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捉关羽,败刘备,四次伐曹无败绩,为何被孙权逼死?

etleon


孙权和陆逊虽然有着很友好的从前,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他们最好还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事。

陆逊是三国时吴国数一数二的名将,他不但文武双全,行军打仗、处理内政皆不在话下,还忠心耿耿,为东吴的发展鞠躬尽瘁。他火烧连营,逼退了刘备的复仇大军,对魏国则赢下了重要的石亭之战。他历任大都督、上大将军,最终官至丞相,地位非常尊崇。可到了晚年,他却是硬生生被自己的主公孙权逼死的,十分凄惨,那么,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呢?

其实,陆逊与孙权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好的,陆逊刚刚崭露头角,孙权就“以兄策女配逊。”当吕蒙为了袭取荆州,称病会建业养伤时,孙权询问他谁可以代替他处理事务,吕蒙回答:“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吕蒙对陆逊推崇备至,孙权本人也很看好他,于是孙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这之后,陆逊逐渐飞黄腾达,一步步走上东吴权力的高处。孙权十分信任他,对他的建议很重视,且基本上都采纳了。《三国志》中举例道:“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连写给刘禅、诸葛亮的国书,孙权都要先给陆逊过目修改,以保证言辞妥当。黄龙元年(229),孙权东巡,留下太子孙登、诸位皇子和宗室子弟在武昌,并且“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孙权不但把孩子交给陆逊教育,荆州等地的大事也悉数托付给了他。

孙权的次子,建昌侯孙虑在堂前建起斗鸭栏,让鸭子在其中争斗,以此为乐。陆逊立刻严肃地说:“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孙虑马上就拆毁了鸭栏。孙权的侄子孙松仗着和孙权关系亲密,纵容士兵,“逊对之髡其职吏。”陆逊当着孙松的面把他的士兵头发剃光。

陆逊教育皇子的事迹大多此类,可见其直言进谏,不只是对孙权。后来,孙权想要征讨夷州,将这一海外岛屿划归吴地,陆逊上书劝阻,却没被采纳。结果,孙权得不偿失,对陆逊的意见便更加重视了。赤乌七年(244),陆逊担任丞相,本来是一件喜事,可是随后到来的是更多的是非。

赤乌五年(242),深受孙权喜爱和重视的太子孙登去世,人们都因为贤德的太子死去而伤心。在孙登的遗书中,他向孙权推荐了很多贤臣,另外,还希望自己死后,三弟孙和能够当上太子。孙权遵从了他的遗愿,立孙和为太子。而这一举动引起了孙权的四子孙霸、长女全公主的不满,于是孙和、孙霸“二宫并阙”。

这种情况下,大臣们纷纷站队,各自派遣家族子弟前去侍奉两位继承人中的一位。全琮写信将此事告知陆逊,陆逊则“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他认为继承人应该凭借才能得到皇位,反对结党结派。

孙权曾经生了场大病,下旨让太子孙和前往太庙祈福,孙和妃子的叔叔就住在太庙附近,于是邀请孙和到家中坐坐,全公主的线人将这一情报回禀,全公主便向孙权进谗言说孙和不去太庙祭祀而是去了外戚家谋划事情,又说孙和之母王夫人听说孙权病重后非常高兴。

这下子孙权当然是怒不可遏,王夫人则被这一谣言害得郁郁而终。太子孙和则派遣手下到孙权床下探听消息,得知孙权想要废掉自己,于是借亲信陆胤去见陆逊的机会,请求陆逊为他辩解。于是“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陆逊用太子不宜频繁更换,且嫡庶有别等理由为孙和说话,可此时孙权已经对孙和起了厌恶之心了,于是对陆逊的苦谏视而不见,另外,孙权还派使臣询问陆逊身在武昌,怎么得知宫中的消息。陆逊诚实回答是陆胤告知,孙权便找来陆胤,陆胤为了保全孙和,便推脱给杨竺。

杨竺受不住酷刑,在狱中招供了陆逊不存在的二十多条罪行,又有太子太傅吾粲因为和陆逊有数次书信往来,被处死,于是“权累遣中使责让逊。”不久,“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后来,其子陆抗澄清了父亲被指控的罪行,孙权大为后悔,哭着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陆逊为吴国付出了全部心血,可惜在继承人问题上,他的刚正不阿和直言进谏惹怒了年老后逐渐变得昏聩的孙权。陆逊的出发点本是稳定社稷,遵循礼法,而一心想要废除太子的孙权则过于暴躁。陆逊一代贤臣、社稷之臣,却因为这种原因不幸殒命,实在令人惋惜。


文踪旅迹


我认为有三点原因。一,陆逊属于江东本土氏族,背后根系深厚;二,陆逊有大才,是良将还是良臣;三,陆逊卷入了“二宫之争”。

一 江东氏族的陆逊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江东氏族经营江东远比孙氏家族早。孙氏在江东的事业主要是孙策做的奠基,孙策带兵马来江东时,受到了诸如许贡等氏族代表的顽强抵抗,许贡正面打不过又依附土匪进行顽抗。

但我们知道最终的结局是孙氏统一了江东,那这个过程显然是充满血腥的,孙策也是死于许贡门人。

直到后来,孙氏渐渐的让江东氏族进入统治阶层,矛盾才渐趋于缓。

古代王朝的统治阶层经常会受到某些大族的影响,比如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他们的支持对统治者是异常的重要。那么此时江东氏族和孙氏也是一样。陆逊所在的陆家也是江东的大家族,他的态度举足轻重!

二 “文武”全才的陆逊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

陆逊的武功我们大都了解。夺荆州——知关羽狂傲,以卑恭的口吻写信(《与关羽书》)给他,先示敌以弱,麻痹关羽,后一击功成;败刘备——坚守隐忍,发现破绽,立马出击,火烧连营七百里;辱曹休——陆逊假借叛逃之名奔向边境曹休所在之地,曹休未辨真伪接应,双方石亭大战,曹休败走,不就忧愤而死。

但陆逊还有一手“文治”的功夫,年轻时当过海昌(今浙江海宁)县令,当下正遭旱灾,他先是开仓赈济,然后又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大大的减轻了灾情,深受百姓们的拥戴。

三 卷入“二宫之争”的陆逊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二宫之争”指的是孙权的两个儿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而陆逊则是太子党的坚实拥护者。按理说,有这样的大才辅佐太子,孙权应该感到庆幸才是,但我们也知道孙权晚年残暴多疑,陆逊文武双全,大氏族,势力庞大,如此支持太子,又怎能让孙权不多想——真让他辅佐,太子即位后,朝廷是否还是孙为尊呢?

最终,党争被平息,孙权屡屡派人谴责陆逊,陆逊当时年已过60,年老体弱,终愤忧而亡。

结语

一个势力庞大且有才能的人陷入储君党争,在哪个朝代都深为君王所忌讳,况孙权老矣,也已称帝,成就有目共睹,也不再像年轻时那么英明,陆逊之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海浮沉假行僧


陆逊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孙老板敢把他一直留在身边吗?

陆逊何许人也?江东第一帅才也。可以说三国出将入相第一人便是陆逊。他设计帮助孙权夺取荆州,斩杀关羽。在刘备大军压境之时,他又顶住压力,击败刘备保卫江东。甚至在北伐之战中,陆逊也有所建树。

孙权建立东吴帝国以后,陆逊也就成了东吴的宰相。所以说陆逊不仅是打仗厉害,治国也是一位小能手。就是这么一位小能手,逐渐把自己给送进了坟墓。


为什么呢?

他哪里玩得过孙权呢?

就算论打仗陆逊是天下第一,可是论权谋,那孙权说第二,谁敢排第一?三国三位领导当中,曹操和刘备,都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夺取的天下,他们实在是太难了,必须要靠硬实力才行。而孙权跟他们完全不同,人家19岁孤零零地就成了几百万人的老大。

孙权慌不慌?当然是非常慌的。这要是换成普通人,可能早就尿裤子了。毕竟他没有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也没做过集团领袖,所以他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只能依靠一样东西,那就是权谋。

只有利用好政治手段,他才能在这个位置上坐长久。这是他这么多年来锻炼下来的能力。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然锻炼出来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了。

陆逊虽然是书生模样,但是他跟随东吴将领南征北战也有十好几年了,所以战争经验相当丰富。再加上他的小脑袋瓜子比一般人聪明,自然能够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孙权打仗的能力,我们可以参照合肥与张辽一战后,落下孙十万名号的经历。他就是不善于打仗,这是没办法的。如果又善于权谋,又善于打仗,那么好了,三国就不要分裂了,统统给孙权算了。

所以说孙权对陆逊所使用的依旧还是权谋之术,而陆逊在政治上的行为近乎弱智。上帝看来还是公平的,他给陆逊开了那么多扇门,总算是为他关上了一扇窗。

陆逊干了什么?

陆逊他还能敢干什么呢?

作为东吴的宰相,陆逊算是比较憋屈的。因为他的主子孙权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几个人之一,比陆逊还要聪明。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孙权几乎无人可及。

所以陆逊就比较纳闷啊,自己不管怎么努力,要想得到孙权的认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孙权晚年喜怒不定,有点阔怕,陆逊竟常常不知所措。

这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陆逊这个人比较实在,他学不会孙权那些花花肠子,所以他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拐弯抹角。

孙权的俩儿子内斗,这很显然是孙权布下的一局棋。从后来他对这俩儿子的态度来看,他一个都不看好。

与其把这俩货当时就给废了,还不如给他们造成一点错觉,随后再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孙权假意放出消息来,表示朕要废太子了!

What?这怎么行呢!耿直的陆逊连忙跑到孙权身边,声嘶力竭地位太子说好话,表示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啊,是不能废掉的啊!

孙权心里冷冷一笑,这么快就上钩了。但是他故作迟疑,叹了口气,这个呢,太子没什么出息你也看得出来,你看看鲁王怎样?

陆逊气得差点跳起来,他立刻表态,鲁王简直就是个王八蛋,他要是做了东吴的主子,那东吴可就完蛋了。这简直彻底得罪了鲁王那帮人,其实就算孙权不动手,陆逊的小日子也不会好过了。

不过孙权还是比较厚道的!他杀了鲁王,废了太子,还顺道宰了一帮子江东豪强,美其名曰瞎掺和朕的家事。

那么陆逊咋地了?

陆逊是被孙权搞死的?

孙权在解决了这帮人以后,双眼直勾勾地盯着陆逊看。陆逊这回算是明白过来了,原来皇帝陛下是要巩固皇权,所以压根就不是因为太子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江东豪强们手里的权力太大,使得孙权不开心了。

陆逊假装没看到孙权的眼神,故意四处张望。孙权知道,陆逊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秘密,这下子就不能留了。

但是陆逊是东吴的大攻城啊,可以说没有陆逊,那就没有后来的东吴。所以陆逊是不能立刻杀掉的。

不过孙权是谁?他有的是办法。于是孙权每天都派人去问候陆逊,史书上记载的是,常常派人去指责陆逊,结果逼得陆逊羞愧郁闷而死。

其实我觉得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这帮人去陆逊家里到底跟陆逊说了些什么,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以孙权的尿性,他会让这帮人说些什么呢?大家完全可以大开脑洞去想一想这件事。我认为孙权会以江东豪族的利益作为交换,只要陆逊去死,那么他就不再屠杀江东豪族,尤其是陆家的子孙。

要知道这个时候江东豪族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损失,只有陆家,孙权是还没有下手的。所以陆逊选择去世,或许是为了保住家族的未来。


江湖小晓生


一、时局环境的不同

这个我们可以分为三部分看,前期孙权十八岁接权,我们说当时的东吴并没有诸葛亮所形容的孙氏已立三世国富民强的盛况,相反东吴时局可以说是险象环生,这里我们从赤壁之战东吴出现许许多多的降曹派中就可以得到佐证,此时的孙权不得不依赖与周瑜、鲁肃等人的威信坐稳江东。中期赤壁之战后天下格局重新洗牌,但是荆州归属问题一直让孙权非常头疼,面对刘备、曹操的双重压力他不得不再次妥协与吕蒙、陆逊,他知道此时时机未到,必须忍。后期以夷陵之战开始,三分天下已成定局,孙权也有了帝王之心,然而自古以来为帝王者又有几人能容得下像陆逊这样集军权和相权与一身的人物存在呢?所以陆逊之死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任你有通天能耐也无法逃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二、孙氏在江东没有归属感

提起这个可能大多数不了解,孙氏的大本营就在江东为什么没有归属感呢?那是因为孙坚的部队大多都是“江西”人也就是袁术所占据的地盘,后来孙策征服江东六郡的兵马也是从袁术手里“借”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江东孙氏实际上也是像刘备集团一样属于外来政权,这不得不让孙权时刻提防着本土士族大家势力,而当时江东的虞、魏、顾、陆四大家族中尤以陆家风头正盛,灭了陆逊既可以收回权利又能对其他家族起到杀鸡儆猴的震慑作用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三、陆逊死,孙刘安。

我们说终整个三国基本都是孙刘合力抵抗曹操的这样一个格局,但是他们的关系又极其微妙,特别是夷陵之战以后可以说要不是诸葛亮的斡旋孙刘有可能就从此决裂了,但是诸葛亮以后呢?蜀汉的后主是不是会继续诸葛亮所尊崇的孙刘联盟呢?说实话孙权拿不准,毕竟对于后主来说夷陵之战刘备病死白帝这相当于杀父之仇,孙权要想继续保持这种关系继续稳坐皇位那就只能弃车保帅,这就是我所说的陆逊死,孙刘安,所以陆逊必死。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对于孙权来说陆逊于内于外、于情于理都得死,这可能就是身处那个时代的的无奈与悲哀,陆逊走了,但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依旧使我们憧憬,也许以后科技发达了真的能穿越了能和这样的英雄人物对酒当歌也是人生一件快事您觉得呢?


西厢奇谈


导语: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这其中诞生了无数智谋无双的人物。这之中有一个人出生于豪门士族,文治武功皆为一等。可惜,却落得受主上猜忌而亡,这个人就是~江东陆逊!为什么一代人杰落得如斯田地,且听我细细道来!
陆逊剧照


出生四大家族

吴国时本土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这其中的陆姓,便是陆逊所在的家族。陆逊年仅十二岁,便成为接班人。陆氏家族前代族长陆康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只有八岁。所以族中叔父便让陆逊成为了下一任族长。但是陆逊并没有利用这层身份,直到二十一岁出仕,用了十多年才走到鲁肃的位置。 而且,陆逊并不只是陆氏家族少掌门人,他还是小霸王孙策的女婿。陆氏家族与顾氏家族也是几代人相互连姻。顾雍的老婆是陆绩的姐姐,陆逊的连襟是顾邵。 当陆逊成为东吴大都督之后,陆逊的背景和各方面关系,都让身为主公的孙权深深忌惮,保不齐那天如同周瑜一般,大家眼里只有大都督而没有自己这个主公!



孙权剧照

出将入相,能力卓越

江东多出儒蒋,陆逊便是其中杰出之人。这其中有三件皆为不世之功。1.夺荆州,陆逊深知关羽为人桀骜不驯,先以卑微的语气给关羽来了一发糖衣炮弹,示敌以弱让关羽疏忽大意。最后,一击败敌夺得荆州。2.败刘备,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发大军攻吴。但是陆逊看出刘备行军之误,火烧刘备七百里联营,以少胜多。刘备也在白帝城托孤而死。3.辱曹休——陆逊假意投降曹休,曹休以为是真的,结果半夜人家里应外合,打的曹休抱头逃命。反观孙权当年,十万大军攻曹,被张辽几千人打的丢盔弃甲,还得了一个外号“孙十万”

陆逊对于内政,也是一把好手。陆逊二十一岁时,进入孙权的智囊团。出仕东、西曹为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孙权身为主公,知人识人,善于以上御下,但是对于养民安民可是一窍不通。
大破蜀军

参与“二宫之争”

孙权长子孙登死后,太子没有人了。这时孙权62岁,已经是老年,而这时候江南豪族分裂成两大集团。第二年,孙权立孙和成为太子,但是他又很喜欢孙霸孙霸便有了有夺储之心。 孙霸争位的心思又引起大臣们账户攻击。太常顾谭因而上书请求孙权“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表明孙和的正统地位,以绝孙霸争位的心。太子太傅吾粲亦上书请求申明孙和的地位,更请让孙霸出驻夏口,将孙霸心腹杨竺调离建康。同时吾粲亦多次与驻守武昌的丞相陆逊通讯,陆逊从前都因全琮次子全寄作为孙霸党羽而曾劝全琮阻止全寄,但反因此与全琮有嫌隙。及至孙和太子之位渐见不稳,于是亦多次上书请求孙权“明嫡庶之分”。但顾谭本身在芍陂之战中因阻截魏军前进而获得比全绪、全端更高的将军位,反令全氏怨恨,于是陷害顾谭,让他与其弟顾承同被流放到交州。吾粲亦因孙霸和杨竺等中伤,因与陆逊多次有书信往来而下狱被杀。孙权下决心逼死陆逊,也是因为他位高权重还来管我的家事,谁知道那天他会不会带兵拿了自己脑袋。于是不停派人谴责,使陆逊忧愤而死。



孙权与陆逊剧照

结语:由此可见,孙权逼死陆逊首先是因为他背景深厚,门阀世家势力庞大。其次他功高盖主,文治武功皆在孙权之上。最后,他参与立储之争,孙权怕他以下犯上。一代人杰,就这样死在主公的猜忌之下,悲之,叹之!


无敌紫荆


因为江东是世家政权。

孙策起家,只有父亲的旧部1000多,宾客几百人,得到舅舅吴景、周瑜叔叔周尚、大户朱治等人帮助,才能迅速席卷江东。

但三国是世家社会,江东四大家族,顾陆张朱虽然臣服于孙策孙权的武力,但他们对于一个县级世家的孙坚家族并不信服。所以孙权大力提拔周鲁布全等中小世家,甚至吕蒙这样的寒门。这当然令四大家族很不满意。

孙家与四大家族的矛盾就在此。

四大家族及其主要姻亲,掌握江东一半的土地人口财富,他们是孙权的重要威胁。但孙权无法拔除他们,毕竟稳定是最重要的,逼反任何一家都将給江东带来伤筋动骨的损失。

另外一方面,对外作战,扩张军队,治理地方都需要世家支持,所以孙权只能忍。

但世家并不傻啊。比如,孙权要向荆州合肥用兵,占据土地人口最多的四大家族就得出钱出粮出私兵去协助孙权,而且是最多份额。且不说失败了就是重大损失丟到水里,就是获胜后的收益是誰的?

显然,大头是孙权的,其次就是支持孙权的中小世家及寒门将领,四大家族收获甚微。

誰愿意做这样的事?

所以四大家族从来主张画境自守。

对孙权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能忍受四大家族的掣肘。但是中小世家底蕴不足,寒门根本没有后续发展可能,所以四大家族依旧占据核心位置,尤以顾雍及陆逊为代表。

孙权当然只能亲自出马了,直接赤裸裸地冤杀顾雍逼死陆逊,这就是孙权与四大家族持久性冲突的表面化。也是孙权为子孙削减世家威胁做出的努力。


四川達州


都别抢,我来答。

孙权并没有逼死陆逊,而是由于在“二宫之争”中被人当枪使,于是受到孙权的责备,陆逊因此忧愤成疾,这个时候他多少岁了呢?六十三岁,年纪很大了,身体本身就禁不起情绪上出现过度的波动,受到孙权责备的陆逊心里闷闷不乐,因此患病去世。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三国志·陆逊传》

那么为何精明的陆逊会被人当做枪来使呢?

  • 背景——二宫之争

“二宫之争”是指发生在吴国内部的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进而搅起的一场政治地震。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病逝,太子的位置出现空缺,孙和与孙霸都想成为太子,围绕这件事东吴政治内部一时动荡不安。

  1. 矛盾开端


孙和与他的母亲王夫人都受孙权宠爱,赤乌五年(242)孙和被顺利的册立为太子。当时东吴群臣还上表请求册立皇后和诸皇子为王。孙霸被册立为鲁王,最初两人同住在一个宫殿中,并没有尊卑等级之分。

但群臣们认为这不符合礼制,因此请求让鲁王孙霸出镇地方,得到孙权同意。但这件事却让孙霸不满,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因为太子和他的支持者们的缘故,心里产生了愤恨之情。

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於是分宫别僚,而隙端开矣。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殷基通语》
  • 矛盾高潮

  1. 陆逊卷入“南宫”之争

之所以叫“南宫”,是因为东吴时期并不把太子宫邸称为东宫,而是南宫。随着太子孙和的幕僚和孙霸的幕僚之间相互对立,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当时支持孙和的大臣有: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支持孙霸的幕僚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

当时的“南宫之争”也演变为大臣们的党争,其中支持太子的顾谭一族和支持鲁王的全寄一族发生了冲突。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全寄的兄长全绪、堂兄全端都参加过芍陂之役,当时顾承受到很多封赏,全氏一族一直觉得不公平。

借着太子党争的机会,全氏一族就出来揭发说顾承虚报功绩,冒领封赏,顾谭两兄弟因此下狱,后被孙权流放到交州,这件事让陆逊心里一支感到很不公。由于此时的陆逊在朝廷中威望很高,成为太子党和鲁王党都在争取的对象,起初陆逊对太子党争采取中立的态度。

但由于发生了一件事导致陆逊倒向太子党这边,那就是全氏一族的领头人物全琮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宗族子弟入朝为官,但是被陆逊拒绝,两人因此有了间隙。后来全氏一族又支持鲁王,两人的矛盾就更深了。

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且闻二宫势敌,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琮子寄,果阿附鲁王,轻为交构……琮既不纳,更以致隙——《三国志·陆逊传》

当初孙权因为一个误会责骂了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导致王夫人忧郁成疾而死。自此以后,孙权对孙和的态度也慢慢变得冷淡下来,孙霸看到孙和不再受宠,就委托自己宾客杨竺到孙权面前提议改立自己为储君,不过这件事恰好被孙和的仆人躲在床底下探听到。

而且当时孙权也有要把孙霸册立为太子的意思,这让太子一党十分惊恐,当时陆逊的族子陆胤就前往武昌找到陆逊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并希望他出面劝谏孙权。得知消息以后的陆逊没有意识到自古以来太子党争中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的危险。

于是亲自找到孙权向他陈述嫡庶之别,希望孙权不要乱了礼制。

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三国志·陆逊传》

孙权从陆逊的话中发现自己和杨竺的交谈信息已经流传到武昌地方上去了,十分震怒,因此下诏责备陆逊,还将杨竺、陆胤逮捕下狱,在狱中杨竺趁机诬陷陆逊二十条罪证。但经过孙权层层追查,陆逊说是由陆胤告诉自己的,陆胤为了维护太子孙和,就撒谎说是杨竺说的,最后孙权把后者杀了,才平息这件事。

又遣问逊何由知之,逊言胤所述。召胤考问,胤为太子隐曰:“杨竺向臣道之。”遂共为狱。竺不胜痛毒,服是所道。初权疑竺泄之,及服,以为果然,乃斩竺——《吴录》

可见陆逊在这其中完全是被当成了枪使,后来孙权亲自去问陆逊之子陆抗,才洗清了当初杨竺诬陷陆逊的二十条罪名。

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

对此孙权十分后悔,对陆抗表达了悔意,并希望他替自己隐瞒这件事。

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三国志·陆逊传》

观察整件事下来,可见陆逊并不是被孙权逼死的,而是卷入太子党争招来孙权的误会。太子党争向来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自古以来多少大臣栽在这上面,陆逊落得如此下场,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围炉谈史


我们知道孙权晚年昏庸,对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待遇一样,底下的人也分为两派,相互争斗。陆逊也陷入了两宫之争,但是他主张是保太子孙和,曾数次上书孙权,陈述废长立幼的利害关系。再加上孙权的检察官,曾诬告陆逊,所以孙权对陆逊极为不满。把陆逊的亲戚都流放在外,经常派人去责备陆逊,最终陆逊郁郁而亡。

其实孙权是想借两宫之争,打击江东士族。江东吴郡有四大家族,分别是魏、顾、陆、虞。陆逊也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而且陆逊在朝中官职为丞相,必然成为孙权重点打击的对象。我们知道孙权治理东吴的办法是吴人治吴,把自己的利益和江东士族绑在一起,但是孙权又对江东士族不信任,所以通过打压的方式让这些士族知道,谁才是老大。

还有一种可能是孙权怕自己死后,子孙继位,没有人能震得住陆逊,所以提前把陆逊整死,其实这也是孙权后期昏庸的想法。此为个人观点,仅为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