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


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很很害怕变故,他们认为聪明才智等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只要努力,再加上一定的模式就可以做的更好。

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

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就想法说服自己。如果山过不来,那人就过去。

命运不是放弃,而是努力。命运不是运气,而是选择。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运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制胜不凭体力靠智力,成功不靠奇迹靠轨迹。成功不在于是否拿到好牌,关键在于能否将手中的坏牌打好。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里。

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勇气,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智慧。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

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择决定命运,环境造就人生。

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观念。

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是世界。把钱放在眼前,看到的永远是钱,把钱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钱的世界。

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财富买不来好观念,好观念能换来亿万财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是在人的脑海里。

要用行动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行动;要让心灵启迪智慧,不能让耳朵支配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差在两耳之间的那块地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好的时候要找一条备胎,人不好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得意的时候要找一条退路,人失意的时候要找一条出路。

孩子贫穷是做父母的错,因为他小的时候 ,父母没给他正确的人生观。家长的观念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有什么信念,就选择什么态度;有什么态度,就会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产生什么结果。要想结果变得好,必须选择好的信念。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格会影响人生。

习惯不加以抑制,会变成生活的必需品,不良的习惯随时改变人生走向。人往往难以改变习惯,因为造习惯的就是自己,结果人又成为习惯的奴隶。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到哪里去。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侯,一定要抬头看看你去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你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往何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去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当你在占有这个优势时,必须争取主动,再占据下一个优势,这需要前瞻的决断力,需要的是智慧。

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难,因为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提出问题则是革命性的。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

观念改变并未改变事物本身,改变的只是对事物的认识,但观念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改变观念,就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观念,就是推陈出新,解放思想。

经验固然重要,但观念的正确与否起决定作用。经验只能做好现成的东西,观念则决定长远的方向。思维观念高于工作经验。

你能够成为什么?惟一限制的就是你头脑里的框框,你的外部世界永远反映你的内心世界,要想改善外部世界,必须努力改变内心世界。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人。阻挡你前进的不是高山大海,而往往是自己鞋底一粒小小的沙粒。

熟悉的习惯,熟悉的路线,熟悉的日子里,永远不会有奇迹发生。改变思路,改变习惯,改变一种活的方式,往往会创造无限,风景无限!

发生一件事,喜欢它那就享受它,不喜欢它那就避开它,避不开那就改变它,改变不了那就接受它。接受不了是你的观念,别埋怨事情的本身。

无法改变世界,可以改变观念;无法改变事情,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別人的看法,可以改变自已的想法。

无法改变风向,可以调整风帆;无法左右天气,可以调整心情。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去改变观念。

要想事情改变,首先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才可改变世界。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

思维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实都是这两种模式的混合体,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既有成长型模式,也有固定型模式。但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想法还是差异很大,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些人看到的是"这个困难通过努力,加一定的方法,是可以达到的",而还有人认为"我天生就不是。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就注定在一起的。

满目青山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人,因为陪伴与懂得,比爱情更加重要。一生中会有很多段爱情,陪你走到最后的,始终只有你一个人。找一个愿意忍受你的人,一起走到最后。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不管风雨再不再来,让我的爱伴着你直到永远。无需言证的承诺,我的心早已给了你。今生今世只想和你在一起。

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繁华落尽,与君老。一个人一生可以爱上很多人的,等你获得真正属于你的幸福之后,你就会明白以前的伤痛其实是一种财富,它让你学会更好地去把握和珍惜你爱的人。

古人曾经说过,大太极之中有小太极,小太极之中有小小太极,这句话用在人的思维非常合适。在我们当下,我们主动能动性是一个非常难以说明白。如果说必须依据在的客观环境来考虑自己的思维,可是我们当先的客观环境是之前所延伸下来的,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动之中,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够控制的。

但是同时我们的思维又有一个更要要命的功能,他必须要直到未来的行动。而且严格来讲,现在的思维不光会指导未来的行动,某种程度上还会指导未来的思维。希望我们将来应该怎么去做,同时当时我们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思维之中。如果思维与行动是一对阴阳的话,那么在以上的分析之中,就不难发现过去的思维与行动曾经是一对阴阳;当下的思维按照道理应该与当下当下行为构成一对阴阳,可惜当下没有行动,只能在过于行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客观环境构成一对阴阳;同时在未来的思维与行动再构成一对阴阳。

也就是中间的思维非常重要,既要对过去曾经发生的种种事实进行合理的反省,这里可以理解为阴;同时又不能过去不愉快的事情耿耿于怀,勇往直前,这里可以理解为阳。

如果对自己定位不清楚,可能在自己思维中那个太极大大高于未来那个太极的时候,未来不能实现的时候,难免有点挫败感。同时如果周围人都告诉你目标过大,而你 不知反省,仍然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从心里上来讲,则可能有点强迫症的嫌疑了。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真正要改变一个人的格局,应该从本性上去改变,要勇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为人处世的风格。

有大格局的人,都有以下这几种境界,看看你有没有。不管做什么,都很大气,一言一行都有不一样的气度,做任何事情,很有章法,都让人心服口服。

第一种:难得糊涂的境界。《菜根谭》里写到:在小事上装糊涂,才能成就一个人的大格局

。一个人斤斤计较,是不会有大格局的,反而会变成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但凡有大格局的人,有难得糊涂的境界。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个人糊涂一点,学会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很多事情就看明白了,正所谓“旁观者清”。看透不说透,假装糊涂,就不会得罪人了,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第二种;一笑而过的境界。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大格局,也许是记性太好了。以前发生的事情,都牢牢记住了,一辈子都忘不了。要知道,人心就像一个杯子,什么破事都往里面放,“杯子”就满了,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心都是满满当当了,心胸就狭隘了。

聪明的人,学会了边走边扔,过去的事情都会看淡,即便还记得,也不会去想了。要知道,过去的一切,都无法重来了,想到头痛都没有用。

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云淡风轻”。心情就是一朵白云,随着微风慢慢飘,随便去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有大格局的人,对过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一笑而过,把心灵腾空,留下更多的空间去思考人生,去迎接未来的美好生活。

第三种:从不生气的境界。俗话说:很多人不是老死的,而是气死的。生气的危害很大,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青筋暴露,眼里有凶巴巴的光,甚至有自虐、摔东西等行为出现。如果一个人有心脏病,生气的时候,心脏病很可能复发。

有大格局的人,从不生气。他会控制自己的脾气,遇到任何事情,都会静心思考,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生气有什么用?气坏了身体,还要自己负责,别人不会为你承担责任。生气就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显得很没有档次。不如做一个聪明人,学会“消消气”,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烦恼。

第四种:临危不乱的境界。一个人慌乱之中,做什么都会出错。一个总是犯错误的人,应该不会有大格局,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也不能做到“进退有序”。

真正经历过很多危难的人,显得很沉默,学会了一个扛住所有的“苦”,还能够砥砺前行。一个人行走的脚步越乱,说的话越急,那么犯错的概率越高,显得很没有气度。

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真正有大格局的人,是拥有了一颗强大的心,可以承载人生的起起落落,可以悟透社会里的各种现象,可以放下过去的所有,可以一直保持亮堂堂的。

如果你可以拥有以上几种境界,你的格局也会慢慢变大。换一种心境看世界,换一个角度思考人生,心中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欣喜。

看一个人有没有洞见性,就看他的底层思维能力强不强。说到洞见性,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洞见”。“洞见”一词语出宋•秦观《兵法》:“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

字典中通常指明察;清楚地看到。稍微引申一点就是指能够透彻的了解,能够透视不易察晓的事物,对事物的见解上比较高明,比较有远见性。

当我们说一个人洞见性比较强的时候,主要是指这个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逻辑,能够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

通常我们都认为马云的洞见性比较强,能够看得比别人远,看得比别人深。我们佩服他总能够在商业领域洞见到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前布局,成就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

我国历史上的古圣人——老子更是有着最为高深的洞见性,其代表著作《道德经》,虽然寥寥五千字,却洞见到了宇宙、人生,乃至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和最底层的道理。白岩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四分之一《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

生活中,每个人的洞见性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看一个人有没有洞见性,洞见性强不强呢?

其实,你就看他的底层思维能力强不强就行了。底层思维能力强的人,能够看到事物的底层逻辑,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和事物的本质。

因此说,底层思维能力强的人,他的洞见性就会很好。

那么底层思维能力来源于什么呢?是来源于知识数量的多少吗?为什么生活中有的人看了很多书,掌握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却依然没有洞见性呢?

为什么有的人学了很多知识看了很多书仍然缺乏洞见性呢?生活中,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人,非常爱看书,非常爱学习,尤其是喜欢看网上、朋友圈、公众号等转发的各种学习文章和信息,然而这个人的洞见性却并不强。

还有的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专业性很强,专业知识掌握很透彻,但是也同样缺乏洞见性,一旦超出自己的领域,整体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洞见性就很差。

举个例子,认识一个学园艺专业的博士朋友,在其专业领域,相对一般人来说,绝对算是高手。但是对于生活中其他领域的见解和判断能力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入手。欧洲历史上,拿破仑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拿破仑与普鲁士战争结束后,当时出现了两本比较出名的与战争相关的兵书。

其中一本是一个叫约米尼的人写的,当时可谓非常畅销,书的内容总结了拿破仑战争取胜的经验以及他的炮兵战术。

而另一本则是叫《战争论》,是战败国德国一个叫克劳塞维茨的人写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就具体的军事技术和个人的指挥能力展开,而是从战争的本质角度进行分析。在当时,由于德国是战败国,该书无人问津。

但是今天,经过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稍微了解军事史的都知道《战争论》这本人类伟大的军事著作,全球的军事家们依然在研究和学习。而约米尼和他的著作,早就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因为书中的内容已经过时了,再也没有人需要学习怎么用炮了。

同样是写关于同一个时代战争方面的两本书,结果为什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就是因为《战争论》写的是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底层逻辑和深层次规律,不仅能够适用于过去的战争,而且能够解释未来的战争。这就是作者的底层思维能力比较强,对于战争有着极强的洞见性。而不是以现象说现象,就战术论战术,停留在浅层次中。约米尼虽然总结了拿破仑过去的成功经验,但是,并不是战争的本质层面,在当时能够流行一时,但并不能指导未来的战争。很显然,一个讲的是“知识”,一个讲的是“洞见”。

说到根本就是对事物的洞见能力不同。而洞见能力并不取决于信息的多少或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这个人的底层思维能力强不强,也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对事物认知的深层次分析能力。

洞见性强的人,总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拨开事物层层表象的外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去思考和看问题。而事物的本质规律又有许多都是想通的,不仅能够解释一个现象,而是能够举一反三,解释多个现象。

《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理论就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事物的最为底层的原理。

说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底层规律或原理,比如二八定律,很多领域都适用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客户贡献百分之八十的利润,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等等。

底层思维能力强的人,总是善于从事物深层次和本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就能够觉察到别人觉察不到的层面,看到别人看不见的规律,久而久之,其洞见性就会越来越强。

因此说,洞见性并不是取决于学习了多少知识和看多了多少书籍,而是一种底层思维能力,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问题。

事实上,网络上那些碎片化知识以及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洞见性基本上没什么用,看得再多也无助于提高你得洞见事物的能力。

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应该是培养自己的底层思维能力,加强自己认知事物深层次本质的能力。

如何培养底层思维能力来提高我们的洞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凡事多问为什么,多问为什么?

底层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遇到事情要从深层次去寻找问题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从表象去看问题,用现象解释现象。

同样是看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只有牛顿透过现象去思考为什么落地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而普通人只是看到了现象本身。

有没有底层思维,看问题的视角就会不同。培养底层思维能力首先要养成凡事先问为什么的思维习惯。按照美国人西蒙•斯涅克的“黄金思维圈”理论,要多从why的层面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what层面。

我们拿近两年比较火的民宿来说,表面上我们是在卖产品卖服务,更底层次上说是在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两种不同视角和层次,就会产生不同的方法论,当然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做得好的民宿品牌都是针对拥有共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那一部分小众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卖产品本身。

为什么苹果(Apple)公司在全世界拥有那么多忠实的粉丝,不是因为它的产品功能更强大,而是因为它们卖的是一种改变与创新的价值观,而并仅仅是一件电子产品。

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并不是长在事物的表面,一眼就能够看到,而是潜藏在深处。因此,我们不要根据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是多问问为什么,当你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就开始了向深层次去寻找答案,也就开始了用底层思维去思考问题了,你的洞见能力就会不断加强。

底层思维能力是一种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底层思维能力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够运用抽象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

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已经变得越发复杂和多变,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习惯。

巴菲特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强调:“保持事物的简单性。”也就是面对复杂问题时,你看到的层次越深,事物越显得简单,越是看表面,才越是显得复杂。保持事物的简单性,就是强调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以一个极简出发来解释复杂。

生活中,看似复杂的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原理。牛顿透过各种复杂的运动现象,抽象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即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才让我们理解起来变得简单。

爱因斯坦更是将复杂的天体、宇宙的运动抽象为著名的相对论理论,E=mc²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公式却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能够守恒的根本原理。

以创新闻名于世的埃隆·马斯克,曾是PayPal联合创始人。后来一手创立了三家著名的高科技公司,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纯电动汽车特斯拉(Tesla)以及光伏发电公司(SolarCity)。他在思考问题时习惯从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思考。也就是把能够复杂事情缩减至其最根本的实质。他运用这个原理成功地将火箭发射成本降到原来的几十甚至上百分之一。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培养底层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能力将复杂的问题拆解为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你抽象的层次越高,越接近事物本源,越接近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事物的本质,你的底层思维能力就越强。

学习那些底层规律性、原理性知识提升我们的底层思维能力。

提升底层思维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大量的学习才能不断增强一个人的洞见能力。

学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什么。不是什么知识都去学,而是学习那么底层规律性、原理性的知识才更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底层思维能力。

举例来说,摩尔定律就是属于底层规律性知识,摩尔发现,晶片里的电晶体数量,大概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通过这个发现抽象出我们大家熟知的摩尔定律。这个定律不仅解释了电晶体数量发展趋势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微处理器芯片、半导体存储器和系统软件等领域也符合这个规律。

其他类似的底层规律性、原理性知识,比如微笑曲线、安全边际、长尾理论、从众效应、阴阳之道等等。这些知识更有价值,也更能增强我们的洞见性。一个人的洞见能力并不取决于你的知识量大小,关键是知识的质量。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是知识和技能,越学会的越多,越杂乱,而事物的本质和大道,底层原理性的、根本性的知识则越学越简单,越学越少,越接近事物的本源。

要想提高我们的洞见性,就要多学习老子认为的那些根本性的“道”的知识。

一个人的洞见能力说到底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上述通过提升底层思维能力来提高洞见性的方法无一不需要我们的践行,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习得,才能真正地让思维方式成为习惯。

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洞见能力。

比如;男生在和女生交往的时候总有这样的烦恼,谈了这么久恋爱,依然搞不懂女朋友的心思,常常不知道为什么,就惹女朋友不开心了,而且总是不知道女朋友的“我没有不开心啊”或者“别跟我说话,让我安静一会儿”哪句是真心的,哪句是违心的。好希望有读心术,能够读懂女朋友的潜台词。

在东方语境里,语言一般比较委婉含蓄,许多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表达更深层的潜台词。这就导致我们身边常有类似的情景,比如在感情中,一方可能觉得“我已经表达得这么清楚了,为什么他还是不懂我”,而另一方却总是摸不着头脑;在日常里,有段时间不联系的朋友突然询问你的现状,你也可能捉摸不透这到底是突然的关心,还是他要跟你借钱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拥有“读心术”,能够一眼看懂对方的潜台词,其实所谓的“读心术”,不过是微表情学与行为逻辑学的结合运用。比如,你和朋友正在聊天,当你说起一个话题,说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忽然将双臂环绕胸前,并且挪动脚尖,朝向远离你的方向,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擅长读心术,就会明白,这是一种逃避和防御的反应,说明你的朋友并不喜欢这个话题,此时再聊下去只会惹人反感,你应该及时转化话题。

微表情与动作分析,身体语言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专家阿尔波特曾经做过研究,在一次谈话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只有7%,声音与声调占据38%,剩下的55%来自无声的语言,即身体动作和微表情。了解一些动作与微表情的涵义,可以帮助我们在交流时减少阻碍,更快速地理解对方。那么具体来看,什么样的动作与微表情代表什么样的情绪呢?

我们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来看。首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我们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瞳孔放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眼前忽然出现你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会根据顾客瞳孔的大小来要价的,如果一枚钻戒能使顾客的瞳孔扩张,商人就会把价钱要得高一些。所以,如果你是从事销售行业的话,如果当你出示产品或服务时,你的顾客瞳孔突然放大,或者是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哪怕他没有表现出喜爱,也说明他是真的感兴趣的。

并且,眼睛的细节还能说明许多问题,比如在笑的时候,如果对方的眼角处一点儿细纹都没有,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他并没有动用到眼部的肌肉,而只是单纯地拉起嘴角,真正的愉悦会同时抽动嘴巴和眼睛的肌肉,所以哪怕他的笑容再明显,都只是一种委婉的假笑。大家有空时可以对着镜子观察一下。

再往下看,我们的嘴唇在不说话时也会传递很多信息,当一个人紧闭嘴唇并且拉扯嘴角的时候,一般说明他有了负面情绪,并且正在尝试压抑不满,如果是在交谈中对方有这样的表情,就该想想自己是不是有哪里说错话了。

再到颈部,我们的颈部有许多神经末梢,只要稍加按摩,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与心跳速度,消除紧张,所以,当你的对话对象触摸或按摩颈部,常常说明他正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另外,按摩耳垂,或者在腿上摩擦双手,也都是一般人紧张时会出现的动作。而如果男生拉着领带,或是女生玩弄颈上的项链,也代表同样的意思。

但是,这些微表情只是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有的表现,在不同情况下,也有少部分人并不适用于这些情况,而且表情动作并不能反推原因,比如刚刚所说的,在紧张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在大腿上摩擦双手,并不代表和你交流时,在腿上摩擦双手的人一定是紧张,也有可能是他今天裤子比较紧,或者是腿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包。再加上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特别的行为小癖好,所以微表情并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所以这个时候,行为逻辑学的一些方法反而能更加准确地让我们去“读心”,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每一句话都有动因,就像躺在床上的室友一般问你是不是要下楼吃饭的时候,结合这句话的场景你就知道,其实他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你帮他带饭。所以读懂动因的核心就是要找到对方的需求。

需求分析;这个时候,“空椅子技术”就该上场了。空椅子技术”属于临床心理学,一般是用来处理情绪的,但在“读心”方面也有用处。我们需要在脑海中想象两把椅子,将椅子放在你想要读懂对方的场景里,你首先坐在其中一张上,以自己本人的身份来提出想要询问的问题,再坐到另一张椅子上,带入对方的身份,面对着你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比如,想象这么一个场景,你的恋人提出了分手,你在难过之余更多的是不解,不明白为什么TA会突然放弃这段感情,这时候,你就可以设想一个放有两把椅子的房间,首先请你坐在其中一张上,提出这个疑问,再请你坐在另一张上,此刻你是TA,而对面坐着你本人,你想跟对面这个人说什么?这时候你内心第一时间涌现的回答,基本就是对方会有的答案,毕竟你已经非常了解对方了,很多疑问不是没有答案,而是你并没有去细想,而“空椅子技术”就是创造这么一个能让你抛开杂念,仔细思考的场景。

其实,读心术并不是让你成为心理学专家,也不是让你在生活中学会窥探身边人的内心,作为非心理学从业者,我们学习基础的读心术,是为了能够以更加细腻的情感,去关注身边人需求与心情变化,培养“共情”的能力,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在生活中对朋友、对家人多一些关心,也能在沟通中更加顺畅。

我想大家都知道,大脑是不会无中生有,其具体含义是:只有感觉器官感觉到什么样的事物,才会有什么样的信号输入到大脑中,只有输入大脑中什么样的信号,大脑中才会有什么样的信号;只有当大脑中有什么样的信号,大脑才会输出什么样的信号。 或者说大脑只是接收、存贮和利用知识和信息的器官,而不是生成信号的机器。

大脑之所以会思维,之所以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所以会提出创造发明的方案,是人从万事万物的变化与发展中学来的,而不是大脑“想”出来的。

思维之源、创造发明之源、问题解决之源、语言之源不在大脑之内,而在大脑之外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之中,以及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中所产生出来的新事物之中。

大脑思维的真正奥秘不仅在大脑内,而且还在大脑之外的具体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大脑只是思维之末,大自然才是真正的思维之本。

仅从大脑之内来寻找大脑思维的奥秘是很片面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从大脑之外的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来寻找大脑思维的奥秘。

要想揭开大脑思维之迷,就必须追根求源,而不是仅仅研究大脑和思维,还要研究知识和信息以及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特性。可惜的是,人们在研究大脑思维时,忽视了知识、信息和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在大脑思维中所起的作用。

“大脑只是接收、存贮、利用信号的器官,而不是产生信号的器官”

不会巩固;只有形象的没有抽象的;只有具体的没有概括的。其具体含义是:复习之所以可以使记忆得到加强,不是因为复习巩固了已形成的记忆痕迹,而是因为又形成了新的记忆痕迹。传统记忆理论则认为复习之所以可以使记忆得到加强,是因为复习巩固了原有的记忆痕迹,或者说产生了一个概括的记忆痕迹。大脑会不会在复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记忆痕迹,传统理论并未说明,也未否认。“不会巩固”的理论认为,每次看到“人”字,都有可能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新的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很多很多的各种各样字体的“人”字的记忆痕迹。传统的记忆理论并未说明大脑中有多少个“人”字的记忆痕迹。

而传统理论言下之意认为大脑中只有一个概括的“人”字的记忆痕迹,只是谁也未说出这个概括的“人”字长什么样。其实这个概括的“人”字只是大脑在接收了大量的“人”字的信号后而自动产生的。

传统的大脑思维理论很推崇抽象和概括。虽说有很多人研究抽象概括,然而时至今日,也无人说清楚抽象概括是什么,也未说清楚大脑通过抽象概括而生成子什么样的新信号。抽象概括犹如“燃素”、“以太”、“上帝”、“神鬼”一样,只是一种假象,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或者说是大脑在获得了大量知识信息后而自动产生的功能。抽象概括是大脑思维领域中最害人的两个妖魔。只有彻底铲除抽象概括,才能真正揭开大脑思维之迷。

大脑中只有形象的信号,而没有抽象的信号;只有具体的信号,而没有概括的信号。“人”字虽说是具体的“人”的代表符号,然而对眼睛而言,“人”字对眼睛所产生的刺激与张三这个具体的人对眼睛所产生的刺激,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具体的刺激信号。

大脑先天就有的最主要的功能只有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犹如计算机只有0和1一样。

概念、比较、判断、推理、想象、抽象、概括、语言、学习、问题的解决、创造发明等等并不是大脑先天就有的基本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在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基础上,在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种软件的扩充下而产生出来的功能,大脑中没有实现这些功能的对应的生理机制。

大脑思维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模式识别。小孩可以很容易地认出母亲,而计算机就难以实现这种识别过程。无数计算机专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研究计算机模式识别问题,然而都以失败而告终。我也研究过此问题,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我受多重记忆痕迹的启发,找到了一种可以提高计算机模式识别灵活性的方法:把“母亲”的各个侧面的“模式”都放入计算机中,“模式”越多,识别的灵活程度就越高。

要研究语言问题,也应该从大脑之外来找答案,从大脑内部来找答案肯定找不到结果。后天学习是人产生语言能力的决定因素。

我在上述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全套的大脑思维理论。用此理论可以很简单扼要地解释所有思维现象。我只是利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法而得出了上述假说。我无法彻底证明我的假说,然而只要一个反例就可以把我的假说全部推翻。我找了20年也未能找到这个反例。

“不可加工”与“不可巩固”这两个念头都是一秒种之内就产生了。然而我为了证明这两个念头,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未完全证实。这两个结论看起来简单,其实涉及到与大脑思维的各个方面。这两个问题是揭开大脑思维之迷的突破口。

我的观点只要用一个例子就可以彻底推翻。这个例子是这样的:只要证明从大脑中输出的某一信号不是来源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来源于人的大脑即可。这个例子就可以彻底推翻我的假说:大脑不会无中生有,或者说就可以证明“大脑可以无中生有”。

证明这两个观点很困难,然而要推翻它也不容易。可喜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推翻这两个假说。

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的生理机制是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先天生理缺陷、畸形者除外)的大脑的生理机制是相同的。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的大脑的生理机制与普通人也是一样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大脑中没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发明的机理机制。

假说之三也是揭开大脑思维之迷的一个关键问题、基础问题。目前还没有让大家公认的证据来证明或否认这个观点。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与众不同,也有人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与众相同的。双方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服对方。

如果说能证明人的有关思维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那么由此就可以推出“智慧的源泉不是人的大脑”、“创造发明的源泉不是大脑”。

如果说人们的大脑的生理结构是不一样的,牛顿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可以产生万有引力的生理机制,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可以产生相对论的生理机制,那么我们就更难揭开大脑思维之迷。

从类推的角度而言,人的大脑的生理结构应该是相同的,因为人为其它生理器官的生理结构全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男女的生理结构的差异。

大脑思维活动与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如果说牛顿、爱因斯坦自出生后就被关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的地方,不让他们看到任何东西,不让他们听到任何声音,也不让他们触摸到任何事物,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只会成为白痴,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可能创立相对论。

大脑思维的公理,假说三也可以当作大脑思维的公理:人们实现思维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先天大脑畸形人除外)。人与人之间的大脑的差异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差异,牛顿、爱因斯坦的大脑生理结构与普通人也是一样的。

本书的结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公理的基础之上。人们的生理结构都是一样的,只有男女之间的生理结构之间的差异。下图则是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畸形人”。

于我而言,一个三观不正的人,不配谈“思维”。近些年,思维模式十分热门。在众多的思维方法当中,批判性思维最受关注。

许多人看到“思维”二字,就本能地将之和批评甚至吵架画上了等号;至少,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激烈的思维模式,咄咄逼人,让人紧张。

这是我们对思维认知的一大误区。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直接地去反对什么。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思维被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换言之,这是每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具备的思维模式。

那么究竟,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探索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其中“批判”指的是审慎地判断,所以仅仅持有与他人或主流不同的观点并不是批判性思维。

最早给出“思维”定义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并做了这样的定义:

(反思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目前最为通行“批判性思维”定义来自教育家罗伯特·恩尼斯,他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做什么。

从这个定义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构性的思维,一种实践取向的思维,并不代表对他人论点的一味诘难。

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过程,往往会不求甚解,听过一件事就是知道了。有些人稍微想的深一点,会想办法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用因果联系的形式去理解这件事情,但也就仅此而已。

批判性思维要求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信息的盲目吸收这一层级,而是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估,全面地审视之后再去得出自己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说,批判性思维当然也是一种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的思维;但是,这种质疑与反驳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单纯的肯定或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以建构与发展为方向。因此,它的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是基于自我反思与理性自治的。

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辩论的吵嚷,也不是对他人观点和人身的批评攻讦,而是运用逻辑工具对自己的思考进行精炼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在新闻热点事件中,非此即彼的道德绑架处处可见:你在这个问题上支持日本,你是不是不爱国?贩卖儿童罪大恶极,死刑你竟然不支持,你为何这么冷血?

其实,爱国与是否支持某国家的某个具体举动没有直接关联;法律代表着程序正义,并不是倾泻愤恨的工具,是否判处死刑,需要足够的证据支撑,并依照严格的审判方能认定。

这种思维方式就像“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要扫大街!”以及“是中国人就转发!”这样的粗陋观点,无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就是“理性考察之后再决定”,“理性考察”才是开锁的钥匙;它的内容,或者我们说的“探究和实证”,“好论证”,才是批判性思维的心脏地带。

对批判性思维的使用者来说,探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过程的公正、开放和全面性。不管思维的过程是为了找错,还是要找正面证据增强信心,只要在思维过程中遵循全面多样,公正开放的原则,那么不管最初意图是什么,最终正反两面的观念都会被包括进来,自然会得出切中肯綮的结论。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谈谈批判性思维在西方思想史当中的起源。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