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大理国并存长达三百年,两国之间为何没有爆发战争?

黄书包


大理国作为中国唐宋时期割据云贵地区的一个政权,其在历史上原本并不出名,若不是金庸先生的一部《天龙八部》让原本籍籍无名的大理国声名大噪,恐怕至今直到这个神秘国度的中国人将会更少。大理国前后历时三百多年,这一时期与中原的两宋王朝基本重合,宋朝虽然不是对外作战频繁的王朝,但是两宋政府却也多次与周边的辽朝、金朝、西夏国,蒙古国发生战争,但是大理国作为与宋王朝直接接壤的邻国,终其三百年间,却从来没有与宋朝发生过任何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为何宋朝和大理双方能够长期保有和平呢?这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三百年大理国的基本情况:

大理国,公元937年建国,公元1253年被蒙古所灭,其疆域覆盖今天中国的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省的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部分地区,其都城位于羊苴咩城,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国时由我国白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地方割据政权,其最盛时人口达到三百多万,疆域大约72万平方公里。大理国全国尊崇佛教,甚至很多国君在晚年时还禅让皇位,出家为僧。

《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和段誉都是大理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国王,段正淳曾在公元1108年将皇位让给其子段誉,自己则出家为僧。接替段正淳的段誉是在北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接替其父段正淳为大理国第16代国王,段誉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禅位为僧,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死后谥号宣仁皇帝。段誉不仅在为时间长,还是个有所作为的君主,他明白与宋朝建立友好关系是立国之本。尽管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由于宋太祖的“不暇远略”的方针而有所疏离,然而大理国仍然一直向宋朝称臣。段誉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段誉结好宋朝的举动实际上是大理国历代国王与宋朝结好的缩影,终其大理国三百多年的历史,大理从未与宋朝发生过战争,甚至连“红个脸”的举动都没有,实事求是的讲,大理国可以说是宋朝周边国家中对待宋朝政府最为友好的政权了。

宋太祖定祖制不侵大理国:

两宋时期共历时320余年,期间历经十八位皇帝,这十八位皇帝都不曾对于邻邦大理国有过任何不友好甚至战争的举动,究其原因就是宋太祖在立国之初时曾定有祖制,这个祖制,还源有一个典故,这个典故被称为“宋挥玉斧”。所谓的宋挥玉斧指的就是:宋朝建国指出,宋太祖鉴于唐朝与南诏国(大理国之前统治该区域的地方政权)的连年兵祸的教训,因此在一次观看地图时亲手挥动玉质的斧头将大渡河一带划了一道横线。并且宋太祖当时还说:“此外非吾有也”。意思就是这片领土不是该归我朝所有的。自从宋太祖定此祖制之后,宋朝历代皇帝都严守祖制,与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即便是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动乱时刻,当时有朝臣建议宋高宗渡过大渡河拓展宋朝领土,但是被宋高宗所拒绝。


两宋不打大理的具体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将手中的玉斧挥向地图中的大渡河,以此来确立两国的边界,这就是“宋挥玉斧”由来。宋太祖为什么没有把大理国纳入版图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宋太祖在建国之初便深刻吸取了唐朝与南诏战争导致国力衰竭而最终亡国的惨烈历史教训,虽然唐朝的灭亡不能归咎于与南诏国的历次战争,但是战争给唐王朝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其次,当时的宋王朝立国未久,宋朝对于南方诸个割据政权已经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宋朝的北方却有着强大的辽国以及依附辽国为虎作伥的北汉政权,此外,南方的南汉、南唐、吴越割据政权尚未平定,宋朝当时的主要精力是在这些地区,因而无法腾出精力多线作战,更不可能去征服遥远的大理国。

第三,大理国的核心地带位于今天的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山高路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我们回看下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是的场景就不难想象当时的环境条件多么不适合出兵。

其实最让宋朝对大理失去兴趣的是,大理国统治的地区是当时非常贫困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这里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耕地贫瘠,这样的现实情况使得宋朝不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占有。并且大理国一直安分守己,对于宋朝毕恭毕敬,从不挑衅,这既让宋朝感觉不到威胁,也让宋朝失去了侵占大理的理由。


历史课课代表


你好,我是爱历社,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宋朝与大理国并存长达三百年,两国之间为何没有爆发战争?原因主要有三个:

赵匡胤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就一直是以恢复旧唐疆土,四处征战,听从了赵普的建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在打下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后,有人就建议赵匡胤,攻打大理国,赵匡胤没有采纳建议,并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赵匡胤一心想要恢复旧唐疆土,二次北伐北汉,都因为北汉有契丹人的支持,而没能成功,我个人认为赵匡胤不是不想打大理国,赵匡胤是想先吃完自己碗里的,在去抢别人的饭碗,自己碗里的都没吃完,还去抢别人的,只能是两面受敌,在这一点上赵匡胤是有远见的,而且有非常清楚的思路。

赵匡胤以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弑兄篡位,赵光义继位后,任然是跟着哥哥的老思路,一心想恢复旧唐疆土,二次北伐,第一次拿下了北汉,却为能拿下燕云十六州,第二次,北伐燕云,最终也是功亏一篑。

自赵匡胤、赵光义后,北宋一朝再也没有那个皇帝打到燕云十六州,宋徽宗赵佶确实出兵打到燕云十六州,最后被人打回来了,最后也得到了燕云十六州的几个州,在我看来宋徽宗赵佶夺取燕云十六州,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无暇顾及

宋朝建立后一直都在忙着恢复旧唐疆土,根本无暇顾及大理国,宋朝的战事,一直都是在北面,宋朝先是和契丹人,你来我往的打,在“澶渊之盟”后一直是和西夏打的不可开交,最后女真人崛起,女真人把北宋打成了南宋,宋朝到了南宋时期,和女真人一直是剑拔弩张,等到蒙古人崛起后,又和蒙古人拼命,直到“崖山海战”,宋朝彻底的灭亡,可以说宋朝根本没有时间去打大理,从人力和财力上,宋朝也没有多余的士兵和钱粮来攻打大理,宋朝在北面的战事基本上是耗尽了宋朝的人力和物力,光每年面对北面的战事的军费,都几乎花光了国库。

偏爱和平

宋朝的皇帝都是偏爱和平,喜欢用金钱买和平,这样一个喜欢用钱买和平的国家,它是不会去花钱挑起战争。宋朝真正愿意武力平定天下的皇帝很少,北宋与辽国签的“澶渊之盟”,就是花钱买和平,北宋和辽国和平共处了一百多年,北宋和西夏,也签了和平条约,也就是给西夏一定的岁币,西夏向宋朝称臣,到了南宋那就更憋屈了,女真人都占领中原了,赵构依然要拿钱买和平,甚至都想女真人“称臣”,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时期,蒙古人后院起火,都准备回家争夺大位了,宋朝这边刚好送来钱,和蒙古人和好,让蒙古人台阶下的那叫一个舒服。这么一个偏爱和平的国家,怎么还会平白无故再生事端那?


大理国一直对宋太祖赵匡胤心有余悸,自知不敌宋朝,长期与宋朝建立着友好关系。并且一直向宋朝称臣,还向宋朝进贡大理国的一些土特产,在宋徽宗一朝深得赵佶的礼遇,还册封段誉为大理国王。

如果你也喜欢宋史,请点赞、评论、关注,和我一起走进宋朝。


爱历社


唐朝时国力强大,万国来朝,儒家思想、文化、科学广泛传播,就跟现在米利坚一样民主的灯塔香不香我们不知道,但一堆傻瓜在学,当时也一样。傻瓜多了,基数大了,总有聪明人,例如辽国利用天时搞了一国两制强盛起来、大理国利用人和搞了中央集权把西南少数民族迅速团结起来了、西夏国利用地利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

整个宋朝是很憋屈的,当时周围的少数民族沐浴儒家思想与本民族实际陆续结合,有的竟然产生了非常大的质变,整个东亚强者如林,简直就是怪物房,在这个怪物房里面混,那是步步惊心,胆颤心惊。我估计宋朝的心情和现在的大英帝国心情差不多。

宋朝吸取了唐末军阀混战的教训,限制武人权利搞起了文官政治,文官政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不注重武力会导致自身越来越衰弱。而恰恰整个北宋首都都一直被辽国威胁着,好不容易辽国灭亡了,换成了组织能力更强的金国导致了灭亡,北宋的军事压力真的一直非常大,质量不行数量凑,所以大部分禁军、边军和厢军其实都部署在北方。想要平大理国,那就得打国战,真的不怕辽国偷大龙吗?

刚才说了在东亚怪物房里面宋朝压力很大,但是有个优点可以贸易的国家很多。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贸易内部消化能力比较弱,只有国家间贸易量才大一些,大一统情况下周边都是小国,没钱倾销不易,所以中国古代的贸易一直受到限制,贸易量比较大、商业发达的时期就是战国、宋朝和元朝三个时期。中国人是天生有两个技能一个是种田,另一个是商业,made in song当时就是抢手货、奢侈品,所以宋朝的贸易发展起来,卖卖卖、买买买,宋朝时马匹的主要来源就是滇马,少量在西夏和辽走私,钱能得到的东西谁还打仗啊。

宋朝建国后,大理国就上表友好,在大理国持续期间还称臣进贡,宋朝也册封了十几个大理王,伸手不打笑脸人(也没精力、能力打),所以宋朝南征时与大理国约定以大渡河为界,至此双方友好到大理灭国。

在东亚怪物房期间,辽、宋、金、西夏、元、大理等几个强国都已经汉化,只是汉化程度不同,而且都以中华正统自居,蒙古帝国除外。除了宋、辽以外其余各国被蒙古帝国征服后,发现野蛮文化很强,都纷纷去汉化,然后除了金缓过来以后,其余均万劫不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次接受汉化才与世界接轨。元朝的汉化主要由辽国遗民和北地士大夫完成的,耶律楚材功不可没,南宋顶住了蒙古帝国的进攻,元朝如果不汉化也绝对拿不下南宋的。


甬津先生


没有爆发战争我认为主要是宋朝打不起不敢打。

首先宋朝有一种非常糟糕的习俗。那是强调文化,学武基本没有前途。将军总是被文臣们排挤。整个宋朝时期的文化事业高度发达。但是北宋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如果你想攻打大理,又没办法快速解决战斗,而且经济上无法承受。当然,如果使用全国的力量来攻击大理,可以获胜,但后果难以承受。

第二我们看看宋朝时期的边境,北方的西夏、辽、金。没有一个省油的灯。他们在北部边境摇摆不定,不时还派兵到南方焚烧和抢劫。但是大理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所以心思全用在北方。

最后把大理打下来还要派兵驻守哪有那么多军队。

另一个方面就是大理没有挑起战争,虽然上面说了宋朝不能打他的原因,但是大理也没有攻打宋朝的胆量和必要吧!


天天保温瓶


并非历代王朝都对云贵有着开拓的兴趣。

熟悉宋朝历史的应该清楚,北宋一直抱有恢复“汉唐旧疆”的政治目标。例如太宗北伐,神宗开边等历史事件都是这一观念的直接反应。

因此,北宋在外交也就是朝贡体系方面,对于在“汉唐旧疆”上建立的新政权的名分上格外的重视,比如交趾,西夏(庆历以前),归义军和河湟吐蕃的首领连续受宋朝册封,并且册封的名目阶,官,爵,勋,封邑,功臣号六个要素俱全。

尤其像是交趾,北宋一直没有册封国王的封号,而是代以交趾郡王到南平王,死后追封南越王的三级晋升制度,也是宋朝不希望承认交趾独立的事实,仍然期待有一天能光复唐朝疆域。

而大理,众所周知,唐朝时期的南诏国本就不在唐朝旧疆的范围里,甚至还是唐朝甚为棘手的敌人。所以,北宋从建立开始就对大理的态度非常冷淡。


大美于天地而不言


唐朝与南召有战争,天宝战争。

宋朝与大理没有。

大理国建立

【大理国建立】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攻陷太和城,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传位22主,凡317年。段氏世为河蛮大族,自称祖先本是汉人。段氏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

大理国遣使通商

【大理国遣使通商】大理国与中央王朝的物资、文化交流频繁,曾数度遣使入朝或赴内地州府。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大理国遣李观音得等23人赴邕州(今南宁)议马匹贸易,并致宋官文书,求购《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三史》加注、《春秋后语》、《大般若十六会序》、《初学记》、《切韵》、《玉篇》、《百家书》等典籍,以及浮梁(今景德镇)瓷器和沉香木、甘草、石决明、蜜陀僧、海蛤等药物。洱海地区与内地之间,无论是语言文字或物质文明已相互沟通。

忽必烈灭大理国

【忽必烈灭大理国】1253年,蒙古宪宗命忽必烈率兵入云南,擒大理王段兴智,毙执政国主高泰祥,灭大理国。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云南行中书省,在昆明设中庆路,将政治中心由洱海地区移至滇池一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