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大将僧格林沁是怎样和西方列强交战的,战略和战术如何?怎么没有夜战和近战?

中華历史五千年


这位朋友问的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八里桥之战。此战增格林沁的蒙古马队跟英法联军进行了正面对决。此战在著名老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有表现。

那么历史上,这仗是怎么打的呢?

1860年9月19日,清军集结总兵力5~6万人,与总兵力1万人的英法联军,于八里桥对峙。

9月21日,战斗爆发,主帅僧格林沁察觉到英法联军军队布置的漏洞,立即命令本部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率先发起攻击。

蒙古骑兵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法军侧翼裸露的炮兵阵地。但是在法军火力优势下,这一次进攻失败告终。接着,蒙古骑兵对英军阵地进行侧翼迂回。但蒙古骑兵的这一次行动却再一次受阻。这之后,清军大量乡勇和来自京城的正黄旗禁军与蒙古骑兵们多次发动冲锋,但是都被英法联军依靠火力优势击败。之后,联军依靠火炮的优势先是摧毁了清军炮兵,接着在火炮掩护下,消灭了守备八里桥的清军。最终伴随着蒙古骑兵、旗人和乡勇的溃逃,八里桥之战宣告结束。此战,清军伤亡1200人,而英军仅2人死亡,29人受伤,法军损失3人死亡18人受伤。

此战,英法联军在战略上其实是有漏洞的。联军其实被当地的森林分成了多个部分,给了清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但有机会不等于能击破。因为双方在战术能力上相差太大了。在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发动冲击时,没有得到相应的火炮掩护,以及步兵的火力增援,白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而英法联军,一直能得到火炮及时的掩护,以及锡克骑兵等骑兵部队的侧翼保护。

所以其实打起来,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至于说夜战和近战的问题。

首先,双方是爆发过近战的。虽然英法联军光靠火力就能打垮清军,但还是发动过刺刀冲锋和骑兵近战的。

但很遗憾的是,火力战时,清军起码还能跟联军对抗。因为僧格林沁的步兵和他本部的蒙古骑兵,其实都装备了大量火绳枪和火炮。而一进入近战,清军就很快被打垮了。

对于联军步兵来说,刺刀战之前先来一排枪,扫光冲在前面的清军精锐,然后己方排着整齐的队伍,挺着刺刀赶鸭子就可以了。

而骑兵更是如此。那些蒙古骑兵哪怕面对来自印度的锡克骑兵(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都是殖民地的杂牌军)都显得不堪一击。而且恰恰是这些蒙古骑兵不敢近战。

当时,蒙古骑兵骑在马上,使用火绳枪和弓箭进行远程射击,试图依靠之前准备的壕沟,用火力逼退锡克骑兵。但是锡克骑兵,迅速越过了壕沟。之后就是一场骑着近代育种的高头大马的锡克人,对骑着矮小蒙古马,使用劣质武器的蒙古人进行的屠杀。一名锡克骑兵事后回忆,“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当时的欧洲目击者则这么描述蒙古骑兵被砍翻一片的场景:“看起来就像在打九柱球(类似保龄球)一样。”

其次,清军一个白天就被打垮了,哪有夜战的机会啊?而且就算有夜战的机会,清军也打不了夜战。

夜战是一个很需要组织度和指挥能力,以及官兵主动性的战术行动。而八里桥的清军,蒙古马队是从牧民里征召的,被锡克吊打的存在,步兵则是著名的“八旗子弟”和征募的乡勇炮灰。这些货色,在漆黑的夜里派出去,别说击败敌人,可能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说到底,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能通过近战、夜战击败强敌,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谁都能通过近战夜战能击败强敌。志愿军不夸张的说,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上最优秀的轻步兵。他们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极强的组织度。这才能通过近战和夜战击败敌人。这就好像有人觉得贝爷在野外生存,看什么都鸡肉味,好像很容易。于是自己去野外探险,结果不是麻烦别人去救,就是把小命扔在了野外……


冷兵器研究所


僧格林沁指挥的那个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的便宜,充分利用地形以及联军轻敌冒进的方式重创联军,毙伤联军近五百人,自身仅仅伤亡三十多人,可谓是战果辉煌。

而清军之所以能取胜,主要是因为清朝用了两套战术,分别是诱敌深入以及集火射击。诱敌深入就是清军利用联军的轻敌心理,诱使联军舰队进入河流,而河道正是清军炮台群精密计算的预设战场,所以联军舰队立即遭到清军炮台群密集的火力打击,再加上河道狭窄不利于机动,联军4艘军舰被击沉,6艘被重创。

集火射击就是联军并不熟悉地理,登陆的陆战队冲到了沼泽地里去了,导致联军行动不便,进军缓慢。所以清军立刻集中了火枪、抬枪以及各种火炮对陷入沼泽地的联军集火射击。联军可以说完全被压制,在美国海军的救援下才退出战场。入夜后的战斗联军也没占到便宜,所以只能灰溜溜的离开大沽口。

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并不是战略上的胜利,仅仅是一次战术胜利。清军充分利用敌军轻敌冒进、不熟悉地形以及低估清军战斗意志的情况下让联军吃了个大亏。而且此战清军炮台准备充分,照片经过精密的计算,并能将敌军引入预设战场再集火射击;另外清军各种火器配置得当,参战各部在僧王的指挥下有力配合,因此才取得了这一次大捷。

但是历史往往特别有意思,八里桥之战对于僧格林沁来说堪称一次反转。

其实僧格林沁并非同联军在旷野对射,在战前多次派遣骑兵对联军进行骚扰,而且根据法国国防部档案,清军一支骑兵还曾经成功压制了法军的先头部队,其实就是一个步兵团,造成了这个步兵团伤亡近千。但是联军骑兵进入战场后,由于联军在战马以及训练上更有优势,清军骑兵迅速落败。即便是清军把联军骑兵引诱到了预先设置的壕沟,联军依然凭借战马优势越过壕沟追击,只有少数人坠入壕沟,造成了一些伤亡。这主要是联军骑兵的战马不是英国纯血马流失阿拉伯马,比清军的蒙古马高大的多,因此冲击力和跳跃性能更好。

在步兵和炮兵方面,清军也没有取得优势,清军步兵和炮兵同联军对射并没有取得优势,在联军的刺刀冲锋下最终崩溃。但是根据联军的记录,清军的溃退并非传说中的完全溃散,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清军的撤退大体上仍然能够做到有序的撤退,而且还可以安排部队殿后掩护。可见僧王并非软柿子,即便是战败依然能够有效的控制部队。另一点的佐证是,联军在战后打扫战场,总共找到了一千多具清军尸体,也就是说两万清军总共阵亡一千多人,并非野史传说中的清军全军覆没。所以,如果清军真正崩溃那么联军找到的尸体应该更多,甚至可以在清军撤退的路线上找到自相践踏被踩死的,但是联军只在战场上找到一千多具尸体,这充分说明清军败而不散。

八里桥之战清军从战术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同样都是排队枪毙,而且清军骑兵还曾经一度取得过战术优势,但是清军最后为何会失败?

因为清朝本质上还是一个古典帝国,并不像英法那样已经成为近代化工业国家,所以清朝在国力上远远落后于洋人。连带着,在军事上清朝也不如洋人,虽然清朝可以获得制作精良、性能优异的欧洲火器,但是由于训练以及后勤上的差距无法发挥出武器的最大效能,以至于被洋人彻底压制。说到底,就是东方农耕文明落后于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必然结果。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僧格林沁是蒙古铁骑的核心首脑相当于现在武警总队司令员率领的部队是王牌中的王牌被称为‘铁帽子王’,满清八旗军队不堪重用他就是最后的杀手锏保命符。骑兵向来以骁勇善战骑射砍杀机动性很强在冷兵器时代是最具战斗力的兵种但鸦片战争之后要面对的是拿着火枪火炮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不仅装备差劲而且战略战术军事思想非常陈旧根本经不起实战的考验。至于没有夜战和近战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强实力过于强大他们侵略当然不会选择黑夜,其次是僧格林沁有勇无谋擅长冲锋陷阵却没有军师为他出谋划策出奇制胜。

僧格林沁军事履历

1.僧格林沁是根正苗红的成吉思汗后人将蒙古人的勇猛彪悍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朝的正规军八旗营武备松弛纪律散漫挑不起大梁。咸丰时期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侵华矛盾重重经过几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后僧格林沁称为满清皇室最为倚重的救命稻草,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战略战术思想落后一味的猛冲猛打靠运气取胜,打败仗也时有发生胜了赏败了罚大起大落。脾气暴躁沉不住气不像曾国藩屡败屡战很有毅力能够克制自己听得进别人的建议,看一看他最后的结局就知道了被捻军小股部队惹怒孤军深入掉入包围圈只带了少数亲兵逃出来。1865年5月18日,山东曹州吴家店村外的麦田里16岁少年张皮绠对着一个正在麦田中熟睡的清军官员,举起了他手中的刀,照着对方的脖颈,狠狠地砍了下去就这样大名鼎鼎满秦王朝中流砥柱僧格林沁就被杀死了,慈禧太后同治皇帝以亲王规格为其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

英法联军战术先进

2.英国经过光荣革命推崇重商主义建立起一套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君主立宪制,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了海上马车夫荷兰夺取国际贸易权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开始了罪恶的三角贸易积累了财富;法国经过巴士底狱的革命以及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宣扬民主思想觉醒也缓慢而曲折的建立了共和制度;两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帝国对抗一个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国家那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好在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没有让中国完成成为殖民地。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向中国输送鸦片赚取贸易顺差被林则徐虎门销烟破坏,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财富就必须依靠军事实力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完成。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军事思想还停留在攻城掠地两军对垒的冷兵器时代,拿着刀枪剑戟对抗火枪大炮下场可想而知了这怪不得别人,只能归根于中国农业经济太强大能够维持一个帝国机器的运转。

近战夜战没有战机

3.英法联军进攻速度太快满清军队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强劲的对手一败再败就算拿人肉搏杀都根本守不住。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咸丰皇帝听说英法联军快要打到北京的消息想到的不是如何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共同御敌而是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躲避战争。英法联军的强大的火力震慑住了落后的清朝军民,吓得全国人民都祈求神灵保佑自己,领兵将领即便是以身殉国也改变不了局面原本就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毫无悬念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爱国将领。英法联军是一击必胜消耗了清军的有生力量打了胜仗就撤退了根本不给反击的机会,清朝已经到了尽头苟延残喘了好几十年也算功德圆满了。


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一路横冲直撞面对面与英法联军开战,被轮番上阵的枪阵还有密集的火炮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列强指挥官都不忍心看下去。清军战斗军旗是最重要的旗子一倒军队就兵败如山倒英法列强集中攻击最后那位拿旗的勇士终于支撑不住倒下去。满清军队尸横遍野一片狼藉而英法军队却毫无伤亡完败,还要割地赔款落后就要挨打实力才是保家卫国的根本。


知史说史鉴史


那就说一下晚清历史上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吧!这是一场被人遗忘的战争,是昔日大清帝国末日的辉煌,更是冷兵器时代最后的倔强!僧格林沁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也是当时的蒙古科尔沁郡王、博多勒噶台亲王,简称僧王,曾在第二次大沽口战争中,痛击英法联军,取得大捷,但接下来的八里桥战役取得的成绩就十分惨目忍睹了!


坚盔不阻前膛力,骁勇难挫后膛坚。

公元1860年9月21日凌晨,英法联军以骑兵在前开路,雅曼率领法军两个炮兵连和参谋部兵员,科利诺率领法军一个炮兵连居中,成为先头部队,英军随后跟进,上午7时,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总攻,八里桥之战彻底打响。

清军马队按照原定部署迅速扑向侵略军,如下山猛虎之势欲一口将其吞噬,将士们有的手持长矛,大刀和旧石器时代就出现的弓箭,前赴后续企图冲夸联军撕裂联军队形,没有一个后退,更没有一个贪生怕死,他们舍弃血肉之躯,直面迎接联军侵略者的炮弹,满腔热血喷发,无畏这支纵横世界的侵略者,在侵略军交织如网的密集炮火下,他们一个个倒下,一个个跟上,威力巨大的榴弹霰弹在清军身旁爆炸,先进的后膛炮对这群勇士猛烈轰击,但他们还是没有退缩,握紧着长矛迎头继续向联军侵略者冲去,一些骑兵冲到了离侵略者不足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铁骑已经踏入侵略者指挥地附近,但古老的东方帝国的坚锋利刃怎能战胜先进的西方武器,铁打的血肉之躯也难挡住炮火的轰击,战马受到惊吓横冲直撞,溃不成军,这批将士被迫退了下来,法军主力对清军又进行了持续轰炸……



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这样写到:“他们的一位长官(僧格林沁)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蒙托邦回忆时说:“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这座桥是一种古老文明造就的伟大古迹。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 “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



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误传误,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覆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后膛炮的威力(阿姆斯特朗大炮)

清军首先发动了进攻,清军骑兵面对英法联军排炮毫不畏惧,一批一批冲击。我们的炮兵朝敌军开炮,威力十足。开炮慢条斯理,每一发阿姆斯特朗炮都在他们之间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敌人。英国2个锡克骑兵团随即展开可怕的杀戮。”3万多清蒙古八旗骑兵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只有5人阵亡,47人负伤。——乔治·克鲁勒的《进军北京》。当时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精准度在另联军十分吃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军队还在普遍使用后膛炮。

总结

僧格林沁在战术上没有问题,但在战略上就有些鼠目寸光了。或许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力挫列强后低估了联军的实力,在八里桥之战开始时因为僧格林沁的错误判断误以为主攻的敌军是西路敌军,导致南面的胜保部站前便损失惨重,即使僧格林沁为了挽回失误率领骑兵企图切断南路敌军和西路敌军的包围,但因为胜保部已经被轰炸的溃不成军,不能有效配合作战意图失败。转身与西路敌军血战。 至于为什么没有进行夜战,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在敌人手里,至于为什么没有近战,因为骑兵的时代已经落幕,即使这些蒙古男儿英勇异常,但在后膛炮的威力下勉强依然是螳臂当车。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锤炼的英法联军,再配合后膛炮和线膛枪,在当时的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一战!


职责所在,别无选择

总是有人说马克沁机枪或后膛炮出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了,却不知这是中国游牧民族被近代火器屠杀最惨的一次,而且是为了当时的中国而战,身后即是国都,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前扑后续的赴死。参考文献; 《筹备夷务始末第七册》 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回忆录》 保罗·德拉格朗热《第2轻步兵旅》 保尔·瓦兰《徵华记》 《略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乔治·克鲁勒 《进军北京》


明月清风阁


僧格林沁一生之中,与西方列强交战主要有两次,一次是镇守大沽口,一次是八里桥之战,而就战略战术而言,僧格林沁本身的战术存在问题,而战略上却又完全受制于政治,整个战争过程中,他作为统帅承担的责任跟清廷求和的心态所要负的责任大概上五五开吧。

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僧格林沁指挥的大沽口保卫战,这一次战争中是清军对西方联军取得地唯一值得骄傲的战绩。

咸丰八年四月,英国兵船至天津海口,僧格林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驻扎通州督办军务,因为当时各路兵员一时难以调齐,敌军攻占海口炮台,闯入内河,清兵溃散。

同年5月,清廷与英国粗定议和协议,英军撤退,通州事不了了之,在议和期间,咸丰命僧格林沁赴天津勘筑双港、大沽炮台,并增设水师,在天津至山海关、烟台一线修筑炮台。

同月,英法兵船进犯天津,摧毁部分海防工事,进击鸡心滩炮台,在僧格林沁的督战下,挫败敌军,歼敌数百名,毁敌船十二艘,一艘逃脱。

第二年六月,英法俄美四国百余艘舰艇卷土重来,僧格林沁控守大沽两岸,右岸迎战势力,退守通州,被拔去三眼花翎,除掉领侍卫内大臣和都统之职,后来又败于通州八里桥,联军入京,火烧圆明园,僧格林沁被剥夺掉爵位。

鸡心滩一胜,确实是僧格林沁指挥得当,将士军民同仇敌忾,取得地重大胜利,但是清廷在胜利面前吓破了胆,唯恐激怒洋人,三令五申,要僧格林沁约束各路兵镇,不准遇敌即战,不顾剿抚大局(太平军和捻军),如果有人跟洋人直接开战,那么就由僧格林沁直接拿下正法,不必请旨。

看到没,整个大沽口保卫战期间,两年的时间,朝廷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是绥靖主义啊。僧格林沁在这段时间里忠实地执行了清廷妥协投降的政策,战事自始至终都是在和议的阴影笼罩下进行的。鸡心滩之战前,朝廷的指示是,如果洋船来了,先把船拦在江外,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去上海互换条约,妥妥地投降派啊。

英法联军挫败之后,清廷仍然指示:“前谕不可先行挑衅,实为要语,若该国轮船冲击,毁具开炮,或登陆抄袭,亦断不可致失机宜。”

二次鸦片战争开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清廷依然对和议保佑幻想,僧格林沁虽然布置周密,于决战虽然有把握,但也必须暗中筹划和局,这种仗怎么打得赢么。

在大沽口即将失守的危急时刻,僧格林沁一筹莫展,打算以死殉国,以此逃避罪责,然而你咸丰此刻却亲笔下旨,要求僧格林沁放弃大沽海口,退保天津。

大沽失守,也是僧格林沁的战略战术失策造成的,他听信属下建议,撤掉北塘、祁口兵备,全力守卫大沽,根据僧格林沁这一决策,清廷作出“该处既非要隘,无需驻扎官兵”的错误决定,以致于1860年8月英法联军再次武装进犯大沽口,不费一枪一弹,趁虚由北塘登陆,抄袭大沽后路,五千蒙古马队全军覆没,清军一败涂地。

退守通州后,咸丰又傻乎乎地命僧格林沁率领门古马队1万人,胜保率步骑兵一万七千余人在八里桥跟联军决战。而决战的结果,就是清军蒙古马队的绝唱,全军覆没。

八里桥之战的主将是僧格林沁和胜保,僧为主帅,指挥蒙古马队正面突击,胜保卫副帅,主要负责指挥两翼包抄。但是这两位在整个战斗中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互相较劲,在战斗结束后又互相诋毁来美化自己。将帅不和,是这场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战术失误,而这个战术的总制定者并不是僧格林沁,而是咸丰,咸丰遥控指挥,在做出决战的决定后,要求“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上来就把骑兵拿来直接冲锋,而且冲锋的地理环境还是开阔的平原,也不是迂回抄袭,而是刚正面,在人家新式火枪和猛烈炮火下,能不败才有鬼了。

英法联军从战争开始,就一直掌握主动,天津进攻大沽口,清廷绥靖主义,后来真打到陆地威胁北京,又匆忙下打算决战,根本没有选择战场,以及战争方式的机会,被迫防御八里桥。所以什么夜战,偷袭是不存在的,人家一路来,是进攻的一方,而清廷自始至终都是被动防御。至于近战,马队崩溃后,步军就溃散了,毕竟步军是在桥后面的,要近战也需要过桥,然而干掉马队的英法联军,能让步军过桥么?


江畔初见月


题主应该说的是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是传统的骑兵冲击、冷兵器近战与西方经过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后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

就是说,无论僧格林沁的战略战术如何正确(在战斗中僧格林沁也确实战术运用的比较正确,但由于武器差距太大,没办法实现战略目的),在武器代差的碾压下,只会一败涂地。

让我们先看看双方的军力对比:

清军

清军统帅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总兵力约23000人,包括他亲自率领的17000余人和胜保的5000京营,。

其中10000人是来自察哈尔的蒙古马队,这是清军的王牌部队。

清军还拥有大量火炮,数量不详,但根据战后联军的说法是“非常多,比联军火炮多得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火炮质量远不如英法联军,杀伤力、射程没法比。

清军的主要装备是复合弓和鸟枪以及腰刀和长矛。

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绿营军装备的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自制的本国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英法匪帮

英法联军统帅是法国老将孟托班,英军指挥官是格兰特中将,总兵力约8000人,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其中骑兵约1500人,由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组成。

英法联军当时已经经历过最新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考验,兵员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不仅装备的是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还使用了刚刚发明不久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步兵战术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

联军的主要单兵装备是前装燧发线膛枪,其中法军的米涅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前装线膛枪。

联军炮兵的主要装备是前装滑膛拿破仑炮和后装线膛阿姆斯特朗炮,以及大量康格里夫火箭。

战斗经过

战役打响后清军首先进攻:

大批密集的蒙古骑兵力图从他们借以掩蔽的树林后面向一队法国步兵法国炮兵猛扑,当时后者正从距运河三俄里许的一个村庄中出发。

枪炮的火力。主要还是照明弹迫使这一群阵容杂乱的骑兵不得不折回原地,而当时,他们正驰向英国陆军,开始向其侧翼迂回,显然企图突入后方,这一行动在锡克人的骑兵团中造成极度的仓惶不安,对于皇家龙骑兵团来说,营救自己的同伴这是责无旁贷的事。

当阻扼联军进攻的最初尝试遭到失败后,中国方面又在八里桥前沿的墓地一带,而后又在寺庙附近重新发动攻击,但是,这两次他们都被为数不多的法军击退了。最后的,但也是十分顽强的抵抗,是在该桥桥堍一带进行的。

在桥的另一端,部署了拥有二十七尊炮的一个炮兵连,同时还有从北京调来的正黄旗的满洲禁军,在此次战役中负伤的指挥官胜保也亲临阵前。八门法国线膛炮把中国的炮兵队摧毁了,接着步兵又以刺刀对该桥进行了扫荡。

满洲人英勇搏斗,并未立即撤退,但是当法军渡过运河以后,他们便溃不成军了。一部分军队奔向北京,而大部分则向北跑回草原老家。

《1860年北京条约》俄国 布克斯盖夫登男爵 著

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回忆:

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僧格林沁不久经沙场,在火力远不如对手,战场局势严重不利的情况下,他敏锐地找到了英法两军的结合部有巨大的空袭,于是指挥骑兵向此处勇猛穿插,试图割裂联军。

如果成功,联军将被分割包围,清军就可以利用数量优势消灭其一部。但在联军火力和骑兵的强力反击下,蒙古骑兵被击溃。

看到了吗,在先进武器面前,无论多勇猛的精神,多正确的战术都会一败涂地。

近战,根本到不了人家跟前,怎么近战?就是到了跟前,也打不过人家。

这是蒙古骑兵的战绩,全败。

1860年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骑兵遭遇大队蒙古骑兵,凶悍的北非骑兵仗着阿拉伯骏马的速度优势迅猛突击,乘着高大的阿拉伯马,手持大马士革弯刀的西帕希骑兵在马匹、战术、军械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结果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 1860年9月18日,英印骑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骑兵,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线型队列展开突击,蒙古骑兵被迅速击退。

夜战,古代人营养不良,很多人都有夜盲症,极少夜战成功的,更可况白天都被打得吓破胆了,怎么打夜战?

八里桥之战,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一万人 的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

任何战略战术,在武器代差面前,都没用。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作用越来越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