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歷史名人——劉姓始祖劉累豢龍豕韋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劉姓始祖劉累豢龍豕韋

劉累

劉累,是劉姓公認的始祖。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劉累本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生活在夏代帝孔甲之時。早年曾到夏的屬國豕韋(故墟在今河南省滑縣萬古鎮妹村),去向董父學了一手馴養龍的技術。董父原來是專為帝舜養龍的,被帝舜封為"豢龍氏"。到夏帝孔甲之時,擒獲雌雄各二的四條龍,想讓豢龍氏後裔來飼養。可是一打聽,豢龍氏後人中已經無人繼承祖業,於是孔甲便命劉累為他養龍。劉累果然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很是嘉許,賜劉累以"御龍氏"的姓氏,讓他的家族取代豢龍氏而專司為帝養龍的職業,還把豕韋這塊地方作為劉累的封國。後來劉累養的一條雌龍死了,劉累將其製成肉羹獻給帝孔甲。孔甲一嘗,果然味道鮮美,還要再吃。劉累害怕死龍的事情敗露被孔甲降罪,於是由豕韋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隱居下來。後來留居豕韋的劉累後裔族人助商湯滅夏有功,被商湯賜封"豕韋氏",成為商朝的一個重要方國。如今,劉姓後人尊魯山縣為其姓氏起源之地,其實豕韋,也就是今天滑縣萬古鎮的妹村,是劉累早期生活和建功立業之地,那裡是劉姓更早的源頭。

關於豕韋氏故地的確切地址,古籍多有記載。《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白馬縣(今之滑縣)南有韋城、韋鄉,即古豕韋氏之國。"南宋羅泌在其關於古代方國姓氏考據的專著《路史國名記》中明確地說:"董氏豢龍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隋朝開皇年間在豕韋古國的故地設置了一個韋城縣,隸屬滑州,一直沿襲到金代明昌年間,因為縣城為洪水所毀,韋城縣被廢為韋城鎮。古城內舊有豢龍井,傳為劉累豢龍的舊跡,直到清代還保留著,"龍井煙迷"是著名的"滑臺十二景"之一。古城內還有一座豢龍廟,是專為祭祀劉累而建的。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韋城縣大旱,時任武成軍判官,兼理韋城縣知縣的司馬光,還曾經帶領僚佐和百姓到豢龍廟祈雨,並做了一篇《豢龍廟祈雨文》,其中說"昔者聖王設官分職,畜擾(馴養)神物,以為人用。後世喪業,神實繼之。知龍嗜慾,服事夏後。王嘉神勞,胙以此土。"這段話就是說的劉累在豕韋養龍的事,其中的"神"就是指的劉累。

劉姓是中國諸多姓氏中極為顯赫的一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劉氏建立了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等諸多王朝或政權,計有66個帝王。"劉累御龍"的傳說,為劉氏先人蒙上了一道神秘的光環。開創大漢基業的劉邦,就自詡為"真龍天子",把"龍與帝王"緊密地聯繫起來。特別是由劉氏建立的漢王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生息於華夏大地上的眾多族群被統稱為"漢人""漢族",使用的語言和文字被稱為"漢語""漢字"。追根溯源地說起來,豕韋,就是今天滑縣的妹村,不光是劉姓的發源之地,也是漢族形成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源頭。

其實,不只是劉姓,豕韋氏還是陶、唐、杜、範共同的族源。據史書的記載,他們和劉姓都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載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範匄(gài,也稱範宣子)的一段話:"昔匄之祖,自虞(舜)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意思是說,範匄的祖先,在舜帝之前是陶唐氏,在夏朝稱為御龍氏,在商朝稱為豕韋氏,周朝建立後稱為唐杜氏,春秋晉國稱霸時稱為範氏。這個姓氏傳承的過程,是陶、唐、劉、杜、範姓所公認的,也是各自的族譜上都有記載的。

幾千年來,劉累的故地豕韋,由豕韋古國演變為韋城縣,再變而為韋城鎮,最終演變為"妹村"。然而從名稱上看,"豕韋"變而為"韋城",似乎還有跡可循;而由"韋城"變為"妹村"甚或"妹子村",似乎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其實不然,"妹"字正是由"韋"字演化而來的。原來韋、妹在古代漢語中本是同音字,"韋"也讀為"妹"的音。後來漢語語音系統發生了變化,作為一般用字的"韋"的讀音,其原有聲母"m"漸漸消失;而作為地名的"韋"的讀音,原有聲母"m"卻在民間口頭傳承中頑強地保留下來。這樣,"韋城"這兩個字已經不能表達當地百姓對"mei cheng"的實際稱謂,所以只好換用"妹城"二字來表達,以便文字的讀音與民間口頭的稱謂相一致.後來"城"已經淪為村莊,索性又將"妹城"改成了"妹村"。

儘管由一個古國的國都淪為了一個村落,然而,妹村——這個豫北平原上的普通村莊,作為劉姓以及陶、唐、杜、範諸大姓共同的發源地,卻是牢牢地寫在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