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敢割周王的麦子,敢箭射周王,为何不敢杀周王?

宜男


“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

1960年2月,毛主席在读《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忽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毛主席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识人。被毛主席称赞“很厉害”,郑庄公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按照毛主席的原话,郑庄公当年——

“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郑庄公是郑武公的长子,母亲生他的时候,因为难产,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危险,母亲非常讨厌他。有了弟弟叔段之后,母亲处处给他穿小鞋。郑武公立储时,母亲天天吹耳旁风,想让弟弟叔段继承王位。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封弟弟叔段于京邑(郑国最肥的地方)。叔段恃宠而骄、又仗着母亲支持,根本就不把郑庄公放在眼里。大臣劝郑庄公,请他“削藩”以防叔段谋反,郑庄公却非常难堪地回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到时候再说吧!”

彼时,郑庄公才14岁,叔段11岁,都在青春期,却还有着一丝手足之情。

小哥俩也怪沉得住气,一直都未对对方下手。

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叔段率军突袭郑都,母亲在国都做内应,两人里应外合想要篡权。即便如此,叔段还是吃了败仗,被郑庄公追着打,最后在鄢地将其打败。这件事很有名,历史上被称作《郑伯克段于鄢》。

从叔段起兵到失败被杀,郑庄公只用了半年时间。叔段足足准备了22年,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这就是郑庄公“很厉害”的地方:知孝道、得民心、善用人。叔段刚刚起兵,京邑的老百姓纷纷投靠郑庄公,以至于“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郑庄公一生中有两件事情非常有名,一件就是上述“克段于鄢”,还有一件涉及题目所说——周郑交质。

郑国地处中原,北面是传统大国晋国、南边是新起大国楚国、西边与周天子交界、东边是宋国等一帮小国。

夹杂在大国之间,郑国的地位相当尴尬:作为大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晋、楚国不允许其壮大;郑庄公又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小小的郑国又约束了他的志向。郑国想要发展,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和周天子作对,要么和东方小国作对。

显然,与周天子作对是不智。

手段嘛,非常刁钻:假天子以令诸侯,即,假借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

郑庄公不过一个小国国王,凭什么假天子之令?

这就要从郑国的起源说起了。按辈分,周平王得管郑庄公叫叔叔,两人还未出五服,郑庄公的爷爷,是周平王的太爷爷。

周平王之所以能够东迁,郑庄公的爸爸出力不小!

按照现在的话来讲,郑国有恩于周天子。

于是,郑国假借周天子的名号,不断地向东方小国发号施令。又是打宋国、又是打卫国、甚至还吞并了几个小国。

这种事情干多了,周天子肯定有意见!更可恶的是,郑国不仅“假传圣旨”,还偷了周天子领地的小麦。

为了表达愤慨,周天子偷偷将郑庄公的权力分给他人。最后,被郑庄公知道了。

郑庄公十分愤怒,于是跑到周都城洛邑,质问周天子。周天子假装无辜,回道:“无之!”意思是说,没有的事情。

郑庄公也不穷究其原因,抛出一个建议:周天子和郑国互相换质子。也就是互相换人质,出奇意外地,周天子竟然答应了!

周天子之所以被称作周天子,是因为他代表上天的意志。一切诸侯国,在周天子面前都是“低贱”之辈。郑国和周国互相换质子,直接将周天子由“天上”拉下人间,撕掉了周天子的神秘面具。

自此,周天子再无威信可言。

“周郑交质”之后,周天子怎么想怎么亏,加之郑国老占周天子便宜,使得周天子心里挺不是滋味儿。

公元前707年,周天子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

若是在以前,周天子亲自征伐,诸侯千万不敢反抗的。即便反抗,十有八九也是死路一条。

不过,如今的周天子已非昔日可比。过去周天子振臂一呼,天下诸侯云集;现在为了讨伐一个小小的郑国,只能召集四个小国!可见,周天子的威信,殆尽矣。

面对周天子四国联军,其他大国做壁上观,既不帮周天子,也不帮郑庄公。他们所图,不过渔翁之利。

郑庄公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以一己之力,而搏四国联军。

双方在繻葛进行决战,郑庄公以“鱼丽”之阵迎战。首先打掉力量最薄弱的陈国,继而吓退蔡国和卫国,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周天子之师。一战而败之,在这场乱斗中,郑庄公的手下将领一箭将周天子射下马,使其退出战斗。

周天子逃跑以后,郑庄公手下欲追杀之,郑庄公制止道:“穷寇莫追,我们只是为了自保,又何必将事情做绝呢?”战后,郑庄公派大夫祭仲前去探望周天子,并表达了亲切友好的慰问。

显然,郑庄公并不想把周郑之间的关系闹得太僵。

郑庄公非常清楚,如果此时对周天子做出任何“非分之举”,四周观望的大国都不会袖手旁观。

虽然周王室已经式微,好歹也是东周列国的脸面。晋、齐、楚等大国不发话,哪里轮得到小小郑国欺负?

偷周王室的麦子,甚至射周天子一箭,都可以原谅,因为这是在试探周王室的底线。一旦威胁到周天子的性命,必将承受诸侯之怒。

这才是郑庄公最厉害的地方——善于抓住大国的情绪,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祗树


郑国与东周王室的关系,到了郑庄公时期,一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周平王政权之所以能东迁成功,就是依靠两个诸侯国:晋国和郑国。在“二王并立”期间,晋文侯和郑武公先后背叛了中原诸侯普遍拥戴的携王姬余臣,转而投靠了周平王。晋文侯和郑武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投靠有弑父篡位嫌疑的周平王政权,是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了诸侯人心。这两国的投靠,使得周平王在崤山以东获得了宝贵而稀少的支持力量。

然而,正是因为周平王政权在中原得到的支持稀少,才使得晋国和郑国相对于周王室更加强势。

从郑武公去世到郑庄公长大成人这段时期,虽然郑庄公长期未能履行执政卿的职责,但周王室一直不敢撤换其职务,就是郑国强势的明证。曾有一次,周平王想再任命西虢公为执政卿,以填补郑庄公时常不在周王室的空缺。当郑庄公听说后,气愤不已,向周平王抱怨了几句。结果周平王立刻吓得退缩了,不但不敢提拔西虢公,还主动提出周、郑交质,以安抚郑国。

周平王在位期间这次改命卿士事件,正是引发周、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

公元前720年3月,周平王驾崩,其孙周桓王即位。周桓王登基之时,正年轻气盛。他对于周、郑交质,原本就心存不满。因此,周桓王刚一坐上王位,又一次旧话重提,试图将西虢公提拔为卿士。见周桓王如此无视郑国的存在,正处盛年的郑庄公也极为气愤:4月,他就命祭足率兵将周王畿温邑的麦子给收割了;这年秋,又派人收割了成周的庄稼。周桓王没想到,郑庄公这么大胆,竟然两次出兵威胁周王室!鉴于周王室实力实在太弱,况且王室正逢国丧期间,周桓王只得忍气吞声地向郑庄公让步,取消了将西虢公提拔为卿士的计划。


然而,周桓王的忍让只不过是一时,他对郑国的恨却是永久地埋在了心里。

此后的数年内,郑庄公频繁借用王室名义在东周纵横捭阖,联合齐国、鲁国等等大国与宋、卫、蔡、陈等国对抗,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是,他对周王室却始终不恭不敬。不尊重王室,偏偏又频繁动用王室军队,还频繁借用王室之名讨伐异己,这让周桓王已忍无可忍。公元前715年夏,周桓王突然提拔西虢公为卿士,分郑庄公之政。

这次,郑庄公没有过分冲动、向王室发起报复。但是,郑庄公假借王室名义为郑国争霸服务的动作却从来都没停止过。公元前710年,宋国发生内乱,华督将宋殇公杀死,而将宋庄公接回宋国、立为国君,这标志着郑庄公获得全面胜利。

见郑庄公越来越强大,周桓王私底下也积极筹备对郑国的致命一击。公元前707年夏,周桓王在一切准备妥当后,突然撤销了郑庄公执政卿之位,改任西虢公为执政卿。郑庄公气急之下,不再到王室朝觐。终于,此举引发了著名的长葛之战:周桓王率领王师和陈、蔡、卫三国大军前往伐郑,却被郑庄公击败,周桓王自己还被郑人射中了肩膀,差点丧命!


长葛之战的失败,就是周桓王对自身实力认识不足而造成。此战失败之后,让天下诸侯彻底看清楚了周王室的虚弱,从此对周王室更加不以为然了。可以说,长葛之战的失利,扼杀了周王室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


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射伤周桓王的郑大夫祝聃想要追击王师时,郑庄公却意外地阻止了他:“君子不愿过于压迫别人,哪里还敢欺凌天子呢?如果能够自救,没有危害到社稷,就足够了!”到了这天晚上,郑庄公还特意派祭足前往慰问周桓王!

郑庄公的态度很是令人惊奇——这么多年来,郑庄公不但曾抢收王室麦子,还射伤了周王,他为什么不彻底追击下去,直接杀了周桓王呢?

首先,郑国与周王室虽然彻底决裂,但郑国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强大,全是借拥护周平王的名义党同伐异而来:郑武公执政期间投靠了周平王,先后灭了东虢国、鄢国、胡国、祭国等等众多小国,成为东周初“小霸”,都是与周王室充分合作的结果。郑庄公如果杀死周桓王,就意味着对当年郑武公功劳的全面否定,这么做的政治风险太高。

其次,在郑庄公担任王室执政卿期间,他充分体会到了借助王室名义参与争霸的好处。如果他杀死了周桓王,就断绝了郑国将来与周王室和解的可能,也就让郑国失去了一大宝贵的政治资源,这对于郑国今后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实际上,郑庄公之子郑厉公就曾想借拥戴周惠王的机会重新崛起,奈何彼时强大的齐国已经开始称霸,让郑厉公的努力落了空。但如果郑庄公当年杀死了周桓王,也许周惠王根本就不会逃亡到郑国,让郑厉公有借拥戴天子而有了参与争霸的机会。

第三,在郑庄公执政中后期,已经意识到郑国与周王室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当初的冲动多有悔意。公元前712年,周桓王从郑国拿回了四块土地,空口无凭地说要将苏国的十块土地给郑国,却遭到了苏国的拒绝。可郑庄公不但老老实实地将土地上交,在没得到苏国的土地后,也选择了隐忍,不再像过去那样冲动地派兵去入侵周王室。这说明郑庄公也有意识地改变以往做法,试图改进郑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了。这也是他在长葛之战后,对周桓王手下留情的另一因素:说到底,周、郑之所以决裂,郑庄公自己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不管如何,周、郑决裂在春秋历史上是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件。这次决裂,对周、郑来说其实是个双输的结果:周王室从此失去了一重要支柱力量,无法再走向复兴;郑国在失去了执政卿地位后,在频繁的内乱中沦落成了东周二流国家。


欲云谈史论今


郑庄公虽然是春秋三小霸之首,但是郑国发展条件先天不足,最令郑庄公头疼的还不是名义上的老大周恒王,而是郑国怎样扩张领土,怎样做大做强。



西周初期的分封既是论功行赏,又是武装移民,例如齐国,鲁国,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大国地方百里,因为姜太公,周公功劳大,周王封给齐,鲁的地方都在四百里左右,但是虽然给了他们大片的领土,这些领土大部分还都在东夷手中,要真正拿在手里,还得靠自己一代代努力扩张,经过二百多年的努力到东周时期,齐鲁都成了地方几百里的大国。

郑国则是分封在西周末期,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周天子手里可以封给兄弟功臣的土地已经很少了,这时的分封和西周初期的那种“打白条”式的分封相比,周天子要“吝啬”的多,所以郑国的领土狭小,又处在中原地带,活在大国的夹缝中,要做大很困难。



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但是虎死威不倒,里子没了,面子还在。郑庄公因为扩张得罪了周天子,周天子带着一群被郑国欺负怕了的小国上门寻仇,郑庄公敢打周天子的脸,把周恒王打的大败,但是杀周天子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郑庄公没这个胆量,射中周恒王,也应该是误伤。说白了郑庄公要的是发展,要做大做强,他没必要,也没胆量杀周天子。


醉美木渎


为什么郑庄公敢欺负天子:

因为郑庄公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郑庄公是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国的军事实力在当时是任何一个单独或者一两个国家联盟都比不上的,所以郑庄公敢欺负天子,没人敢管,也没人愿意为这些事损害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郑庄公不敢杀天子:

第一,称霸。春秋诸国讲究成就霸业,制霸诸国,成为诸国盟主。而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他的理由是尊王攘夷,以至于后边各代霸主都直接或间接以这个为口号,让自己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扬起正义的打旗,发展壮大自己。如果郑庄公杀天子,那他就会被世人唾弃,道德牌失效,如何成为诸国联盟霸主。

第二,实力。虽然郑国有制霸诸国的实力,但是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如果郑庄公杀死天子,郑国必然会被天下各国讨伐,郑国可以抵御一两个国家,又怎么能抵抗所有国家的联合讨伐呢。郑庄公如果杀天子,那么郑国将有灭国之危。

第三,礼制。虽然春秋时礼乐崩坏,但是大家明面上还要遵守周的礼制。遵循分封,守护天子。只有天子有合法神权(虽然已经没有了实际权力),任何大事都要请示下周天子(比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等都要获得天子认可和封赏)。如果有人胆敢明面上挑战这个制度,就会被诸国找到借口讨伐你,干掉吃掉你。


瓜子二手消息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了解了这两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 我们都知道自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实力一路下降,同时其威望也直线下降,当时礼乐也开始崩溃,周王室由于丧失威望,得不到下面诸侯的尊重;

  • 与此相反的是各路诸侯国也开始逐渐崛起,甚至部分诸侯国有了挑战周王室的想法和与此相关的国家实力。

其中当时最活跃也是实力比较强大的就是临近周王室的郑国,此时郑国和周王室是邻居,距离相近,就容易产生矛盾。

同时我们再来看一下,郑国当时的国君郑庄公的为人。这个人相当了不起,我们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善于读史和评价各位历史人物,他对郑庄公的评价相当高,“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一个“很”字就足以表明,郑庄公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郑庄公有着高明的政治智慧和出众的谋虑,主要表现为三个字,分别是忍狠稳,这三个字很了不起,是处理问题的一个过程性的措施,在大名鼎鼎的文章《郑伯克段于鄢》中就是这三个字的深刻体现。除了具备一名出色政治家的智慧外,同时根据《左传》的记载,他还是一位尊王崇礼的人,在他内心的骨子里还有着重要的王权意识和道德观念。

  • 我们明白了以上两点后就不难回答楼主的问题了,郑国和周王室不免会发生冲突,或者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是因为其骨子里的尊王崇礼观念,他是断然不敢杀周王的。

  •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杀了周王,他很有可能就成为天下诸侯的公敌,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小国国王绝对不敢想和不敢做的事情。


每天爆点料


这个问题,大家都说得很热闹,关键在于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还很有趣,呵呵,篇幅有限,今天不探讨郑庄公了,就只说说这个问题吧。


周桓王即位之后,还是要分权给虢公,郑庄公一生气,春夏之交的时候去割麦子,秋天的时候去收稻谷,将王畿之地一年的收成全抢了,搞得桓王日子很难过,连给周平王下葬的钱都要找其他诸侯借贷。后来桓王气不过干脆把郑庄公卿士的头衔给撸了,还想先发制人,联合了虢,陈,蔡等几个国家去讨伐郑国,结果被打得大败,自己肩膀上还中了箭,还好郑庄公没穷追猛打,当天晚上还派使者去慰问受伤的周天子。不过这一战,搞得周天子是威信全无,灰头土脸。

繻葛之战


为何不杀周桓王呢,我们简要地说一下原因:

第一,郑国也是姬姓宗室诸侯国,一向还是有尊王传统的,郑国的崛起和周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兄弟,也是郑国的开国之君,宣王死后,他又继续辅佐周幽王,后来犬戎攻破镐京,郑桓公算是殉国了。桓公死后,庄公的父亲郑武公由于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卿士,就是周王朝的最高执政官了。到了郑庄公即位,依然世袭卿士之职,郑氏三公嘛。所以从传统关系上看,郑庄公尽管与周平王,周桓王都有过龃龉和摩擦,但还不至于要把周天子给杀了。

郑氏三公


第二,郑国是小国,周边又是大国环伺,虽说东迁之后周王室威信日减,但余威尚存,至少面子上的事儿还是要做的。而郑庄公如果能保有卿士之职,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专权朝政,对郑国的称霸是大有好处的,所以郑国与周王室是一个相依相存的关系。这也解释了当周平王,周桓王一旦要动庄公权力蛋糕的时候,庄公是多么的敏感。平王想封西虢公为卿士,还没册封呢,庄公得到消息第一时间去质问平王,最后搞了个周郑交质,平王也无奈啊,将王子狐送到郑国去了。周桓王即位后慢慢剥夺庄公的卿士之权,还将郑国的封地也夺去一些,饶是如此,郑庄公也不过是割割稻子,最多就是宣布不去朝觐了,发发脾气而已,因为庄公想表明一个态度,我这么做,是因为“王不礼焉”,我还是尊王的,是不得已啊,目的还是想让周桓王收回成命。所以即便繻葛之战大胜了,郑庄公也一定不会杀周桓王的,反而是要借此夺回卿士的权力,最后也是得偿所愿,郑国声望自此大增,小霸地位进一步巩固。

郑庄公小霸


第三,这个原因不多说了,大家都想得到嘛,周天子当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啊,杀了周天子就是弑君,那郑国就成了天下公敌了,国国得而诛之,郑庄公何等聪明,不会做这个蠢事的。(图片来自网络)


水木仙长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周郑矛盾升级”这出戏的梗概。

周王,指的是周桓王,原名姬林,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在位21年。

郑庄公,指的是周朝分封诸侯国郑国的第三位国君,原名姬寤生,郑武公之子,在位42年。“郑伯克段于鄢,掘地涌泉见母”典故的男主角。


话说,周平王东迁,为周朝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日渐衰微,诸侯国特别是郑国实力日强。

周平王东迁,郑国立下汗马功劳,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被委以重任,担任卿士这一要职,打理朝政。由于,郑庄公处理母亲和弟弟联合作乱(即“郑伯克段于鄢,掘地涌泉见母”典故,有需要的留言,我将专门说一下)的事情,很长时间没去周朝上班,于是周平王便对郑庄公有意见。刚好有一天,一个叫虢公忌父的去朝见周平王,两人相谈甚欢,周平王就想让虢公忌父代为打理朝政,虢公忌父婉言拒绝。可消息还是被郑庄公安排在周朝的耳目获悉了,并报告了郑庄公。郑庄公不肯了,趁我不在,就想夺我的权。于是入朝,向周平王讨说法。周平王也不好意思了,为消除双方的误会,就脑洞打开,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解决办法,互相送未来的接班人到对方当人质,美其名曰“互相学习治国理政经验”。周朝派去郑国的是太子狐。

这一年,周平王驾崩,太子狐在回国继位路上,因悲痛过甚,到周朝就死了。按顺序,就轮到周桓王继位了。周桓王恨郑庄公太强势,认为这一切都是郑庄公造成的,于是罢免了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很生气,自己功劳这么大,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一上来就想罢我的职,让其他诸侯国如何看我。就召集大臣商议,最终决定派祭足假托收成不好,去周朝边境温邑和成周地方“借”粮,以视周桓王反应,再行对策。祭足带兵将两处麦田割得精光。周桓王听说了,勃然大怒,就要兴兵问罪,结果被大臣劝住了。这边郑庄公见周桓王没有问罪,就想主动认个错,重归和好。刚想动身,邻国发生内乱,波及到自己,需要兴兵攻打宋国。为了师出有名,郑庄公按规定去朝贺周桓王,结果碰了一地的尴尬。但这不影响政治目的的达成,他假托周桓王之命,一路宣扬宋国不是,讨伐宋国。后来,周桓王得知了,大怒,全面排斥郑庄公。郑庄公知道了,也生气,一连五年不去朝见周桓王。为维护自己的权威,周桓王不顾大臣的劝谏,御驾亲征,结果被郑庄公的手下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周军惨败。后因郑庄公鸣锣收兵,派祭足慰问周军请求周桓王原谅,在“胳臂拧不过大腿”的形势下,周桓王忍气吞声接受了现实。

自此,周朝王室日渐成为花瓶。

故事讲完了。


问题也就有答案了,郑庄公与周桓王之间的矛盾,属于集团内部矛盾,是一个逐步升级,互相较量,你来我往的过程,不是郑庄公敢不敢的问题,是形势让不让的问题,由其政治人格决定。

一是,当时周王室虽然弱小,但依然是天下共主。各分封诸侯国还没有一个强大到能统一各国、号令各国的程度,社会历史发展远没走到改弦更张的田地。

二是,从“郑伯克段于鄢,掘地涌泉见母”典故中可以看出郑庄公政治人格,政治上老谋深算,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但也还保留了伦理底线。

因此,割周王麦也好、箭伤周王也罢,这都是周王室衰败、诸侯国强起过程必然发生的偶然事件,但经济社会还未发展到杀周王取而代之阶段。

没有敢不敢,只有时势+实力之说。


新生如初


周朝采取分封制,郑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周天子是受各诸侯国尊重的共同君王。随着犬戎攻入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土地大大减少,而同一时期东方几个诸侯国齐,燕,赵 魏 韩,楚,秦逐渐强大起来,通过兼并战争,实力雄厚,尤其是齐桓公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确立了齐国霸主地位,但是这个时期,齐国仍然打着 “尊王攘夷”的旗号,借助周天子权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相当于 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这个时期 暂时不敢取代周朝。不过战国后期,秦国扩张至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地区,吕不韦开始治理洛阳,周朝正式灭亡w


吴格浩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郑庄公与领导掐架绝非“逗你玩儿”

平王东迁,春秋开端,以礼乐、宗族分封制度为主体的周天下乱局始然,各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郑庄公真是有点另类,小国强势称霸,是有点手腕的,连毛主席老人家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过被毛泽东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一笔带过,而名号一般的郑庄公,却能出人意料的成为毛泽东眼里的“厉害”人物,并冠之以“很”,让人匪夷所思。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郑庄公当年“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是啊,这个郑庄公是个敢于跟领导搞“逗你玩儿”游戏的,《史记-郑世家》载郑庄公“二十四年,宋缪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有点意思吧,竟然到周老大的地界去偷庄稼了。郑庄公“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这个郑庄公本来是周王朝的卿士,是要在中央办公的,可干二十七年了才来报到,人家老大说你偷俺的庄稼了,认为不够意思,指责了一番了事。郑庄公“二十九年,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这个事其实是对上件事的反击,你不是说俺弗礼吗?看看哥跟鲁国换了田地,可是祭祀周公的啊,俺最讲礼了。这些恐怕都是表象,到了“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问王疾”。周老大忍无可忍,发来“联合国”部队,人家郑庄公敢于应战,还射伤了老大,然后假惺惺地派个臣子去慰问一番,看来两面人做得不错啊。

其实,郑庄公是在玩“占了两个都茅坑拉屎”的游戏,一是作为周朝卿士的角色。二是作为郑国国君的角色,他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放在对本国的经营上,要兼并、扩张,要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甚而要凭实力号召列国,那必然和周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对周天子在总体上采取的是又打又亲的手段。当王室要限制他的发展和自由时,就打击王室;当这种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就亲近王室,打击王室是为了抵制王室对自己的限制,是为了向列国示威;亲近王室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卿士身份,或保持自己对若干国家的号召力。他为了防止国内反叛而久不入周供职,但当闻知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时即日驾车入周。他经营郑国,同时又不愿放弃左右周政的权力。于是他和周平王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做既可以施恩于太子,以作为亲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为打击王室的手段。

当然,郑庄公的手段没有白费,他迎来了郑国的发展“假命(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鉴于这种情况,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庄公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庄公以周朝卿士的特殊身份,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

 

    

      





一哥于一


郑庄公这两个行为已是大逆不道,天下共愤,但因为“射王中肩"的不是郑庄公本人,且郑国是保卫战,故还未达到天下共讨之的地步。

孔子平生憎恨二人,一是申侯,二是郑庄公,尤厌郑庄公,将“礼崩乐坏"归罪于郑庄公。孔子多次称“郑音靡靡“,认为郑国的音乐为淫声,《春秋》更将郑庄公贬称郑伯。《郑伯克段于鄢》被《左传》详细记载,披露郑庄公不仁不义不孝不忠和奸诈的嘴脸,此文被《古文观止》收为开篇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