝術大家!滾滾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能洗盡鉛華站在藝術高峰的真的是鳳毛麟角!但我們真的瞭解作者所處的環境嗎?真的能體會作者的心態嗎?他創作的歷程到底是什麼樣的?有的只是在作品上反覆推敲推斷而已,其實我們不瞭解的除了作品本身之外,還有很多很多!那又何談印象最深刻呢?其實鄙人拙見,若是自己是創作者,能讓我們從一定的經歷中,甚至痛苦中得以解脫,得以慰藉,能在一個瓶頸期得以突破自我的作品,就是印象最深刻的,它不一定是人們心中看為完美的作品,但絕對是自己心中最寶貴的,其實付出了心血的創作,當然也是最滿意的!



紫砂藝術東籬先生


分享一位對我印象最深的日本著名書法藝術家井上有

初次看到它的作品是在2010年左右在校時期,大學老師給我拿了一本書,就是介紹井上有一的書法藝術。第一眼看他他的作品,就被震撼了,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被我們老師稱為“書法界的表現主義”大師。本人是學繪畫的,但是這樣的書法作品,古今可能也只有他一人這樣寫了。接下來,詳細介紹一下這位大師吧!

先介紹一下藝術家生平簡介

井上有一1916年生於東京,是一位代表了20世紀後期日本的藝術家。剃著光頭,揮運巨筆,墨跡飛濺,摸爬滾打,旁若無人,無拘無束,放蕩不羈,一個野蠻十足的傢伙!這是大多數人對有一的印象。“他在學校是平凡的教師,回到家裡是前衛藝術家。”認識有一的人這樣形容他。當整個日本都沉湎於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他仍默默無聞,腳踏宴地,老老實實地做人,並終於把自己錘鍊成為代表日本、名垂世界藝術史冊的藝術家。

井上有一創作中

井上有一在日本傳統書道和現代藝術都有舉足輕重的人物,既不是日本傳統書道的最後一位人物,也不是日本現代派書道的開山祖師,但他是這兩個派別最重要的一位巨人。是一位迴歸筆墨文字,代表了20世紀後期日本的藝術家,是“以書為命”的藝術家,名垂世界藝術史冊的藝術家。井上的一生,不收學生,不賣作品,與藝術界徹底劃清界限。同時他影響了這個部分以書法為媒介的“書法視覺藝術家”,在這裡書法已突破傳統意義的書法,已成為一種繪畫形式的視覺藝術。

井上有一創作中

時代的大師

日本這位極富傳奇色彩的書壇巨匠,在他安貧樂道的“耕種”自家的一片“自留地”。他不想以書法為謀生手段,“愚徹”的守貧揮毫三十載,心靜澄明的守護著一片淨土。當他用自己製作的墨在紙上寫下“愚徹”兩個字的時候,就知道應該貧寒的去書寫自己的人生。

作品(愚徹)

作品(愚智)

藝術成就

在他去世後,他的作品卻引起世界美術界的極大關注,他就是日本書壇巨匠井上有一,至真至誠的,不管前面有任何的困難,是咬緊牙關把事情做好的一個人,對藝術的終極究竟懷揣著一片熱誠之心,完全把自己推到了貧困的絕境之地,血淋淋的實證漢字所能達到的邊界與可能性。井上有一“愚”也就罷了,還要愚的徹徹底底,“貧”也就算了,還要貧的一塌糊塗。他的這種守拙的修行方式,無意中造就了井上有一。

作品(貧)

愚徹和貧窮暗合了自然界的高深法則,也暗合了中國道家學說的“愚民之法”和佛家的清貧當能“明心見性”。藝術的本質就是進行生命苦行的修行,更是遮去浮華、明朗清淨才能納入大明界的智性修為。井上有一一生的貧寒和愚徹真真切切的實證著這一點。

作品(愛)

美國的抽象畫巨匠羅伯特·馬紮威爾曾經指出:井上有一具備了近代繪畫放棄寫實主義後所追求的終極真髓。他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名列前茅、屈指可數的偉大藝術家之一。

作品(上)

漢字是人類共有的藝術,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上,當代書法家如何繼承和更好的發揚傳統,這是作為當代書法家所值得深思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問題。井上有一雖然死了,但他的作品裡面映射出來的生命體仍然是鮮活的。他的作品是值得當代藝術家深思和學習的。

作品(心)

井上有一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書法家。他把書法從室內的案几、書檯拓展到了公共空間,當然他不是一個開創者。當時也有同時代的書法家認為:“書法既是造型藝術,又是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書法必須是富有生命力的表現。由於戰後意識的解放,這種觀念的產生是勢所必然的。新的運動所帶來的強大創造力,在青年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上田桑鳩《蟬之聲》


美術之光


印象最深的藝術作品

在書法藝術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此書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通篇內容場景具有濃烈的抒情氣息,讓人賞心悅目,真正可以感受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意境感,自唐代開始很多書法大家都在臨摹《蘭亭序》,

在雕塑藝術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希臘時期的人體雕像《斷臂的維納斯》,古希臘藝術家令我們知道人體有許多可能性,人體可以如此尊貴和完美,也只有在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時,才有了美的可能,古希臘的人像雕塑便是在速度和力量中尋找到了平衡與和諧,

在油畫藝術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天才藝術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她優雅的姿態、柔軟而光亮的肌膚、縹緲幽遠的背景、煙霧般漸次融合的色彩……每個人都可說出她的吸引人之處,特別是那神秘的微笑,掃除中世紀以來的憂鬱神色,



除此之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油畫藝術作品還有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此畫裸露尺度恰到好處,波提切利是第一個描繪裸體維納斯的知名畫家;還有19世紀新古典主義藝術大師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室》,這是一幅具有東方異域情調的人體油畫,而且還是“畫中畫”,也就是畫裡有畫。


詩夜城主


給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有許多,如顧愷之的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陳洪綬的《屈子行吟圖》,趙孟頫的《水村圖》,徐悲鴻的馬……眾多之中,讓我印象特別深的還是王冕的《墨梅》。

王冕筆下的“墨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花密枝繁,別具風格,筆簡意深,是對自己以德立身的讚美。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自號梅花屋主,作畫易米為生。

《墨梅》上題詩“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畫如其人,詩如其人。

  王冕筆下的“墨梅”,花密枝繁,別具風格,筆簡意深,是對自己以德立身的讚美。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自號梅花屋主,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隨人作計的高尚情操。

 

 



環溪吉峰


江南第一窟

又稱,合掌岩石窟。這個石窟由當地西安寺募集善款於2003年開始挖通山體修建,全長173米,規劃大、小佛像1萬餘尊,面積逾9000平方米,享有“江南第一窟”美譽,2005年始刻佛像,已雕成佛像有1000餘尊。

合掌巖主窟是一個高十五米、寬三十八米、深三十六米的大廳,這個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洞窟中,四面石壁和穹頂上分別雕刻著東方琉璃世界、南方歡喜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和北方蓮花世界的巨大塑像群。

合掌岩石窟由花崗岩雕刻而成,是單體石窟。洞內的佛像最高達8米,最小到2公分,石窟內外雕塑總面積1萬多平方米,大小佛像逾萬尊,以初步成型。

據說順昌合掌巖這個萬佛石窟的完工之日將改變我們中國百年佛教史——即長江以南歷朝歷代沒有石窟的空白,所以可以稱謂 “江南笫一佛窟” 主窟的中央,是一個八米見方、十五米高的群雕,主佛像是毗盧遮那佛——由此共同組成大廳裡的五方佛。毗盧遮那佛的下方,雕刻著千葉蓮瓣,每瓣蓮葉上雕刻一尊佛像,共計一千尊。主窟的四個角落分別對應雕刻了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四大菩薩……身處其中,彷彿進入了一個佛國世界。

舉世聞名的甘肅敦煌莫高窟是在砂石巖上雕刻,而合掌巖山洞裡的石頭是花崗岩,難度不可相比,工程浩大











詹順清書法


我說說音樂作品二泉映月給我的深刻印象的例子。瞎子阿炳是解放前流浪在無錫街頭靠賣藝為生的民間二胡演奏家,父親是無錫道教音樂的掌門人,經常演奏二胡和其他各種樂器,阿炳自幼就在這樣的音樂薰陶中耳濡目染,長大後繼承家業,有自己的民樂樂隊,在無錫音樂界無人不知,後受人欺騙,窮愁潦倒,流落到街頭賣藝的境地。這些艱難的生活經歷給了他創作大量二胡曲子的思想內涵,其名曲二泉映月充滿了對人生艱辛的憤懣和哀怨乃至申訴,同時又表現得空靈剔透而寧靜幽深,聽者彷彿置身於皓月當空靜如止水的境界之中,不覺物我兩忘,產生對人生旅程頓悟和若有所思的傷感。這真是用音樂來詮釋人生哲學的不多的典型。這首世界名曲在解放後被中央音樂學院老師在阿炳臨終前一兩年錄音,日本世界級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偶爾聽到這首曲子時不覺淚流滿面,說這首曲子值得跪下來聆聽。現在這首二胡名曲被改編成為交響曲,改編後的二泉映月由原來的人生悲涼的哀怨主題走向唯美意境的豐富的表現為主,作品用二胡無法演繹的宏大而豐富的表現力,使得這首曲子走向新生,走向世界。


carbon獵手


印象最深的米芾蜀素帖。

米芾自稱學褚最久,因而深受褚書的影響。《蜀素帖》筆畫總體趨於豐厚,因是書於絹素之上,故多渴筆,略顯剛健,用筆側鋒、中鋒摻雜,起筆落筆變化多端,有“雲煙卷舒飛揚之態”。此帖筆法多變,縱橫揮灑,洞達跳蕩,方圓兼備,剛柔相濟。其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枯潤相生。該帖之字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米芾“刷字”與“八面出鋒”的獨特風格。

(一)橫

《蜀素帖》中的橫畫,最常見的是翹鋒橫,垂直或斜勢下筆,鋒尖或長或短、或圓或直地翹露,給人以靈動多姿、意氣風發之感,如圖一“年”、“杜”、“古”三字。平鋒橫偶也出現,輕快利索,但一般都較短,如圖二“送”、“軒”、“焉”三字。另有一種垂鋒橫,雖然為數不多,卻是特色,如圖三“青”、“言”、“彥”三字,向右上頓人起筆。至於藏鋒橫,在該帖中不僅多而且筆勢富變化,裹頭或圓、或翹、或垂,不一而足。實際運用中,尤其一字中有多橫時,上述橫畫往往是摻雜出現的,如圖四“罵”、“鬼”、“辭”三字。說到底,橫畫的變化主要是起筆方向的變化,在臨習中要著意體現出米芾“八面出鋒”的高超技能,當然還要同時結合粗細、長短的變化。



逸風堂文化


2007年是中國當代油畫市場最火的一年。12月,陳丹青1980年作的《西藏組畫·牧羊人》在北京匡時從700萬元起拍,以高出估價5倍的3584萬元成交,創個人價格新紀錄,位列年度油畫單價第五名。該畫2003年曾在中國嘉德以187萬元成交,短短四年內漲幅近20倍,讓人瞠目結舌,而業內人士稱:“此價格是實至名歸”。



Honey教主


很高興為你解答!個人印象最深刻的藝術作品有徐悲鴻大師的國畫馬。為什麼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徐悲鴻畫的馬用墨深與淺的方式灑脫到位。重與輕的力度技術掌握的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畫來的馬,有神有力,栩栩如生,看上去就像千里馬。給人視覺感受像“活馬”似的。讓人不得不佩服徐悲鴻大師的技術,令人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還有一位國畫齊白石大師,之所以能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齊白石大師最有名的畫蝦技術讓人受益良多,真的佩服。齊白石大師畫蝦用墨瀟灑自如,輕重力庫準確到位,下筆快、準、狠。把蝦以靜畫動,活靈活現,幾乎把蝦畫活了。所以齊白石大師畫蝦作品是讓我銘記在心的。

總而言之,以上兩位大師都喜歡國畫,然而他們作品都讓我印象深刻。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藝術書畫


先說說中國的這幅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我排了三個小時的隊才得見真容。很難得是這次央美的展覽是全卷展開,所以前來參觀的人真是烏泱烏泱的。當我看到真品時,確實被他描繪的盛大場面所震撼。《八十七神仙卷》以道教人物為主題,描繪了天庭朝會的盛大場面。畫面中繪有東華帝君、南極帝君、扶桑大帝三位主神,十位神將,七位男仙官,六十七位金童玉女。一百八十七個人物形象重疊有序,安排得錯落有致,畫面的空間感和節奏感十足,是經典的中國散點構圖方式。畫作中的線條長短不一、虛實不定、曲直相間、抑揚頓挫,真可為“氣韻生動",見大唐白描繪畫之風彩!背後曲折離奇的故事更是令人稱奇,如此鉅著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我能見到整幅真跡,也算三生有幸了。《八十七神仙卷》背後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再聊另外一幅是我前兩年去荷蘭阿姆斯特丹,專門去了梵高博物館,看了很多梵高的真跡和資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向日葵》,不是《自畫像》,而是那幅《盛開的杏花》。我非常喜歡這幅畫,站在原作面前靜靜的看著,春日水藍色的天,朵杏盛開,一片片薄薄的粉白色是那麼純潔,沒有一絲邪惡。雖然筆觸仍是梵高那熟悉的筆觸,但讓你感到的是寧靜與平安。完全不像他其畫帶給大家那熱烈,奔放,癲狂的感覺。而當時的梵高正在巨大的傷痛中,他剛剛經歷了一場猛烈的亢奮和精神錯亂。為什麼那時的梵高能畫出這麼溫馨和諧的畫呢?因為他的弟弟提奧有了一個兒子,取名Vicent Willem(文森特 威廉姆)。梵高知道後開心的不得了,於是他畫了這幅杏花作為賀禮送給自己的侄兒。這預告新生命開始的杏花,代表著梵高心中人就留存著對安寧祥和,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這幅畫的尺寸算是梵高作品中比較大的,離遠幾米看更有一番感覺。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去體驗一下梵高這幅《杏花》,非常非常特殊不一樣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