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为什么陆逊一把火,就让刘备兵败回白帝城托孤了?

大马哈鱼12


【快速浏览】 陆逊的“一把火”兵败刘备是结果。也是陆逊“忍耐、等待”的艰苦过程。

刘备被“火烧连营”兵败夷陵,是他忘记了“夫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用兵常识,另外的严重错误是水军上岸,几万人马驻扎于山下林密之处。

  • 弱者用情绪来左右行为,而强者用行为来控制情绪。冷静的人是永远的胜者。

建安24年(219)刘备夺取汉中,关羽想以夺取樊城来一个锦上添花,在曹吴联手下,关羽兵败麦城,十二月,他和儿子在临沮县章乡(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格杀当场。荆州全部落入孙权之手,诸葛亮在隆中设计的两路夾击中原的计划永远无法实现了。

几乎同时,张飞奉命率一万精兵讨伐孙吴,在出发前夜,变生肘腋,被自己的贴身警卫张达、范强刺杀,一代名将死于宵小!

关羽、张飞双双遇难,昔日的追梦兄弟呵,你们就这样弃我而去吗?

刘备横下一条心,红着二只眼,倾全国之力,剑指巴东!

而诸葛亮与众多心腹大将大臣的劝阻,无济于事,刘备决定御驾亲征。

当时能够参加讨吴之战的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

历史上蜀国对出三峡夺江东是有战略地理优势的,千里川江,奔腾不息,千里江陵一日还,顺流而下,势不可挡。

司马迁巜史记》载:“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三国志》亦载:“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

地利占有了,人和呢?刘备身先士卒犹如一剂兴奋剂,国家刚立,国王披坚执锐,与士兵“击鼓镗镗”,在美好的吞併它国的梦幻中,蜀汉士兵的心在飞,血在烧!

这时,两国的国界在巫山附近了,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吴班、冯习为前锋,瞬间夺得秭归。

年己62岁的刘备没有年轻人的张狂,大意,他毕竟身经百战,是马背上夺得的江山,为了防备北方曹魏袭击侧背,他命令镇北将军(益州土著将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

  • “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一一《三国志.陆逊传》

孙叔力排众议,重用陆逊为东吴统帅,这也是孙吴唯一的王牌了。

陆逊原名陆议,字伯言,吴都吴县人(应该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吴江市)。官宦世家子弟。他的年龄小孙权一岁,二十一岁才为孙权效力,两年前,就是陆逊协助吕蒙,白衣渡江,攻杀关羽。孙权基于此,才将军国大权放在年轻的书生型督帅陆逊肩上。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正月,蜀军直逼猇亭,吴军不敢再退,双方在此对峙。由于吴军是边退边打,时间一久,蜀军成了疲软之兵。

但是,陆逊仍然釆取守势,而且坚决不分兵救援另一处被蜀军围困的刘桓。

陆逊深知老军头刘备的计谋,毫不为所动,坚决用有限的兵力坚守不动。

夷陵之战的对峙从正月间的春节,持续到红太阳高照的六月,长江流域的那个热呵,犹如土灶烧水般闷热,炎热灼烧着大地,酷暑炙烤着两岸山林,空气彷佛在燃烧,没有一丝江风,四大火炉都在长江沿岸,这是地理位置所致。

  • “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

盛怒之下的刘备可能脑子出现短暂空白,他把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遗忘了!

遗忘的后果很严重,蜀军士兵哪里经历过如此的酷署,想起每年这个时候已经避暑青城山、峨眉山,是何等幸福,今天在这里却受到如此煎熬。

  • 依山傍林,百里连营,“火烧赤壁”一幕即将上演

陆逊的作战计划通过七百里加快送到孙权手中,陆逊在报告上说:“......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它变。伏願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孙权当即批示:“.....(刘备)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㓂,正在今日。”(《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接到批准进攻的命令后,陆逊利用一次佯攻,得知了刘备中军主帐的位置后,一声令下:“放火给我烧!”

陆逊在蜀军拼死抵抗中,集中优势兵力,专攻中军大帐,同时夷道的孙桓、也率兵投入战斗,连破敌营四十座。斩杀张南、冯习、沙摩柯等蜀军将领。

刘备轻视吴军,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在无法集结部队的情况下,命令全军撤退。

陆逊紧咬不松口,双方又在马鞍山交战,但是,兵败如山倒,将士们保护着刘备,夜晚突围,在石门巴东,驿站守备用残兵留下的装备,封锁了道路,刘备才顺利逃入永安城中(白帝城)。

顺便说一下,陆逊完全可以乘势攻击白帝城的,但是,曹丕在孙吴前綫有了入侵迹象,于是,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陆逊大胜。


良人执戟2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之一。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兵攻打东吴,陆逊以少胜多,在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率领的兵率几乎覆灭。他逃往白帝城,恼羞夷陵之败,一病不起,眼看自己时日不多,才托孤诸葛亮,李严等人。223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

刘备兵败夷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史学长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蜀汉内部意见不统一

刘备对失去荆州不甘心,对关羽被杀耿耿于怀。在他称帝不到一个月,就准备东征东吴,为关羽报仇。

当时蜀汉文武大臣都认为时机不对,纷纷进言劝止,而刘备一意孤行,执意东征。他任信的赵云进言:“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报。操身虽薨,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游,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赵云对刘备的进言,完全是从大局出发,但刘备并不采纳。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把“联吴抗曹”定为国策,刘备东征,诸葛亮虽然没有谏阻,实际上是不同意的。原因是疏不间亲,诸葛亮自知,刘备与关羽关系,是自己不能及的;另外刘备东征,有点向群臣“示威武自强”。如果此时诸葛亮劝谏,挫了刘备的威武,这种责任是诸葛亮承担不起的。

蜀汉文武大臣大部分都是反对此次东征,不利于蜀汉联吴抗曹,有违背蜀汉国策。而刘备一意孤行要东征东吴。造成了蜀汉意见不统一。

2、 军队缺乏名将

张飞率兵万人,准备到江州与刘备的部队合会,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

刘备派遣将军闷冯习、吴班、张南等人率兵,为先头部队,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蜀汉这些将军不是名将,在作战方面没有特别的军事才能。

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统帅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名将,抵御蜀军,这些名将在作战方面,经验丰富,军事才能突出。同时孙权向曹魏称臣修好,避免两线作战。从这点可以看出孙权在用人方面与军事策略方面要比刘备占有优势。

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用人得当。深得主将吕蒙的信任,曾参与讨伐关羽的战争。在军事名声不显的陆逊,蒙蔽刘备,让其轻敌,上当。

在陆逊率军抵达夷陵时,刘备也自秭归率军进至夷陵界以击吴军。治中从事黄权为保证蜀军安全,向刘备建议:“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不仅不听,反而认为黄权干预他的指挥方略,把黄权调为镇北将军,驻守当阳,使督江北诸军。黄权被调走后,刘备“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驻军于夷陵猇亭,于平地立数十营以挑战。

陆逊在夷陵与蜀军相持半年之久,彻底摸清蜀军底细后,有了取胜的把握,全军出击,用火攻攻击蜀营,连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帐,斩杀了蜀将张南,冯习等人,蜀军瓦解。刘备深夜逃脱,最后进入白帝城。

东吴在将军与军事上占到优势力,再加上刘备轻敌,导致最后兵败,逃往白帝城。

3、 战术失策

从战术上讲,刘备舍船登陆是一大失误。刘备既然决定东征,就该利用身处上流之优势,居高临下,率四万大军水陆并进,向前猛攻,打东吴一个措手不及。

从陆逊给孙权的上疏中可知,陆逊最怕的也是蜀军水陆并进的战术。谁知刘备自秭归兵抵夷陵之后,则是舍船登陆,将军队散开,沿江岸扎营四五十座,与吴军相持半年有余。

刘备本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怎么会采取这种愚不可及的战术?这说明刘备东征并不是成竹在胸,只是一时激动而发。对此,就连经历战争不多的曹丕听说刘备东征、树栅连营七百里时,也对群臣说: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阴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不久,刘备就被陆逊火攻打败,狼狈逃回白帝城。

4、地理环境

从成都至夷陵,多崇山峻岭,进军困难。虽有长江顺流之便,但蜀居上游,易进难退,所以当刘备从陆路进军时,只能“缘山截岭”,才至夷陵猇亭安营扎寨。

刘备最不应该的是放弃水陆并进的战略而弃船登陆、设置几百里连营。黄权建议愿为前驱为他探路,刘备拒而不听。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因黄权在江北,回四川之路被吴军切断,又不肯降吴,而归顺于魏。

有人谣传,说黄权家属已被蜀国收斩,黄权不信。其实在蜀国确实有人建议刘备收斩黄权家属,此时刘备头脑已经清醒,他说: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可惜,悔之晚矣。夷陵草木繁盛,易于火攻,刘备陆地扎营,又不重视防备,因此大败,这是刘备昏聩所致。

这就是陆逊一把火,连烧七百里,蜀军兵败,刘备逃往白帝城,自感羞愧,郁郁致极,他发现自己大限将至,最后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与李严,223年病死在白帝城。


史学长空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惨败,所带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次的失败也导致蜀汉逐步走向衰落,最终灭亡。世事难料,英雄可惜,兴于火,亡亦于火。刘备兵败回白帝城托孤了,不仅因为是夷陵之战的惨败,还有背后的潜在原因。

1.夷陵之战的惨败:

这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刘备失去的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士兵的几乎全军覆没,更大的损失是有318名官吏投到了敌方的阵营。这无论是对于蜀国发展还是刘备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损失二十一位大将。其中,有七人奋战而死,如傅肜、沙摩柯、冯习、张南等人。另外,有五位大将归降了敌方。其中黄权、史郃、庞林三人加入了曹魏阵营,而杜路、刘宁两人则是投降了东吴。还有一位大将陈式踪迹全无,生死不明。仅此一战,就让蜀汉损失那么多良将。刚建起来的蜀国也因这一大败导致了动荡的局面。

2,失败之后政权的动荡

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刚刚建立,当时的局面之中,统治阶层有原来的土著,还有刘璋的老臣,还有自己带过来的人,可谓是错综复杂。而这次变革的不彻底最后一定会给刘备政权带来很多麻烦。其实在刘备比较权势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麻烦,因为这些人知道自己打不过刘备,就只能够顺着他的意思去做事。但是这刘备一旦打了几场败仗,这些人就开始给他雪上加霜了。即比如说夷陵战役惨败之后,这蜀地纷纷乱乱的大叛乱就开始了,短短几十年之中竟然出现了将近十次。

刘备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战争有两个,其一是赤壁一战,让刘备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从而让自己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其二是夷陵之战,如果这一战能够成功,那么刘备有可能就不是蜀汉的皇帝了,因为很有可能在之后打败东吴和曹魏,成为一统天下的霸主,但遗憾的是,这场对他来说极为重要的战争却以失败告终。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私信删除)


剑仙杨十三


一夷陵之战是刘备轻敌和骄傲造成的,刘备在关羽和张飞都死后把怒火发给东吴孙权,不顾诸葛亮和群臣的苦苦相劝。刘备征讨东吴刚开始时打下了东吴大片土地,开始骄傲起来不愿和东吴讲和,刘备万万没想到在夷陵遇到了陆逊,被一把火烧得损兵折将,自已也在白帝城陏陏而终


大理小哥生活日记


夷陵之战,败在粮草不济,而非火攻。刘备即使用石头建营垒,也得失败,没有粮草也没用。

第一,留诸葛亮保障后方,接应粮草。“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 诸葛亮传》。

第二,可是,这次失败恰恰在于没有“足食足兵”,诸葛亮没有尽到责任。“夫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刘备在关羽被杀两年后(221-222)发动夷陵之战,这期间,刘备应当有机会做好基本的物资准备,但结果是不充分的,从而导致战略战术双重的失败。

第三,显然,夷陵之战上策应该是水路进军,可以速战速决,又可因粮于敌。而最终战线和时间拉长,根本原因是没做好预案,最终因粮草不济而败,而非结营不当。。。

这说明,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做好战略战术的谋划,也没做好后勤保障,究其原因,有能力问题,也有态度问题。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张铁军158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刘备属于进攻一方原来疲敝,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供应。陆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将蜀军锐气耗尽。

刘备700里安营扎寨正是蜀军疲惫至极之时,处于进退两难之际。刘备此时的心境和当年曹操喃喃自语“鸡肋”时差不多。

此时,陆逊抓住机会采取火攻,蜀军防无可防,所以一触即溃。

总而言之,刘备发动这次战争就是错误的,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刘备要攻打东吴,后背就暴露在曹魏面前,难免瞻前顾后。刘备的唯一可能就是速胜,如果北方来犯尽快回身。但是陆逊也是军事奇才,抓住蜀军命脉坚守不出,刘备不但没能速胜,还落得狼狈而窜,最后在白帝城一命呜呼。


中原一条虫


夷陵之战,为什么说陆逊会战败刘备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刘备有些自傲,认为东吴无对手矣,接连战胜东吴,便产生了这种心理,有骄兵必败之因素在里面,况且,雄兵近百万之众,战将有关兴,张苞等,二)布阵有误,绵延八百里,己犯兵之大忌,为兵败埋下伏笔。三)因天时地利之因素,正值秋草枯萎,给陆逊提供了有利之机,要不是有诸葛的八阵图石阵,恐会更惨,不知我的回答对否。


内蒙农夫


第一,这次战役刘备倾尽举国之兵,所以兵败以后留下的就是个烂摊子,已经无力采取军事行动了。

第二,刘备已经是个六十开外的老人,他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承受的起连续失败带来的打击。先是折了关羽,丢了荆州三郡,使隆中对成了泡影,接着又一战丧失了几乎整个蜀国的精锐。


胖宝读史


找准了战争的关键要害,战争结局往往会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根本转变,高加米拉战役如此,夷陵之战同样如此。


sunshining1979


因为当时蜀国的兵力基本损失殆尽,而刘备人也已经到了暮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